图书介绍
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舒良,田成华主编;田成华,司天梅,刘平,舒良编者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4944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28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759页
- 主题词:精神障碍-生物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精神药理学一般原理1
1 药代动力学1
目录1
1.1 吸收2
1.3 代谢3
1.2 分布3
2 药效动力学4
1.4 消除4
3 药物相互作用5
3.1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6
3.2 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7
4.1 药物选择14
4 临床指导14
4.4 治疗失败15
4.3 治疗试验15
4.2 未批准的剂量和用途15
5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16
5.2 特定精神障碍的联合治疗17
5.1 反向移情17
6.3 老年病人19
6.2 儿童19
6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19
6.1 有躯体疾病的病人19
7.1 常见的不良反应20
7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20
6.4 怀孕和哺乳期妇女20
7.2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22
8 服药过量及其处理23
9 精神药物的类别30
1 抗精神病药发展简史35
第2章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35
2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分类及化学特性36
2.1 酚噻嗪类37
3 药代动力学40
2.4 其他40
2.2 硫杂蒽类40
2.3 丁酰苯类40
3.3 代谢与消除41
3.2 分布41
3.1 吸收41
3.5 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42
3.4 长效抗精神病药42
4 药效动力学43
5.1 急性精神病44
5 临床药物试验44
6 适应证45
5.2 精神病的维持治疗45
7.1 神经系统46
7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6
7.2 心血管系统50
7.6 对皮肤和眼睛的影响51
7.5 肾脏和泌尿功能51
7.3 消化系统51
7.4 血液51
7.9 妊娠52
7.8 对性功能的影响52
7.7 内分泌系统52
7.11 耐受、依赖和戒断症状53
7.10 用药过量53
8.2 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54
8.1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54
7.12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54
8 药物相互作用54
9.1 急性期治疗及巩固治疗55
9 剂量与用法55
9.2 常用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和用法57
9.4 老年痴呆病人的精神病与行为紊乱的治疗58
9.3 维持治疗58
1 氯氮平(Clozapine)60
第3章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60
1.1 化学61
1.2 药代动力学62
1.3 药效动力学63
1.5 适应证64
1.4 临床药物试验64
1.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65
1.7 药物相互作用69
2.3 药效动力学70
2.2 药代动力学70
1.8 剂量与用法70
2 利培酮(Risperidone)70
2.1 化学70
2.4 临床药物试验71
2.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72
2.5 适应证72
2.8 剂量与用法73
2.7 药物相互作用73
3.3 药效动力学74
3.2 药代动力学74
3 奥氮平(Olanzapine)74
3.1 化学74
3.4 临床药物试验75
3.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76
3.5 适应证76
4.1 化学77
4 喹硫平(Quetiapine)77
3.7 药物相互作用77
3.8 剂量与用法77
4.4 临床药物试验78
4.3 药效动力学78
4.2 药代动力学78
4.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79
4.5 适应证79
4.7 药物相互作用80
5.2 药代动力学81
5.1 化学81
4.8 剂量与用法81
5 齐拉西酮(Ziprasicone)81
5.4 临床药物试验82
5.3 药效动力学82
5.7 药物相互作用83
5.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83
5.5 适应证83
6.3 药效动力学84
6.2 药代动力学84
5.8 剂量与用法84
6 舍吲哚84
6.1 化学84
6.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85
6.5 适应证85
6.4 临床药物试验85
7.1 其他新型药物86
7 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方向86
6.7 药物相互作用86
6.8 剂量与用法86
7.2 新型研究方法87
7.3 将来的研究方向88
1 化学91
第4章 抗胆碱能药和金刚烷胺91
2.2 金刚烷胺92
2.1 抗胆碱能药92
2 药代动力学92
3 药效动力学93
4.1 临床研究94
4 临床药物研究94
4.2 预防性研究95
5.1 急性肌张力障碍96
5 适应证96
5.2 帕金森综合征及长期用药问题97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98
5.4 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直接影响98
5.3 静坐不能98
7 剂量与用法99
1 化学102
第5章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102
2.2 分布容积103
2.1 吸收103
2 药代动力学103
2.4 肝脏代谢104
2.3 血浆蛋白结合104
2.5 稳态浓度105
3.2 受体敏感性改变106
3.1 阻断再摄取106
2.6 线性动力学106
2.7 年龄影响106
3 药效动力学106
3.3 继发效应107
4.1 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108
4 临床药物试验108
4.2 药物剂量、血浆浓度和疗效的关系110
6.1 中枢神经系统111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11
5 适应证111
6.2 自主神经系统112
6.6 致畸作用114
6.5 药物过量114
6.3 肝脏114
6.4 其他不良反应114
7.2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115
7.1 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115
7 药物相互作用115
8 剂量与用法116
第6章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120
1.1 化学122
1 氟西汀(Fluoxetine)122
1.3 药效动力学123
1.2 药代动力学123
1.4 临床药物试验124
1.5 适应证128
1.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29
1.7 药物相互作用130
2.2 药代动力学131
2.1 化学131
1.8 剂量与用法131
2 氟伏沙明(Fluvoxamine)131
2.4 临床药物试验132
2.3 药效动力学132
2.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33
2.5 适应证133
2.7 药物相互作用134
3.1 化学135
3 帕罗西汀(Paroxetine)135
2.8 剂量与用法135
3.3 药效动力学136
3.2 药代动力学136
3.4 临床药物试验137
3.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40
3.5 适应证140
3.7 药物相互作用141
4.2 药代动力学142
4.1 化学142
3.8 剂量与用法142
4 舍曲林(Sertraline)142
4.3 药效动力学143
4.4 临床药物试验144
4.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46
4.5 适应证146
4.7 药物相互作用147
5.1 化学148
5 西酞普兰(Citalopram)与左旋西酞普兰(Escitalopram)148
4.8 剂量与用法148
5.4 临床药物试验149
5.3 药效动力学149
5.2 药代动力学149
5.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51
5.5 适应证151
5.8 剂量与用法153
5.7 药物相互作用153
5.9 左旋西酞普兰154
2 药代动力学166
1 化学166
第7章 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166
4.1 文拉法辛(Venlafaxine)167
4 临床药物试验167
3 药效动力学167
4.3 度洛西汀(Duloxetine)169
4.2 米那普仑(Milnacipran)169
6.1 文拉法辛170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70
5 适应证170
6.4 其他注意事项171
6.3 度洛西汀171
6.2 米那普仑171
8 剂量与用法172
7 药物相互作用172
2.1 吸收与分布176
2 药代动力学176
第8章 米氮平(Mirtazapine)176
1 化学176
3 药效动力学177
2.2 代谢与消除177
4.1 治疗重性抑郁障碍178
4 临床药物试验178
4.2 伴有睡眠紊乱的重性抑郁障碍181
4.5 焦虑障碍182
4.4 伴有认知障碍的重性抑郁182
4.3 伴有焦虑的重性抑郁182
6.1 中枢神经系统183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83
5 适应证183
6.4 血液系统184
6.3 胃肠道系统184
6.2 心血管系统184
6.7 用药过量185
6.6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185
6.5 内分泌系统185
8 剂量与用法186
7 药物相互作用186
6.8 妊娠186
1 化学189
第9章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89
1.2 选择性与可逆性190
1.1 肼类与非肼类化合物190
2.1 MAO酶系统的特性192
2 药效动力学192
2.2 血小板MAO193
2.3 MAOIs对脑内胺和酸水平的影响194
3.2 苯环丙胺(Tranylcypromine)195
3.1 苯乙肼(Phenelzine)195
3 药代动力学195
3.3 司来吉兰(Selegiline)196
3.4 吗氯贝胺(Moclobemide)和溴法罗明(Brofaromine)197
4 适应证198
5.1 高血压危象199
5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99
5.4 失眠200
5.3 低血压200
5.2 高血压危象的治疗200
6 药物相互作用201
5.7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201
5.5 其他不良反应201
5.6 撤药综合征201
7.2 MAO和MAOI研究的新进展203
7.1 MAOIs的规格和推荐剂量203
7 剂量与用法203
1 化学206
第10章 奈法唑酮(Nefazodone)206
3 药效动力学207
2.3 代谢207
2 药代动力学207
2.1 吸收207
2.2 分布207
4.1 重性抑郁障碍208
4 适应证208
4.2 惊恐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210
4.4 疼痛211
4.3 经前期综合征211
5.1 中枢神经系统212
5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12
5.2 泌尿生殖系统213
5.5 药物过量214
5.4 其他系统214
5.3 心血管系统214
6 药物相互作用215
5.6 在躯体功能受损病人中的应用215
7 剂量与用法217
2 药代动力学219
1 化学219
第11章 曲唑酮(Trazodone)219
3 药效动力学220
4.1 重性抑郁221
4 临床药物试验221
4.2 失眠222
4.4 强迫症223
4.3 精神分裂症223
4.6 进食障碍224
4.5 焦虑障碍224
4.7 慢性疼痛225
4.9 性功能障碍226
4.8 阿尔兹海默病和老年认知障碍226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27
5 适应证227
4.10 其他疾病227
6.2 泌尿生殖系统228
6.1 心血管系统228
6.6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229
6.5 药物过量229
6.3 中枢神经系统229
6.4 致畸229
8 剂量与用法230
7 药物相互作用230
1 化学233
第12章 安非他酮(Bupropion)233
3.1 作用机制234
3 药效动力学234
2 药代动力学234
2.1 吸收234
2.2 分布234
2.3 代谢与消除234
4 临床药物实验235
3.2 血浆浓度与其作用的关系235
5 适应证236
6.1 中枢神经系统237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37
6.6 体重238
6.5 性功能238
6.2 心血管系统238
6.3 血液238
6.4 肝脏238
7 药物相互作用239
6.9 用药过量239
6.7 皮肤239
6.8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239
8 剂量与用法240
1 化学243
第13章 锂盐(Lithium)243
3.1 对各种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244
3 药效动力学244
2 药代动力学244
3.2 锂盐对信号传递过程的影响247
4 临床药物试验250
5.1 双相情感障碍251
5 适应证251
5.2 重性抑郁障碍或复发性抑郁障碍253
5.5 酒依赖254
5.4 攻击行为254
5.3 分裂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254
5.6 其他适应证255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58
6.1 神经系统反应258
6.2 锂中毒症状259
6.5 肾脏反应260
6.4 心血管反应260
6.3 甲状腺反应260
6.6 其他反应261
6.8 不同人群中锂盐治疗的注意事项262
6.7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262
7.5 利尿剂265
7.4 抗炎药265
7 药物相互作用265
7.1 抗精神病药265
7.2 抗惊厥药265
7.3 抗抑郁药265
7.7 其他药物相互作用266
7.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266
8.3 停药267
8.2 维持剂量267
8 剂量与用法267
8.1 起始剂量267
9 锂浓度的实验室监测268
8.4 剂量预测268
1.1 化学272
1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272
第14章 抗惊厥药272
1.3 药效动力学273
1.2 药代动力学273
1.4 临床药物试验274
1.5 适应证275
1.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76
1.7 药物相互作用279
2 丙戊酸盐(Valproate)280
1.8 剂量与用法280
2.3 药效动力学281
2.2 药代动力学281
2.1 化学281
2.4 临床药物试验282
2.5 适应证285
2.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286
2.7 药物相互作用289
2.8 剂量与用法291
3 新型抗惊厥药292
3.1 拉莫三嗪(Lamotrigine)293
3.2 加巴喷丁(Gabapentin)296
3.3 托吡酯(Topiramate)298
3.4 其他新型抗惊厥药299
4 未来发展方向301
第15章 苯二氮?受体激动剂、拮抗剂与其他镇静催眠药307
1.2 药代动力学308
1.1 化学308
1 苯二氮?类药物308
1.3 药效动力学309
1.4 适应证310
1.5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11
1.7 剂量与用法314
1.6 药物相互作用314
2.1 扎来普隆(Zaleplon)316
2 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316
1.8 血浆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316
2.2 唑吡坦(Zolpidem)318
2.3 佐匹克隆(Zopiclone)319
3.3 适应证321
3.2 药理作用321
3 氟马西尼(Flumazenil)321
3.1 化学321
3.6 剂量与用法322
3.5 药物相互作用322
3.4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22
2.1 吸收325
2 药代动力学325
第16章 丁螺环酮(Buspirone)325
1 化学325
3.1 苯二氮?-GABA系统326
3 药效动力学326
2.2 分布326
2.3 代谢和消除326
3.5 胆碱能系统327
3.4 多巴胺系统327
3.2 5-羟色胺系统327
3.3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327
4.1 广泛性焦虑障碍328
4 临床药物试验328
4.3 重性抑郁障碍329
4.2 其他焦虑障碍329
4.6 攻去行为330
4.5 精神病330
4.4 酒依赖330
6.1 神经系统331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31
4.7 广泛性发育障碍331
4.8 经前期综合征331
4.9 性功能障碍331
5 适应证331
6.7 注意事项332
6.6 其他系统332
6.2 胃肠道系统332
6.3 心血管系统332
6.4 对皮肤的影响332
6.5 内分泌系统332
8 剂量与用法333
7 药物相互作用333
1.1 化学336
1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336
第17章 巴比妥类及其他经典镇静催眠药336
1.2 药代动力学337
1.3 药效动力学338
1.5 适应证339
1.4 临床药物试验339
1.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41
1.7 药物相互作用343
1.8 剂量与用法344
2.2 药代动力学345
2.1 化学345
2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345
2.5 适应证346
2.4 临床药物试验346
2.3 药效动力学346
2.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47
3 副醛(Paraldehyde)349
2.8 剂量与用法349
2.7 药物相互作用349
3.5 适应证350
3.4 临床药物试验350
3.1 化学350
3.2 药代动力学350
3.3 药效动力学350
3.9 剂量与用法351
3.8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351
3.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51
3.7 药物相互作用351
1 化学354
第18章 抗组胺药354
2.3 代谢与消除355
2.2 分布355
2 药代动力学355
2.1 吸收355
5 适应证356
4 临床药物试验356
3 药效动力学356
5.4赛庚啶(Cyproheptadine)357
5.3 异丙嗪(Promethazine)357
5.1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357
5.2 羟嗪(Hydroxyzine)357
7 药物相互作用358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58
8 剂量与用法359
1 他克林(Tacrine)362
第19章 胆碱酯酶抑制剂362
1.4 临床药物试验363
1.3 药效动力学363
1.1 化学363
1.2 药代动力学363
1.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64
1.5 适应证364
1.8 剂量与用法366
1.7 药物相互作用366
2.3 药效动力学367
2.2 药代动力学367
2 多奈哌齐(Donepezil)367
2.1 化学367
2.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68
2.5 适应证368
2.4 临床药物试验368
3.1 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370
3 正在研究中的药物370
2.7 药物相互作用370
2.8 剂量与用法370
3.2 依斯的明(Eptastigmine)371
3.4 加兰他敏(Galantamine)372
3.3 卡巴拉汀(Rivastigmine)372
3.6 石杉碱甲(Huperzine-A)373
3.5 美曲膦脂(Metrifonate)373
4 未来的发展方向374
1 化学376
第20章 拟交感神经药376
2 药代动力学377
4.2 难治性抑郁和躯体性抑郁378
4.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78
3 药效动力学378
4 临床药物试验378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79
5 适应证379
4.3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79
6.2 心血管系统381
6.1 中枢神经系统381
8 剂量与用法382
7 药物相互作用382
6.3 内分泌系统382
6.4 肝脏382
6.5 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382
第21章 钙通道阻滞剂386
1 化学388
3 药效动力学390
2.3 消除390
2 药代动力学390
2.1 吸收390
2.2 分布390
4 临床药物试验392
4.2 复发性、短暂性抑郁障碍395
4.1 相互作用395
4.3 疗效预测396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97
5 适应证397
8 剂量与用法398
7 药物相互作用398
2.1 吸收402
2 药代动力学402
第22章 可乐定(Clonidine)402
1 化学402
3 药效动力学403
2.4 消除403
2.2 生物利用度403
2.3 分布403
4.1 阿片样物质戒断综合征404
4 适应证404
4.4 Tourette障碍405
4.3 急性尼古丁戒断综合征405
4.2 酒精戒断综合征405
4.7 创伤后应激障碍406
4.6 注意缺陷障碍和抽动障碍406
4.5 孤独症406
4.13 其他精神障碍407
4.12 麻醉和镇痛407
4.8 认知功能407
4.9 心境障碍407
4.10 焦虑障碍407
4.11 精神分裂症407
6 药物相互作用408
5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08
7 剂量与用法409
1.1 非亚型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411
1 化学411
第23章 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411
1.2 亚型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412
2.2 分布413
2.1 吸收413
2 药代动力学413
3.2 血液浓度及其与药物作用的关系414
3.1 作用机制414
2.3 代谢414
3 药效动力学414
5.1 神经阻滞剂导致的静坐不能415
5 适应证415
4 临床药物试验415
5.4 物质相关障碍416
5.3 焦虑障碍416
5.2 锂盐导致的震颤416
5.8 抗精神病药增效417
5.7 抗抑郁药增效417
5.5 攻击或暴力行为417
5.6 交流障碍(口吃)417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18
8 剂量与用法419
7 药物相互作用419
1 化学422
第24章 纳曲酮(Naltrexone)422
4 临床药物试验423
3 药效动力学423
2 药代动力学423
4.2 阿片样物质依赖424
4.1 酒依赖424
4.5 自伤行为425
4.4 烟碱依赖425
4.3 阿片样物质脱毒方案425
6.2 心脏426
6.1 呼吸系统426
4.6 进食障碍和肥胖426
5 适应证426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26
6.8 妊娠427
6.7 致癌和致突变427
6.3 平滑肌427
6.4 肝脏427
6.5 内分泌系统427
6.6 胃肠道症状427
6.10 精神症状428
6.9 泌尿生殖系统428
8 剂量与用法429
7 药物相互作用429
1 历史432
第25章 阿片受体激动剂432
2 化学433
3 药理作用434
4.1 维持治疗的早期研究435
4 临床药物研究435
4.3 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436
4.2 美沙酮、左醋美沙朵和丁丙诺啡维持治疗对照临床试验436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437
5 适应证437
6.2 妊娠期438
6.1 药物过量438
8.1 临床应用的不同结果439
8 剂量与用法439
7 药物相互作用439
9.1 酒精、苯二氮?类药物和镇静剂滥用441
9 美沙酮维持期间酒精和其他药物的滥用441
8.2 治疗时间441
9.2 可卡因滥用442
12 管理和政策问题443
11 治疗终止443
10 伴发精神障碍443
1 历史448
第26章 电抽搐治疗448
2.1 电抽搐治疗刺激器449
2 电抽搐治疗的电学因素449
2.2 癫痫发作阈值451
3 电抽搐治疗的机制452
4.1 重性抑郁障碍454
4 适应证454
4.2 躁狂457
4.3 精神分裂症458
5.1 知情同意459
5 一般病人的处理459
4.4 紧张症459
4.5 神经系统疾病459
5.3 电抽搐治疗的麻醉460
5.2 电抽搐治疗前的评定460
5.4 电极位置463
5.5 电抽搐治疗的过程464
7.1 电抽搐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465
7 不良反应与危险465
6 禁忌证465
7.3 认知损害466
7.2 死亡466
7.6 电抽搐治疗的其他不良反应467
7.5 自发性癫痫发作467
7.4 脑损伤467
8 电抽搐治疗与精神药物468
9 电抽搐治疗的前景469
1 历史471
第27章 神经外科治疗471
2.2 前扣带回切断术472
2.1 次尾状束切断术472
2 手术方法472
3.1 适应证与禁忌证473
3 病例选择473
2.3 边缘系统脑白质切断术473
2.4 前囊切断术473
6 临床研究474
5 术后治疗474
3.2 多学科病历复习474
4 术前准备474
7.2 前扣带回切断术475
7.1 次尾状束切断术475
7 治疗结果475
7.4 前囊切断术476
7.3 边缘系统脑白质切断术476
7.5 各种现代神经外科手术477
1 快速经颅磁刺激479
第28章 其他生物学疗法479
2 光疗480
4 睡眠剥夺481
3 针灸和按摩疗法481
5 草药、维生素和氨基酸482
5.1 维生素B1(Vitamine B1)、维生素B12(Vitamine B12)和叶酸(Folic acid)486
5.2 氨基酸(Amino acids)487
6.1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488
6 内分泌治疗488
5.3 草药488
6.2 雌激素(Estrogen)494
6.5 睾酮(Testosterone)495
6.4 褪黑激素(Melatonin)495
6.3 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495
7.1 瑞波西汀(Reboxetine)496
7 其他药理学方法496
7.2 溴隐亭(Bromocriptine)和左旋多巴(Levodopa)497
7.3 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和右芬氟拉明(Dexfenfluramine)498
7.5 丹曲林(Dantrolene)499
7.4 育亨宾(Yohimbine)499
7.7 阿坎酸(Acamprosate)500
7.6 双硫仑(Disulfiram)500
7.8 西地那非(Sildenafil)501
7.10 莫达非尼(Modafinil)502
7.9 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502
7.11 药物辅助性检查503
7.12 安慰剂504
8.3 持续睡眠疗法505
8.2 诱导昏迷疗法505
8 具有历史意义的治疗方法505
8.1 化学惊厥疗法505
8.5 解毒治疗506
8.4 致幻剂治疗506
附录1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试行)511
附录2 精神药物英文通用名、中文通用名及所在章节718
附录3 精神药物中文通用名、英文通用名及所在章节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