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化教学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钟志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781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化教学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1
第一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3
一、模式与教学模式3
(一)模式3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与基本构成4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5
(一)信息化教育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征7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意义8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支柱13
一、理念支柱: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13
(一)素质教育13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14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16
二、理论支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6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18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20
(四)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23
三、技术支柱: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25
(一)技术的隐喻与作用25
(二)用技术学习27
(三)技术与课程整合33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追求宗旨39
一、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39
(一)发展与学习者发展39
(二)高阶能力结构模型41
(三)高阶能力要素阐释44
(四)高阶能力的核心:高阶思维49
(五)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与高阶知识52
(二)高阶学习的特性阐释54
(一)高阶学习的意义与特性54
二、支持学习者高阶学习54
(三)支持高阶学习的路径57
第四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与价值判断59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59
(一)Jonassen等人的描述59
(二)祝智庭博士的分类观60
(三)另一种可能的分类框架62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判断64
(一)价值判断的角度64
(二)模式的价值判断64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取向66
一、模式变革的取向66
(一)变革基调:从接受走向探究66
(二)模式变革的取向69
(一)十大预期特点描述70
二、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特点70
(二)反映十大预期变革特点的语义网络75
三、模式建构的思维取向76
(一)取向架构76
(二)思维取向阐释77
下编 分论79
第六章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81
一、基本概念理解81
(一)资源81
(二)主题82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82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83
(一)主题开发的路径83
(二)探究:主题教学设计与运作的核心85
(三)构建成功的探究学习环境94
(四)多维评量: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效果评价97
(一)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101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101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102
四、主题教学设计案例104
(一)范例1:房屋面积的计算104
(二)范例2:恐龙105
第七章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108
一、理论框架108
(一)概念理解108
(二)构成要素108
(三)基本特征109
(四)流程/操作程序109
二、PBL模式中的IT作用111
三、基于IT的PBL模型设计113
(一)虚实交融理论模型113
(二)IT支持PBL的流程设计114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PBL活动设计118
四、案例设计:我身边的滕王阁130
(一)概述130
(二)学习活动安排:第1~3周——准备工作131
(三)学习活动安排:第4~5周——选定项目,组建学习小组133
(四)学习活动安排:第6周——学生制定PBL计划135
(五)学习活动安排:第7~9周——研究工作的开展135
(六)学习活动安排:第10~12周——最终作品的制作138
(七)学习活动安排:第13周——成果汇报和交流138
(八)学习活动安排:第14周——评价、总结和反思139
第八章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146
一、概念框架146
(一)问题与问题求解146
(二)问题种类147
(三)问题求解过程与能力148
(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149
(一)基本流程154
二、实践框架154
(二)运作环节155
(三)关键设计158
三、案例展示169
(一)案例1: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示例169
(二)案例2:地心探险172
(三)案例3:我是一个小小设计师176
第九章 WebQuest教学模式179
一、探究与网络探究179
(一)探究释义179
(二)探究与网络探究179
二、WebQuest理论框架179
(一)WebQuest定义179
(二)WebQuest任务种类、任务设计与任务目标180
(三)WebQuest理论假设182
(四)WebQuest的追求183
(五)WebQuest的教学优势185
(六)WebQuest的局限186
三、WebQuest教学设计与评价186
(一)WebQuest学习方式186
(二)WebQuest设计原则186
(三)WebQuest设计模板189
(四)教学设计步骤197
四、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197
(一)案例1——百万富翁197
(二)案例2——中国名山得名原因探析199
五、WebQuest精简模式——MiniQuest204
(一)什么是MiniQuest?204
(二)为什么要运用MiniQuest?204
(三)MiniQuest的类型204
(四)MiniQuest与WebQuest的比较205
(五)MiniQuest范例——内战重访206
(一)定义阐释209
一、概念理解与理论基础209
第十章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209
(二)特点描述210
(三)理论基础212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214
(一)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214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技术实现方式216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20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效果评价223
(一)评价的特性223
(二)小组评价量规及个体评价量规224
四、网络协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228
(一)确立网络协作学习的目标228
(二)分析学习者的特征228
(三)选择网络协作学习的内容228
(六)创设网络协作学习环境229
(七)准备网络协作学习资源229
(五)确定网络小组的基本结构229
(四)设计网络协作学习主题229
(八)策划网络协作学习活动230
(九)教学流程图232
(十)制定学习效果评价量规233
第十一章 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234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概述234
(一)案例的定义234
(二)案例的分类234
(三)案例教学的定义235
(四)案例教学的特点236
(五)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7
(六)案例教学的功能意义238
二、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239
(一)案例教学过程及对各要素的要求239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242
(三)教学单元设计247
三、信息化案例教学设计举例251
(一)教学主题:信息化教学设计251
(二)教学对象:中小学在职教师251
(三)单元概述252
(四)单元教学目标252
(五)课前准备252
(六)教学过程252
(七)学习评价253
(八)教学支持资料254
第十二章 情境化教学模式258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258
(一)情境认知理论内涵258
(二)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框架研究261
(一)认知学徒制的定义262
二、认知学徒制262
(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263
(三)认知学徒制的构元与阐释264
(四)认知学徒制的一般步骤268
(五)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典例269
(六)认知学徒制的优势与挑战270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271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与发展背景271
(二)抛锚式教学的目的273
(三)抛锚式教学的特征273
(四)抛锚式教学的优势与挑战275
(五)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方法276
(六)抛锚式教学的步骤277
(七)抛锚式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规278
(八)抛锚式教学项目279
(二)贾斯珀系列的设计特性与设计原则280
(一)贾斯珀系列概述280
四、国际典例:贾斯珀系列280
(三)“跨越鸿沟”的教学案例281
第十三章 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285
一、基本框架:概念地图理解285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特征和类型285
(二)概念地图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289
(三)概念地图的教学功能291
(四)创建概念地图的技术工具296
二、应用原理:概念地图支持的教学297
(一)教学基本操作程序297
(二)教学准备298
(三)编制概念地图299
(四)成果展示301
(五)概念地图评价302
(一)基本情况304
三、实例展示:概念地图在教学中应用304
(二)教学实施情形305
(三)分析308
四、横向拓展:知识的外在表征形式308
(一)知识外在表征的定义与意义308
(二)知识外在表征的种类309
(三)知识外在表征的综合性矩阵314
第十四章 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317
一、学习档案与电子学档317
(一)学习档案的基本概念317
(二)电子学档概述317
二、技术框架:ELP的设计与开发320
(一)电子学档开发的不同层次320
(二)ELP的基本形式和结构320
(三)ELP的设计工具321
(四)ELP的设计步骤321
(五)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323
三、应用框架: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327
(一)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学习模型327
(二)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理论基础330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基本策略331
四、电子学档的应用实例设计337
(一)创建学档337
(二)电子学档系统的应用338
(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教学设计”学习网站339
(四)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340
(五)基于电子学档的现代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网络培训项目设计341
第十五章 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346
一、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理念346
(一)加德纳的智能观346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阐释348
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式348
(一)“为MI而教”课程模式349
(二)“通过MI而教”课程模式353
三、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发展356
(一)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的联系357
(二)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357
(三)提供基于活动的学习358
(四)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359
(五)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359
四、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360
(一)学校环境的设计360
(二)网络环境的设计363
五、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367
(一)MI理论的评价观367
(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方式367
六、个性化教学设计案例372
(一)跨学科专题学习模式的开发设计范型372
(二)“通过MI而教”课程模式开发设计范型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