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第9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钱昌祚,石家龙,华文广译;程嘉后,刘拓校,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之 著
- 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
- ISBN:
- 出版时间:1977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7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第9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f 原动力及其应用之一—兽力拖曳1
(1)有效马具及其历史1
图五三六 马具之三种主要形式3
图表3
(ⅰ)稣昧及商代之喉带与肚带式马具5
图五三八 轮车与马及御者一同埋葬,在河南安阳附近大司空村所发掘(约为西元前十二世纪)6
图五三七 牛类牲畜用之古老牛轭6
图五四○ 汉代仍沿用之一种「轭」,见於成都附近发掘之模造砖上7
图五三九 马用青铜「轭」之一种,见於埋葬之商代轮车中7
(ⅱ)首次合理化;楚汉时之胸带式马具11
图五四一 汉代胸带式马具(武梁)12
图五四二 轻型二轮行李马车之汉代青铜模型12
图五四四 另一汉代马车上马具之画像,获自沂南祠,约为西元一九三年13
图五四三 悬於一停置车车辕上之屁鞧及臀带(武梁)13
图五四五 沂南画像详解,说明叉辕,横木,「轭」及马具组件14
图五四六 初期之胸带式马具;系绘於西元前约四世纪之楚国制圆漆盘上之图案,发现於长沙附近之汉墓中17
图五四七 牵夫逆水拖舟;敦煌千佛洞第三二二号洞中唐初时代之壁画17
图五四八 长沙漆画中马具之图解18
(ⅲ)比较性之评价20
图五四九 喉带与肚带式马具之改善方案23
(ⅳ)发明之传播25
图五五一 印度山奇南门最下部轩缘上所雕刻二轮车中之一马(可能为西元前一世纪末者)27
图五五○ 现存亚威农卡维特博物院之马劳第画像上前方马之马具27
图五五三 马具之另一高罗图片;特里尔兰地斯博物院中之雕刻板(第四世纪)28
图五五二 罗马帝国後期改善马具试验之证据,第三世纪斯泰塔斯氏石棺上之雕刻28
图五五四 第三种罗马後期之实例;罗马古港奥斯替亚地方第四世纪混成画中之马与车29
图五五五 汉墓中载有喉带与肚带装具之狗模型(塞尔缪西博物院藏)33
图五五六 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壁画之解说36
(ⅴ)第二次合理化;蜀魏之颈圈式马具36
图五五八 统帅妻室行列中最下方(近处)行李车之放大图,系复制者38
图五五七 颈带式马具之起源。西藏行车统帅张议潮妻宋氏行列之一部分(在老县路上之敦煌地区),千佛洞壁画之一,日期为西元八五一年38
图五五九 典型之颈圈式马具,仍在华北及西北地区使用者(原图西元一九五八年摄)39
图五六○ 中国马具之三组件系统仍遗留於意比里亚半岛;南葡萄牙之一实例(原照摄於西元一九六○年)43
图五六一 千佛洞壁画中马具之最古老图片,西元四七七至四九九年间北魏朝所绘44
图五六二 其後未久之一图片,日期为西元五二○至五二四年间44
图五六三 佛教石碑之拓片,日期为西元四九三年,乃纪念郭室人之僧侣职业48
图五六四 四川昭化鲍三娘墓中之模造砖,西元二二○至二六○年之间,描绘极似颈圈式马具之物49
图五六五 归源於汉代之模造砖,显示一轮车由三马拖曳,其背脊及胸部皆佩有厚环状物(狄平子所藏)50
图五六六 秦或汉初时代之模造砖(西元前三至二世纪)描绘一四轮车由五马拖曳疾驶,每马似皆装有颈圈及若干拖条(狄平子所藏)51
图五六七 图解表示悬挂较短鬐甲带之效果,乃绘画纪录中对颈圈之仿效53
图五六八 第六世纪佛教石碑上之马匹及车辆55
图五六九 千佛洞中隋代壁画上之骆驼车,约西元前六○○年55
图五七○ 连接马具至车辆或机械上之方式58
(2)兽力与人力59
g 水力工程学(一),升水机械63
图五七一 桔橰或配重之水斗杠杆,供自井内汲水,小汤山祠画像之汉代图片,约为西元一二五年64
(1)配重之水斗65
图五七二 西元一六三七年之天工开物中之桔橰68
图五七三 引槽梁式配重之水斗一组,见西元一二○六年阿尔伽查来有关机械装置之论文70
(2)井上绞车72
图五七四 带曲柄之井上绞车(辘轳),录自天工开物(西元一六三七年)73
(3)戽斗轮75
图五七五 戽斗轮(刮车)或手支蹼轮,刮水上升而流入引槽,录自授时通考(西元一七四二年)76
图五七六 踏板操作之戽斗轮(踏车),或为十七世纪之日本 发明77
图五七七 标准中国方板枱式链泵(翻车)(原照摄於西元一九四三年)77
图五七八 方板枱式链泵机构之详图78
(4)方板枱式链泵及念珠式泵79
图五七九 西元一六三七年天工开物中之方板枱式链泵81
图五八○ 人力以曲柄与连杆操作之方板枱式链泵(拔车),录自天工开物82
图五八一 以牛辘轳与直角齿轮系操作之方板枱式链泵(牛车),录自天工开物83
图五八二 以水平水轮与直角齿轮系操作之方板枱式链泵(水车),录自天工开物84
图五八三 带式输送器,基於方板枱式链泵原理,西元一九五八年使用於某一水利工程计划中96
图五八四 已废弃之念珠式泵上之铸铁齿轮及链轮之组合件(原照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96
图五八五 三重念珠式泵,以手操作二曲柄(原照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97
图五八六 念珠式泵及「飞轮」,以二磨石配重经偏心轮,连杆及手杆而以人力操作(原照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97
(5)「塞快亚」—罐式链泵100
图五八七 「塞快亚」或罐式链泵,希腊及回教文化之特徵,阿尔伽查来有关精巧机械装置书中(西元一二○六年)之图解102
图五八八 近代之「塞快亚」,装於伊斯坦堡附近之叶地库里(摄於西元一九四八年)104
图五八九 中国之「塞快亚」,录自天工开物105
(6)戽水车—周边罐轮106
图五九○ 废弃之木制「塞快亚」齿轮及鼓轮(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108
图五九一 「塞快亚」之传统式工业用途,四川自流井盐田中之盐水提升塔(车楼)109
图五九二 戽水车或周边罐轮(筒车),录自西元一六二八年之「农政全书」110
图五九三 四川成都附近之三戽水车成组操作(原照摄於西元一九四三年)112
图五九四 高升程戽水车,圆径约四十五呎,完全以竹木制成(原照摄於西元一九四三年)113
图五九五 高升程戽水车一组(圆径约五○呎),位於兰州下方黄河之一支流中(原照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114
图五九六 戽水车之最古老图片,叙利亚阿伯墨阿之嵌镶图画115
(1)槽碓121
h 原动力及其应用之二—流水及落水121
图五九七 最简单之水力机械,以可倾覆之水桶用作间歇之配重(西元一三一三年)122
图五九八 十八世纪欧洲使用倾覆式水桶为间歇配重之方式,崔瓦特氏之锻炉鼓风机123
图五九九 水轮之可能原始形式125
(2)东方及西方之水轮125
图六○○ 维特鲁维阿立式水轮,经由直交齿轮以驱动磨石127
图六○一 鲁维斯岛上之卧式水轮(克尔文,(四))128
(3)汉宋时代之冶金鼓风机130
图六○三 王祯之冶铁炉及锻炉用之卧式水排(西元一三一三年)132
图六○二 水力操作之冶金鼓风机(水排),现存最早期之图例,录自农书(西元一三一三年)132
图六○四 後期之风箱图(木扇),日本冶铁炉用之韛134
图六○五 韛鼓风机之平面及侧面图(李德博,(二))136
图六○六 王祯之冶铁炉及锻炉用之立式水力鼓风机图解138
图六○七 西元一七五七年维尔金生氏水力鼓风机之半透视简图140
图六○八 立式水轮驱动之冶炉风箱,西元一五八八年拉麦利氏之设计144
图六○九 蒸汽动力机系列内之一同族机件;加塞瑞在其西元一二○六年所著之精巧机械器具一览内所述之槽杆式泵145
(4)往复运动与蒸汽机系列146
图六一○(b) 槽杆式液压泵之活动模型(波斯陶教授)148
图六一○(a) 槽杆式液压泵之说明(波斯陶教授)148
图六一一 回转运动与往复运动之转换;利那多氏(约西元一四九○年)之特殊方法:(ⅰ)利用直交齿轮及内鼓轮及钩齿149
图六一二 利那多之其他方法:(ⅱ)圆柱偏轮,(ⅲ)触角与联杆系统,(ⅳ)半齿轮150
图六一三 晚期利用半齿轮将连续运动转换为交互纵向直线运动之例,为西元一五八八年拉麦利工程概论中所述水泵系统之一151
图六一四 中国第一幅蒸汽机车图,载丁拱辰之「演炮图说」(西元一八四一年)153
图六一五 中国第一幅蒸汽轮船图,载郑复光之「火轮船图说」(西元一八四六年)154
图六一六 郑复光氏之另一图,录自「海国图志」,乃中国首幅说明复式往复蒸汽机之滑动气阀之图154
图六一七 一列水碓,以下射立式水轮操作之,录自天工开物,(西元一六三七年)156
(5)秦汉时代之水碓161
图六一八 西元一七七○年狄特略百科全书中之锻锤162
图六一九 中古欧洲典型之立式杵车(约西元一四三○年)164
图六二○ 可能为欧洲重型锻锤最早之图示,系西元一五六五年马格诺氏著作中之木刻165
图六二一 最富中国特徵之水磨,以卧式水轮驱动磨石(卧轮水磨)167
(6)汉代及以後之水磨168
图六二二 齿轮联动水磨,九个水磨由一个上射式水轮及直交齿轮系驱动之(水转连磨),西元一七四二年之图169
图六二三 现代中国水轮;四川成都附近朱家碾之卧式水轮(西元一九五八年摄)171
图六二四 正在施工中之卧工水轮,成都(西元一九五八年摄)171
图六二五 甘肃天水附近水碾下方之卧式水轮(西元一九五八年摄)171
图六二六 西元九四○年穆黑希所述甘肃山丹地方水碾之解释图173
图六二七(a) 十三世纪末及十四世纪初,水力应用於纺织机械之例(农书)176
图六二七(b) 山地河流中之磨坊,元朝(约西元一三○○年)无名氏之轴画(现存辽宁省立博物院)177
(7)发明及其传布问题182
i 水激与激水轮;东西方之硙船及轮船187
图六二八 里昻地方鲁恩河中之硙船,西元一五五○年所绘188
图六二九 罗马泰贝河上之浮硙,西元一四九○年孙伽罗氏之绘画190
图六三○ 四川涪陵浮硙之工程图(伍斯德,(一))192
图六三一 後期罗马无名氏在所著De Rebus Bellicis书中拟议之车船图193
图六三二 西元一四三○年左右,一郝塞无名氏文稿中所绘之车船193
图六三三 桨轮战船(车轮舸),「图书集成」(西元一七二六年)转录自西元一六二八年之「武备志」196
图六三四 宋代(西元一一三五年左右)多轮战船重绘之图,根据高宣原设计之图样205
图六三五 十七世纪日本小型手摇车船图208
图六三七 维也纳博物院中所存广东尾车车船模型之尾段图211
图六三六 广州珠江中之车船之一(巴黎氏摄)211
图六三八 长庆於西元一八四一年鸦片战争时期所造之车船战舰212
图六三九 宋代之车船(轮船)图,载俞昌会西元一八四二年著之「防海辑要」215
图六四○ 北平附近夏宫(颐和园)中花园内之著名大理石车船226
j 时钟机构;埋没六个世纪229
图六四一 在中国之耶稣会教士天文家,十七世纪末叶法国波维之织锦壁画,现存拉曼博物馆231
图六四二 科学女神扮成宫女。董其昌(西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所绘西方式之圣画232
图六四三 「自鸣钟」,即西元一五八三年及以後由耶稣会教士传入中国之欧洲式报时钟235
图六四四 两个时辰之肖属,西安唐代古墓中掘出全套十二种肖属瓷像之一部分240
图六四五 十四世纪初最简单之欧洲机械时钟241
图六四六 早期重量驱动机械时钟之立轴摇杆式擒纵机构,录自贝少特(一)245
图六四七 水银漏室鼓轮式之擒纵机构,录自西元一二七六年卡斯提尔之「天文须知」246
(1)苏子容及其天文钟249
图六四八 十七世纪中叶加力略及海更士共同创造之摆与立轴及小掣之组合,录自贝少特(一)250
图六四九 十七世纪末柯立门氏创造之锚式擒纵机构及摆,录自贝少特(一)251
图六五○ 苏颂及其同僚於西元一○九○年在河南开封所建立之天文钟楼之复制图257
图六五一 钟楼之全国(「新仪象法要」)259
图六五二(a) 苏颂之「水运仪象台」,水力驱动及传动机械详图260
图六五二(b) 苏颂钟楼传动机械之假想图(康布利治,(一))262
图六五四 主驱动轴(枢轴)之直交齿轮系及立传动轴(天柱)图,录自「新仪象法要」263
图六五三 驱动轮(枢轮)及储水池(退水壶)图,录自「新仪象法要」263
图六五五 报刻司辰轮,录自新仪象法要264
图六五六 上下升水轮,储水池及其操作手柄,录自「新仪象法要」268
图六五七 天衡图,即苏颂时钟内之擒纵机构,录自「新仪象法要」268
图六五八 擒纵机构图,录自康布利治(一)270
图六五九 中国水轮连杆式擒纵机构之实验模型,西元一九六一年,康布利治制273
(2)北宋及以前之时钟276
图六六○ 中国文献中唯一描绘希腊及阿拉伯文化地区之转盘时钟图,载西元一六二七年之「奇器图说」279
图六六一 中国中古时期时钟中太阳仪运动之可能机构图(刘仙洲,(六))284
图六六二 麦卡尼使节团在西元一七九三年呈献天文仪器之绢画,现存格林威治之国立海洋博物院289
(3)中国时钟之史前阶段295
图六六三 历法颁订与擒纵机构发明之关系图,西元前四○○年至西元後一九○○年间每世纪中新历法之数目297
图六六四 历法颁订与擒纵机构发明之关系图,西元二○○年至一三○○年间每二十五年期中所颁新历法之数目299
图六六五 哈波瑞奇於西元一五七二年在史特拉堡所制时钟机械驱动之浑天仪302
图六六六 哥白尼地球仪,西元一六五一年无名氏为鲁北克主教所制303
(4)自苏子容至利玛窦;时钟及其制造314
图六六七 十八世纪末设计之日心浑天仪337
图六六八 刘仙洲重绘之詹希元沙轮驱动时钟机构图339
图六六九 中国时钟之设计中,首次出现之立轴摇杆式擒纵机构,王徵在西元一六二七年著「诸器图说」中所示之「轮壶」341
(5)朝鲜太阳系仪,亚洲时钟及弥山之机械化342
图六七○ 天球仪形式之天文时钟,机构隐藏於内,齐彦槐制於西元一八三○年357
图六七一 时钟驱动之天体模型或太阳仪,日僧圆通制於西元一八一四年358
(6)时钟与文化交流关系364
图六七二 与张衡之突耳相似之机构,以水力驱动圆盘或球,录自加塞瑞自鸣滴漏之文献(西元一二○六年)366
图六七三 阿拉伯时钟机械中之水轮,亦为加塞瑞文献中之器械366
图六七四 加塞瑞文献中之第三具水力器械367
图六七五 中古时代之机械及时钟机构今日仍在应用之实例;波爱斯爵士之连续记录式气体热量计370
图六七六 派瑞哥瑞奈(西元一二九六年)所创拟之磁力永恒运动轮372
图六七七 中古欧洲人自天空伸首以观察实体天球之回转机械379
图六七八 圣经文稿中所示十三世纪欧洲一修道院中之水轮时钟之图案380
k 立式及卧式装置;东方及西方之旋转书架389
图六七九 西元一六二七年「奇器图说」中所载旋转书架图391
图六八○ 邓玉函及王徵所引证之来源,西元一五八八年拉麦利之工程概论中之旋转书架393
图六八一 「命运之轮」,皮揣克著De 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 libri duo译本首页之木刻395
图六八二 河北正定龙兴寺之转轮藏殿图(梁思成(一))397
图六八三 储藏佛教大藏经之一轮藏398
图六八四 西元一一○三年「营造法式」中之转轮经藏400
图六八五 活字板韵轮,西元一○四五年毕升所发明401
l 原动力及其应用之三—风力;东西方之风车402
图六八六 西元一三○○年廸马士奎宇宙论中之风车图404
图六八七 塞斯坦之卧式风车408
图六八八 首次欧洲所绘中国卧式风车之图,载纽赫夫西元一六五六年著之荷兰使节团记事408
图六八九 河北大沽标准中国式风车驱动之盐田翻车409
图六九○ 现代风车之设计,根据传统之「自转帆」式原理(摄於西元一九五八年)409
图六九一 波斯卧式风车,有护墙装置,载於西元一六二七年之「奇器图说」中列为新型设计411
图六九二 西印度群岛之卧式风车,操作一轧糖机械413
图六九三 魏兰第装用转向挂帆之风车414
图六九四 魏兰第流线型「风力计」式帆,在回程中风之阻力可减至最小414
图六九六 现代中国设计之升水用风车,为流线型风力计式(西元一九五八年摄)416
图六九五 中国江浙一带特有之斜轴风车416
图六九七 贝斯之「巨无霸」或「魔鬼」式风车模型,乃西元一八九○年间,美国坎萨斯及内布拉斯卡州平原上通用之形式418
图六九八 法旗与四杯形「风力计」式法轮,装於库厦特一可汗坟之四周424
图六九九 四杯形「风力计」式法轮之另一例,西元一八九○年在柴达木平原之上甲蒙古人区域所见424
图七○○ 萨伏尼S形扇片,装於一特种西藏风力驱动法轮之前方424
m 航空工程之史前阶段426
图七○一 飞行之神话,敦煌千佛洞中若干壁画所绘佛教仙女之一428
(1)传奇性资料430
图七○二 最早刊印之神话中之奇肱人飞车图,录自「異域图志」,著於西元一四三○年431
(2)奇术家435
(3)风筝及其起源440
(4)直升陀螺;葛洪及克理关於「罡风」及「旋浮」445
(5)空气动力学之诞生464
(6)东西方之降落伞471
(7)东西方之气球474
n 结论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