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变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变动](https://www.shukui.net/cover/8/30260664.jpg)
- 岸本美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758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价格-研究-中国-清代;经济波动-研究-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变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篇3
第一章 清代物价史研究现状3
引言3
第一节 物价资料及其整理4
第二节 长期性动向11
第三节 地域差与短期波动21
第四节 物价研究与结构分析25
结语35
补论1 近十年来的清代物价史研究36
第二章 道义经济论与中国社会研究61
引言61
第一节 问题的诸层次63
第二节 小农的维持生存经济67
第三节 中国经济中的伦理与宗教72
第四节 规范成立的“场”的构造76
代结语80
第二篇85
第三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米价动向85
引言85
第一节 关于米价资料88
第二节 清代前期江南的米价动向101
结语123
第四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物价动向125
引言125
第一节 棉花126
第二节 生丝133
第三节 棉布142
第四节 田产146
第五节 工资154
结语159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国际贸易与经济波动161
引言161
第一节 17~18世纪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163
第二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178
结语189
第三篇199
第六章 关于明末土地市场的一次考察199
引言199
第一节 明末土地价格动向200
第二节 农村经济状况与土地需求203
第三节 银的流向与土地需求——暂定的假说214
结语218
第七章 关于康熙年间的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220
引言220
第一节 康熙年间物价低落概要223
第二节 清初经济论诸相230
第三节 清初经济思想与经济体制246
结语——清朝的物价、贸易政策258
第八章 清代中期的经济政策基调——以18世纪40年代的粮食问题为中心263
引言263
第一节 18世纪40年代的粮食问题265
第二节 清代的粮食政策272
第三节 清代经济政策中的不干涉论283
代结语292
第九章 关于清代的“七折钱”惯例295
引言295
第一节 “七折钱”是什么296
第二节 “七折钱”惯例的开始期298
第三节 “七折钱”惯例的地域扩展301
第四节 “七折钱”的用途307
结语316
补论2 清代不动产买卖中的货币使用318
第四篇331
第十章 关于《恒产琐言》331
引言331
第一节 张英的家世332
第二节 张英的家产经营337
第三节 张英恒产观的特色350
结语355
补论3 明末清初土地集中的动向——围绕“城居地主”的问题356
第十一章 《租核》的土地所有论364
引言364
第一节 《量出人》篇中的土地所有论367
第二节 清代的土地所有论370
第三节 陶煦土地所有论的特色378
代结语383
第十二章 《租核》市场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386
引言386
第一节 光绪年间的“萧条”389
第二节 改良派经济议论的特征398
第三节 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大众408
结语410
补论4 明末清初的农本思想412
第五篇425
第十三章 关于清代户部银库黄册425
引言425
第一节 户部银库及其管理制度427
第二节 户部银库黄册的形式与整理、保存状况431
第三节 户部银库积存银数的演变437
第四节 户部银库的收入结构441
结语446
第十四章 关于清末江苏省太湖厅的晴雨粮价报告447
引言447
第一节 太湖理民府文件中的行政关系文书448
第二节 粮价报告的形式451
第三节 粮价报告的实情455
第四节 宣统二年的经济问题460
第十五章 关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河南钱粮册》465
引言465
第一节 《河南钱粮册》概要466
第二节 《河南钱粮册》的构成468
第三节 清末河南财政与《河南钱粮册》478
图表一览482
人名索引485
译后记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