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常永华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9543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10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成果10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10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3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5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5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3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4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2
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旗帜56
第四节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58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60
第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6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65
一、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65
二、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6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71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7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7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4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84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85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90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9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动力理论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94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98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及意义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102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02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04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10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10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基本格局113
三、加入“WTO”使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2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28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9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主要内容1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核心内容140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40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43
第五章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战略147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148
一、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48
二、“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确立和发展149
第二节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途径153
一、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53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57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163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6
一、小康社会的目标:四个文明相统一166
二、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发展关系170
三、贯彻实施协调发展观172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79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7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1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88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188
经济制度188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90
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7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7
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9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0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8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8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14
第二节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218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18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220
三、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24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25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25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229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3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32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32
二、坚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234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23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3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24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24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46
第四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50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250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251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祖国统一255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256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256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60
三、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62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65
一、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立场265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对外关系266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68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270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70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273
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要意义277
第四节 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280
一、“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80
二、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284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9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291
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291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293
第二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97
一、转换历史定位,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298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303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伟大系统工程推向新阶段30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11
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312
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317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型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重要的建设力量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