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
  • 陈真,邓剑光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929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论1

一、现代诉讼程序的功能机制3

二、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的类型6

三、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价值实现之必然路径10

第一章 对侦查权制约制度的比较考察1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5

第二节 侦查权的制约机制17

一、侦查机构内部的制约17

二、检察机关对侦查权的制约18

三、侦查对象的制约18

四、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19

第三节 侦查权的制约模式21

一、正当程序模式22

三、检察监督模式23

二、实体真实模式23

第四节 各种侦查权制约制度的利弊及其发展24

一、正当程序模式的利弊及其修正25

二、实体真实模式的利弊及其修正28

第五节 我国侦查权制约制度的内容、利弊及立法完善31

一、具体内容及其利弊31

二、立法完善33

第二章 秘密侦查制度研究37

第一节 秘密侦查制度的基础理论39

一、秘密侦查的性质界定39

二、秘密侦查制度的价值分析43

第二节 秘密侦查制度的正当性设计51

一、秘密侦查的范围52

二、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53

三、令状主义54

第三节 秘密搜查与秘密拘捕的合法性辨析59

一、秘密搜查的合法性问题59

二、秘密拘捕的合法性问题61

第三章 审前羁押制度63

第一节 审前羁押制度概述65

一、审前羁押的概念分析65

二、审前羁押的历史变迁66

三、审前羁押目的的探析67

第二节 审前羁押要件和程序研究68

一、审前羁押要件比较分析68

二、羁押之撤销与停止74

三、对审前羁押的控制75

四、被羁押者的权利76

第三节 对超期羁押问题的研究77

一、超期羁押问题的提出78

二、超期羁押成因的法律分析78

三、超期羁押的防治对策79

第四章 沉默权制度研究83

第一节 沉默权的概念85

一、沉默权等同于反对自我归罪权吗85

二、沉默权:谁的权利85

三、沉默权的表述方式87

四、沉默权与反对自我归罪权根本不同88

第二节 沉默权的产生与发展89

第三节 沉默权的理论92

一、平衡理论93

二、人格尊严、自治理论、隐私权理论95

三、无罪推定与诉讼公正96

四、沉默权有助于遏制刑讯逼供吗97

五、沉默权有助于惩罚犯罪和保护无辜吗98

第四节 沉默权的内容100

一、问题的提出100

二、沉默权告知及告知的限制101

三、沉默权的保障106

四、对沉默权的限制113

第五节 沉默权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123

一、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否规定了沉默权123

二、沉默权与如实回答义务的立法争论125

三、沉默权与如实回答127

四、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关系之辨析129

一、我国有关侦查的现实情况131

第六节 我国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131

二、现行法律下的努力133

第五章 刑事起诉制度研究139

第一节 审查起诉的比较分析141

一、我国审查起诉制度之变革142

二、审查起诉主体之比较143

三、审查起诉地位之比较145

四、审查起诉与提起公诉之辨析146

五、完善审查起诉若干建议150

第二节 起诉条件的探析154

一、起诉条件规定之比较154

二、起诉条件的完善与司法实务的把握160

第三节 刑事不起诉163

一、不起诉的法律机理与法律价值164

二、不起诉权性质之辨析168

三、不起诉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完善与理解172

四、不起诉制约机制之构筑177

第六章 公诉阶段的案卷移送制度研究185

第一节 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类型187

一、卷宗移送主义187

二、起诉状一本主义188

三、两种类型评价190

第二节 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及缺陷191

一、我国现行公诉案卷移送制度191

二、现行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弊端剖析192

第三节 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完善195

一、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配套机制196

二、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之完善199

第七章 辩诉交易制度研究203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与基础205

一、辩诉交易的产生与发展205

二、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208

三、辩诉交易的哲学基础210

四、辩诉交易的制度基础211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特点与功能214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特点214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功能216

第三节 西方各国的辩诉交易制度217

一、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217

二、英国的辩诉交易制度222

三、加拿大的辩诉交易制度224

四、意大利的辩诉交易制度228

五、德国的辩诉交易制度230

第四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困境及评价231

一、辩诉交易的无奈231

二、辩诉交易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233

三、我们的立场236

第五节 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的刑事司法236

一、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制度的意义236

二、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的差距241

三、对我国建立辩诉交易制度的展望243

第八章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245

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247

一、平衡理论与叙述理论248

二、恢复正义理论250

三、恢复正义基本价值的解说253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的刑事司法255

一、我国是否存在制度化的“刑事和解”255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移植条件258

三、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260

第九章 我国律师阅卷制度的问题研究263

第一节 律师阅卷制度的问题及其成因265

一、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难问题及其成因266

二、提起公诉后的阅卷难问题及其成因268

三、司法机关变相侵犯辩护律师阅卷权的问题269

第二节 律师阅卷难的危害270

一、使得对抗制被削弱270

二、使得律师对司法权的监督力被削弱272

三、说服犯罪嫌疑人的不便273

四、证据突袭和诉讼拖延274

第三节 国外解决问题的模式及其借鉴275

一、职权主义模式中的解决办法275

二、对抗制模式中的证据展示制度276

三、两种制度模式的借鉴意义278

第四节 当前解决问题的工作评析及立法建议282

一、对当前解决问题的试点工作评析282

二、解决律师阅卷难问题的立法建议287

第十章 律师刑事辩护制度研究291

第一节 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评判293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293

二、刑事辩护制度的价值评判295

第二节 刑事辩护国际标准的内容295

一、尊重和保障被指控者的人权296

二、追求和保障司法的公正297

三、顺应和推动全球一体化趋势298

第三节 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问题298

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298

二、存在的问题301

第四节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307

一、关于律师在侦查阶段法律地位的问题307

二、关于律师的阅卷权问题308

三、关于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309

四、关于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的问题310

第五节 辩护制度中的两个疑难问题的评析311

一、辩护律师应否享有独立的上诉权311

二、实事求是、职业秘密与辩护律师的天职312

第十一章 证据开示制度研究317

一、证据的单方开示和双方开示320

第一节 证据开示制度内容的简介320

二、证据开示的内容和限制321

三、证据开示的程序324

四、违反证据开示的法律制裁326

第二节 证据开示制度的理论327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理论基础327

二、证据开示制度的争论329

三、证据开示的政策性目标331

四、证据开示制度与诉讼参与人的角色冲突333

第三节 我国的诉讼法改革与证据开示制度336

一、公诉方式的改革与批评336

二、对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怀疑论337

三、问题的所在:目前的证据交流制度338

四、现行法下的解释339

五、重建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341

第十二章 证人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研究345

第一节 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范围与特点347

一、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范围347

二、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特点354

第二节 拒绝作证特权的法律保障355

一、宪法保障355

二、刑事实体法保障355

三、诉讼程序保障356

四、证据排除保障357

第三节 拒绝作证特权的限制358

一、限制拒绝作证特权的理由358

二、限制拒绝作证特权的程序360

一、利益衡量的总体考察361

第四节 拒绝作证特权中的利益衡量361

二、各类拒绝作证特权中的利益衡量363

第五节 我国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思考366

一、我国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立法现状367

二、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几点启示369

第十三章 司法鉴定制度研究371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性质373

一、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般性质373

二、鉴定结论的特殊性质375

第二节 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的弊端376

一、对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的各种指责376

二、对于上述观点的评价377

第三节 我国的鉴定机构379

一、对于我国鉴定机构的设置的批评379

二、对于上述观点的评价382

三、鉴定机构的社会化388

第四节 鉴定人的有关问题390

一、鉴定的决定权390

二、鉴定人的选任393

三、我国鉴定的决定权和鉴定人选任权396

四、鉴定人的中立性398

五、鉴定人的资格401

六、鉴定结论的审查与鉴定人出庭作证403

参考文献407

A类409

B类410

C类412

D类415

后记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