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詹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81809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民主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对象及视角6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10
1.4 研究的技术路径与方法34
1.5 可能的创新点34
2 企业民主参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说明38
2.1 经济民主理论38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40
2.3 人力资本理论42
2.4 行为科学理论44
2.5 社会正义与自由福利观46
2.6 小结48
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动力——促进性动力50
3.1 外部动力的要素分析50
3.2 外部动力束的作用机理70
3.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阻力74
3.4 小结80
4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根源性动力82
4.1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源82
4.2 参与主体对民主参与成本收益的判断91
4.3 企业与员工在民主参与中的博弈110
4.4 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内生阻力——集体决策的陷阱117
4.5 小结123
5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历史变迁中的动力解析124
5.1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环境的演变124
5.2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动力分析133
5.3 转型期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变迁的动力分析152
5.4 小结170
6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发展经验和动力比较172
6.1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源起和发展172
6.2 典型国家的企业民主参与制度比较177
6.3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动力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191
6.4 小结199
7 完善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动力机制的若干问题与改进策略——基于67家企业的实证支持201
7.1 实证研究设计201
7.2 问卷分析203
7.3 讨论和结论236
8 结论与研究展望242
参考文献245
附A:企业调查问卷260
附B:员工调查问卷263
附C:访谈提纲267
后记269
表1-1 员工参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部分理论观点22
表3-1 雇主与雇员之间新契约的要点59
表3-2 三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体制特征及典型国家76
表4-1 员工主体界定表83
表4-2 政治、交换和生产领域内工人阶级力量和资产阶级利益关系的分解101
表5-1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情况表131
表5-2 1987~2006年中国企业基层工会组织数140
表5-3 1997~2006年中国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业数量142
表5-4 1997~2006年中国企业职代会职工代表人数143
表5-5 1997~2006年每年召开过职代会的已建工会企业数144
表5-6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不同类型企业数145
表5-7 1997~2006年开展民主评议的企业数146
表5-8 1999~2006年开展厂务公开的企业数147
表5-9 企业民主参与评价指标表154
表5-10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已建工会国企数量158
表5-11 1997~2006年国有企业建立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159
表6-1 国外典型国家劳动关系主要特征对比表198
表7-1 说明的总方差(r)204
表7-2 被调查企业的基本特征205
表7-3 被调查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206
表7-4 被调查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情况209
表7-5 不同性质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210
表7-6 不同员工素质水平的企业采用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211
表7-7 不同经营绩效的企业采用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212
表7-8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管理环境的判断215
表7-9 被调查员工对各项参与制度的评价情况218
表7-10 对各项参与制度建立情况不清楚的员工比例218
表7-11 员工对各项制度评价的平均得分220
表7-12 结构方程模型影响标准化系数估计值221
表7-13 新变量“总体评价”的情况222
表7-14 被调查员工的参与内容和层次223
表7-15 被调查员工提建议情况表223
表7-16(1)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4
表7-16(2)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5
表7-16(3)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5
表7-16(4)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6
表7-16(5)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6
表7-16(6)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7
表7-16(7) Spearman相关分析表228
表7-17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230
表7-18(1) 企业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0
表7-18(2) 员工自然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1
表7-18(3) 员工组织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1
表7-18(4) 企业经济效益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2
表7-18(5) 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3
表7-18(6) 员工建议情况的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5
表7-18(7) 管理环境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235
图1-1 本研究的技术路径示意图35
图3-1 企业民主参与外部动力作用图50
图3-2 外部动力间相互关系图70
图3-3 员工民主参与外部动力作用方式图72
图4-1 员工参与程度与企业获益的关系图102
图5-1(1)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数量图132
图5-1(2)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劳动者当事人数量图132
图5-2 1987~2006年中国企业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图141
图5-3 1997~2006年中国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业数量图142
图5-4 1997~2006年中国企业职代会职工代表人数变动图143
图5-5 1997~2006年召开过职代会的企业占建有职代会制度企业的百分比图144
图5-6(1) 建立职代会的私营企业数量图145
图5-6(2) 建立职代会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图145
图5-6(3) 建立职代会的外资企业数量图146
图5-7 1997~2006年开展民主评议的企业数量图146
图5-8 1999~2006年开展厂务公开的企业数量图147
图5-9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已建工会国有企业数量图158
图5-10 1997~2006年国有企业建立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图159
图7-1 实证分析路径图202
图7-2(1) 被调查员工的性别分布图207
图7-2(2) 被调查员工的年龄分布图207
图7-2(3) 被调查员工的学历分布图207
图7-2(4) 被调查员工的岗位分布图208
图7-2(5) 被调查员工的工龄分布图208
图7-2(6) 被调查员工的企龄分布图208
图7-3 被调查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情况分布图209
图7-4(1) 被调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214
图7-4(2) 被调查员工的工资待遇水平214
图7-4(3) 被调查员工继续被雇的可能性214
图7-4(4) 被调查员工接受培训的情况215
图7-5(1)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判断216
图7-5(2)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发展势头的判断217
图7-5(3) 被调查员工对自身工作效率的判断217
图7-5(4) 被调查员工对同事工作效率的判断217
图7-6 被调查员工对各项参与制度好评的比例219
图7-7 民主参与制度综合评价的SEM路径系数图221
图7-8 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情况总体评价结果分布图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