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叔杲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叔杲集
  • (明)王叔杲撰;张宪文校注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1803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王叔杲-文集;文学-作品综合集-中国-明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叔杲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张宪文1

长安别王岱灵三章1

《温州文献丛书》出版缘起1

《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凡例1

攀罾二首2

答王汝舟书2

月夜桥上2

观渔二首2

归舟舣石门洞,与张中山、夏海南、刘瓯泉同游3

中秋遣怀3

山中秋兴六首3

寄友二首4

赠汝修4

种松5

书盛月汀卷5

嘉靖戊戌岁,予辟碧霞洞,修流觞水成,书石上二首5

旸谷子得辞万松之命,复归半山,乃与诸友陟龙冈之墟,烟霞流转,恍若飞仙,飘然有遗世之思,遂赋此见志6

题扇6

一桥兄种菊盈圃,花期将及,约余观焉。时余将有山行,戏诗促之6

闻雁6

元宵雨雪7

感鹤唳7

燕京谣四首8

山居春雪8

久雨和伯兄韵9

山中乐戏答六弟9

悯菊吟四首10

山中阴雨无月,寄楼居诸君10

过舅氏园亭10

招隐篇为观海、斗山二子赋11

夜饮冈上11

李王尖行11

戏赠汝修12

怀山中诸友12

李王战场歌12

短歌行赠南华13

缙云道中13

东湖得太湖石于厚碧山中,赋赠六首13

江上晚望中川不至13

松台春望14

题罗山竹亭15

梅雾四塞,湿流重帏,竟旦兀坐,咫尺艰行,庖无积薪,厨无浊酒,童子咆哮,诸君郁焉怀归矣!于是旸谷子赋慰归辞以自解,援笔即成变赋体也15

过瞿溪访蒋西涧二首16

江上追送见鹤家兄不及,寄赠四首17

孟春初入山二首17

江心寺四首18

夜雨19

晓步19

山中筑台初成19

闻昭圣张太后哀诏二首19

山中怀友人19

括苍别伯兄20

山中钓台成,诗以落之,七首21

游龙潭寺登大罗山22

山中秋怀寄景旸侄三首23

楼上看月23

十四夜泛月24

中秋泛湖无月24

十二夜桥上酌月24

秋暮山中叹二首24

十三夜酌月景铭侄庭中24

寄衣曲,仿初唐体25

别友二首26

冬暮赴斋居三首26

步归半山,诸友无一人至者26

久雨山中有怀27

入山27

半山四咏28

九日纪游四首28

同鹤泉诸君子集云麓翁堂赏菊30

拟秋夜有所思30

咏鹅翎菊30

咏绿萼梅31

题《西溪图》二首31

哭王观海二首31

咏红梅31

游枪门32

月下闻马孟河尤少室清歌33

怡斋诗四首,为兵宪欧阳沖庵公尊人赋33

永康逢李郭南自信阳迁柳州广文三首33

赠冲庵公移镇蜀省34

赠吾厓王侯应召35

双刀篇书李节推流芳卷35

赠云岩朱明府膺奖36

赠张文洲司理入判京兆37

送孙斗城令永丰37

有怀溪上诸景,寄山中同志八首38

适园席上咏双童吹箫39

赠云间张王屋二首39

题画册40

仙岩纪游五首40

寄朱松谷40

过云顶寺别云峰上人41

溪亭八咏41

新月引42

湖南四时歌为徐子赋四首43

山中秋菊盛开,诸君高会,予抱病不能赴,怅然有怀43

病室夜怀见鹤家兄43

送赵俟斋廉访入蜀四首44

江上候潮45

夜泊广陵不寐怀六弟45

黄南华社兄读书净社寺,戏柬45

泊石门,忆别诸弟45

清源除夕呈席上诸君46

北风词46

鸣雁曲46

篷上小酌47

泊静海舟中,月下怀南华47

渭河舟中呈陈东冶、王晓山47

晚眺感怀三首48

途中闻警后书事48

舟中晚望49

发淮河迟,王晓山、陈东冶、梁月川不至,怅然有怀49

沛上逢水至,将抵彭城,喜而有作49

广陵别竹岩叔父三首50

斋居见月有怀50

初至鸡鸣山居50

睡起50

凭虚阁眺望十韵51

山斋闲咏四首51

山斋独坐怀友人不至,诗以招之51

过凭虚阁,遇秋厓上人道旧,暇日过访,诗以赠之52

过弘济寺52

燕子矶53

登报恩寺塔53

观音阁53

徐氏西园53

雨花台54

凤凰台54

献花岩55

宿祖堂留赠海天禅师55

牛首山55

别高叔崇四首56

石头城56

后湖56

别魏汐亭57

送骆龟峰归岭南二首57

送杨方石归蜀五首58

渡江寄金陵诸友59

读汪盛山遗稿59

将发金陵留别山中同志59

吴门歌二首60

赠王十岳60

过伏虎庵访石室上人,用十岳韵60

重阳永康舟中同伯兄作60

夏夜二谷、四谷邀饮适园次海坛韵61

江涯歌为陸都阃赋61

山斋菊百余本甚茂,赋之62

云岩子歌62

赠台南冯地师63

王十岳将行,余制短榻赠之,侑以一诗64

春日过江心寺,时郡伯龚鸿洲公命僧修葺64

秋日郊居,郡伯龚公见过64

奉陪鸿洲公舟中夜宴65

邑侯一石周公为见鹤家兄构鹤林亭成,携觞落之,和西华家兄韵二首65

送龚鸿洲郡伯擢湖广宪副66

浦东杂咏十六首为九岳王丈赋66

病居仙岩寺,邑侯羽泉刘公携觞过访,时公将有内召,余亦计偕北上,酌酒言别66

送项华林北上四首69

宿瀛海驿见月有怀同行诸君70

京师呈黄南华兄70

江上送张瓯江表叔入判京兆71

再过竹院访陈海樵,闻避迹山中,次韵招之71

夏日同沈青门诸君竹林宴集次韵三首72

山寺晚眺72

送周若水往金陵访邢古愚72

挹芳亭新成喜而赋之73

读季父仁山翁《褒忠录》73

赠沈青门山人短榻73

陈东江内兄出镇海上,过访寺中,时余方构南洲草堂73

仙岩禅房新成,四月八日适会安期,书示禅众74

冬日过仙岩,喜碓房初屏,崖径一新,有感于溪山之遇,漫赋74

月夜同青门、海坛诸兄游仙岩75

玉河桥白燕和社中诸公76

登毗陵阁送西华伯兄南归76

直庐红白芍药奉和袁元翁师相77

入西山77

碧云寺77

西湖景78

香山寺78

功德寺78

端阳日与海坛、中川、秀溪诸君少集78

金山寺78

送舒中阳令东莞79

送祁莲湖归楚,时伯兄分守荆西79

姜对阳归自西山,以诗索和,率尔奉答79

送胡卫幕之辽海80

东平道中呈竹岩叔父80

九日对阳席上分韵得觞字80

送严中川姊丈之南康80

兖州道中遇雪81

登君山望靖江81

郊外访朱近斋82

毗陵道院82

孤山阅兵82

寄寿朱南洲丈83

靖江官舍对菊有怀83

邑中别景旸侄83

衙斋对菊,寄故山诸社友84

早春雪霁,过居商谷苍雪馆84

江上阅兵赠蒋尼山总戎四首84

霪雨乍霁喜而有作85

雨过同孙、徐二君登眺拂水岩86

九日登虞山剑阁86

雪霁后同汪存吾丈登达观亭,历虞山诸寺,时存吾擢东昌司理觞别86

中秋夜六合官舍寄怀陈雨亭、孙百川、王笠洲三公87

过虎丘访松墟上人,闻闭关写经,岁余不出,赋赠87

郊寺雪后三湘年兄以诗索和并以招之88

过省中有作89

马松里年兄饯别西湖,席上奉和89

出郭赴西山89

过碧云寺89

登八达岭和伯兄韵90

赠丁少鹤之延平90

送吴后庵马上口占90

送范屏麓太史册封鲁府便道省觐91

送王荆石年兄册封鲁府91

临安逢王十岳以诗索和,率尔奉赠91

夜宿署中不寐,叠前韵92

秋日郊外宴集,和沈少芸作92

春日捧诏南行,朱在明、康裕卿饯余郊外,各投赠章,次答二首93

春日捧诏南行,和在明韵93

清明日过碧云寺94

寒食舟中值风雪94

送徐龙湾廉访入楚,兼讯王三湘二首94

送孙华山年兄95

初秋有怀96

赠徐龙湾按察湖南96

戚中岳席上赠华玄谷二首96

送朱见海年兄赴山东藩幕97

送康半川按察江右二首98

重过崇效寺98

访菊98

同王抑所、许双塘、管建初、康裕卿集梁浮山斋中,分金字98

席上别戚中岳年兄99

送童山人子鸣归隐龙丘二首99

送王会泉年兄督军两广99

送杨本庵年兄督学洛中二首100

周与鹿九日见怀,次韵奉答101

送舒中阳年兄请告归粤101

黎瑶石、梁浮山、王抑所、许双塘、康裕卿集斋中赏菊,得人字101

七夕同舍弟夜坐怀乡园诸兄101

冬暮送沈少湖年兄102

同康山人过积善寺102

过摩诃庵怀朱元意102

留别同门诸兄次王剡川年兄韵103

道院夜坐次前韵103

留别吕日洲年兄103

次韵别高受所年兄103

广川逢许敬庵年兄,时敬庵方有南粤廉访之命,联舟至清源赋别二首104

清源舟中别朱元意104

送张庐山移镇关中二首105

送胡二溪丈之毗陵105

余与海峰相约并舟南下,海峰先发二日,遗邮书报我曰:君第趣行,余悠悠荡荡以待也。乃竟追望不及,怅然兴怀,为赋悠悠词,复赋荡荡曲106

郡斋挹芬亭独坐有怀107

途中有怀故山别业,寄赵麟阳年兄107

再过魏氏园亭,偶感旧游,怅然有作107

立德弟东归,维舟清源过访108

杏坛108

过晁春陵别业108

赠魏懋权文学108

春日过览芳台访张惺宇年兄三首109

寄答童子鸣,次来韵109

赠张庐山开府江南二首110

忆别朱在明,次来韵110

过穆少春丈园亭111

著书楼为穆少春赋111

余行役恒阳,阻雪藁城,康裕卿自京师过访,得慰岑寂,因与谈旧游,述故乡溪山之胜,订盟东归112

过石东泉别业兼订秋来看菊之约112

初冬登大伾山112

别康裕卿113

雪后重登大悲阁,阁为宋艺祖所创113

雨后命园丁莳菊栽松,时余将别晚香堂,戏题口号二首113

寄答舒继峰二首114

陪舒继峰游王凤洲园亭,时闻凤洲将至114

舒继峰督运赴淮,余持幽兰赠之,侑以二诗115

过靖江有怀115

游茅山,喜斗垣、继峰二丈先至115

山行偶作115

春暮野外看牡丹赠老圃116

同徐总戎野外看花116

魏懋权以诗远寄,次韵答之,兼柬伯子懋忠116

冬暮过惠山,华玄皋移舟相送,并订宝界之约,倚韵答之117

官舍菊苗多为雀所啄,闻魏园有奇种,戏诗索之117

寄怀吕日洲年兄117

送周佐海东归118

潘充庵席上观菊,余携其黄鹤翎、粉西施以归,戏答二首118

余与程东泉壮岁交游,今忽忽皆垂暮矣,东泉今冬六旬,访余吴中,赋赠119

宁山林君筑永宁山房,东泉数谈其胜,索诗赠之,为赋二首119

寿方伯陈雨泉先生七十120

寿封君感慈蒋翁七十120

寄寿王约翁老师排律五十韵121

奉送王约翁老师归闽122

蹇理庵年兄远过海上,篝灯夜话,出示近作,叙旧悼亡,为之感怆,赋赠123

七夕再过虎丘访王九岳,喜童子鸣、朱在明适至123

王九岳丈访道茅山,归寓虎丘,余从海上过访123

雨后泊舟惠山,胡原荆、王承父、童子鸣来访,相携过泉上,煮虎丘茶,话永嘉山水之胜,赋此订约124

王封君寿届稀年,荣膺封典,敬赋长句为赠124

平望再别舒继峰125

自句容过宿茅山有作125

送舒继峰擢山西总宪125

登金山绝顶同康裕卿赋126

再过金山,与康山人谈海上之战,和韵作126

登焦山阅水兵,和康山人韵126

登北固,用金山韵127

寄严中川丈127

金山寺二首128

甘露寺访康山人128

康山人自京口买舟往哭华玄谷,持挽章示余,怆然有作129

和王凤洲韵129

惠山塔新成,和仲山先生韵129

和唐宋惠山诗三首130

秋日过雁山四首131

卷六诗(以下林居)131

暮春过休凉庵131

夏日奉陪观察陈虹洲公游南雁荡132

入山迟,虹翁不至133

青旭楼次西华伯兄韵133

爽然台次伯兄韵133

阳湖二十咏134

秋日周恒斋广文过阳湖,以诗见示,用韵奉答137

冬夜朱文学携觞赏菊,和伯兄作137

送张仲理表弟谒选北上138

洪从周附张崌崃公舟北上访余,同麓年丈口占四绝以赠,同麓数与余有台雁之约138

中丞张崌崃公过访阳湖,率尔占谢139

游少涧虑刑见枉小园,投诗索和,率尔奉答140

卫淇竹郡伯携觞见过,次韵答之140

寄谢喻邦相郡伯过访不遇,奉和来韵141

挽魏懋权141

送洪从周往四明哭余同麓年兄141

温一斋中丞见枉小园赋谢,时温为余劝驾,故末及之143

同蔡念所宪使登大观亭饮别二首144

江上别曹子念三首144

甫柏台歌,赋赠李翼轩太史145

重筑爽然台作145

华阳精舍落成赋纪146

卷七诗(以下八旬后作)147

奉和刘际明郡伯秋夜泛湖二首147

人日登镇宁楼,因忆去秋落成时以病不能与宴会,兼呈际明郡伯二首148

江楼酌别,赠刘际明郡伯四首148

江楼初成,适值中秋,刘使君会客高宴,余以病不能赴,枕上口占简之148

寄赠刘郡伯149

新秋病起作150

寄吴少坡先生150

舒大司寇长君畏庭不远千里过访,余感其笃世谊,赋赠150

社友王文学携尊赏菊,席上赋赠151

送韩若耶文学归会稽151

挹华轩赏菊,席上呈社中诸兄151

侯四谷社兄过饮玉介园,和答二首152

和侯四谷社兄来韵152

登楼望东山153

登玉华凝翠亭153

送李世美文学归天雄四首153

吴翁晋,余内子女兄子也,千里来访,与余儿交甚欢,翁晋以词赋擅名,今覩其制义精诣,喜而赋赠,致期属之意云154

宁寿堂夹竹桃盛开,赋之155

雨后集池上赏并头莲155

别吴翁晋四首156

寄怀汤见弦大参156

吴翁晋别余归吴兴,感念畴昔,为赋长句以赠157

赋赠郡伯任公158

又赋得南明高赠郡伯任公158

园居感怀,与景旸侄同赋,时景旸侄正届八旬初度,二首159

王永叔给谏过园中有赠,次韵答之159

秋日过阳湖感旧,因备述始末,遂成长篇160

何无咎筑居朱浦,将移家力田,持一扇索书,戏赠161

景旸侄八十寿旦,次儿辈韵161

李直指行部,以林下一人扁见赠,赋谢161

送戴子鲁之宛陵二首162

己亥冬日曾孙汤饼之会,喜而有作162

魏中丞晋中以诗扇远寄,依韵答之162

季宣侄筑又玄斋于宣州郡舍之东,以记文示我,寄答163

初冬园居漫兴八首163

寄大司马李霖寰四首165

和韩若耶来韵165

庚子元旦试笔勉诸孙165

寄寿魏封君四首,用懋忠中丞来韵166

寿魏封君九十歌有序167

送邑侯张匡源归庐陵歌168

赠辛顺庵年兄令长治序170

卷八序170

赠舒中阳年兄令东莞序171

赠王三湘年兄司理苏州序173

赠傅泽野年兄守寿州序174

《靖江新志》序175

《订正通鉴节要》序176

送孙怀堂省丈擢守黄州序177

送吴环洲省丈擢楚藩少参序179

送胡二溪贰守毗陵序180

《家礼要节》序181

赠朱云岳擢南计部序182

《大名府岁考录》序183

《论学正宗》序184

杨少师《职方郎官疏草》序185

《策学正宗》序185

《东游赠言》序187

《江心志》序188

寿王爱荆封君六秩序189

《东嘉遗爱编》序190

《编苕集》序191

别舒继峰寅丈双像图序192

《朱海峰年兄遗稿》序194

卷九序194

寿王仲山先生八帙序195

《毅所黄公诗集》序197

寿华太恭人八十序199

送杨完愚年丈擢粤右总宪序200

寿诰封太夫人陈母戴氏百岁序201

郡侯淇竹卫公两考奏绩序203

郡侯见弦汤公擢浙西宪使序205

《乐清县乡约》序206

宪使鳌阳蔡公荣满奏最序208

《两朝八命录》序209

槐堂献岁序,贺郡伯际明刘公元旦初度211

郡伯际明刘公四旬序212

《萱堂百寿图》序,为朱母太孺人七十寿214

郡丞念庭罗公擢守思恩序215

邑侯负苍林公荣满报最序217

寿虚楼陈季公七十序219

寿诰封太宜人张母吴氏八旬序220

卷十记223

集虚斋记223

叙建文学书院始末记224

思补堂记226

挹芬亭记228

修泉亭记229

太仓兵备道题名记230

重修蒲州海塘记232

重修汉东瓯王庙记234

重修白鹿书院记235

校士馆记237

重建陈止斋先生祠堂记238

茹芝馆记240

重修表忠祠记241

卷十一传243

朱荡南先生传243

康山人传245

沈梅冈公传246

卷十二尺牍250

与朱海峰年兄250

与潘充庵年兄251

与严洞庭先生251

与朱近斋先生252

与吴少松学博252

再与朱海峰年兄253

与许敬庵年兄253

上温涵野先生启254

与侯二谷方伯255

与王九岳州守255

与王继山先生256

与耿楚侗先生256

与程景山年兄257

与华鸿山先生258

与林怀玉年兄258

与王三湘年兄259

与吕沃洲先生259

与查碧山宪使260

再与王三湘年兄260

与王九难宗兄261

与戚南塘大将军261

与傅泽野年兄262

再与王三湘年兄263

与项少溪年兄264

再与傅泽野年兄264

与徐凤竹先生265

再与王三湘年兄265

与张东沙先生266

启西亭殿下267

卷十三尺牍267

与谭二华尚书267

与李霖寰邑侯268

与何心泉太常269

与魏云门司理269

答王駧伯文学270

与胡庐山先生270

与周卫阳年兄271

与申瑶泉年兄272

与桂巽川郡伯273

与王承父273

再与桂巽川郡伯274

与魏懋权文学274

与魏懋诚司理275

答王凤洲中丞276

上阁下相公启277

与谭二华尚书278

与王荆石年兄278

再与桂巽川郡伯279

与魏懋权解元279

与董见心秋元280

与徐检庵太史281

再与魏懋权解元282

与孙华山年兄282

与宋华阳大理284

与李义河侍郎284

与王鉴川尚书285

与刘凤西夏曹286

与蹇理庵年兄286

奉温涵野先生287

与王和石仪制287

奉洪觉山先生288

与吕日洲年兄288

与项少溪年兄289

与徐凤竹中丞290

与王麟洲少参290

与胡雅斋中丞291

卷十四尺牍292

与舒继峰尚书292

与滕少崧中丞293

与傅仁泉中丞294

与卫淇竹郡伯295

与杨本庵年兄三通296

与焦漪园太史298

与沈观颐中丞299

与屠赤水礼部300

与郝楚望给谏301

与魏见泉中丞二通301

与李霖寰中丞二通303

与傅泽野年兄二通304

与刘养默郡丞305

与陆自斋运长306

与许敬庵年兄307

与李翼轩太史308

与李次溪年兄308

与潘雪松尚宝309

与董见心邑侯309

与蔡鳌阳宪使310

与冯文所大参311

与陆龙溪311

卷十五祭文313

祭给谏东华313

祭项为斋314

祭朱巽山亲家315

祭诸南明少宰316

祭孙华山中丞317

祭徐改亭参政318

祭杨九华宪副319

祭周与鹿给谏320

祭戚中岳符卿321

祭华鸿山学士322

祭少师杨虞翁323

祭王和石仪制325

祭常熟丞胡崇善325

祭华玄谷主政326

祭陈雨泉方伯327

祭王仲山佥宪328

祭宋阳山大理329

祭陈景言经元330

祭王约斋座师331

祭谭二华尚书332

祭舒继峰司寇334

祭杨本庵尚书335

祭伯兄西华翁336

祭从弟立德337

祭朱在明光禄338

祭诰封夫人戴氏339

祭张南溟表兄340

卷十六行状墓志铭诔辞342

质斋王公行状342

玉峰李君墓志铭345

大理寺寺副赵公墓志铭347

诰封一品夫人张太母潘氏圹志349

宫保大司寇谥庄僖继峰舒公诔辞有序352

刻《梧亭朱公墓志》识后354

明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约斋王公墓志铭355

康处士墓志铭*357

卷十七杂著360

《王氏世录》纪语360

王嫠传360

叙述南乐魏氏世谊始末362

常熟谭晓祠议364

书《阳湖三记》后366

《赤城集》跋366

玉介园记略367

《地理绪训》摘要370

温州郡龙融结大概371

龙母纪事372

永昌堡城门上梁文373

玉辉堂上梁文375

惇叙堂上梁文376

镇宁楼上梁文(代作)378

晋内史郭景纯先生祭文380

卷十八杂著381

筑永昌堡始末381

沿海事宜384

水利事宜385

永昌堡地图说386

温州卫所及海防官制说387

元城书院延师移文388

详刻大名府赋役总册389

税粮389

马政390

均徭390

里甲391

议豁大名府一州十县马地余银391

详刻《大名府保甲乡约》393

乡约告示394

社仓事宜395

详拟江南海防事宜二十一条395

书存稿后404

[附]录《玉介园存稿》书后 王光美、光蕴、光荐、光普405

《玉介园存稿》序 王世贞406

附录一406

《玉介园存稿》序 魏允贞408

《玉介园存稿》序 李化龙408

《玉介园存稿附录》序 洪启睿410

附录二410

《玉介园集录》叙 林继衡411

纶音413

敕命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王叔杲并妻安人吴氏、陈氏413

《玉介园存稿附录》卷之一413

诰命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王叔杲并妻宜人吴氏、陈氏414

永嘉场新建永昌堡城碑 侯一元415

文415

送旸谷王公调繁常熟序 华察417

送旸谷王公调常熟序 唐一麐419

送旸谷王年兄改繁常熟序 朱润身420

送旸谷王公荣膺内召序 徐栻422

送邑侯旸翁王宗师应召序 杨学诗424

常熟令永嘉王公去思碑记 瞿景淳425

王阳德馆中看菊 朱润身426

赠郡公王旸谷先生重建长垣县儒学记 郜永春427

赠郡伯旸翁王老公祖修学创集尊经阁序 李从宜429

《玉介园存稿附录》卷之二431

晚香堂记 沈懋孝431

晚香堂赋有序 张元汴432

赠旸谷王公入觐序 吉大同434

赠宪使旸谷王公备兵三吴序 穆文熙435

赠旸谷王公序 石星437

赠太守旸谷王公荣擢副宪序 郜永春439

送大宗师旸翁王夫子公祖老先生荣迁湖臬序 刘光远郭光炳等441

缺题 魏允中442

贺旸谷翁太公祖荣陟湖广参政仍留镇东吴序 王鼎爵443

贺大观察旸谷王公由宪副晋陟藩参仍治兵三吴序 凌云翼444

贺旸谷王公荣进藩参留镇东吴序 季德甫445

送大参永嘉旸谷王公改任叙 王世贞447

旸谷王公祖生祠记 王世贞449

双像图寄思说赠别王旸谷寅丈 舒化451

《玉介园存稿附录》卷之三451

赠文451

玉介园记 焦竑452

阳湖别墅前记 王世贞455

阳湖别墅记 茅坤456

阳湖别墅后记 王世贞457

寿大参旸谷王翁七十序 王世贞459

寿参伯王阳德先生七十序 喻均461

寿大参知旸谷师翁王公七十寿叙 曹昌先463

重修温州府儒学记 李维桢464

附:周子恭跋466

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 王典尧467

阳湖别墅记 冯时可468

《宁寿录》序 刘芳誉470

镇宁楼碑记 刘芳誉471

修建尊经阁文昌祠碑记 陈公相472

瑞安县学旸谷王先生祠碑记 洪启睿473

《玉介园存稿附录》卷之四475

赠言475

海虞新建文学书院落成,颂德六十韵,上邑侯旸谷王公 居节475

送旸谷王公应召北上 俞允文、陈鎏等476

调鼎图为旸谷老年丈先生赋 余有丁479

出都,王阳德年兄贻以诗扇,后由舟之大名,复追余德安,得并舟三日,次韵识别 朱润身479

答王后桥寄和仲兄旸谷言别 朱润身480

旸谷老宗师擢宪吴中,便还温州省觐 魏允中480

余在黄寺将归之前一日,观察王公邀饮北上,晚复移尊水亭,遂作饯别,各赋一章 魏允中480

寄旸翁老师 魏允中481

闻岛寇警有感,因呈兵宪王使君 王世贞481

寄旸翁老师吴中 魏允中481

赠宪使旸谷王公 范惟一、严讷481

海不扬波卷,上宪使旸谷王公 陈瓒等482

海上铙歌上宪使王公 皇甫汸、赵用贤等484

宪使王公衙斋宴菊诗引 皇甫汸、梁辰鱼等485

牡丹图歌为大参旸谷王公题 俞允文488

宪使旸谷公舟上,及童子鸣、胡原荆饮松毛酒,携虎丘茶,试惠山泉,却遗长句为天台雁荡之约,漫酬此诗 王叔承488

书旸谷王公《挹芬亭记》后 莫是龙489

别参知旸谷王公 王世懋489

忧中闻参知旸谷王公闻母疾自免归 魏允中490

感怀寄王大参阳德 王世贞490

怀王大参阳德有寄(四首) 王世贞490

寄王大参阳德,时公初归永嘉以黄柑见贻 王世贞490

西湖桃花下,因曹子念寄寿永嘉王使君阳德 王叔承491

奉寄旸谷老师 魏允中491

寄题王阳德先生园墅二首 屠隆492

寄旸翁老师山中 魏允中492

题画寿 王世贞、舒化493

赠参知阳德王公 冯时可493

题画海棠双白头,为大参旸谷王先生七十寿 王世贞493

旸翁上寿歌 侯一麟494

旸翁八十三岁歌 侯一麟494

奉贺旸翁喜诞曾孙歌 侯一麟495

十二月廿一日迎春,旸翁招赏梅花胜会也,不可以无纪,因歌曰 侯一麟495

元夕,玉苍光禄张灯设宴,招余凤厓陪尊公一席,余席皆英俊也。灯火饮宴,极盛无两,因率尔奉纪 侯一麟496

林下一人为旸翁赋 侯一麟496

寿阳翁俚语二首 韩秉忠496

奉答参知王翁见赠之作,次原韵 吴稼登497

寄上旸翁老师 魏允贞497

赋呈参知王翁 吴稼登497

和旸翁姨父咏宁寿堂夹竹桃之作,用原韵 吴稼登497

镇宁楼成自旸谷先生,诸生邀赏中秋,先生以失摄未与,有诗见投,次韵答之 刘芳誉498

饮旸谷年伯芳园志谢 王士昌498

奉和王旸谷老人日登楼韵,兼约元宵 刘芳誉498

旸谷老先生病起志喜,兼读高咏,不揣鄙俚,敬依韵奉和 韩秉忠499

旸谷姨父枉送茵溪兼贻四绝句,如数奉答 吴稼登499

《玉介园存稿附录赠言》书后 王光美499

先参政公行状 王光美501

附录三501

参岳王公传 焦竑509

明大中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旸谷王公墓志铭 李维桢511

明大中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旸谷王公神道碑铭 冯时可515

福建参政旸谷王公墓表 王徲登519

乡贤呈勘稿 叶世芳、陈忠诚等522

祀乡贤文 林继衡等525

《玉介园存稿》跋 王理孚526

后记 胡珠生528

卷一诗1535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

嘉靖十六、十七年丁酉、戊戌(1537-1538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

卷二诗1541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

嘉靖二十二、二十三年癸卯、甲辰(1543-1544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

卷三诗1547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卷四诗1562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

嘉靖四十二年、四十三年癸亥、甲子(1563-1564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隆庆元年丁卯1567

隆庆二年戊辰1568

隆庆三年己巳1569

隆庆四年庚午1570

卷五诗1571

隆庆五年辛未1571

隆庆六年壬申1572

万历元年癸酉1573

万历二年甲戌1574

万历三年乙亥1575

万历四年丙子1576

万历五年丁丑15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