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药应用工艺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药应用工艺学导论
  • 屠豫钦,李秉礼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233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农药-生产工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药应用工艺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农药与化学防治法的形成和发展1

1.1.1 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危害1

1 绪论1

1.1.2 化学防治法是人类同有害生物进行斗争的必然选择2

1.1.3 化学防治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优点3

1.1.4 农药与化学防治法的发展历程4

1.2.1 无机化学农药的发展及其历史背景6

1.2 从天然源农药到化学合成农药的发展6

1.2.2 有机合成农药的出现和发展及其历史背景7

1.3.3 保证农产品市场供需和社会的稳定8

1.3.2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8

1.3 化学防治法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

1.3.1 挽回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损失8

1.4.2 对各种防治法的选择原则9

1.4.1 有害生物防治手段的多样性9

1.3.4 化学农药提高了作物对自然能源的利用9

1.4 化学防治法与其他防治法的协调性和兼容性9

1.5.2 农药应用工艺学是一门研究农药使用技术各环节相互关系的科学10

1.5.1 农药使用技术是农药使用的整体技术决策系统10

1.5 农药使用技术与农药应用工艺学的科学范畴10

参考文献11

2.1 杀虫药剂侵入虫体的途径13

2 害虫化学防治法的基本原理与毒理学基础13

2.2.2 表皮的构造对药剂通透的影响15

2.2.1 昆虫表皮构造15

2.2 昆虫体壁的结构与药剂的通透15

2.2.3 表皮通透的动力学16

2.2.4 杀虫药剂的性质对通透的影响17

2.2.5 助剂对药剂通透的影响18

2.2.7 杀虫药剂对消化道的通透19

2.2.6 药剂对卵壳的通透19

2.3 杀虫药剂在虫体中的分布22

2.4 杀虫药剂的毒理学机制23

参考文献24

3.1 害虫的行为特性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26

3 影响杀虫剂药效的因素26

3.1.2 蓑蛾27

3.1.1 蚧壳虫类害虫27

3.2.1 耐药性的基本概念28

3.2 害虫耐药性与杀虫剂药效28

3.2.2 中国主要农业害虫耐药性概况29

3.3.1 害虫再增猖獗的实例30

3.3 杀虫剂与害虫再增猖獗30

3.3.2 再增猖獗现象的机制32

3.4.2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湿润作用33

3.4.1 表面张力的概念33

3.4 植物类型与水在植物表面的行为趋势33

3.4.3 植物的亲水性和疏水性34

3.4.4 植物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35

3.5.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36

3.5 表面活性剂与杀虫剂药效的关系36

3.5.2 药液的表面张力与疏水性植物的农药利用率37

3.5.3 药液中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对雾滴表面张力和时间效应的影响40

3.6 杀虫剂在植物上的不均匀分布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41

3.8.1 害虫耐药性的治理42

3.8 提高杀虫剂药效的基本方法42

3.7 气候条件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42

3.8.3 高效使用杀虫剂43

3.8.2 控制害虫再增猖獗43

参考文献45

4.1.1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历史回顾47

4.1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47

4 植物病害防治中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原理47

4.1.2 化学防治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50

4.1.3 21世纪展望53

4.2.1 芳烃类杀菌剂55

4.2 不同类型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科学使用原理55

4.1.4 结论55

4.2.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56

4.2.4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57

4.2.3 苯并咪唑类和硫酰脲类杀菌剂57

4.2.5 有机磷杀菌剂59

4.2.8 苯吡咯类杀菌剂60

4.2.7 苯氨基嘧啶类60

4.2.6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及烯丙异噻唑60

4.2.10 杀卵菌剂61

4.2.9 酰替苯胺类61

4.2.12 多氧霉素类62

4.2.1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62

4.3.1 定义和测定方法63

4.3 杀菌剂的复配及其相互作用63

4.3.2 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65

参考文献69

4.3.3 结论69

5.1.1 除草剂混土施药法及其优点71

5.1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71

5 农田杂草化学防治中除草剂的科学使用原理71

5.1.2 苗后施药法73

5.1.4 涂抹施药法74

5.1.3 撒施法74

5.1.7 秋季施药法75

5.1.6 甩施法75

5.1.5 苗带施药法75

5.1.9 地膜覆盖施药方法76

5.1.8 航空施药法76

5.2.2 时差选择77

5.2.1 位差选择77

5.2 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77

5.2.5 生物化学选择78

5.2.4 生理选择78

5.2.3 形态选择78

5.4 除草剂喷雾助剂的理论与实践80

5.3.4 喷洒除草剂对气象条件的要求80

5.3 除草剂对施药器械的特殊要求80

5.3.1 喷嘴与过滤器80

5.3.2 泵的压力80

5.3.3 行走速度80

5.4.1 除草剂喷雾助剂分类评价81

5.4.2 植物油型喷雾助剂使用技术82

5.5.1 影响苗前除草剂药效因素分析83

5.5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分析83

5.5.2 影响苗后除草剂药效因素分析86

5.6.1 常见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与诊断88

5.6 常见除草剂药害症状诊断原则与解救方法88

5.6.2 常见除草剂药害原因分析91

5.7.1 除草剂混用的理论依据95

5.7 除草剂混用和分期施药技术95

5.7.3 除草剂混用技术的进展96

5.7.2 除草剂混用的优点96

5.8 混配制剂的开发问题97

5.9.3 小麦田除草剂98

5.9.2 玉米田除草剂98

5.9 除草剂混用及好的混配制剂配方实例98

5.9.1 大豆田除草剂98

5.9.10 蔬菜除草剂混用进展99

5.9.9 花生田除草剂99

5.9.4 水稻田除草剂99

5.9.5 甜菜田除草剂99

5.9.6 马铃薯田除草剂99

5.9.7 红小豆、芸豆田除草剂99

5.9.8 亚麻田除草剂99

5.11 除草剂与化肥混用100

5.10.2 混剂与混配制剂安全性差的品种100

5.10 除草剂混用及混配制剂存在的问题100

5.10.1 除草剂混用和混配制剂药效差100

参考文献101

6.1.1 农药的急性毒性102

6.1 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的表示方法及毒性分级102

6 农药的毒性及其环境毒理学102

6.1.2 农药的慢性毒性103

6.2 农药对人类的危害104

6.1.3 气体有毒物质的评价104

6.3.1 ADI值与NOEL105

6.3 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105

6.2.1 如何估价农药对人类的影响105

6.2.2 农药在人体内的残留105

6.4.1 农药的选择性指标107

6.4 农药的选择毒性107

6.3.2 食物中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107

6.3.3 中国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107

6.4.2 选择性机制109

参考文献112

7.1 害虫治理的现状和背景114

7 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应用114

7.2.2 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作用115

7.2.1 昆虫信息素研究的历史和研究概况115

7.2 昆虫信息素的基础研究115

7.3.1 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116

7.3 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116

7.3.2 昆虫信息素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117

7.4.2 昆虫信息素的剂型和制剂119

7.4.1 中国对鳞翅目昆虫信息素的研究119

7.4 昆虫信息素的现状及需求119

7.5.2 蚜虫信息素的研究120

7.5.1 鳞翅目昆虫信息素的研究120

7.5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利用120

7.5.3 小蠹科昆虫的信息化学物质123

7.6.3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害虫治理中可能的作用125

7.6.2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125

7.6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研究125

7.6.1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125

7.7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研究126

7.7.1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成分127

7.7.2 影响昆虫聚集信息素效能的因子128

参考文献129

7.7.3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应用129

8.1.1 农药与农药剂型132

8.1 农药使用技术研究涉及的科学领域132

8 农药使用技术的整体决策与农药的宏观毒理132

8.1.2 农药施药方法133

8.2 农药的宏观毒理学134

8.1.3 农药在目标物表面上的运动和变化134

8.2.1 农田毒力空间的毒理学意义135

8.2.2 有害生物与农药沉积物的接触方式138

8.2.3 农药与有害生物的接触和剂量转移作用139

8.2.4 植物叶片表面构造与农药沉积分布的关系141

8.2.5 农药在株冠中的沉积分布状态与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144

8.3.1 农药的分散和成型146

8.3 农药宏观毒理学研究在农药使用技术整体决策系统中的意义146

8.3.3 施药方式和方法147

8.3.2 施药量和施药液量147

8.3.6 农药的变化148

8.3.5 农药的沉积分布状态148

8.3.4 施药器械148

参考文献149

8.4 结语149

9 农药的剂型与制剂151

9.1 农药的剂型和制剂及其种类152

9.2 剂型的不同与农药使用技术的关系153

9.3 农药剂型和制剂的选择依据155

9.3.1 影响农药剂型选择的因素156

9.3.2 农药制剂的选择161

9.4.3 水分散粒剂163

9.4.2 可溶性粉剂163

9.4 常用农药剂型和制剂的科学使用163

9.4.1 可湿性粉剂163

9.4.4 悬浮剂164

9.4.6 水乳剂165

9.4.5 乳油165

9.4.8 粉剂166

9.4.7 微乳剂166

9.4.10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167

9.4.9 粒剂167

9.5.1 农药制剂混用的方法168

9.5 农药制剂的混合使用168

9.4.11 种衣剂168

9.4.12 其他农药剂型168

9.5.3 农药的桶混助剂169

9.5.2 农药制剂混用的原则169

参考文献170

10.1.1 分散体系的类型171

10.1 农药的分散体系171

10 农药的分散和分散体系171

10.1.3 农药制剂的原始分散体系和二次分散体系172

10.1.2 农药剂型与农药的分散体系172

10.1.4 农药分散体系的稳定性173

10.2.2 按用途分类177

10.2.1 按化学结构分类177

10.2 表面活性剂177

10.3 分散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及相关的热力学依据178

10.3.1 DLVO理论179

10.3.2 空间稳定理论180

10.3.4 空缺稳定理论181

10.3.3 渗透压效应181

参考文献182

11.1.1 根据害虫的飞行习性184

11.1 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农药的分散体系184

11 农药喷洒分散体系的选择原则与原理184

11.1.2 根据病虫在作物上的发生部位185

11.1.5 利用害虫的昼夜活动规律186

11.1.4 利用害虫的产卵习性186

11.1.3 利用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186

11.2.1 根据植物叶片的表面结构选择187

11.2 根据靶标植物的叶片表面结构与形态特点选择187

11.1.6 根据病原菌侵染寄主作物的特性187

11.1.7 根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187

11.2.2 根据靶标植物的叶片形态选择193

11.2.3 根据植株株冠的形态特征选择197

11.3.2 气温逆增202

11.3.1 风202

11.3 根据自然环境条件选择202

11.4 根据施药人员的安全性要求选择203

11.3.3 微气候203

参考文献204

12.1.2 影响农药雾滴沉积的因素207

12.1.1 农药的沉积过程207

12 农药雾滴的沉积分布行为207

12.1 农药的沉积过程及影响因素207

12.2.1 农药在生物目标物上的沉积210

12.2 生物目标物的形态对农药沉积效率的影响210

12.2.2 雾滴在生物靶标上的沉积行为214

12.2.3 农药在土壤中的沉积行为218

12.3.1 风助技术219

12.3 提高农药沉积效率的方法和措施219

12.2.4 农药在大气中的飘移行为219

12.3.2 防飘移技术220

12.3.3 特殊喷头221

12.3.5 其他方法222

12.3.4 对靶喷雾技术222

12.4.1 农药沉积效率的评价指标223

12.4 农药沉积效率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223

12.4.2 各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224

参考文献227

13.2 农药相互作用的毒理学原理228

13.1 农药混剂的类型228

13 农药混用的毒理学原理228

13.2.5 同类药剂之间混用229

13.2.4 与菊酯类药剂混用的其他药剂229

13.2.1 有机磷类药剂和菊酯类药剂的混用229

13.2.2 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和菊酯类药剂混用229

13.2.3 环戊二烯类药剂与菊酯类药剂混用229

13.2.6 共抑制系数230

13.3 菊酯类药剂与酯酶抑制剂混用对瓜蚜和桃蚜增效研究实例236

13.4.1 杀虫药剂混剂常用的计算方法238

13.4 农药相互作用方式的判别方法238

13.5 结束语239

13.4.2 杀菌剂和除草剂混剂常用的计算方法239

参考文献240

14.1 雾化原理241

14 喷雾法及适用范围241

14.1.2 离心式液体雾化方式242

14.1.1 液力式液体雾化方式242

14.2 雾滴的运动行为及其特征243

14.1.3 气力式液体雾化方式243

14.3.1 大容量喷雾法244

14.3 喷雾方式及其特点244

14.2.1 雾滴的聚并244

14.2.2 雾滴的反弹244

14.3.3 超低容量喷雾法246

14.3.2 低容量和很低容量喷雾法246

14.3.4 风送式喷雾法248

14.3.6 弥雾法249

14.3.5 循环喷雾法249

14.4.1 喷幅250

14.4 针对性喷雾法250

14.4.3 喷洒作业的行走路线和步速251

14.4.2 喷头高度251

14.5.1 采用背负式弥雾喷粉机进行的飘移喷洒253

14.5 飘移喷洒法253

14.4.4 其他因子253

14.5.2 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机进行的飘移喷洒254

参考文献257

15.1.1 喷粉法的简史258

15.1 喷粉法简史和分类258

15 喷粉法和喷粉器及其适用范围258

15.2.1 粉剂的粉粒结构与运动行为259

15.2 喷粉法的技术原理259

15.1.2 喷粉法的分类259

15.2.3 粉粒的沉积分布行为260

15.2.2 喷粉技术的工作原理260

15.2.5 植物生物行为对粉粒沉积分布的影响261

15.2.4 粉粒细度对粉粒的覆盖与沉积的影响261

15.3.1 丰收-5型胸挂式手动喷粉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262

15.3 喷粉器械262

15.2.6 电荷对粉粒沉积的影响262

15.3.3 机动喷雾喷粉机263

15.3.2 3FL 12型背负式揿压喷粉器263

15.4.1 粉尘法施药技术的原理264

15.4 温室大棚粉尘法施药技术264

15.4.3 粉尘法施药技术的作物及环境适应性265

15.4.2 粉尘法施药所需要的粉尘剂265

15.5 大田喷粉技术268

15.5.2 棉田株冠下层喷粉的方法269

15.5.1 LY-4型胸挂式立摇手动喷粉器269

15.6.1 静电喷粉的原理270

15.6 静电喷粉270

15.6.3 环境条件对静电喷粉的影响271

15.6.2 静电喷粉粉粒的运动特性271

参考文献272

16.1 撒粒法274

16 撒粒法和撒滴法274

16.1.2 撒粒法的原理275

16.1.1 颗粒剂的粒径275

16.1.3 撒粒法的特点276

16.1.4 撒粒法的应用277

16.1.5 禾谷类作物茎秆钻蛀害虫的防治278

16.2 大粒剂的研发及其使用方法279

16.4 土壤熏蒸剂的撒施280

16.3 微粒剂的研发及其使用方法280

16.5 撒滴法281

16.4.2 土壤熏蒸微粒剂的施用方法281

16.4.1 土壤熏蒸剂的作用方式281

参考文献282

16.5.3 撒滴剂的使用方法282

16.5.1 撒滴法的原理282

16.5.2 撒滴剂的作用方式282

17.1.1 熏蒸法对药剂的要求284

17.1 熏蒸法的药剂和原理284

17 熏蒸法284

17.1.3 熏蒸法药剂的运动特性285

17.1.2 熏蒸药剂的作用机制285

17.1.4 熏蒸法的影响因素286

17.2 土壤熏蒸287

17.2.1 溴甲烷土壤熏蒸消毒技术288

17.2.3 棉隆土壤覆膜熏蒸消毒技术289

17.2.2 硫酰氟土壤覆膜熏蒸消毒技术289

17.2.4 威百亩土壤覆膜熏蒸消毒技术291

17.2.5 氯化苦土壤注射技术292

17.3.2 帐幕熏蒸293

17.3.1 仓库熏蒸293

17.3 其他几种熏蒸方法293

17.3.3 减压熏蒸(真空熏蒸)295

参考文献296

18.1.2 固体毒饵法297

18.1.1 毒饵法的原理297

18 其他施药方法297

18.1 毒饵法297

18.2.1 杂草防除中的涂抹技术298

18.2 涂抹法298

18.1.3 液体毒饵法298

18.1.4 毒饵喷雾法298

18.3 树干包扎法300

18.2.3 树干涂抹技术300

18.2.2 棉花害虫防治中的涂茎技术300

18.4.1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原理301

18.4 树干注射法301

18.4.3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应用302

18.4.2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特点302

18.4.4 树干注射的方法303

18.5.1 毒环法305

18.5 药环法和虫孔注射法305

18.6.1 土壤浇灌、沟施、灌根306

18.6 土壤浇灌和化学灌溉法306

18.5.2 胶环法306

18.5.3 虫孔注射和堵塞法306

18.6.2 化学灌溉技术307

参考文献308

19.1 药械概述309

19 植保机械概述309

19.2.1 药械的发展310

19.2 施药器械与植物化学保护310

19.2.2 药械的选择和使用312

19.2.3 药械制造质量的检查与管理314

19.3.1 历史和现状315

19.3 中国药械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15

19.3.3 展望316

19.3.2 存在的问题316

参考文献317

20.1.1 喷雾器械的种类及要求318

20.1 喷雾器械的种类及基本组成318

20 喷雾器械318

20.1.2 喷雾机的基本组成及功用319

20.2.2 液力式喷头的类型及选用320

20.2.1 雾化装置种类320

20.2 雾化装置及雾化性能320

20.3.1 背负压杆式喷雾器330

20.3 手动喷雾器械及使用技术330

20.3.3 单管式喷雾器336

20.3.2 背负压缩式喷雾器336

20.3.4 踏板式喷雾器337

20.3.5 手动吹雾器338

20.4.1 手持电动离心式喷雾机的结构组成341

20.4 离心式喷雾机及超低容量喷雾技术341

20.4.2 手持电动离心式喷雾机超低容量喷雾的安全使用技术342

20.5.1 机动背负式喷雾机344

20.5 轻型机动喷雾机及使用技术344

20.5.2 喷射式机动喷雾机347

20.6.1 喷杆式喷雾机的种类350

20.6 喷杆式喷雾机及使用技术350

20.6.2 大田喷杆式喷雾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51

20.6.3 大田喷杆喷雾机的使用技术355

20.7.1 果园喷雾机的类型与发展360

20.7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及使用技术360

20.7.2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的结构与原理362

20.7.3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的校核与使用365

参考文献367

21.1.1 脉冲式热雾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368

21.1 热雾机368

21 热雾机和冷雾机368

21.1.2 热雾机的使用方法370

21.1.3 施药中的技术规范372

21.2.1 机具的基本组成与结构373

21.2 冷雾机373

21.1.4 施药后的保养、保管373

参考文献374

21.2.2 3YC-50型冷雾机的规格、性能、用途374

22.1 农药飘移的概念和内涵376

22 农药飘移问题及控制技术和检测方法376

22.2.1 雾滴大小377

22.2 形成飘移的原因377

22.2.3 风速378

22.2.2 雾滴的蒸发作用378

22.3 农药飘移的评价379

22.2.4 施药方法379

22.4.1 控制农药微粒的直径380

22.4 农药飘移的控制380

22.4.4 改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381

22.4.3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381

22.4.2 物理化学措施381

22.5 农药飘移的检测技术382

22.5.1 农药飘移室内测试技术383

22.5.2 农药飘移的室外检测技术386

参考文献388

23.1.2 发达国家及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要相关施药机械标准389

23.1.1 有关国家施药机械质量管理及实施部门389

23 施药器械与施药效果的质量检测389

23.1 发达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施药机械管理状况389

23.1.3 发达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施药机械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现状390

23.2.1 质量标准管理状况393

23.2 中国施药机械质量标准管理现状393

23.2.2 中国植保机械质量标准管理状况分析394

23.3 中国施药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状况397

23.2.3 关于如何提高中国植保机械标准管理水平的问题397

23.3.2 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查状况398

23.3.1 生产企业及产品分布概况398

23.4.1 施药机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落后的喷洒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400

23.4 施药机械的安全问题对农产品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400

23.3.3 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状况400

23.3.4 检验测试技术400

23.5 施药机械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401

23.4.2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401

23.6.1 加强对根本性问题的管理402

23.6 如何提高施药机械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402

23.6.6 加强对施药机械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工作403

23.6.5 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强科研创新体制建设403

23.6.2 建立健全的施药机械产品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403

23.6.3 完善施药机械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网络403

23.6.4 强化市场准入管理403

参考文献404

23.6.7 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施药技术404

24 小规模个体农户的农药施药器械问题405

24.1.1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中国的梯田406

24.1 中国农村农药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406

24.1.2 大水量粗雾喷洒方法不适应中国的主要大田作物409

24.2 施药液量的问题412

24.2.2 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速度与施药量和施药液量的关系414

24.2.1 作物种类的差异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与施药液量的关系414

24.3.1 手动吹雾器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415

24.3 适于分散的个体小农使用的施药器械——手动吹雾器415

24.3.2 手动吹雾器的主要性能和特点416

参考文献419

24.4 结语419

25.1.2 固定翼式多用途飞机421

25.1.1 固定翼式施药专用飞机421

25 航空施药设备及作业技术421

25.1 施药飞机的类型与使用性能421

25.2.1 施药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423

25.2 施药设备423

25.1.3 旋翼式直升机423

25.2.2 主要工作部件425

25.3.1 航空喷雾中飞机翼尖的涡流427

25.3 影响飞机施药质量的因素427

25.3.3 作业参数的影响428

25.3.2 气象因素的影响428

25.4 航空施药的导航430

参考文献431

26.1.2 精确施药的意义432

26.1.1 精确施药技术的定义432

26 农药精确施药技术432

26.1 精确施药技术概述432

26.2.1 农药精确使用系统434

26.2 精确施药原理434

26.1.3 精确施药技术研究状况434

26.2.2 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435

26.2.3 变量控制技术438

26.2.4 典型精确施药系统440

26.2.5 精确施药技术体系研究446

26.3.2 渐进阶段性原则451

26.3.1 操作实用性原则451

26.3 精确施药技术实施原则451

26.4.2 果园农药使用方面452

26.4.1 除草剂使用方面452

26.3.3 整体协调性原则452

26.4 精确施药技术发展展望452

参考文献453

26.4.5 航空农药喷雾方面453

26.4.3 城市行道树、风景园林和防护林病虫害防治方面453

26.4.4 草原蝗虫防治方面453

附录2 正在制定和修订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455

附录1 中国常用现行施药机械产品标准4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