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生物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生物学卷
  • 卢嘉锡总主编;罗桂环,汪子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841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中国;生物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生物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序 卢嘉锡1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研究的简单回顾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特点2

一 以“多识”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积累2

二 本草学的影响3

三 地方性生物资源著作4

四 园林花卉著作发展的影响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6

一 先秦时期6

二 汉晋南北潮期12

三 隋唐宋元时期16

四 明清时期25

第二章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33

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和认识33

一 古人的狩猎和采集活动33

二 自然历(物候学)知识的掌握35

第二节 古人对动植物的驯化和生物知识的积累36

一 栽培植物的出现36

二 家畜饲养的发端39

三 其他经济植物的应用41

第三节 新石器时期器物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42

一 陶器上的各种动植物图纹42

二 生态学知识的积累等44

第四节 甲骨文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的积累45

一 《夏小正》中记述的生物学知识45

二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玉器和铜器中反映的生物学知识48

三 甲骨文中反映的生物形态和分类学知识52

四 菌类的利用54

第五节 《诗》所反映的生物学知识55

一 《诗》与古代生物学的关系55

二 《诗》中包含的生态学知识56

三 《诗》中包含的其他生物学知识57

四 《诗》中述及的动植物种类58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生态学认识66

一 植物地理分布描述的开始68

二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68

三 关于植物的垂直分布和生态序列70

四 大范围的动植物分布的泛述72

五 当时典籍中关于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记述74

六 早期有关食物链的记载76

第七节 《楚辞》中有关江南动植物知识的记述77

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物形态描述和动植物分类78

一 形态描述78

二 生物分类79

第九节 《尔雅》中述及的生物种类及相关知识81

一 《尔雅·释草》中所涉及的植物81

二 《尔雅·释木》所涉及的植物种类83

三 《尔雅·释虫》中涉及的动物85

四 《尔雅·释鱼》涉及的动物86

五 《尔雅·释鸟》所涉及的鸟类87

六 《尔雅·释兽》所涉及的动物88

第十节 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和当时人们的优生观念89

一 解剖认识89

三 遗传学知识的积累90

四 优生观念的产生90

二 生理学知识90

五 关于人体胚胎发育的认识91

第十一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起源91

一 曲蘖酿酒的起源91

二 制酱与酿醋95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制曲酿酒96

第十二节 环境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其实践96

第十三节 关于生物的由来和发展的推想99

第三章 描述性生物学体系的奠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物学)101

第一节 本草(博物)系统的建立101

一 “本草”渊源101

二 《神农本草经》和三品分类法103

三 《吴普本草》对《神农本草经》的发展114

四 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115

第二节 动植物的名实考证研究116

一 名实研究渊源116

二 《方言》中所著录动植物117

三 《说文解字》与生物分类知识120

四 陆机与动植物分类描述123

五 郭璞和《尔雅注》126

第三节 记载动植物的“志”、“记”135

一 异物志的出现135

二 《南方草木状》和《南方草物状》137

第四节 专谱的出现139

一 《陶朱公养鱼经》139

二 《相马经》与铜马式141

三 《竹谱》147

第五节 《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149

一 探索家蚕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150

第六节 昆虫研究150

二 昆虫寄生的发现157

三 以虫治虫的发明158

第七节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158

一 古代的选种意识159

二 王充的物生自类本种说159

第八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形成160

一 汉代的制曲酿酒160

二 汉代的制酱163

三 豆豉的最早记载164

四 醋的制造164

五 《齐民要术》中的制曲酿酒165

六 《齐民要术》中的酿醋168

七 黄衣、黄蒸和制酱169

八 《齐民要术》中的豆豉170

九 《齐民要术》中的乳酸发酵171

第四章 古代生物学的全面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生物学)174

第一节 动植物形态和分类学的发展174

一 本草著作中的动植物形态、分类175

二 名实考证研究的发展186

第二节 南方动植物研究的发展195

一 段成式《酉阳杂俎》动植物篇195

二 段公路《北户录》197

三 刘恂《岭表录异》198

四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201

五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202

第三节 园艺植物研究的兴盛204

一 经济树木的研究204

二 果树研究206

三 蔬菜的研究210

四 花卉研究211

第四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提高217

一 制酱技术的提高217

二 豉汁最早制法的记载217

三 宋代黄酒的酿造218

四 红曲的最早记载225

五 元代的制酱技术225

六 高等真菌的栽培研究226

第五节 昆虫研究的发展230

一 对昆虫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230

二 益虫研究的发展(蚕、蜂、白蜡虫、五倍子、紫胶虫)231

三 害虫防治研究234

第六节 鸟类等其他动物的研究235

一 鸟类研究渊源235

二 鸟类学专著——《禽经》236

三 中国历史上的白雁238

第七节 其他有关的生物学著作241

一 《格物粗谈》241

二 《蟹谱》和《林泉结契》242

三 李衎和《竹谱详录》243

四 关于生物分布的认识249

五 关于树木年轮方面的认识250

第八节 解剖学的发展250

一 烟萝子《内境图》251

二 杨介《存真图》251

三 《洗冤录》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253

四 藏医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255

第九节 生物遗传与变异256

一 对遗传变异的认识256

三 无性杂交258

二 对遗传变异的利用258

第十节 朱熹论有机体的发展260

第十一节 对古生物的认识261

第十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发展264

第五章 古代生物学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生物学)268

第一节 综合性本草著作中体现的生物学成就268

一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一般情况268

二 李时珍对传统分类学的发展273

三 李时珍的生物学描述对前人的发展274

四 《本草纲目》中记述的动物275

五 赵学敏对李时珍工作的发展278

第二节 园艺植物研究的发展280

一 有关的园艺学的著作280

二 经济树木研究的发展285

三 果树研究的发展286

四 蔬菜及经济作物研究的发展288

五 花卉研究的发展289

第三节 对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292

一 朱?和他的《救荒本草》292

二 《救荒本草》的植物学成就293

三 朱?以后的其他救荒植物作品298

第四节 博物学方面的著作300

一 作者及其著述背景300

二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所记的动植物301

第五节 普通动物学著作303

一 屠本唆的《闽中海错疏》304

二 谭贞默和他的《谭子雕虫》308

三 其他动物学著作和动物学研究313

一 植物学家吴其浚321

第六节 植物学研究的新发展——吴其浚及其《植物名实图考》321

二 《植物名实图考》的植物学成就323

三 《植物名实图考》对图谱学的发展325

第七节 综合性生物学著作326

第八节 生态学知识的积累328

一 关于鱼类的分布和习性328

二 各种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分布及习性330

三 对华南两栖爬行类动物等的记叙331

四 对地区性植被特色的描述332

第九节 免疫思想的发展334

一 我国古代免疫思想的概况334

二 对流行病的认识336

三 古人对流行病的解释337

四 人痘预防天花340

第十节 解剖学的发展342

第十一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发展344

一 遗传物质传递和“气种”说344

二 “忽变”与种类差异344

三 对变异的有意识选择和利用345

四 杂种优势348

五 《鸡谱》论斗鸡三配350

六 优生探索352

第十二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发展353

一 红曲的制法353

二 明代制曲的专业化355

三 窖池发酵359

四 酱油的制作360

六 潼川豆豉361

七 对根瘤菌的认识361

五 暖房生黄法361

第十三节 明清时期的生物资源保护362

一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发展362

二 保护生物资源的礼法363

三 苑囿封禁地对生物资源的保护363

四 对特殊经济植物的保护365

第六章 近代生物学的传入367

第一节 西方近代生物学的传入367

一 西方在华人士传播生物学知识367

二 国人主动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生物学370

三 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始萌375

四 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77

五 人猿同祖论在中国的初期传播384

一 教育的进步389

第二节 我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时期389

二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390

三 学术团体393

第三节 近代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建立394

一 教会学校与近代生物学教育394

二 清末学制前的学堂与生物学教育398

三 清末学制中的生物学教育399

四 民国时期的生物学教育401

第四节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建立及其贡献404

一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创立404

二 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及其对我国生物学发展的影响407

参考文献416

索引430

后记443

总跋4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