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系统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生态系统 上
  • 孙鸿烈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3271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84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017页
  • 主题词:生态系统-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系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系统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展望3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念的产生3

目录3

前言3

第一篇 总论3

第二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简史4

第三节 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5

第四节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6

第一节 气候特征8

第二章 中国生态系统形成的自然条件8

二、温度分布9

一、辐射分布9

三、水分平衡10

四、中国的气候区划12

一、水平分布的三大阶梯13

第二节 地貌特征13

二、地质构造线走向14

一、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15

第三节 土壤特征15

二、中国土壤的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分布16

三、中国土壤区划17

一、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19

第一节 现代自然环境的形成19

第三章 中国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化19

二、气候变化过程20

第二节 自然地带和生态系统的演变21

第三节 现代环境的演变24

一、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原始农业社会25

第一节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25

第四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5

二、从原始农业社会到传统农业社会26

三、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27

二、中古时期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8

一、上古时期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8

第二节 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8

三、现代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30

第三节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根源31

第一节 水平纬向地带性33

第五章 中国生态系统的地带性特征33

第二节 水平经向地带性34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上的地带性35

第六章 中国生态系统分类的原则与系统37

二、气候植被的一致性原则38

一、等级性原则38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分类原则38

第二节 中国生态系统分类系统39

四、习惯性原则39

三、现实性原则39

主要参考文献41

植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44

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47

动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50

动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51

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分类55

第一章 绪论55

第二篇 森林生态系统55

二、中国森林植被分区57

三、中国动物地理区划58

一、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60

第一节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60

第二章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60

二、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征61

一、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区系特征65

第二节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65

二、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群落学特征67

一、落叶松林的更新和演替86

第三节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演替86

二、云杉林和冷杉林的更新和演替88

三、松林的更新和演替90

一、白桦林91

第四节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的次生阔叶林类型91

四、欧洲山杨林92

三、天山桦林92

二、疣枝桦林92

一、存在问题93

第五节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93

五、山杨林93

二、保护、管理和恢复途径95

第一节 中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分布98

第三章 中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98

一、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区系99

第二节 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区系组成99

二、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动物区系100

三、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区系101

一、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02

第三节 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群落学特征102

二、动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04

一、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105

第四节 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05

一、蒙古栎林107

第五节 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次生林类型107

二、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演替107

三、胡桃楸、水曲柳林108

二、色木、紫椴林108

四、山杨林109

五、白桦林110

七、长白松林111

六、黄花落叶松林111

第六节 红松阔叶林区域的特殊森林类型112

二、次生林的保护和恢复113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113

第七节 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113

三、人工林营造114

第一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115

第四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115

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116

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116

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区系组成118

第二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118

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动物群119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组成123

一、栎林生态系统124

第三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学特征124

二、鹅耳枥林生态系统132

三、椴树林生态系统133

五、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135

四、胡桃林生态系统135

一、暖温带落叶栎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37

第四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37

第五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次生林生态系统类型141

二、暖温带其他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41

一、暖温带松柏林生态系统142

二、暖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148

一、存在的问题151

第六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151

二、保护、恢复与持续利用对策153

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分类158

第一节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158

第五章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158

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160

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组成162

第二节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162

三、亚热带典型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169

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特征169

一、落叶栎类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89

第三节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演替189

二、水青冈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90

四、栎、栲、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92

三、珙桐与常绿阔叶树的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192

第四节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193

一、存在的问题194

二、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途径196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200

第一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200

第六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200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201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205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与区系特征216

第二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结构与组成216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218

一、青冈栎林222

第三节 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222

二、滇青冈栎林224

三、苦槠林226

四、高山栲林228

五、栲树林231

六、元江栲林235

七、刺栲林238

八、黄果厚壳桂林240

九、华南石栎林244

十、木果石栎林247

十一、木荷林250

十二、银荷木林253

第四节 常绿阔叶林的更新与演替256

一、栲树林257

一、松林258

第五节 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类型258

二、甜槠林258

三、苦槠林258

四、刺栲林258

五、楠木林258

二、栎林267

三、枫香林270

四、赤杨林271

二、水杉林272

一、银杉林272

第六节 常绿阔叶林区域的特有、古老森林类型272

三、柳杉林273

五、福建柏林274

四、台湾杉林274

六、铁坚杉林275

八、杉木林276

七、华东黄杉林276

九、柏木林278

一、存在问题279

第七节 常绿阔叶林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279

十、岷江柏林279

十一、冲天柏林279

二、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途径280

一、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征282

第一节 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与分布282

第七章 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282

二、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类283

一、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285

第二节 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结构与组成285

二、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286

三、典型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287

一、存在问题299

第四节 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其持续发展299

第三节 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299

一、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更新299

二、亚热带西部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299

二、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途径300

一、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和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分类301

第一节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301

第八章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和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301

二、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303

一、冷杉林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304

第二节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304

二、云杉林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307

三、落叶松林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308

五、松林的地理分布310

四、圆柏林的地理分布310

二、铁杉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311

一、植物区系特征311

第三节 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的区系和群落学特征311

一、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区系特征312

第四节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区系和群落学特征312

二、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群落学特征313

一、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更新322

第五节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更新和演替322

二、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的演替323

第六节 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和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持续发展325

二、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分类327

一、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327

第九章 热带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327

第一节 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327

三、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330

一、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337

第二节 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337

二、季节性雨林的结构特征344

一、以青梅、蝴蝶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350

第三节 典型季节性雨林的群落学特征350

二、狭叶坡垒为标志的季节性雨林353

三、蚬木、肥牛树林356

四、望天树林358

五、番龙眼、油朴林363

一、季节性雨林的更新364

第四节 季节性雨林的更新与演替364

二、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途径365

一、存在问题365

二、季节性雨林的次生演替365

第五节 季节性雨林的管理和持续发展365

一、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366

第一节 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366

第十章 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366

三、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367

二、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分类367

二、热带季雨林的结构特征372

一、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372

第二节 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372

一、鸡占、厚皮树林373

第三节 典型季雨林生态系统的群落学特征373

二、柚木林374

三、高榕、毛麻楝林376

一、存在问题377

第五节 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持续发展377

第四节 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替377

一、热带季雨林的更新377

二、热带季雨林的次生演替377

二、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途径378

第十一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379

一、封山育林、育灌380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380

三、人工林的营造381

二、天然次生林保护和经营管理381

一、生态林的维持和发展382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对策382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材生产383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383

五、社区林业384

四、野生动物保护384

主要参考文献386

植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391

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427

动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463

动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473

微生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482

微生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484

第一节 概述489

第一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分类489

第三篇 草地生态系统489

一、气候特点与草地生态系统491

第二节 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与草地生态系统491

三、土壤特点与草地生态系统492

二、地形条件与草地生态系统492

五、人类活动与草地生态系统493

四、历史地理条件与草地生态系统493

二、分类依据494

一、分类原则494

第三节 草地生态系统分类494

三、草地生态系统分类简表495

一、地形特征500

第一节 温性草原生态系统概况与区域生态特征500

第二章 温性草原生态系统500

四、人类活动与温性草原生态系统501

三、土壤特征501

二、气候特征501

第二节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02

五、地理分布502

一、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03

三、快隐子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08

二、白羊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08

四、羊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09

六、线叶菊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11

五、窄颖赖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511

七、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与管理515

第三节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16

一、大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19

二、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4

四、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7

三、长芒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7

六、羊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8

五、沟叶羊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8

七、糙隐子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29

九、羊草小禾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0

八、冰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0

十、冷蒿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6

十一、沙蒿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7

十三、铁杆蒿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9

十二、百里香典型草原生态系统539

十四、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540

十五、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问题与对策541

一、戈壁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0

第四节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0

三、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1

二、克列门茨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1

四、沙生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8

六、多根葱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9

五、无芒隐子草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59

八、灌木亚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60

七、女蒿荒漠草原生态系统560

九、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561

一、概念562

第一节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布562

第三章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562

二、分布563

第二节 高山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4

三、囊种草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5

二、苔状蚤缀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5

一、垫状蚤缀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5

六、帕米尔委陵菜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6

五、糙点地梅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6

四、垫状点地梅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6

第三节 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生态系统567

九、藏刺矶松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7

七、双花委陵菜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7

八、四蕊高山莓垫状植被生态系统567

第四节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569

一、高山嵩草草原化草甸生态系统570

二、矮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2

三、线叶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3

四、禾叶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4

八、塔城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5

七、喜马拉雅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5

五、四川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5

六、短轴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5

十、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576

九、北方嵩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576

十一、大嵩草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577

十四、粗喙薹草草甸生态系统578

十三、甘肃嵩草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578

十二、帕米尔嵩草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578

十八、以珠芽蓼为主的杂类草草甸生态系统579

十七、垂穗披碱草草甸生态系统579

十五、以黑穗薹草、黑花薹草为主的薹草草甸生态系统579

十六、黄花茅草甸生态系统579

二十、虎耳草、高山龙胆草甸生态系统580

十九、以圆穗蓼为主的草甸生态系统580

一、紫花针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1

第五节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1

二、羽柱针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3

五、假羊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4

四、克氏羊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4

三、座花针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4

七、硬叶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5

六、银穗羊茅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5

九、藏南蒿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6

八、藏籽蒿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6

一、哺乳动物587

第七节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587

十、垫状蒿高寒草原生态系统587

第六节 高寒荒漠生态系统587

一、流石滩稀疏植被和垫状植被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588

第八节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588

二、昆虫588

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589

三、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592

一、白羊草草丛生态系统593

第一节 暖性草丛生态系统593

第四章 暖性草地生态系统593

三、中亚白草草丛生态系统594

二、黄背草草丛生态系统594

二、野青茅灌草丛生态系统595

一、白茅灌草丛生态系统595

第二节 暖性灌草丛生态系统595

第三节 暖性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596

三、野古草胡枝子灌草丛生态系统596

一、五节芒草地生态系统598

第一节 热性草地生态系统598

第五章 热性草地生态系统598

三、扭黄茅草地生态系统599

二、旱茅草地生态系统599

二、芒热性灌草地生态系统600

一、野古草热性灌草地生态系统600

第二节 热性灌草地生态系统600

第三节 干热稀树草地生态系统601

三、芒萁热性灌草地生态系统601

一、黄茅-木棉稀树草地生态系统602

二、扭黄茅-锥连栎稀树草地生态系统603

第四节 热性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605

一、羊草草甸生态系统606

第一节 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06

第六章 草甸生态系统606

二、结缕草草甸生态系统609

三、拂子茅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2

五、短柄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3

四、无芒雀麦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3

七、鸭茅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4

六、狗牙根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4

九、野青茅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5

八、垂穗披碱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5

十一、紫苞鸢尾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6

十、地榆杂类草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6

第二节 沼泽草甸生态系统617

十三、寸草薹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7

十二、高山象牙参典型草甸生态系统617

二、薹草沼泽草甸生态系统618

一、藏蒿草沼泽草甸生态系统618

三、小叶章沼泽草甸生态系统620

一、芨芨草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2

第三节 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2

三、赖草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3

二、星星草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3

四、獐茅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4

五、马蔺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5

七、碱蒿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8

六、罗布麻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8

九、碱蓬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9

八、碱茅盐生草甸生态系统629

一、薹草沼泽生态系统631

第一节 草本沼泽生态系统631

第七章 沼泽草地生态系统631

二、嵩草-薹草沼泽生态系统633

三、莎草沼泽生态系统634

四、藨草沼泽生态系统635

五、羊胡子草沼泽生态系统636

七、芦苇沼泽生态系统637

六、荸荠沼泽生态系统637

八、香蒲沼泽生态系统639

九、灯心草沼泽生态系统640

十、沼泽草地生态系统的动物641

十一、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642

一、意义643

第二节 草本沼泽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643

二、问题与对策645

第一节 草原荒漠草地生态系统646

第八章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646

二、珍珠猪毛菜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47

一、驼绒藜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47

三、红砂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49

四、藏锦鸡儿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50

六、沙冬青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51

五、柠条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51

七、四合木草原荒漠生态系统652

一、膜果麻黄荒漠生态系统653

第二节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653

四、绵刺荒漠生态系统654

三、泡泡刺荒漠生态系统654

二、霸王荒漠生态系统654

六、半日花荒漠生态系统655

五、沙拐枣荒漠生态系统655

七、白刺荒漠生态系统657

九、合头藜荒漠生态系统658

八、盐生假木贼荒漠生态系统658

十、梭梭荒漠生态系统659

十一、多枝柽柳荒漠生态系统660

第三节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动物组成与结构661

一、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特点的基本评价662

第四节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662

二、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663

三、保护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为防治沙尘暴作贡献665

主要参考文献667

植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670

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685

动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700

动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702

二、咸淡水水域707

一、海水水域707

第四篇 水体生态系统707

第一章 绪论707

第一节 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707

第二节 水体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708

四、盐湖708

三、淡水水域708

二、渔业资源的管理模型710

一、基本概念710

第三节 水生生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710

三、渔业资源的管理目标714

四、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716

第二节 淡水生物群落718

第一节 基本特征和类型718

第二章 淡水生态系统718

二、按静水生态环境划分的淡水生物群落719

一、按生活方式划分的淡水生物群落719

第三节 营养物质循环720

三、按河流生态环境划分的淡水生物群落720

第四节 能量运动721

第五节 演替与平衡722

一、基本概况724

第一节 湖泊生态系统概述724

第三章 湖泊生态系统724

二、湖泊生态系统的分类725

五、当前湖泊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26

四、五大湖区726

三、淡水湖、咸水湖、盐湖726

一、概况728

第二节 东部平原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28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729

二、分布729

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730

一、概况730

四、管理730

第三节 蒙新高原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30

三、管理732

一、概况733

第四节 云贵高原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33

三、管理734

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734

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37

一、概况737

第五节 青藏高原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37

一、概况739

第六节 东北平原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管理739

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740

三、管理741

一、概况743

第一节 东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化与初级生产力743

第四章 湖泊生态系统演化与初级生产力743

二、湖水的理化特性744

三、浮游植物组成与演替751

四、浮游动物组成与演替755

五、底栖动物组成与演替764

六、鱼类组成与演替770

七、水生植被组成与演替774

八、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778

第二节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化与初级生产力784

一、概况784

二、湖水的理化特征788

三、浮游植物组成与演替798

四、浮游动物组成与演替805

五、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演替810

六、鱼类组成与演替814

七、水生植被组成与演替819

八、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823

一、概况827

第五章 海洋生态系统827

第一节 海洋生态系统概述827

二、各海区的基本特征828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830

四、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830

第二节 河口生态系统831

一、概况831

二、河口类型832

三、河口主要环境834

四、河口生物结构836

五、河口能量流动839

六、河口物质流动843

七、河口资源利用844

八、河口存在问题和管理对策845

第三节 海湾生态系统846

一、概况846

二、暖温带海湾胶州湾概况847

三、暖温带海湾水环境的理化特性851

四、暖温带海湾生物结构特征854

五、亚热带海湾大亚湾概况874

六、亚热带海湾环境理化特性877

七、亚热带海湾生物结构特征887

第四节 浅海生态系统912

一、概况912

二、生物结构特征914

三、能量流动916

四、物质流动917

五、资源利用917

一、概况918

第五节 大陆坡生态系统918

二、环境特征918

六、存在问题与对策918

三、生物结构特征920

第六节 上升流生态系统921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921

一、概况921

四、资源921

二、多处上升流区922

三、能量流922

四、物质流923

第七节 深海生态系统924

六、存在问题与对策924

一、概况924

五、资源利用924

二、环境特征925

三、生物特征926

四、资源利用927

第八节 红树林生态系统928

一、分布928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928

二、生活环境929

三、生态特征931

四、红树林群落932

五、能量流动934

六、物质流动935

七、资源利用936

八、存在问题与对策938

第九节 珊瑚礁生态系统939

一、概况939

二、南沙群岛珊瑚礁若干特征942

三、能量流动944

四、物质流动944

五、珊瑚礁价值945

六、存在问题与对策946

二、环境特征947

一、概况947

三、生物特征947

第十节 热泉生态系统947

四、资源利用948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948

主要参考文献949

生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953

生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969

第一章 农田生态系统概论987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分区概述987

第五篇 农田生态系统987

一、种植业起源时期992

二、种植业早期发展992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演替992

三、传统农业发展时期993

四、现代农业发展时期995

第三节 农田环境整治建设996

一、大江大河治理996

二、灌溉排水1000

三、水土保持1001

四、防护林1002

五、土壤改良1004

第一节 松嫩平原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006

一、基本概况1006

第二章 松嫩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006

二、生态环境条件1007

三、生物种群特征1008

四、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体系1010

第二节 松嫩平原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演替1013

一、演替的主导因素1013

五、系统生产力特征1013

三、系统生产力演替1014

四、环境变化1014

二、生态系统结构演替1014

第三节 松嫩平原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016

一、生产力分析1016

五、管理技术演替1016

二、资源利用率分析1017

三、系统稳定性分析1025

四、环境效应分析1026

一、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1028

第四节 松嫩平原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028

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1029

三、生态环境稳定的可持续性1029

二、资源有效利用的可持续性1029

一、地貌特征1031

第一节 下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031

第三章 下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031

二、气候特点1032

三、 壤类型与分布1034

四、植物资源与植被类型1035

一、农田生态系统的类型1037

第二节 下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类型1037

五、农村能源资源1037

六、自然灾害状况1037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41

三、农业生产潜力和存在问题1042

二、农业发展途径1044

一、农业发展方向1044

第三节 下辽河平原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1044

一、生态系统结构分析1046

第四节 下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046

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1047

三、光能利用率1048

五、肥料利用率1049

四、水分利用率1049

一、农田生态系统类型1052

第一节 潮褐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052

第四章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052

二、农田生态系统生态要素特征1053

三、农田生态系统技术体系特征1055

四、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特征1056

一、农业结构模式及管理技术演替1059

第二节 潮褐土农田生态系统演替特征1059

五、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1059

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演替1064

一、能量产投效率1074

第三节 典型农田的生态效率及影响因子分析1074

二、作物水分利用率1075

三、肥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1076

四、农业总生产率1077

五、系统稳定性1080

一、资源承载的可持续性1081

第四节 潮褐土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其管理1081

三、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1083

二、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1083

第一节 基本概况1086

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086

一、生态环境条件1087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087

二、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090

二、农业发展简史1092

一、黄淮海平原的形成1092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演替1092

四、种植业结构的变化1093

三、黄淮海平原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1093

六、主要农作物虫害防治情况1094

五、农业生产条件的变迁1094

二、黄淮海平原作物生产潜力分析1095

一、黄淮海平原土地生产力分析1095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095

三、光合生产潜力分析1096

四、土地生产潜力分析1097

五、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分析1098

六、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分析1100

一、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103

第五节 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1103

二、黄河与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可持续发展1105

三、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07

一、基本概况1117

第一节 太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117

第六章 太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117

二、自然环境条件1118

三、生物种群特征1119

四、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体系1121

五、稻田生态系统特征1124

二、耕作制度的演替1127

一、演替的主导因素1127

第二节 太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1127

三、管理技术体系演替1128

四、系统生产力演替1130

五、环境与施肥体系演替1131

一、生产力分析1132

第三节 太湖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132

二、资源利用率分析1134

三、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1137

四、水稻生产的环境效应分析1138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140

第四节 太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140

二、太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141

三、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1142

一、红壤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类型1144

第一节 红壤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144

第七章 南方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1144

二、红壤丘岗区自然资源特点1145

三、红壤丘岗区生产潜力特点1147

四、红壤丘岗区农业发展现状1148

五、红壤丘岗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151

二、红壤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1152

一、红壤农业发展历史1152

第二节 红壤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1152

三、红壤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技术演替1154

四、红壤农田生态系统演替的动力学1158

二、农田生态系统劳动生产率分析1160

一、农田生态系统土地生产力分析1160

第三节 红壤丘岗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160

三、农田生态系统光能效率分析1161

四、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效率和水分效率分析1162

五、农田生态系统环境效益分析1163

六、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1165

二、农田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1168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168

第四节 红壤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1168

三、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1169

四、农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的可持续性1170

五、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战略和措施1172

一、景观结构与地貌特征1177

第一节 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177

第八章 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1177

二、气候、土壤与生物资源1178

四、种植制度与农田系统生产力1181

三、农业生态分区1181

五、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1183

第二节 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演替1184

二、农田施肥制度的演替1185

一、湖泊演变及其对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1185

三、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演替1186

一、农田施肥管理1188

第三节 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1188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1189

三、农田耕作制度与作物品种布局1190

四、农田害鼠防治1193

一、综合利用湖区资源建立湿地耐洪避洪生态农业模式1194

第四节 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194

二、治理土壤潜育化并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1196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1198

第一节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198

第九章 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1198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特征1203

三、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体系1205

一、土地利用结构演替1207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1207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1208

一、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1212

第三节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212

二、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1213

三、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1215

四、农田生态环境效应1219

一、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1222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222

二、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原则1223

三、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1224

四、川中丘陵实现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探讨1227

第一节 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230

第十章 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1230

二、生态环境特征1231

一、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类型1231

三、生物组分特征1233

四、农田生态系统主要问题1235

二、种植业内部结构1236

一、土地利用格局1236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1236

三、农田生态系统物质投入水平1237

四、土壤水分循环特征1238

五、土壤养分循环特征1240

六、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动态变化1242

一、高塬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1243

第三节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243

二、丘陵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1245

第四节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田生态系统管理1249

一、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及战略目标1250

二、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问题1252

第十一章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1256

一、荒漠生态系统概念与特点1257

第一节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特征1257

二、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与分区1258

一、荒漠生态系统与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现状1263

第二节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管理特征1263

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特征1265

一、绿洲农业发展历史1266

第三节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发展与演变1266

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光能生产力1268

第四节 典型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分析1269

三、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环境效应1269

一、土地生产力1270

三、化肥养分效率1271

二、光能利用率1271

四、水分效率1272

五、系统生产力1273

六、环境效应1274

一、荒漠绿洲农业应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1275

第五节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275

四、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和发展预测1277

三、荒漠环境的可持续性1277

二、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1277

主要参考文献1281

第六篇 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1291

第一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1291

一、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291

二、不同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1295

三、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应用1295

四、菌根真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1297

五、从点的研究到面的研究的尺度推绎1298

第二章 农田生态系统中碳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300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1300

一、地球生物圈碳储量1301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一般格局1301

三、有机碳在作物体内的分布1302

四、饲养-堆腐过程中的有机碳循环率1303

五、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和残留率1305

六、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循环周转1307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循环1308

一、有关氮循环的一般概念1308

七、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1308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途径1310

三、氮在作物体内的积累和分配1311

四、氮在饲养-堆腐过程中的损失和循环率1312

五、土壤中氮的矿化-固持循环及有机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1314

六、生物固氮1316

七、土壤中微生物体氮的循环周转1317

八、干湿沉降进入农田的氮量1317

九、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318

第三节 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1319

一、自然界中的磷循环1319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流通过程1320

三、作物需磷量及磷在收获产品中的分配1320

四、饲养-堆腐过程中磷的循环率1321

五、土壤中磷的自然释放速率及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转化1321

六、磷在土壤中的淋失与迁移1323

七、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1323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钾循环流通过程1324

一、自然界中的钾循环1324

三、土壤钾的自然释放速率1324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钾循环1324

四、作物吸钾量及钾在作物体内的积累与分配1325

五、饲养-堆腐过程中的钾循环1325

第五节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收支1326

一、农田土壤养分收支项构成1326

六、土壤中钾的淋失1326

二、农田土壤养分收入-肥料养分构成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1327

三、农田土壤养分收支1327

第六节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328

一、在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1328

四、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归还率1329

三、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1329

五、养分的区域性富集1329

二、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1329

第一节 森林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1330

一、森林植物中的碳元素含量1330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330

二、森林植物中的氮元素含量1334

三、森林植物中的磷、钾、钙、镁元素含量1339

第二节 森林土壤的主要营养元素1344

一、寒温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44

二、中温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45

三、暖温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50

四、北亚热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52

五、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54

六、热带森林土壤的化学特征1358

第三节 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360

一、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第一性生产力1360

二、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365

三、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循环1368

四、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循环1382

五、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钾循环1387

六、寒温带、中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钙循环1390

第四节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394

一、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第一性生产力1394

二、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398

三、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循环1400

四、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循环1415

五、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钾循环1418

六、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钙循环1422

第五节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426

一、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第一性生产力1426

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440

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循环1450

四、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循环1458

五、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钾循环1465

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钙循环1471

第六节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476

一、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第一性生产力1477

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482

三、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氮、磷、钾、钙化学元素含量1485

四、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循环1487

五、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循环1489

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钾循环1490

七、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钙循环1491

第七节 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的区域分异特征1492

一、碳素在不同气候带森林中的积累特征1492

二、氮在不同气候带森林中的循环特征1494

三、磷在不同气候带森林中的循环特征1496

四、钾素在不同气候带森林中的积累特征1498

第一节 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499

一、温性草地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499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循环1499

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3

三、热性草地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5

四、典型草甸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6

五、盐生草甸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6

六、沼泽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7

七、荒漠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1508

八、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比较与分析1509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1511

一、碳循环的生态系统过程1512

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1514

第三节 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1517

一、氮循环的生态系统过程分析1517

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氮循环1518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氮平衡1531

四、典型草甸生态系统氮吸收、积累与归还1533

第四节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1534

一、硫循环的生态系统过程1534

二、冷蒿典型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硫循环1536

三、草地施用硫肥问题1539

第五节 草地生态系统磷循环1541

一、磷循环的生态系统过程1541

二、草原生态系统磷循环1541

三、草甸生态系统磷积累与分配1543

主要参考文献1544

第七篇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1555

第一章 绪论1555

第一节 水循环、水平衡和水资源1555

一、水循环1555

二、水平衡1559

三、水资源1566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水平衡研究概述1570

一、SPAC系统水分传输的研究进展1571

二、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研究进展1573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1575

一、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的内涵及方向1575

第二章 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575

二、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的任务1579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要素研究1580

一、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要素和过程1580

二、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计算模式与过程模型1581

三、水循环过程综合模型1602

第三节 温带-寒温带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04

一、松嫩平原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05

二、三江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16

三、辽西平原水分循环特征1618

第四节 暖温带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21

一、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22

二、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分运行的综合模拟1637

第五节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49

一、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1650

二、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特征1660

三、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分管理的途径与措施1662

第六节 温带干旱区新疆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63

一、荒漠绿洲农田可能蒸散量与水分供求差1664

二、荒漠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需水量1669

三、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研究1671

四、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77

第七节 亚热带湿润红壤丘陵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680

一、区域性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1680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1683

三、农田生态系统水分盈亏特征分析1689

四、水资源量及其潜力1693

第八节 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697

一、实验研究设计1698

二、农田蒸散耗水量测定与计算方法1699

三、试验结果分析1700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与水资源1708

一、水资源特点与森林分布1708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708

二、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概况1710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测定方法1712

一、森林区水平衡的测定方法——集水区法1712

二、森林地表径流的测定方法——径流场法1714

三、森林林内降水的测定方法1714

四、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1716

第三节 中国主要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特征1719

一、寒温带、温带森林水循环特点1719

二、暖温带森林水循环特点1725

三、亚热带森林水循环特点1728

四、热带森林水循环特点1736

第四节 中国主要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的比较研究1743

一、不同地区的大气降水效应1743

二、不同气候带的森林林冠层水循环特点1744

三、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对所在地区水资源的影响1748

四、不同气候带破坏的森林恢复所面临的水资源压力1750

第一节 草原生态系统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的意义与进展1752

一、水分是影响草原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1752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特征1752

二、草原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1753

第二节 温带草原水循环与水平衡的主要特点1756

一、草原植物蒸腾特点及水分利用“对策”1756

二、草原土壤水分动态与特点1759

第三节 草原生态系统水分循环1763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1763

二、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水势梯度1765

三、草原生态系统水分平衡1765

第四节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与水分条件的关系1768

一、初级生产力与水分条件间的定量关系1768

二、水分状况与生产力稳定性1770

三、水分为主导的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以锡林河流域为例1771

一、放牧对下垫面条件的影响1772

二、放牧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1772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影响1772

主要参考文献1775

第一章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78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目的1785

第八篇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785

第二节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任务1786

一、长期观测1786

二、综合研究1787

三、优化模式试验与示范1788

第一节 国际上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立与发展1789

一、美国的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1789

第二章 生态系统网络的建立和发展1789

二、英国的环境变化观测网络1790

三、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1791

第二节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立与发展1793

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793

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1795

第三章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方法1797

第一节 网络长期观测的标准化与数据质量控制1797

一、观测指标的标准化1797

二、观测方法标准化1799

三、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1799

四、网络野外试验站观测能力的验证180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库及管理1804

一、长期动态观测数据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流1804

二、集中式数据库的建立1805

三、长期动态观测数据库的功能1808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络数据的特点180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1809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系统网络研究中的应用181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尺度1817

第一节 生态系统研究的时间尺度181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研究的空间尺度1818

一、尺度扩展1818

二、野外试验站之间的对比研究1820

三、生态系统多尺度研究1821

第三节 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的发展与展望1821

主要参考文献18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