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刘怀玉,张传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1069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问题1

一、当代(东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意义与问题1

二、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9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12

第一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17

第一节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18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之争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24

三、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26

第二节 列宁早期对唯物史观的捍卫和应用30

一、批判民粹派“主观社会学”理论,捍卫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1

二、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4

三、批判“经济主义”对自发性的崇拜,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6

第三节 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发38

一、“物理学危机”: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代意义39

二、第一次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的凸显41

三、经验批判主义的流行与列宁批判的实质和意义42

四、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党性原则44

五、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的阐述和发展47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入系统研究53

第一节 列宁的《哲学笔记》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54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列宁转向黑格尔哲学研究54

二、逻辑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57

三、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入探讨63

第二节 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67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68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变革意义70

三、批判社会沙文主义,阐发战争与革命的辩证法74

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与新贡献77

一、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78

二、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理论的辩证法思考80

三、列宁对国家与革命理论的辩证考察与系统阐发83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的传播与发展88

第一节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哲学思想89

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辩证法89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及其发展93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的主要哲学思想97

四、苏俄理论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初步研究和阐发1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104

一、布哈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04

二、机械论派与辩证论派之争107

三、德波林学派与“正统派”之争110

四、德波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11

五、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113

第三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与失误116

一、对列宁主义哲学的实质与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116

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缺陷1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和发展123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125

第四章 战后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与发展131

第一节 战后苏联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与总体特征132

一、在教条禁锢中的初期松动与反复132

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期发展135

三、从改革到迷失方向的后期蜕变137

第二节 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哲学的探索与发展140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140

二、关于辩证法研究的争论143

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146

四、科技革命、全球性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探索148

第三节 “改革和新思维”时期苏联哲学的反思与改革152

一、“哲学与生活”讨论会对苏联哲学的反思153

二、对苏联全面改革的哲学思考155

三、人的哲学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化158

第四节 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与发展16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框架的重新认识162

二、系统论、决定论与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化探索164

三、实践、反映与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展开166

四、“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研究168

五、人、人道主义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的热潮17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175

第一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17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17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及其主要观点17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中的三次大论争18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运用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185

一、中国国情的初步分析与民主革命纲领的最初制定186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187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191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深入发展与系统化195

一、唯物辩证法在确立党的政治策略中的创造性运用196

二、唯物辩证法在确立党的军事策略中的杰出运用198

三、《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200

四、《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204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展开209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深入发展210

一、《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战争问题的典范210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辩证法21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21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创造性运用220

一、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对象、任务、动力、性质的科学分析220

二、政治经济文化的辩证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制定222

三、批判各种错误倾向,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224

第三节 延安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22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论证227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艺工作中的运用231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创造性提出232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解放战争中的杰出运用和发展236

一、唯物辩证法在制定革命战略策略中的杰出运用236

二、唯物史观在新中国创立过程中的巨大指导作用24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初步探索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曲折发展2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24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249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254

三、《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初步探索2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曲折发展264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深刻阐发264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尝试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曲折发展268

第三节 毛泽东晚年主观主义错误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思想276

一、“左”倾思想路线的迅速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76

二、林彪集团的唯意志论和“四人帮”斗争哲学的泛滥及其危害279

第八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284

第一节 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85

一、“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对立285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289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29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创中的创造性运用294

一、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95

二、破除超越阶段的“左”的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97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299

四、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302

第三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304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05

二、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开放307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309

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12

第四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314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315

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316

三、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观点,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统一起来317

四、坚持事物矛盾的辩证法,把矛盾的对立面统一起来319

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历史观,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实际利益结合起来320

第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世纪发展3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辩证逻辑324

一、唯物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的创造性运用324

二、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阐发329

第二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与创新的哲学思想335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336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39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哲学思想341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34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4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法350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354

第十章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35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358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依据和实践基础358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361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深厚哲学基础363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365

一、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366

二、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370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杰出运用和发展375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辩证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375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及其要求37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法382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辩证法384

第四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89

一、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90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丰富内涵392

后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