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
  • 覃德清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905427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壮族-民族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缘起与思路1

二、壮族文化与精神文明4

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采借7

四、调查研究的过程10

五、总体结构与研究宗旨11

壮族传统文化特征1

第一章 衍生基源:那弄文化区的族群文化1

一、地理方位与生态环境1

二、“那弄文化区”的稻作文明根基9

三、壮族社会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13

第二章 “正常的儿童”:壮族文化渊源的历史定位18

一、“正常”、“早熟”与“粗野”19

二、考古文化的证明21

三、文化特质的印证26

四、神话风格的表征34

第三章 壮族传统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特征39

一、“整合”与“非整合”的界定39

二、壮族社会角色结构的非整合性42

三、壮族制度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45

四、身份迷失与壮族精神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48

第四章 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封闭性特征辨析58

一、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审视58

二、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历史渊源60

三、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形成63

四、“封闭统合”与“开放兼容”的调节69

第五章 铜鼓文化与壮族智能结构特征72

一、壮族与铜鼓72

二、壮族铜鼓的多层文化内涵78

三、铜鼓科技含量与壮族智能水平82

第六章 歌咏文化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85

一、以歌代言的“歌唱的民族”85

二、壮族抒情悲歌的文化价值86

三、悲歌传承与心灵苦闷的消释97

四、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转型101

五、诗性思维理论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108

第七章 多重文化认同与壮汉族群互动模式特征117

一、壮汉文化的交融历程118

二、现实印证:华南紫村的壮汉族群认同121

三、壮汉文化互补共赢的运作机制125

四、壮汉文明共生模式的人类文明史价值129

第八章 坚忍聪灵,宽和明达——壮族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特征131

一、多重视野中的壮族“文化意象”131

二、“莫—大王文化系列”的解读136

三、坚忍聪灵的民族性格143

四、宽和明达的文化心理145

壮族现代文化建构147

第九章 壮族文化建构:历史沉思与发展导向147

一、壮族社会发展的制衡因素147

二、壮族文化演进历程的省思150

三、民族能量结构理论的解释153

四、人的现代化与壮族文化发展156

第十章 壮汉文化交融与壮族精神文明建设162

一、“大传统”层面的汉文化传播163

二、“小传统”场域的壮汉文化交融165

三、“正读”、“异读”与“误读”——作为一个个案的广西柳江县精神文明建设167

四、区域时空差异与精神文明建设172

第十一章 文化资源开发与右江文明河谷建设174

一、右江流域的文化资源174

二、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176

三、右江文明河谷的建设实践180

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导向182

第十二章 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文化衍生空间的构筑189

一、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思考189

二、世界遗产标准观照下的壮族文化194

三、民族文化保护的力量之源199

四、文化遗产衍生空间的构筑204

第十三章 壮族教育改革与壮族文化的延续206

一、壮族教育的现实困境206

二、壮族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209

三、教育功能与壮族文化延续214

第十四章 壮族文化提升与“和乐美境”的建构220

一、文化提升与人格陶塑220

二、壮族民俗文化的革故鼎新224

三、壮族信仰结构的现代转型227

四、“和乐美境”的营建236

第十五章 生态文明与壮族小康社会建设239

一、生态文明与后现代理论的抉择239

二、壮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243

三、壮族地区实现小康指标的三种类型248

四、壮族小康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53

第十六章 族群记忆与民族复兴——瓯骆族裔—壮侗语族群的文化整合与未来发展258

一、瓯骆族裔的记忆链接259

二、瓯骆族裔的文化整合266

三、民族自觉与人文重建268

四、现实挑战与民族复兴273

参考文献280

后记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