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流水质原理及中国河流水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流水质原理及中国河流水质](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39564.jpg)
- 陈静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07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河流-水质分析-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流水质原理及中国河流水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水对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意义1
1.2 水质、水质参数及水质问题的历史演变2
1.2.1 水质的概念2
1.2.2 水质参数2
1.2.3 水质问题的历史演变3
1.3 研究水质的方法5
1.3.1 研究介质的选用5
1.3.2 水质参数的选用6
1.4 研究河流水质的意义10
1.5 河流水质研究在水环境化学学科中的地位12
1.6 全球河流水质研究进展13
1.7 中国河流水化学研究回顾15
1.7.1 我国河流水质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发展15
1.7.2 对我国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地理规律性的研究16
1.7.3 对我国河流水质半个世纪以来变化趋势的研究17
参考文献17
第二章 水圈化学基础22
2.1 水圈的概念22
2.2 水的循环23
2.3 作为分子的水26
2.3.1 水的同位素组成26
2.3.2 水分子的结构28
2.3.3 水的异常特性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0
2.4 作为溶液的天然水31
2.5 陆地水溶质起源34
2.6 海洋水溶质起源36
2.6.1 关于海水溶质组成形成的假说36
2.6.2 现代海洋溶质组成的化学平衡模型37
2.6.3 现代海洋溶质组成的动力学模型37
2.7 天然水化学分类38
2.8 天然水离子浓度增长与水化学类型转化的关系40
参考文献41
3.1 河流中天然溶质的源、汇及控制因素42
第三章 河流溶质地球化学42
3.2 流域岩石性质对河流溶质的制约作用45
3.3 气候条件对河流溶质的影响47
3.4 全球河流化学模式50
3.4.1 Gibbs的河水溶质起源模式50
3.4.2 Meybeck的“全球河流水化学理想模式”52
3.5 全球河流溶质负荷与全球岩石化学风化作用的关系53
3.6 河流中的碳元素54
参考文献56
第四章 河流水质与水文条件的关系57
4.1 河流的形成、特性及分类57
4.2.2 流量60
4.2.1 流速60
4.2 与水质有关的河流水文参数60
4.2.3 河流径流61
4.3 水文条件对河流水质的影响64
4.4 河流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68
4.4.1 河流水质在时间上的变化68
4.4.2 河流水质在空间上的变化69
4.5 河流颗粒物的起源和性质69
4.6 河流颗粒物——研究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介质73
4.7 颗粒物-水界面过程对河流中化学物质输移的影响75
4.8.1 粒径对水体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76
4.8 河流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粒度校正76
4.8.2 水体颗粒物重金属含量的粒径校正方法78
参考文献81
第五章 河流系统综合征及当代全球性河流水质问题84
5.1 河流系统综合征的概念84
5.2 河流系统综合征对地球系统的影响86
5.3 河流水质过去的演化89
5.4 当代全球性河流水质问题91
5.4.1 河流的盐渍化过程92
5.4.2 河流的富营养化过程93
5.4.3 河流的酸化过程97
5.4.4 河流的微量金属污染与微量有毒有机物污染97
5.5 河流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99
参考文献101
第六章 长江水质特征及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变化103
6.1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概况103
6.2 长江主要溶质化学特征105
6.3 控制长江离子化学的主要机理110
6.3.1 循环盐110
6.3.2 风化作用111
6.4 长江水质半个世纪以来的酸化趋势113
6.4.1 长江主要离子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113
6.4.2 长江水质酸化趋势原因分析118
6.5.1 长江氮污染水平121
6.5 长江的氮污染121
6.5.2 1960~1985年期间长江氮污染的发展122
6.5.3 长江氮污染发展对水质酸化的影响123
参考文献124
第七章 黄河水质特征及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变化127
7.1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概况127
7.2 黄河主要离子化学特征131
7.3 控制黄河离子化学的主要机理138
7.3.1 循环盐139
7.3.2 化学风化作用140
7.3.3 蒸发-结晶作用141
7.4.1 黄河主要离子含量50年来的变化趋势145
7.4 黄河水质近50年来的盐渍化趋势145
7.4.2 灌溉农业发展对黄河盐渍化的影响146
7.4.3 水利工程修建对黄河盐渍化的影响149
7.5 黄河流域的氮污染151
7.5.1 黄河流域氮污染水平的区域差异151
7.5.2 黄河氮污染水平的年内和年际变化154
7.5.3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河水氮污染的关系156
7.6 黄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数158
7.6.1 “氮素流失模数”的概念、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158
7.6.2 黄河流域氮流失模数的区域差异与原因159
7.6.3 黄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数近20年来的变化161
7.6.4 黄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数与长江流域氮素流失模数的比较162
7.7 黄河50年来水量减少趋势、盐渍化趋势与氮污染发展趋势三者关系分析164
参考文献167
第八章 松花江、珠江和海南岛河流水质169
8.1 松花江天然水质特征169
8.1.1 松花江流域自然条件概况169
8.1.2 松花江主要离子化学169
8.1.3 控制松花江离子化学的主要机理172
8.1.4 松花江水质30年来的碱化趋势174
8.2 珠江天然水质特征178
8.2.1 珠江流域自然条件概况178
8.2.2 珠江主要离子化学180
8.2.3 珠江流域离子径流模数181
8.2.4 珠江水中主要离子的来源184
8.3 海南岛河流的水质和化学侵蚀作用及与台湾岛的比较187
8.3.1 海南岛河流主要离子含量、分布与台湾岛的比较187
8.3.2 海南岛河流的物理侵蚀率和化学侵蚀率及与台湾岛的比较191
参考文献193
第九章 中国主要城市河流20世纪90年代污染状况分析195
9.1 中国主要城市中小河流20世纪90年代污染状况分析196
9.1.1 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196
9.1.2 苏南大运河199
9.1.3 南京秦淮河200
9.1.4 深圳河203
9.1.5 天津海河204
9.1.6 北京城市河流205
9.2 长江沿程城市段20世纪90年代污染状况分析209
9.2.1 从干流沿程水质变化看城市对长江水质的影响209
9.2.2 从岸边污染带看沿江城市对长江水质的影响213
参考文献215
第十章 中国河流颗粒物的地球化学性质与表面性质216
10.1 研究区河流概况216
10.2 研究方法218
10.2.1 颗粒物样品采集及样品代表性说明218
10.2.3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220
10.2.2 颗粒物样品研究粒级的选择220
10.2.4 数据处理221
10.3 中国河流颗粒物的元素组成221
10.3.1 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及地域特征224
10.3.2 中国东部河流与世界河流颗粒物中铝、钙含量的比较225
10.3.3 对中国河流颗粒物元素平均组成的估计226
10.3.4 在加入中国资料条件下对世界河流颗粒物平均元素组成的新估计227
10.4 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地球化学性质230
10.4.1 粒径分布230
10.4.2 黏土矿物的含量和组成230
10.4.3 铁、锰、铝、钛氧化物的含量234
10.4.4 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237
10.4.5 pH和△pH239
10.4.6 河流颗粒物地球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240
10.5 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表面性质240
10.5.1 比表面241
10.5.2 表面电荷和表面电位243
10.5.3 表面酸度常数和表面位密度247
10.5.4 颗粒物表面性质与地球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249
10.6 中国河流颗粒物中微量金属的含量和地球化学相分配250
10.6.1 重金属在颗粒物原生地球化学相中的分布250
10.6.2 重金属在颗粒物次生地球化学相中的分布250
10.7.1 中国河流颗粒物中多氯联苯的一般水平256
10.7 中国河流颗粒物中的多氯联苯256
10.7.2 中国河流颗粒物中多氯联苯的同系物258
10.7.3 中国河流颗粒物中多氯联苯来源的讨论259
参考文献259
第十一章 黄河泥沙对水质和对水质参数测量的影响264
11.1 黄河泥沙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264
11.1.1 黄河泥沙对重金属的吸持特征264
11.1.2 黄河泥沙对微量有毒有机物的吸持作用267
11.1.3 黄河泥沙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对氮形态转化的影响267
11.2 黄河泥沙有机质对耗氧有机物水质参数测量的影响268
11.2.1 问题的提出268
11.2.2 黄河泥沙有机质对COD测量的影响269
11.2.3 黄河泥沙有机质对高锰酸盐指数测量的影响274
11.2.4 黄河泥沙对BOD测量的影响276
11.2.5 高泥沙引发的黄河耗氧有机物污染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79
11.3 黄河泥沙本底重金属含量对河水重金属水质参数测量与评价的影响284
11.4 黄河泥沙中的碳酸盐对水质和对水质监测研究的影响285
11.4.1 泥沙中的碳酸盐对黄河基本水化学特征的影响285
11.4.2 泥沙中的碳酸盐对黄河酸碱缓冲容量的影响285
11.4.3 黄河泥沙中的碳酸盐对重金属行为的影响286
11.5 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进一步研究展望286
参考文献286
附录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