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社会学
  • 沈殿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424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7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环境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环境社会学的缘起、现状和未来1

一、缘起: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3

1.前史:在社会学研究中心转移(从欧洲到美国)的前提下酝酿出的学科3

2.起点:在学术取向(思想资源)与学术运动(社会资源)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5

3.分期:在现代(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信息)社会冲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7

二、现状:环境社会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9

1.理论体系的“三足鼎立”:实证化的体系,人本化的体系,技10

术化的体系10

2.理论体系的三大特征: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理性的与实践的统一;结构的与功能的统一12

3.理论体系的三个比较:描述的比较;解释的比较;范式的比较15

1.一个挑战:“只有一个地球”17

三、展望:环境社会学正在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中走向成熟17

2.两个机遇:“追求横向公平”与“追求纵向公平”19

3.三个前景:从专业化到整体化;从本土化到全球化;从边缘化到中心化21

第1章 发人深思的逻辑起点23

第1节 什么是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24

1.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的“细胞”24

2.相变反映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转变28

3.相变既是历史起点,也是逻辑起点32

4.相变包含着环境社会学全部发展的萌芽36

第2节 环境与社会相变的实质40

1.是两个环境还是一个环境40

2.纯粹自然环境是尚未社会化的环境43

3.人化环境是社会化的环境49

4.相变的实质是制约与改造问题56

第3节 环境与社会相变的模式62

1.一种极端的模式:完全破坏型63

2.又一种极端的模式:完全保护型66

3.适当的模式:合理利用型69

4.模式的转型与替代73

第4节 环境与社会相变的重要视角77

1.普遍提高公众环境意识77

2.开展公众环境意识的问卷调查82

3.公众环境意识变化的轨迹86

4.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93

第2章 源远流长的历史运动99

第1节 前城市化时代环境问题的起源100

1.关于玛雅文明的论争100

2.发生学的思考:早期环境恶化的教训103

3.运动学的思考:早期环境保护的经验104

4.动力学的思考:早期环境管理的举措104

第2节 城市化时代环境问题的突变107

1.蒸汽大王“翻转了整个世界”107

2.近代中国没有发生产业革命的反思112

3.发达国家“富裕排放”的遏制116

4.发展中国家“双重压力”的失调119

第3节 城市化时代环境问题的挑战121

1.环境问题使世界面临着严峻考验121

2.水资源短缺引发公众的心态变化129

3.迎接环境问题挑战的两种组织134

4.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文化建设的新特征136

1.人类拯救地球的重要机会143

第4节 城市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出路143

2.要用整体性观点认识中国的“东西对话”148

3.怎样寻找城市150

4.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审视国情155

第5节 后城市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前景159

1.评估:20世纪社会问题的环境后果159

2.反思:20世纪环境问题的社会后果162

3.预警:21世纪社会发展的环境效应165

4.展望:21世纪环境发展的社会效应168

第3章 错综曲折的理性探索171

第1节 主体(社会)与客体(环境)相变的解析172

1.环境与认识的主体172

2.环境与认识的对象175

3.环境与认识的工具177

4.环境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180

第2节 有神论的挑战186

1.环境问题与神秘主义186

2.环境问题与宗教神秘主义190

3.环境问题与邪教神秘主义192

4.环境问题与反对伪科学的斗争195

第3节 机械论的误区201

1.环境运动的本质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201

2.环境运动的本质不是一个很孤立的问题204

3.环境运动的本质不是一个很难认识的问题207

4.环境运动的本质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211

第4节 经验论的陷阱214

1.在环境问题上的一股重要思潮215

2.环境问题不是感觉的复合218

3.环境问题不是主观的体验220

4.经验是连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222

第5节 理性与反理性相互冲突的阐释224

1.又一股重要的思潮224

2.反理性主义排斥感性经验的作用230

3.反理性主义排斥理性思维的作用233

4.走出神秘的“直觉”歧途234

第4章 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237

第1节 环境问题的历史性238

1.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轨迹238

2.直接而又深刻的历史根源241

3.沉重而又多样的历史教训243

4.复杂而又明晰的历史规律246

第2节 环境问题的时代性248

1.环境成为重大的时代问题248

2.时代变迁导致的环境问题252

3.环境问题对时代变迁的影响254

4.解决环境问题的时代要求256

第3节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259

1.无法否认的全球性根源259

2.无法回避的全球性后果261

3.无法拒绝的全球性行动264

4.无法忽略的全球性控制266

1.倡导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269

第4节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269

2.改善环境质量的社会规范272

3.强化环境管理的社会效益275

4.发展环境技术的社会措施278

第5节 环境问题的公众性280

1.公众参与是提高环境意识的根本途径281

2.公众参与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根本保证285

3.公众参与是改进环保投入的根本条件289

4.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92

第5章 相互作用的多重视角297

第1节 环境与公共行政298

1.公共环境行政的主体与职能298

2.“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302

3.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确立304

4.中国环境行政的运作过程日益成熟309

第2节 环境与经济增长315

1.面对两种高速增长模式的选择315

2.环境经济问题与居民的收费心态319

3.环境保护的三种效益322

4.环境与社会发展必须同步进行328

第3节 环境与公众教育333

1.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333

2.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335

3.环境保护的继续教育337

4.环境保护的社会教育338

1.环境保护成为科技进步的新动力340

第4节 环境与科技进步340

2.科技进步成为环境保护的第一推动力343

3.“绿色工业”和生态农业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流345

4.科技进步与绿色文明348

第5节 环境与法制建设352

1.环境法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352

2.环境立法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356

3.环境执法要解决执法必严的问题357

4.环境司法要解决违法必究的问题360

第6节 环境与道德准则364

1.环境道德准则的历史性特征364

2.环境道德准则的协调性特征367

3.环境道德准则的持续性特征368

4.环境道德准则的全球性特征370

第6章 息息相关的运作机制373

第1节 “环境—社会”:一个新系统的结构373

1.“原生环境—社会”系统的结构374

2.“次生环境—社会”系统的结构376

3.“再生环境—社会”系统的结构379

4.新系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耗散结构381

第2节 “环境—社会”系统的物质流386

1.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物质流386

2.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393

3.资源加速利用与突然耗尽的可能性397

4.对资源进行社会控制的途径与手段402

1.环境与社会之间的能量流406

第3节 “环境—社会”系统的能量流406

2.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412

3.能源利用与枯竭的可能性417

4.对能源进行社会控制的途径与手段421

第4节 “环境—社会”系统的信息流425

1.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流425

2.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432

3.“信息爆炸”与“新的公害”437

4.对信息进行社会控制的途径与手段439

第5节 “环境—社会”系统的思想资源442

1.环境思想资源的特点和类别442

2.环境思想资源的运行和规律447

3.环境思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51

4.环境思想资源的价值和意义456

第6节 “环境—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459

1.三种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机制459

2.三种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463

3.三种建设(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同步机制466

4.三种开发(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适度机制468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程474

第1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变迁的根本方向475

1.一个过程:城市化的主要趋势475

2.两股潮流:产业转换的重要动力478

3.三种扩散:文明传播的基本内容480

4.四类转化:景观变化的显著形态483

1.社会进步的新阶段484

第2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484

2.社会进步的新动因489

3.社会进步的新特征494

4.社会进步的新趋势498

第3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评估的根本要求504

1.城市居民满意度的性别差异505

2.城市居民满意度的年龄差异507

3.城市居民满意度的文化差异509

4.城市居民满意度的收入差异512

第4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教育的根本原则513

1.开创城市成人环境教育的崭新局面514

2.完善城市成人环境教育的系统网络515

3.巩固城市成人环境教育的显著成效518

4.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特定作用519

第5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524

1.环境意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525

2.环境意识依然存在明显差异527

3.环境意识态度选择的价值取向530

4.环境意识相互比较的重要启示532

第6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模式535

1.相互协调的基本选择535

2.相互协调的基本标志537

3.相互协调的基本内容539

4.相互协调的基本模式544

后记549

附录:部分参考文献5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