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
  • 方慧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7409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彝族-法制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彝族法律的起源——先秦以前彝族法律文化概述1

目录1

第一节 彝族原创文化中的法律文化观2

一、世界的原初是混沌观2

二、人类与自然物同源观3

三、混沌分离成清浊二气导致世间皆存正反观4

四、秩序是自然与人类存在的前提观4

五、盟誓:规范产生的重要方式观7

六、所有制产生于“定名分,止纷争”需要观8

七、社会分层是社会存在的本质观9

一、彝族传说时代的社会变迁10

八、等级内纯洁是自然的本质观10

第二节 彝族传说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层10

二、彝族传说时代的社会分层13

第三节 彝族先民部落群体概况14

一、古老的部落14

二、古滇王国14

三、“西南夷”诸部彝族先民15

第四节 小结15

第二章 早期的彝族法律文化17

第一节 中原统治者对彝族地区的经营17

一、秦朝对彝族地区的经营17

二、两汉对彝族地区的经营17

三、诸葛亮南征21

四、晋对南中的经营26

第二节 南中彝族地区的法制状况27

一、彝族先民爨氏雄霸南中四百年27

二、南中彝族地区的法制状况28

第三节 滇国时期的法30

一、滇国法制的社会背景31

二、滇国法制状况32

第四节 夜郎地区法制状况42

第五节 小结48

第三章 南诏时期的彝族法律文化50

第一节 南诏时期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50

第二节 南诏国的法律体系55

一、盟约和条约56

二、唐律57

三、南诏法律58

第三节 南诏国的官制和等级制度59

一、官制59

二、等级制度61

第四节 南诏国的土地制度62

第五节 南诏国的军法和刑、民法规66

一、军法66

二、刑法68

三、民法70

第六节 小结70

一、大理国北部及周边地区的彝族72

第一节 大理国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72

第四章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法律文化72

二、大理国东部及周边地区的彝族75

三、楚雄及以西地区的彝族78

第二节 大理国法律制度79

一、行政法律79

二、刑事法律82

三、经济法律84

第三节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87

一、社会组织方面的习惯法87

二、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法91

三、刑事习惯法93

一、法律关系十分复杂95

第四节 小结95

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法律文化的不平衡性96

三、大理国时期彝族地区社会控制方式多样96

第五章 元代的彝族法律文化97

第一节 元代彝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97

一、政治上实现了羁縻制度向土官土司制度的转变97

二、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但不平衡程度加剧98

三、民族通称出现,彝族文化发展走向新阶段101

第二节 元代彝族地区的政权组织103

一、元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区的政权组织建设103

二、彝族内部社会结构的变迁109

一、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习惯法111

第三节 元代的彝族习惯法111

二、交易、借贷方面的习惯法113

三、刑事方面的习惯法114

四、宗教方面的情况114

五、其他方面的习惯法117

六、元法律对彝族习惯法的影响119

第四节 小结120

一、法制统一趋势下的法律多元121

二、彝族习惯法发展的不平衡性121

三、彝族习惯法发展的不对称性122

第六章 明代的彝族法律文化123

第一节 明代彝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123

一、彝族社会的外部结构125

第二节 明代彝族地区的社会结构125

二、彝族社会的内部结构128

第三节 明代彝族社会的习惯法132

一、民事习惯法132

二、刑事法律文化139

三、纠纷解决机制141

第四节 小结144

一、明代彝族法律文化的特点144

二、明代彝族法律文化的变迁145

第七章 清代彝族法律文化146

第一节 清朝彝族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146

一、清王朝在彝族地区的制度建设147

二、彝族社会固有制度的变化154

一、清朝民族法制原则158

第二节 清朝彝族的法律渊源158

二、清朝彝族法律渊源162

第三节 清朝彝族刑事法律制度165

一、国家法取得优势——改土归流和一些土司统治下彝族地区165

二、彝族习惯法占优势地位——大小凉山及中甸地区170

三、彝族的刑事案件类型174

四、刑事处罚175

第四节 清朝彝族民事法律制度175

一、物权176

二、债权176

三、婚姻、家庭及继承182

一、国家对彝族的诉讼管辖191

第五节 清朝彝族纠纷解决制度191

二、彝族固有纠纷解决机制194

第六节 小结197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彝族法律文化199

第一节 民国时期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199

一、民国时期各彝族地区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状况199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对彝族地区的影响201

三、国民党政府在彝族地区的统治20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彝族法律文化204

一、民国政府政治统治薄弱的彝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制度205

二、民国时期彝族地区的民事、刑事法律文化212

三、民国时期彝族法律文化中的纠纷解决机制217

一、在彝族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221

第三节 民国时期彝族法律文化的社会作用221

二、对彝族地区经济方面的作用222

三、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所产生的作用223

第四节 小结224

一、各彝区法律文化从形式到价值上差异较大224

二、在法律内容上,刑事和民事法律大量混合225

三、多种思想影响下的多元法律文化225

四、较之汉族法律文化,凉山彝族妇女地位较高226

第九章 彝族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227

第一节 彝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227

一、彝族地区的政治状况227

二、彝族地区的经济状况228

三、彝族地区的文化状况230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变迁231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步实践231

二、家支的变迁235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变迁237

第四节 刑事制度的变迁241

第五节 民事制度的变迁245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245

二、家庭制度的变迁250

第六节 小结252

第十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彝族法律文化254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254

一、彝区成功实践民族区域自治254

二、推进自治地方民族法制建设257

第二节 彝区村民自治的探索发展历程259

一、村民自治在楚雄、红河的推行260

二、总结经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265

第三节 民间法的历史传承和现代作用267

一、言行禁忌267

二、伦理道德269

三、习惯与习惯法270

四、家训族规272

五、村规民约274

第四节 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冲突与调适279

一、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280

二、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调适285

第五节 小结288

第一节 彝族法律分类研究291

第十一章 彝族法律文化专题研究291

一、彝族对社会的基本分类292

二、彝族法律体系中的分类体系294

三、黑、白、花的法律分类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295

四、彝族对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罚300

五、彝族法律分类体系的评价303

第二节 德古304

一、“德古”释义304

二、德古的产生及德古需具备的条件305

三、德古的特点311

四、德古与彝族法律文化313

五、德古的职能316

一、家支释义318

第三节 家支制度318

二、家支的构成320

三、家支的特点320

四、家支的职能321

五、诺伙的家支组织322

六、曲伙家支322

七、家支组织与等级制度323

第四节 小结325

第十二章 结论:彝族法律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法治秩序建构的启示326

第一节 彝族法律文化的特点327

一、彝族法文化的多元格局327

二、多元一体性330

三、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彝族法律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331

四、彝族法律文化的内在性333

五、流变性334

第二节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对理解秩序、法律与法治的启示335

一、秩序如何实现?335

二、法律作为一种生存之道337

三、辩证地看待和理解冲突338

四、法律文化的可变迁性与现代法治的可能339

第三节 反思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340

一、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社会特点——城乡分治的现实社会格局340

二、实现法治秩序的策略——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律的有机配合341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重大意义342

四、姿态——同情的理解与现实主义的行动343

后记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