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上
  •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编;黄伟宗,司徒尚纪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067842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210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1231页
  • 主题词:珠江流域-文化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1

引论1

三种文化是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产物3

三种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文化重心的转移6

三种文化的不同特色分析13

文化流动与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22

概论29

第一节 珠江水系抚育的珠江文化30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31

一、珠江文化创始期——先秦时代的“雏形文化”32

二、第一高潮期——汉代的“广信文化”36

三、第一缓冲期——南北朝的“南域文化”39

四、第二高潮期——唐代的“盛世文化”42

五、第二缓冲期——唐五代的“南汉文化”48

六、第三高潮期——宋代的“炽热文化”49

七、第三缓冲期——元代的“抗争文化”与“商通文化”55

八、第四高潮期——明代的“耀明文化”56

九、第四缓冲期——清代的“粤学文化”59

十、第五高潮期——近现代的“裂变文化”60

十一、第五缓冲期——现当代的“运动文化”67

十二、第六高潮期——当代新时期的“开放文化”72

第三节 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80

一、海洋文化80

二、古道文化83

三、移民文化87

四、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88

五、书院文化89

六、器艺文化90

七、宗教文化与民间崇拜文化90

八、民俗文化91

九、异物文化92

第四节 自然与人文环境合铸的文化特性92

一、海洋性、共时性、领潮性93

二、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93

三、重商性、务实性、时效性93

四、敏感性、变通性、机缘性94

五、平民性、平等性、自在性94

第一章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95

第一节 珠江流域地理区位和格局96

一、珠江流域地理区位96

二、珠江流域地理格局97

第二节 珠江流域的地貌特征98

一、珠江流域地貌基本特征98

二、地貌分区111

第三节 珠江文化发育的地质基础114

一、地层岩性114

二、地质构造117

三、活动构造地震带119

四、珠江流域地质区域120

第四节 珠江流域的气候和水文122

一、气候特征与文化关系122

二、水文特征与文化关系124

第五节 适于农耕的多种土壤131

一、自然土壤131

二、耕作土壤135

第六节 丰富生物资源催化文明发祥136

一、植物资源与农业文明136

二、动物资源与农业文明142

第二章 史前时代的珠江文化145

第一节 珠江流域的远古人类146

一、珠江流域远古人类的远祖146

二、珠江流域最早的石器文化148

三、珠江流域远古人类与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关系150

四、元谋人对珠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153

五、马坝人及其文化在珠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56

六、柳江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对珠江文化的重大影响157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159

一、盘县大洞遗址及观音洞文化159

二、百色的旧石器——远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164

三、珠江文化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发展173

第三节 中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182

一、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特色182

二、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点183

三、人种分化的确定在珠江文化中的表现197

四、稻作起源和家畜饲养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反映201

五、人类社会结构和原始宗教、艺术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形成和发展207

六、珠江文化中的中石器文化与我国北方的中石器文化异同点210

七、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对外交流225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228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珠江文化代表性遗址228

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珠江文化239

三、珠江文化与中国陶器起源269

第五节 珠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275

一、多民族社会的形成275

二、社会形态和生产类型277

三、生产力与文化、科学、艺术和宗教意识279

四、珠江文化创始时期的萌动形态279

第三章 先秦时代的珠江文化281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珠江流域283

一、帝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283

二、《禹贡》的九州和三代的五服284

三、《山海经》中的南方287

四、先秦两汉史籍的有关记载288

五、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先越、百越土著居民289

第二节 先秦的滇王国和夜郎文化289

一、云贵高原早期青铜铸造的出现291

二、滇人和滇国文化293

三、滇国青铜文明298

四、夜郎文化与先秦的古夜郎305

第三节 先秦骆越西瓯文化313

一、红水河文化313

二、大石铲崇拜——桂南古国文化的特色316

三、走进青铜时代的感驮岩人320

四、苍梧古国和古苍梧文化325

五、大明山下骆人的早期方国328

六、发现银山岭——西瓯青铜文化334

七、骆越与西瓯的岩洞葬339

第四节 先秦的南越文化342

一、南越地和南越族342

二、先秦南越文明的起源346

三、粤东远古文化的历程350

四、走进青铜时代的浮滨人353

五、从石范铸器起步的南疆青铜文化359

六、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363

七、岭南岭北青铜文化的融合与交流368

第五节 先秦珠江文化的形态与特征374

一、珠江中下游先秦族群的艺术创造——崖壁画与岩画374

二、铜鼓——珠江流域先秦时期乐器的创造发明385

三、先秦时期珠江流域对传统习俗的继承——拔牙习俗390

四、几何形印纹陶——先秦时期珠江流域的创造395

五、面向海洋、影响深远的西樵山双肩石器402

六、环珠江口的玉石作坊——珠江流域玉工艺的传统408

七、石拍树皮布——珠江流域对人类衣服系统的贡献415

八、鼻饮、鸡卜等原始民俗文化422

第四章 秦汉六朝的珠江文化427

第一节 秦代郡县制及中原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428

一、秦五路大军平岭南428

二、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岭南最早的运河431

三、中原文化的融入——岭南首设郡县制435

四、中原移民与秦关古道438

五、中原都城文化传入岭南——任嚣始筑番禺城441

六、赵佗首建龙川城443

七、秦统一岭南有关文化遗存445

八、汉越文化的结晶——南越国451

九、西南夷的开发452

第二节 秦末汉初时期的珠江文化454

一、珠江文化的雏形阶段——以汉越杂处为特征的南越文化454

二、赵佗治越甚有文理456

三、番禺一都会458

四、南越国的物质文明464

五、南越国的语言、文字和文书475

六、南越国的音乐、舞蹈与美术481

七、广州南越王墓的文化价值487

八、陆贾与赵佗《报文帝书》489

九、岭南越族的文化风俗494

十、南越的丧葬文化500

十一、汉武帝平南越国——岭南推进汉化508

十二、秦末汉初的西南夷文化509

十三、滇文化的发祥及地域517

第三节 西汉至东汉汉化时期的珠江文化520

一、开创高潮的“广信文化”520

二、汉文化在珠江流域的推广和庠序的创立523

三、经学家陈钦、陈元、士燮和虞翻526

四、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33

五、佛教传入岭南540

六、杨孚和《异物志》541

七、越人和越文化北流中原544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珠江文化545

一、中原人南渡与汉文化的进一步南传545

二、汉俚民族及文化的对撞与结合546

三、佛教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549

四、葛洪与《抱朴子·内篇》550

五、广州南海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554

六、“南域文化”的形态与成就55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代的珠江文化559

第一节 隋至初唐的汉俚文化融合560

一、隋朝珠江流域各民族发展状况560

二、“岭南圣母”——冼夫人573

三、汉俚文化融合的新发展及其历史作用580

第二节 唐代珠江的丝路文化588

一、广州通海夷道588

二、“蕃坊”与南海神庙598

三、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通道605

四、西南丝绸之路与南诏文化614

第三节 唐代珠江的佛教文化625

一、佛教在珠江流域的传播625

二、珠江文化哲圣——惠能632

三、神会与希迁647

四、海路取经与佛经翻译655

第四节 唐代珠江的科举文化与诗文创作662

一、科举教育的兴起662

二、珠江文化诗圣——张九龄668

三、“桂林二曹”及其他文人679

第五节 唐代珠江的贬谪文化691

一、韩愈在阳山与潮州691

二、柳宗元在永州与柳州703

三、刘禹锡在连州719

四、唐朝贬谪岭南的其他文人728

第六节 唐代珠江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740

一、刘三姐、刘三妹传说与西江歌圩740

二、何仙姑传说与珠江神仙文化的新发展750

三、雷祖传说及其民俗文化756

第七节 唐代珠江的工艺文化764

一、茶马古道上形成的普洱茶文化764

二、四大名砚之首——端砚769

三、广绣、蜡染与扎染775

四、唐代珠江其他民间工艺文化782

第八节 南汉国的文化789

一、文官制度与海上丝路的恢复789

二、文学与禅学的发展796

第九节 隋唐五代珠江文化的形态特征与历史地位805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珠江文化809

第一节 宋元两朝中原文化的南移810

一、中原文化与珠江文化的整合810

二、中原人的南迁815

第二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海洋文化845

一、宋元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845

二、海陆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857

三、珠江的海洋文化863

第三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学术思想与宗教信仰文化871

一、理学与心学的开创871

二、宋代儒学南传与发展882

三、从宋代书院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890

四、宋代珠江流域的科举文化897

五、岭南瘴疠与医药文化901

六、珠江流域的寺院906

七、南禅在宋代珠江的文化影响912

八、宋元尊崇道教对珠江文化的影响914

九、广州怀圣寺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920

第四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文化艺术925

一、雄远壮烈的岭南诗风925

二、宋书画、诗词在珠江流域的影响929

三、珠江的民俗风情937

四、珠江的水神崇拜950

第五节 宋元文化名人对珠江文化的贡献954

一、包拯在端州的政绩与遗风954

二、岭南的清官廉吏文化957

三、籍于珠江的诤臣文化968

四、宋代岭南的谪臣文化978

第六节 宋元珠江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文化1002

一、城镇建筑文化走向成熟1002

二、宋代的端砚文化艺术1013

三、合浦珍珠及珍珠养殖业1019

四、宋元珠江的茶酒文化1025

五、珠江流域的宋瓷1034

六、珠江的丝绸文化1039

七、珠江三角洲的棉纺文化1043

八、壮锦文化1047

第七节 宋元珠江的民系文化1049

一、珠江流域的岭南区域1049

二、珠江流域的三大民系1051

三、三大民系文化1054

四、九姓渔民来源,疍家与疍家文化1070

五、俚汉融合的珠江文化1074

六、珠江流域的语言文化区域1081

第八节 宋元珠江流域诸族文化1084

一、大理(南诏)国的文化1084

二、壮族文化1096

三、苗瑶语族文化1101

四、壮侗语族文化1109

五、藏缅语族文化1121

六、孟高棉语族文化1135

七、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1138

第九节 宋元王朝兴替下的文化冲突1139

一、宋末皇朝南逃时的珠江文化1139

二、厓门文化悲剧1146

三、元统治下的珠江流域1157

四、珠江文化的春风吹又生1172

五、元朝衰亡时的珠江文化1184

下1211

第七章 明清时代的珠江文化1211

第一节 珠江流域文化与贸易全球化1212

一、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1212

二、明清政府对广东实行开放海外贸易的政策1214

三、广州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澳门是转运港1218

第二节 珠江流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1221

一、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1221

二、西学东渐珠江流域地区1223

三、中国传统文化经珠江流域出海,西传欧美国家1234

第三节 珠江流域的教育文化1255

一、官办学校和科举制度1255

二、民间私人教育1265

三、澳门的近代化教育1287

第四节 珠江流域的宗教文化1291

一、佛教1292

二、道教1308

三、伊斯兰教1318

四、天主教1324

五、基督教新教1346

第五节 珠江流域的思想学术文化1353

一、吴与弼与“崇仁学派”1354

二、陈献章的“江门之学”1357

三、湛若水的“甘泉之学”1363

四、黄佐、陈建、黄衷、霍韬、丘濬、海瑞的学术思想1372

五、屈大均与《广东新语》1390

第六节 珠江流域的文学艺术1404

一、诗歌1404

二、小说1419

三、戏剧1421

四、陈子壮等南园十二子与岭南琴派1427

五、林良、陈献章等的岭南画和书法1428

六、西洋油画艺术1435

第七节 珠江流域的建筑文化1437

一、城乡建筑的特色1437

二、广府园林1448

三、中西合璧的建筑工艺1452

第八节 珠江文化的历史地位1456

一、梁发著《劝世良言》激励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456

二、珠江文化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促进1458

三、珠江文化加速中国近代社会制度文化的进程1473

四、珠江文化的形态与特征1476

第八章 近代的珠江文化1483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激烈冲撞下对珠江文化的震动1484

一、战后西方先进物质和科技文化传入1484

二、世界史地知识和西式报刊融入珠江文化1488

三、广东人观念文化的更新1495

四、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理论建立1498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下珠江文化的觉醒1503

一、西方工业技术引进与珠江近代产业兴起1503

二、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在珠江流域传播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转型1508

三、康梁变法维新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内涵1524

四、梁启超变法维新学说及其文化贡献1535

五、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在珠江流域的传播和影响1540

六、西方宗教文化流布珠江流域1546

七、反侵略爱国文学的繁荣1555

第三节 辛亥革命前后珠江文化的飞跃发展1571

一、孙中山民主革命理论成为近代珠江文化辉煌成果1571

二、西方制度和教育文化注入珠江文化1579

三、华侨文化形成及其对珠江文化的贡献1584

第四节 五四运动前后珠江文化的新生1601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1601

二、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与珠江文化新价值取向1614

第五节 珠江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620

一、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历史地理基础1621

二、中西器物文化在广州的交流1623

三、中西宗教文化在广州的交流1628

四、中西理性科学文化在广州的交流1629

五、中西制度文化在广州的交流1638

第九章 现代和当代前期的珠江文化1641

第一节 现代历史转折中珠江文化风涛1642

一、“五四”新文学在南方1643

二、岭南画派的兴起与西方油画的引入1648

三、香港:中国电影艺术发轫之地1664

第二节 “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勃兴的文化浪潮1667

一、第一次全国文化人的南下1669

二、黄埔军校与农民运动讲习所1677

三、“南学”之兴与文化自觉1691

第三节 “地方自治”条件下的“自治文化”1701

一、各自为政与文化异彩1703

二、现实主义文学与象征派诗歌1711

三、语言学与族群文化研究1741

四、华南建筑与民间艺术1752

五、南音、粤剧与粤曲1763

第四节 民族存亡激发的“救亡文化”1771

一、南方文化双城1773

二、“抢救文化人”之壮举1782

三、西南联大1793

四、愤怒出诗人1815

五、音乐双璧1830

第五节 艰难曲折的“解放文化”1837

一、白色恐怖下的文化抗争1837

二、文学艺术的传世经典1845

第六节 当代前期的“运动文化”1858

一、畸形的“运动文化”1858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1862

三、华侨文化与广东经济建设思想1866

四、“运动文化”中的坚挺脊梁1875

五、“文革”高压下民主法制的呼唤与“干校文化”1890

第十章 当代新时期的珠江文化1895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夕珠江文化的躁动1897

一、民间舆论:“文化沙漠”说1897

二、“文化沙漠”说自辩1898

三、“文化绿洲”预见1899

第二节 “先行一步”的特区文化促使“海文珠化”1900

一、窗口、蛇口、出海口对海洋文化的吸纳1901

二、“先行一步文化”中的理论和著作成果1905

三、新文化的发现和学术成果1906

四、“南文北伐”势态1906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使珠江文化腾飞1908

一、确立珠江文化新精神1908

二、确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珠江文化效率观念1913

三、确立珠江文化的变通意识1914

第四节 “珠三角文化”与“泛珠三角文化”使珠江文化扩大延伸1920

一、“珠三角文化”对港澳文化的吸纳1920

二、“珠三角文化”对广东全境以及全国的辐射1924

三、“泛珠三角文化”牵动珠江文化不断扩大延伸1928

四、“粤语热”与外来词语新浪潮1937

五、“珠三角文化”和“泛珠三角文化”时期的文化成果1945

第五节 大文化意识强化珠江文化对地域文化的整合1954

一、珠江文化在我国文化地带中的地位1954

二、整合与开发珠江文化资源1957

三、调整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文化结构1961

四、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文化体制1962

五、新时期华人华侨文化1963

第六节 新时期珠江科技文化的发展1964

一、珠江科技文化的兴起1965

二、深圳特区的高科技文化1966

三、开创粤港高科技合作文化1976

四、新时期继续发挥余热的科学家群体1981

第七节 率先进入后工业文明的珠江文化1990

一、外来工与工业文明1990

二、文化产业与后工业文明1992

三、城市化和后工业文明1996

四、土地资源整合与后工业文明2001

第八节 珠江文化与珠江生态文明2008

一、珠江的原生态基础2008

二、经济发展催生珠江生态文明2011

三、珠江人与自然的和谐2013

四、珠江生态文明总攻略2018

第九节 科学发展观促进珠江文化转化2024

一、向文化自觉转化2024

二、向创新意识转化2028

三、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化2034

四、向加速完成社会转型转化2037

后记 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2043

附录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学术活动年表(1988—2009)20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