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
  • 聂锦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4783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哲学知识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引言 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1

第一章 叩问哲学本体9

第一节 主体自我意识论9

一、引言9

二、主体自我意识本质的确立13

三、主体自我意识的静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24

四、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演变33

五、认识系统中的主体自我意识42

第二节 哲学文体问题省思51

一、我国哲学文体现状反思52

二、西方文体学理论本质探讨55

三、哲学文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59

四、哲学文体问题研究一般图景的初步勾勒64

第三节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66

一、引言66

二、作为系统存在的价值范畴67

三、科学活动的结构与过程72

四、价值因素对科学活动的渗透与影响84

第四节 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94

第五节 神的户籍在人间99

第六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10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本真与把握特征104

二、中国传统哲学:“复兴”梦幻与“原生”优势106

三、西方哲学:现代性与异质性109

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法典”113

第一节 《贫困的哲学》与《哲学的贫困》113

第二章 探幽元典理论113

二、“论战性”地“表述”“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122

第二节 《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139

一、马克思晚年思想研究中一些偏颇的观点139

二、《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动机140

三、《历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141

四、《历史学笔记》对唯物史观普适性的检验143

第三节 穿越思想的迷障——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146

一、贯穿一生的学术主题146

二、哲学史意义揭橥150

三、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153

四、哲学史研究的实绩:历程梳理与个案评说157

五、历史影响、现实价值与启示161

第四节 独特乐章的二重协奏——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观比较分析165

一、绝妙而完美的合作历程165

二、对一个特殊现象的新解释169

三、原因追索:阅历·气质·志趣·习性173

第五节 生命黄昏的最后沉思——马克思与列宁晚年思想比较分析177

一、扑朔迷离的晚年著述178

二、较为集中的思考中心与主题180

三、内在关联与不同的侧重点182

四、原因追索:身份·时代·环境·影响188

第六节 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清理与方法论反思190

一、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重要“事件”的梳理191

二、对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初步评论196

三、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省思207

一、对象:由“思辨形而上学”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211

第七节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11

二、方法:由“两极对立”转向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思考216

三、功能:由“解释世界”的哲学转向“改变世界”的哲学222

四、命运:多元走向的诠解和面向新世纪的境遇226

第三章 聚焦中国现状233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233

一、公正评价历史235

二、整顿科教秩序239

三、诠解科教意义245

第二节 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248

一、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248

二、实践确定社会基本状况的内涵指数250

三、实践促进社会主体结构的重要变革252

一、探索历程254

第三节 过程与意义: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分析254

二、对两个极端点之间“度”的把握256

三、配套措施与方法手段258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初探索与构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考和论述260

一、问题与困境261

二、改革原则与总体思路265

三、措施与步骤270

四、方法论特点与当代发展274

第五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276

一、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历程的哲学精神277

二、“跨越”与“不可跨越”:一道难题的求解281

三、“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阐释287

第六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291

一、复杂的谱系脉络304

第四章 冷眼观照世界304

第一节 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后哲学文化”评析304

二、谁堪为文化之王?306

三、相对主义的悖论308

第二节 “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建设理论310

一、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相互关系310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结构的转变312

三、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16

四、苏联的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体制319

第三节 “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状况概观321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出版与考证321

二、写作过程的梳理与甄别328

三、文本结构的探析337

四、涉及的重要思想分析344

五、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特点与得失354

第四节 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357

一、哲学地位显著下降357

二、与西方哲学接轨359

三、宗教哲学研究兴起362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363

五、简短的结束语365

第五节 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演变轨迹367

一、声讨与否定368

二、反思与辨析372

三、探索与重构375

附录一:《关于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381

附录二:《哲学的价值》396

后记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