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
  • 曹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435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利用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1

一、植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选择1

二、栽培作物的传播与演变2

三、作物起源的研究2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4

一、栽培作物的历史考证4

二、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5

三、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11

四、我国的作物产品国际贸易17

一、作物的分类18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8

二、作物的利用22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24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24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24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25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征28

一、作物栽培学的内涵28

二、作物栽培学的特征29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29

一、作物栽培学的任务30

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30

一、作物栽培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科技成果31

第四节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1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也充实和补充了其他学科32

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34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34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34

二、作物器官发生与阶段发育38

三、阶段发育在生产上的应用40

第二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40

一、作物的物候期40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41

一、作物的生育期42

第三节 作物生育期和气候生长期42

二、气候生长期43

第四章 作物的器官建成46

第一节 作物种子萌发46

一、作物种子分类46

二、作物种子萌发过程46

三、种子发芽的条件47

四、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8

第二节 作物器官发育49

一、根的生长49

二、茎的生长52

三、叶的生长53

四、花的发育55

五、种子和果实的发育59

第三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62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62

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63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64

第五章 作物的群体动态66

第一节 作物群体结构66

一、作物群体结构66

二、作物群体功能70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72

二、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72

第二节 作物群体发育动力学72

三、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关系74

第三节 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关系76

一、作物个体的田间分布76

二、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机制77

三、群体生产力形成79

第四节 作物生长分析84

一、作物生长分析84

二、叶面积和光截获84

三、叶日积86

四、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86

一、源的概念89

第一节 作物的源89

第六章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89

二、源强的量度91

三、影响作物源的建成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93

第二节 作物的库96

一、库的概念96

二、库强的量度97

第三节 作物的流100

一、流的概念100

二、流强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100

第四节 源-库-流关系101

二、作物的源-库-流关系102

一、作物的源库类型102

三、作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105

第七章 作物产量形成107

第一节 作物产量类型107

一、作物产量概念107

二、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108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110

一、产量的构成因素110

二、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110

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12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115

一、作物产量的物质来源115

二、产量物质的接受机制119

三、产量内容物的运输和分配120

第四节 作物高产途径123

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123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125

第八章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128

第一节 作物产品品质类型128

一、禾谷类作物产品品质128

二、经济作物产品品质129

第二节 作物产品品质指标129

一、作物产品品质指标129

二、优质专用作物产品品质标准130

一、作物产品品质形成过程132

第三节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机制132

二、作物产品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135

第四节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138

一、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138

二、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138

三、改善栽培技术措施138

第九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141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对光照的需求141

一、对光照强度的需求141

二、对光质的需求143

一、作物群体内光照的分布144

第二节 作物群体结构和光分布144

三、对光照时间的需求144

二、太阳光在作物群体中的反射、透射与吸收145

第三节 作物光合生产潜力145

一、作物光合生产潜力145

二、作物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147

第十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153

第一节 作物与温度关系的基本指标153

一、三基点温度153

二、温度临界期154

三、积温及无霜期154

二、温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56

一、温度对发芽、出苗与生长的影响156

第二节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56

第三节 温度与作物分布157

一、喜凉作物157

二、喜温作物159

第四节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160

一、作物光温生产潜力160

二、我国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161

第五节 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164

一、灌溉与温度164

二、土壤耕作与温度165

三、覆盖与土壤温度166

一、土壤水167

第十一章 作物生长与水分167

第一节 作物与水分关系的基本指标167

二、水势169

三、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170

第二节 水分与作物分布172

一、年降水总量与作物分布172

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作物分布173

三、灌溉条件与作物生产174

第三节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4

一、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174

二、涝渍对作物的影响177

一、光温水生产潜力178

第四节 作物光温水生产潜力178

二、提高作物的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途径179

第五节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途径180

一、作物水分利用效率180

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180

第十二章 作物生长与大气183

第一节 作物与大气的关系183

一、作物与CO2183

二、作物与O2183

三、作物与大气中其他气体184

四、作物与风184

第二节 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85

一、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直接影响186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间接影响188

第三节 农艺措施对CO2浓度的影响189

一、地膜覆盖对CO2浓度的影响190

二、间作套作复合种植对CO2浓度的影响190

三、施肥与CO2浓度191

四、无土栽培191

第四节 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91

一、大气污染对作物的影响191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影响192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间接伤害194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96

第十三章 作物生长与矿质营养196

第一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需求196

二、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197

第二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199

一、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200

二、矿质营养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203

第三节 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4

一、氮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4

二、磷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5

三、缺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5

六、缺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6

七、缺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6

四、缺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6

五、缺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6

八、缺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7

九、锰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7

十、铜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7

十一、锌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8

十二、钼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8

十三、氯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8

第四节 农艺措施对矿质营养的影响208

一、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09

四、轮作换茬,调节土壤肥力210

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210

三、合理灌排,以水促肥210

第十四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212

第一节 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212

一、土壤物理特性与作物生长212

二、土壤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221

第二节 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225

一、土壤质量的提出与发展225

二、我国土壤质量的现状及其对作物生产力、农业生产的影响226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228

四、提高我国土壤质量的紧迫性、对策与措施228

一、土壤障碍发生的原因及现状231

第三节 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1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2

三、土壤连作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3

四、土壤酸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4

五、土壤养分缺乏与过剩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4

第四节 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0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240

二、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1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生物修复241

一、作物空间区划的目的意义243

二、作物空间区划的分区依据243

第一节 作物空间区划243

第十五章 作物区划与布局技术243

三、作物空间区划的划分方法244

四、中国种植业区划体系246

第二节 作物种植布局250

一、作物布局250

二、作物种植方式253

第三节 作物群体互作254

一、作物的群体特征254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255

三、作物复合群体理论与技术257

第四节 作物品种搭配259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260

二、品种选择的原则260

三、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261

第十六章 土壤耕作技术262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利用262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262

二、淋溶土264

三、雏形土265

四、均腐土265

五、人为土266

六、盐碱土266

第二节 土壤生产力培育268

一、土壤生产力表现的形式269

二、影响土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269

三、土壤生产力培育的措施270

第三节 土壤耕作方法271

一、翻耕法272

二、深松耕法272

三、旋耕法273

四、覆盖耕作法273

五、少免耕法274

第四节 少免耕技术275

一、概念与由来275

二、少免耕的优缺点277

三、技术原理278

四、应用条件与展望279

二、种子预处理281

一、种子精选281

第十七章 播种移栽技术281

第一节 种子处理281

第二节 播种技术285

一、播种期的确定285

二、播种量的确定286

三、播种方法287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288

一、育苗方式288

二、苗床管理291

第四节 合理密植294

一、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294

三、移栽技术294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295

三、合理密植的方式296

第十八章 覆盖栽培技术297

第一节 覆盖栽培的类型297

一、砂石覆盖栽培297

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298

三、秸秆覆盖栽培298

四、作物全程覆盖栽培299

五、作物生育期间覆盖栽培299

第二节 覆盖的生态效应与增产机理299

一、覆盖的生态效应300

二、覆盖的增产机理307

一、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小麦栽培308

第三节 覆盖栽培管理308

二、垄盖膜际精播小麦栽培309

三、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小麦栽培310

四、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12

五、砂田的栽培管理315

第四节 覆盖物的污染防治316

一、农业污染问题316

二、覆盖物污染的防治对策316

第一节 养分作用规律与施肥原则318

一、养分作用规律318

第十九章 肥料运筹技术318

二、施肥原则319

第二节 作物肥料运筹320

一、影响肥效的因素321

二、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322

三、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322

第三节 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325

一、肥料种类325

二、施用技术327

第二十章 水分管理技术330

第一节 作物的需水规律与合理灌溉指标330

一、作物需水规律330

二、合理灌溉指标331

三、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332

第二节 作物灌溉技术333

一、农田灌溉333

二、地面灌溉技术334

三、喷灌技术336

四、微灌技术337

第三节 节水栽培技术338

一、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338

二、农业节水的途径339

三、节水栽培技术340

四、节水灌溉模式342

一、排涝的标准344

第四节 涝渍害防治344

二、排水的方式345

三、排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345

四、栽培措施对涝渍害的作用346

第二十一章 灾害防控技术347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347

一、病虫害的预测347

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348

第二节 杂草防控349

一、农业防控349

二、化学防控349

四、生物技术在农田杂草防控中的应用350

三、生物防控350

第三节 气象灾害防控351

一、干旱351

二、洪涝和渍涝353

三、冷害354

四、冻害354

五、高温热害356

第四节 防倒伏技术356

一、倒伏的原因356

二、防治倒伏的措施357

第一节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358

一、植物激素358

第二十二章 化学调控技术358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359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作用359

一、植物生长促进剂359

二、植物生长延缓剂361

三、植物生长抑制剂363

第三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64

一、休眠和萌发的化学调控364

二、营养生长的化学调控365

三、生殖生长的化学调控366

四、品质的化学调控367

五、逆境反应和抗性的化学调控368

一、严格施用浓度369

第四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69

三、谨慎混合施用370

四、结合良种及栽培措施370

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370

二、严格施用时期370

第二十三章 数字栽培技术371

第一节 数字栽培技术的形成、内涵和特征371

一、数字栽培技术的形成371

二、数字栽培技术的内涵372

三、数字栽培技术的特征372

第二节 数字栽培的支持技术373

一、数据库技术373

三、遥感监测技术374

二、空间信息技术374

四、系统模拟技术376

五、人工智能技术376

六、管理决策技术377

七、信息服务技术378

第三节 数字栽培的应用实例379

一、栽培方案的数字化设计379

二、生长动态的数字化监测379

三、实时苗情的数字化调控382

四、产量品质的数字化预测382

五、农作信息的数字化服务384

主要参考文献3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