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法治社会基础论 对当代中国四个典型村庄的调查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涂永珍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ISBN:780641514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法制-调查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村法治社会基础论 对当代中国四个典型村庄的调查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的视角和意义1
二、研究样本的地理、人文概况4
(一)刘庄村的地理、人文状况4
(二)龙泉村的地理、人文概况6
(三)关东村的地理、人文概况7
(四)梨园村的地理、人文概况7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8
(一)农村法治的经济基础8
(二)农村法治的社会结构基础10
(三)农村法治的民主政治基础12
(四)农村法治的思想文化基础14
(五)农村法治的前景16
四、研究的方法17
第一章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与法治19
一、农户家庭经营由依赖土地向依赖市场转化,小农经济结构被打破20
(一)现状描述:农民和土地关系开始松动21
(二)农户和土地关系的变迁对农村法治的推动作用28
(三)农民和土地关系变迁中存在的非正式因素对农村法治的影响34
(四)依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37
二、乡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41
(一)现状描述:样本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概况41
(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法治的推动作用50
(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的非正式约束对农村法治的影响60
(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的非正式约束产生的原因分析69
(五)突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的非正式约束的若干建议72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法治77
(一)现状描述:来自流入地雇工和流出地农民工的调查78
一、农民流动78
(二)农民流动对农村法治的推动作用86
(三)农民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阻碍对农村法治的影响94
(四)打破等级身份制,保护流动农民合法权益的若干建议102
二、农民社会分层的加快105
(一)现状描述:农民已分化为不同利益阶层106
(二)农民各个社会阶层对法律运行的影响109
(三)农民阶层分化,为农村法治提供了社会结构性支撑120
(四)农民阶层分化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对农村法治的制约作用126
(五)制约农民社会阶层合理分化的原因分析136
(六)合理的农民社会阶层分化体系: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保证140
第三章 农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与法治145
(一)集体经济发达背景下的乡村政治结构模式147
一、现状描述:不均衡的民主政治结构147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背景下的乡村政治结构模式158
(三)行政主导——家族式的乡村政治结构模式161
(四)乡村政治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163
二、农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为农村法治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172
(一)村民自治使农民获得了广泛的民主权利,172
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172
(二)村民自治的推行,使广大农民产生了对民主法治的合理诉求181
三、制约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及其原因分析187
(一)行政干预行为的制约187
(二)非正式因素的影响189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191
(四)村集体经济的制约193
(五)农民民主素质的制约196
(六)法律规范自身的缺陷199
(七)体制的制约201
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化的契合与构建203
(一)理顺关系,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203
(二)由封闭型的村民自治向开放型的村民自治转换,克服非正式因素的影响207
(三)实行选民居住地登记制度,保证流动农民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209
(四)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为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10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212
(六)完善立法,加大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操作性和保障性216
(七)构建契约型社会连带机制,确保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制衡218
第四章 农村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与法治220
一、现状描述:农民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嬗变222
(一)开放意识:由“故土难离”到“流动四方”222
(二)风险意识:由“安于现状”到“敢冒风险”224
(三)进取意识:由“知足常乐”到“勇于进取”226
(四)贫富观念:由“均贫富”到“致富光荣”228
(五)对子女的期望:由“官本位”到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求230
(六)政治参与意识:由“清官意识”到“民主参与”232
(七)权利意识: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233
(八)法律意识:由“人情至上”到“法律至上”237
二、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为农村法治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41
(一)农民权利本位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的良法规则得以确立241
(二)农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权利本位法治心理的形成242
(三)农民现代法治心理的形成,有助于农村法治秩序的建构243
三、农民文化心理结构变迁中沉淀的消极心理因素对农村法治的制约作用244
(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变迁中沉淀的消极心理因素244
(二)农民文化心理变迁中沉淀的消极心理因素对农村法治的制约作用248
(一)组织机制的匮乏250
四、农民文化心理结构嬗变中尚存消极心理因素的原因分析250
(二)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251
(三)立法思想上缺乏农民权利本位的精神252
五、农民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与国家法治的合法性认同254
(一)把培养农民现代法律意识,作为构建农民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关键环节255
(二)把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作为培养农民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切入点255
(三)把构建农民的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纳入到国家整体意识形态的建设工程中去258
(四)完善国家立法,解决农民的平权问题,树立法律在农村社会的权威259
第五章 农村法治的前景:国家法制资源与农村社会基础的回应与契合261
一、现状描述:国家法制资源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的需求262
(一)立法状况:数量不断增加与质量不高并存262
(二)法律实施状况:司法机构日益健全与机构配置不合理并存266
(一)法律权威在农村社会已初步确立272
二、国家法制资源的供给对农村法治的推动作用272
(二)执法机构的日益完善和法律监督的不断深化,增加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275
(三)司法服务增强了农民寻求法律救济的愿望276
三、国家法制资源的供给匮乏严重地抑制了农民对法律的需求277
(一)国家立法与农村社会的脱节,导致了农民对法律的冷漠与疏远278
(二)司法求助的成本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278
(三)基层干部违法行政现象抑制了农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280
(四)法律服务资源的短缺阻碍了农民直接接近正式法281
四、农村法治的前景:国家法制资源与农村社会282
基础的回应与契合282
(一)完善国家立法,实现国家法律对农民自由和平等的全面关怀282
(二)用权利制约权力,实现对农村社会民主法制化的目标追求285
(三)改革农村的司法体制和服务机制,满足农民对法律救助的合理诉求287
后记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