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剧学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戏剧学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098842.jpg)
- 叶长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1831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99页
- 主题词:戏剧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剧学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戏剧学溯源15
一 先秦的总体艺术论16
二 汉代的戏剧表演录21
三 唐代的剧目记录23
四 宋代的勾栏记录及其他27
五 小结33
第二章 元代戏剧学的兴起35
第一节 元代戏剧学序说35
第二节 元代的戏剧表演论著37
一 胡祗通的“九美”说37
二 燕南芝庵的《唱论》39
三 元代勾栏的见闻录41
四 夏庭芝的《青楼集》44
第三节 元代的戏曲创作论和作家评论48
一 《录鬼簿》的戏曲作家评述48
二 关汉卿的自我写照51
三 杨维祯等人的戏曲创作论55
四 高明的戏曲观58
第四节 周德清的《作词十法》61
一 慎审音韵62
二 严守曲律64
三 务造俊语67
四 先立曲意71
五 结语72
第三章 明前期的戏剧观75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观概说75
第二节 朱权与《太和正音谱》76
一 小序76
二 流派与风格论77
三 声乐论80
四 戏曲功利观82
第三节 丘濬、邵璨的戏曲创作观83
一 《伍伦全备记》的道学风83
二 《香囊记》的时文风86
三 小结87
第四章 明中期戏剧学的转机88
第一节 嘉靖、隆庆时期戏剧学的新转折88
第二节 魏良辅《曲律》的声乐论89
一 论腔调90
二 论唱法91
三 论学唱、演唱与听唱92
第三节 李开先与《词谑》93
一 “文随俗远”94
二 “悟深体正”95
三 《词谑》举要96
第四节 何良俊与《四友斋曲说》100
一 戏曲活动记录100
二 评《西厢记》《琵琶记》及其他102
三 论“本色语”及“声”和“辞”的关系105
第五节 徐渭与《南词叙录》107
一 徐渭及其《南词叙录》107
二 对南戏源流、发展的认识109
三 本色论112
四 关于宫调及喜剧115
五 深远的影响117
第六节 王世贞的《曲藻》118
一 论曲的源流118
二 南北曲比较119
三 作家作品评论121
第七节 李贽的戏曲批评125
一 李贽的思想125
二 童心说127
三 化工说128
四 戏曲评论130
第五章 万历时期戏剧学的崛起132
第一节 万历时期的戏剧学132
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133
一 汤显祖戏曲论著概说134
二 论“情”141
三 论“意趣神色”143
四 论“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146
五 结语148
第三节 沈璟的曲学150
一 沈璟的戏曲创作150
二 《词隐先生论曲》153
三 本色与当行、朴俗、返古160
四 沈璟与吴江派163
第四节 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166
一 析曲派和评演员166
二 说“情”168
三 说“才、慧、致”170
四 说“调音”171
五 说“度、思、步、呼、叹”173
六 说“神合”175
七 小结175
第五节 胡应麟、徐复祚和谢肇淛176
一 胡应麟的戏曲考176
二 徐复祚的本色说181
三 谢肇淛的虚实论184
第六节 臧懋循的戏曲批评185
一 论“行家”186
二 论“作曲之难”187
三 论汤显祖189
第七节 吕天成《曲品》190
一 吕天成及其《曲品》190
二 “双美”说及其他192
三 论沈、汤及其他194
四 作品评论196
五 小结199
第六章 王骥德201
第一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201
第二节 王骥德《曲律》的戏曲创作论203
一 风神论203
二 虚实论206
三 本色论210
四 当行论213
五 小结217
第三节 王骥德论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218
一 论越中派218
二 汤、沈风格论222
三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226
四 结语231
第七章 明晚期戏曲论的发展233
第一节 冯梦龙的创作论和演出论233
一 创作论234
二 演出论238
三 小结240
第二节 祁彪佳“二品”241
一 祁《品》、吕《品》小议242
二 戏曲评论中的创作理论244
三 评论方法248
第三节 《谭曲杂札》和《衡曲麈谭》250
一 凌濛初《南音三籁》与品曲标准250
二 凌濛初《谭曲杂札》的戏曲批评252
三 张琦《衡曲麈谭》论曲词创作255
第四节 《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257
一 《弦索辨讹》257
二 《度曲须知》260
三 结语263
第五节 张岱的戏剧演出录265
一 张岱及其《陶庵梦忆》265
二 演剧活动录267
三 舞台艺术录268
四 《答袁箨庵》的创作论271
第六节 孟称舜的戏曲批评272
一 对杂剧的评论273
二 传奇题词论性情276
三 《古今名剧合选·序》279
四 小结283
第七节 卓人月、袁于令及其他283
一 卓人月的悲剧观284
二 袁于令的戏剧论287
三 明晚期的其他曲论289
四 结语291
第八章 评点、曲谱及其他292
第一节 《牡丹亭》批评292
一 概说292
二 王思任的《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293
三 陈继儒、沈际飞及茅氏兄弟的题序297
四 洪昇、“吴吴山三妇”和其他评论301
〔附〕 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304
第二节 选本和评点本的戏曲批评306
一 《盛明杂剧》序言与批语306
二 《李卓吾批评琵琶记》308
三 “玉茗堂批评”《焚香记》《红梅记》311
四 戏曲序跋评点拾零314
第三节 南曲曲谱举要319
一 曲谱概说319
二 《南词全谱》321
三 《南词新谱》324
四 《九宫正始》326
五 《寒山堂曲谱》328
〔附〕 《九宫大成谱》330
第九章 清初戏剧学的新潮333
第一节 清初戏剧学序说333
第二节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335
一 金圣叹与《西厢记》批评335
二 辩“淫”336
三 说“无”339
四 识“微”342
五 论“人”344
六 谈“法”346
七 小结348
第三节 《长生殿》批评349
一 洪昇的《自序》与《例言》349
二 吴人的批语352
第四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批评358
一 孔尚任及其戏曲批评358
二 《桃花扇·小引》——传奇简论359
三 《桃花扇·凡例》——传奇创作论361
四 《桃花扇》批语——戏曲创作技法散论364
第五节 清初曲论新潮367
一 李玉及其《南音三籁·序言》367
二 丁耀亢的《啸台偶著词例》370
三 黄周星的《制曲枝语》372
四 尤侗及其论曲序文373
五 刘廷玑的《在园杂志》376
六 毛声山的《琵琶记》批评378
七 黄图珌的《词曲》篇380
八 小结382
〔附〕 李调元的《曲话》和《剧话》382
第十章 李渔385
第一节 李渔与《李笠翁曲话》385
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创作论387
一 创作论小引387
二 戏曲结构论388
三 戏曲语言论398
四 余论405
第三节 李渔的戏曲演习论407
一 演习论小引407
二 戏曲的案头处理408
三 戏曲的场上教演412
四 戏曲演员的训练416
五 结语424
第十一章 清中期戏剧学的新成就426
第一节 《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和《审音鉴古录》427
一 《扬州画舫录》的演剧艺术录427
二 《消寒新咏》的表演评论431
三 《审音鉴古录》论角色的创造435
四 《审音鉴古录》舞台处理例话438
〔附〕 《审音鉴古录》总目442
第二节 徐大椿的《乐府传声》442
一 戏曲概说443
二 论字音与口法444
三 论曲情与唱曲445
〔附〕 清后期的度曲教科书——《顾误录》448
第三节 《梨园原》的表演理论451
一 《梨园原》概览451
二 《梨园原》的理论精神455
三 小结458
第四节 焦循与《花部农谭》458
一 文艺发展史观459
二 对“花部”的推崇459
三 谈历史剧的艺术处理462
四 考据中的戏剧学464
第五节 论曲诗举隅467
一 咏作家和作品468
二 题演出471
三 凌廷堪的《论曲绝句》475
四 小结478
第十二章 古代戏剧学的余辉479
第一节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479
一 不荣古而陋今480
二 不党同而伐异483
三 比较与辨析485
四 终以文为主487
第二节 清后期曲论例话488
一 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488
二 陈栋的《北泾草堂外集》489
三 杨恩寿的《词余丛话》490
四 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492
五 平步青的《小栖霞说稗》493
六 徐珂的《清稗类钞》495
第三节 戏剧学资料的集成498
一 曲目录498
二 剧史考504
三 《今乐考证》509
第十三章 王国维及晚清戏剧学新貌513
第一节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513
一 王国维及其戏曲研究513
二 论“戏剧”与“戏曲”514
三 论戏剧的起源与形成516
四 论宋金戏剧519
五 论元杂剧520
六 结语523
第二节 吴梅的曲学525
一 刘师培、姚华与吴梅525
二 《顾曲麈谈》和《曲学通论》526
三 《中国戏曲概论》527
四 《南北词简谱》530
五 结语531
第三节 晚清戏剧改革论532
一 梁启超的戏剧观533
二 戏曲改良运动的鼓吹537
三 三爱的《论戏曲》541
四 《二十世纪大舞台》和柳亚子543
五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545
结束语547
后记553
再版后记555
人名书名索引558
史论概念索引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