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书法学概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学森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3468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书法学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编 书法学体系1
第一章 汉字产生及字体演变1
甲骨卜辞·商2
大盂鼎·西周康王2
峄山刻石·秦朝2
乙瑛碑·153年2
图版目录2
神策军碑·843年3
王羲之·兰亭序3
一、汉字起源问题4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及其特质4
张旭·古诗四帖4
二、商代的文字5
三、汉字与书法6
第二节 古文字阶段的字体8
一、甲骨文8
二、金文10
三、小篆13
(一)小篆的形成、特征和发展13
(二)小篆的命名15
第三节 简、帛与隶变16
(一)简牍的称名原因、书写用具、使用阶段16
一、简牍16
(二)简牍的不同形制17
(三)简牍的原料、制作、编连18
(四)简牍的书体、书风18
(五)重要的简牍出土19
二、帛书20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20
三、隶变21
一、隶书23
第四节 今文字阶段23
史孝山出师颂26
二、章草26
三、今草27
淳化阁帖·冠军帖28
四、行书29
五、楷书30
一、飞白32
第五节 其它一些字体、书体概念问题32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699年33
二、破体35
第六节 书法的融汇众体之美36
吴昌硕行书律诗卷40
第二章 文房器具41
第一节 笔41
一、毛笔的制作、种类和保藏42
二、选择毛笔44
三、寄托于毛笔的文人情怀45
(一)先秦——舐笔和墨46
四、毛笔制作、使用简史46
(二)秦汉——蒙恬和蔡邕47
(三)魏晋南朝——从实用向修饰48
(四)唐朝——笔头短硬50
(五)宋代——宣笔独尊53
(六)元朝——湖笔突起57
第二节 纸58
一、宣纸的种类和使用59
(一)楮皮宣、青檀宣与宣纸发源问题59
(二)宣纸的几种分类方法61
(三)宣纸的选择与使用62
(一)东汉以前的所谓“丝绵纸”、麻纸63
二、纸的制作使用史63
(二)皮纸与东汉造纸工艺的成熟及古纸鉴定64
(三)两晋南北朝——麻纸为主67
王珣·伯远帖69
(四)隋唐——生纸、熟纸问题69
东山松帖70
虞世南·公主墓志稿·637年73
(五)五代——澄心堂纸与皮纸新里程73
(六)宋代——皮纸愈见精良74
黄庭坚·苦笋赋75
宋·李建中·同年帖76
(七)元明清——宣纸大兴78
一、墨的种类与使用、收藏80
第三节 墨80
(一)先秦——石墨时代82
二、墨的制造史82
(三)魏晋至隋唐——易墨为上品松烟83
(二)秦汉——人工制墨出现83
(五)宋代——油烟墨为主85
(四)五代——李廷珪墨风采照人85
(六)明代——徽墨的两大派系87
(七)清代——四大墨王88
第四节 砚89
一、砚的种类与养护90
(三)六朝——凹心砚池92
二、砚的发展史92
(二)两汉——浑朴的装饰92
(一)汉代以前——砚者研也92
(四)隋唐——陶砚流行93
(五)唐代的端砚94
(六)唐代歙砚、洮砚、澄泥砚与秦砖汉瓦砚97
(七)五代——砚铭题记99
(八)宋代——雕砚史的辉煌一页100
(九)元明——优雅精致102
(十)清代——洋洋大观103
第五节 其它用具104
第三章 碑、帖107
一、碑、帖异同108
第一节 碑帖概述108
二、碑、帖制作109
熹平石经·175年109
三、拓片问题110
唐太宗·温泉铭111
一、石刻的种类及其形制112
第二节 碑112
(一)刻石112
(二)碑碣113
麃孝禹刻石·前26年113
鲜于璜碑·165年114
(三)墓志115
元倪墓志·523年116
石门铭·509年117
(四)摩崖117
(五)造像记118
魏灵藏造像记118
张迁碑·186年119
二、石刻的文辞119
第三节 帖120
一、帖的类别120
二、刻帖与时代书风121
王羲之·十七帖122
集王圣教序122
三、刻帖的主要帖目、谱系125
(一)《淳化阁帖》125
淳化阁帖·嫂安和帖127
(二)《阁帖》的翻刻127
(三)历代丛帖129
(四)其它刻帖举要130
钟绍京·灵飞经·738年131
第四章 执笔与临摹132
第一节 笔的执、使132
一、执笔方法133
二、笔法的传承135
林藻·深慰帖137
第二节 临摹138
第三节 笔顺140
第四节 结体141
杨沂孙小篆对联142
吴大澂小篆对联142
九成宫醴泉铭·632年143
褚遂良·雁塔圣教·653年144
蜀素帖·1088年146
第五节 用笔147
一、线条与笔画148
袁安碑·92年151
大克鼎·孝王151
史晨碑·169年152
竹枝词152
颜真卿·祭侄稿·758年152
二、笔势152
三、用笔的神采、气质153
第六节 章法156
一、字距行距157
衡方碑·168年158
曹全碑·185年158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158
小草千字文·779年158
二、行气159
三、行内变化161
李白忆旧游诗162
怀素·自叙帖·777年162
四、行间穿插163
五、整篇全局一体163
第五章 书作幅面内容及其安排164
第一节 书写的主体内容164
陆机·平复帖165
王羲之·得示帖166
三国魏·钟繇·贺捷表167
王羲之·黄庭经171
淳化阁帖·奉对帖173
张即之·金刚经175
草堂十志图跋·947年175
第二节 落款与印章180
(一)相关传统文化181
一、纪时、名字、谦词、敬语等问题181
(二)纪日方法183
(三)纪月方法187
(四)季节192
(五)纪年方法193
(六)名、字、号以及表敬用词194
二、款和布白印196
(一)款的字体、字形大小、内容196
(二)款的书写格式问题196
米芾·向太后挽词197
王羲之·姨母帖198
(四)题款的发展演变199
(三)布白印的位置199
高闲·草书千字文201
(五)布白印的发展演变202
第六章 装裱与题跋203
第一节 书画装裱品式204
一、手卷204
二、挂轴206
三、册页210
四、其它211
一、汉以前——以简册、帛卷为主的时代212
第二节 书画鉴藏与装裱的起源和发展212
三、南北朝——押署与包首214
二、魏晋——卷轴装已有流传214
王徽之·新月帖216
四、隋唐——挂轴、册页在盛唐出现216
五、五代220
六、两宋——宣和装与绍兴装221
冯子振·题展子虔游春图224
七、元朝224
八、明朝——卷轴出现引首225
九、清朝——双隔水的出现226
第三节 题跋与鉴藏印227
一、题跋的位置227
二、收藏鉴赏印228
三、题跋的发展演变229
四、题跋内容的角度230
五、款、跋、用印与作品鉴定234
第七章 古代书法理论236
第八章 古代书法教育257
张孝祥·关彻帖263
沈度·敬斋箴264
第一节 殷墟甲骨文265
下编 中国古代书法史265
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265
第九章 商代书法265
二、甲骨文举例释读(略)267
三、殷墟甲骨文书风分期267
宰丰刻辞·商末269
二、商代青铜器的书法风格270
第二节 商代后期金文270
一、商代青铜器概述及举例释读270
四祀?其卣·商末271
司母戊鼎·商中271
第三节 商代甲骨文、金文书风比较272
一、笔意表现汉字的象形性272
二、正体、俗体的正用、俗用与象形性追求273
第十章 西周书法274
第一节 西周政治、文化对书法的影响274
第二节 西周书法276
一、为数极少的西周甲骨文276
二、西周金文277
(一)西周金文的书风分期277
散氏盘·厉王279
(二)西周金文的典型作品279
毛公鼎·宣王279
虢季子白盘·夷王282
逨盘·宣王283
一、春秋、战国金文内容284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金文书法284
第十一章 春秋、战国书法284
二、春秋、战国金文书风285
(一)西土系286
(二)南土系287
王孙遗者钟·春秋楚国288
(三)中原系289
第二节 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等石刻文290
一、石鼓文290
(一)石鼓的发现与保护290
石鼓文·秦国291
(二)《石鼓文》的内容291
(三)《石鼓文》的时代293
(四)《石鼓文》的拓本与书法风格294
二、诅楚文295
一、帛书296
诅楚文·战国中后秦国296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盟书和帛书墨迹296
楚帛书·战国中晚期297
二、盟书298
(一)盟书的一般性知识298
(二)《侯马盟书》299
第四节 战国的简牍书法301
侯马盟书·春秋末晋国301
一、战国早期:信阳楚简、仰天湖楚简302
二、战国中晚期:青川秦牍302
仰天湖楚简·战国早期302
睡虎地秦简·战国晚303
青川秦牍·战国中晚303
三、战国晚期:云梦睡虎地秦简303
第五节 先秦书法的概述304
第一节 秦朝的文化措施及其通用字体307
第十二章 秦朝书法307
权量铭文·秦朝308
第二节 秦朝书家310
一、秦朝小篆311
(一)秦刻石和虎符的小篆311
第三节 秦朝书迹311
泰山刻石·秦朝313
(二)秦朝权量诏版314
二、秦朝的隶书314
第十三章 汉代书法315
第一节 汉代的知名书家316
第二节 汉代篆书318
群臣上醻刻石·前158319
新莽·嘉量铭文·9年320
第三节 汉代隶书320
一、西汉石刻的隶书321
五凤刻石·前56年322
莱子侯刻石·16年322
二、汉代简帛等载体上的隶书323
(一)《马王堆帛书》323
(二)汉简隶书325
三、东汉碑刻的隶书325
(一)风格分类325
(二)汉隶典型代表327
石门颂·148年328
礼器碑·156年328
华山碑·165年329
第四节 汉代的章草、草书、行书、楷书331
张芝·八月九日帖336
第十四章 三国、西晋书法337
第一节 三国著名书家、书作337
一、三国时期重要书家337
二、三国书法遗迹339
(一)皇象的章草339
钟繇·宣示表340
三国吴·皇象·急就章340
(二)钟繇的小楷、行书340
淳化阁帖·长风帖342
钟繇·墓田丙舍帖344
(三)篆隶碑版346
魏·上尊号碑·220年347
吴·天发神谶碑·276年348
一、西晋书家349
第二节 西晋(265-316)书法349
二、西晋书迹351
西晋·郛休碑·270年351
索靖·月仪帖352
第十五章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书法355
一、东晋南朝行、草综述356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行、草356
(一)王羲之等人的行、草360
二、二王等著名书家及其行、草遗迹360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362
(二)王献之等363
王献之·鹅群帖365
(一)南朝宋(420-479)366
三、南朝著名书家及其行、草遗迹366
(二)南朝齐(479-502)367
(四)南朝陈(557-589)368
(三)南朝梁(502-557)368
南朝·智永·真草千字文369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行、草遗迹370
前凉·王念卖驼券·367年371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隶、楷372
一、二王小楷以及钟王比较372
王献之·洛神赋375
王羲之·东方朔画像赞375
二、东晋南朝的碑版377
南朝宋·爨龙颜碑·458年378
东晋·爨宝子碑·405年378
南朝梁·瘗鹤铭·514年380
第四节 北碑381
一、北朝碑碣382
张猛龙碑·522年384
二、北朝墓志385
元显俊墓志·513年386
北魏·崔敬邕墓志·517年387
三、北朝造像题记388
杨大眼造像记·500-506年389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391
四、北朝摩崖394
孙秋生造像记·502年394
(一)褒斜道《石门铭》394
(二)云峰四山48种北朝摩崖395
郑道昭·郑羲下碑·511年397
东堪石室铭400
(三)邹城五山摩崖400
北周·铁山摩崖401
(四)泰山经石峪北齐金刚经402
第五节 南北书派问题403
一、南北书派之说403
二、南北书风及其成因和影响404
三、南北书风的融合406
赵文渊·华山庙碑·567年407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书法408
第一节 概述与分期408
第二节 隋代书法411
一、隋代书法概述411
隋·龙藏寺碑·586年413
二、隋代重要碑版413
董美人墓志·597年415
第三节 初唐百年(618-711)书法418
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422
唐高宗·江叔帖425
孙过庭·书谱·687年426
薛曜·夏日石淙诗·700年426
赵丑胡贷练契·665年427
第四节 盛唐(712-805)九十年书法428
李邕·李思训碑·738年429
贺知章·草书孝经431
唐玄宗·青城山勅·724年432
颜家庙碑·781年433
食鱼帖436
第五节 晚唐、五代百六十年(806-960)书法437
柳公权·玄秘塔碑·841年438
蒙诏帖439
第一节 宋初百年书法442
第十七章 宋代书法442
蔡襄·致资政谏议尺牍445
一、“病韵”转向“不俗”446
第二节 北宋后期六十年书法446
二、“厚重”转向“清简”453
蔡卞·雪意帖457
宋徽宗·千字文458
草书团扇458
第三节 南宋前期六十年459
第四节 宋末九十年460
第十八章 元、明书法462
第一节 元、明书法概述462
一、元代书法465
第二节 元、明书法分期465
三门记466
元·赵孟頫·汲黯传466
明·宋克·急就章467
二、明前期百二十年467
三、明中叶书法469
唐寅·致余山大人尺牍470
文征明·诗屏471
徐渭·咏墨词轴472
四、晚明书法472
黄道周·喜雨诗474
张瑞图·诗轴474
倪元璐·自书诗扇面475
一、康、乾二帝与帖学传统476
第十九章 清代书法476
第一节 清代书法的特色及成因476
二、馆阁板滞与求变之心478
三、朴学流行,篆、隶复兴480
四、“北碑南帖”,标举魏碑482
第二节 清代书法的分期和概述483
一、清初百年 约顺治—雍正(1644-1735)484
(一)居主流地位的帖学正脉484
(二)非主流书家反叛传统485
(一)帖学主流的延续486
二、中期八十年 乾嘉时期(1736-1820)486
清·傅山·龙王社鼓诗轴486
王铎·题柏林寺水诗轴486
(二)对行、草的尝试性变化、融合487
郑燮·新修城隍庙记487
(三)碑学初兴488
邓石如·大舜舞干戚赞488
三、后期九十年 道光至宣统五朝(1821-1911)489
(一)碑学成为主流489
(二)融碑入帖489
何绍基·致平斋尺牍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