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瑞萍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13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特点18
第一章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研究24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简介24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确立25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33
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3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巨大变化39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39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原因42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实质43
第三节 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新特点45
一、当代资产阶级的新变化45
二、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47
三、当代中间阶层的新变化5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历程5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54
一、马克思思想的起点54
二、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形成57
三、恩格斯思想的起点68
第二节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76
一、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76
二、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92
三、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113
第三节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17
一、恩格斯开始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118
二、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12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系统阐述139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139
一、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141
二、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151
三、唯物史观全面形成1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178
一、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179
二、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180
三、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8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183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184
二、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2
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19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196
第一节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196
一、价值论的科学革命197
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202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208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211
一、《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前的欧洲211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216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23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237
一、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238
二、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238
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253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系统化和新视域2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创新256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自然观概述257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59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2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创新271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272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279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创新28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创新287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形成288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289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创新296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299
第一节 关于原始社会的研究300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302
二、家庭发展史304
三、氏族制度309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311
五、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1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316
一、研究东方社会的历史背景317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319
三、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理论324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3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初步的系统阐述330
二、唯物史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335
第七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345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346
一、伯恩施坦早期思想的演化346
二、《社会主义问题》对“传统解释的公开批判”351
三、《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出版及其主要内容355
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否定357
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361
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力诋毁363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366
一、卢森堡站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最前列366
二、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377
三、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384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396
一、米勒兰主义的出现与反米勒兰主义的斗争397
二、拉法格批判康德主义,捍卫唯物主义410
三、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的批判418
四、列宁对伯恩施坦的系统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阐释431
第八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与思考440
第一节 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441
一、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441
二、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453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456
一、列宁对马赫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457
二、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476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483
一、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命途程的坎坷484
二、科学探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特点486
三、深刻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488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494
第一节 列宁开创辩证法研究的新境界495
一、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495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系统阐述498
三、对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构建502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510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渊源511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519
三、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529
第三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531
一、社会主义一国或多国胜利理论531
二、国家与革命的理论536
三、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544
第十章 十月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547
第一节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548
一、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549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554
三、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559
第二节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探索563
一、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563
二、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思想571
三、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582
第三节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585
一、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586
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590
第十一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609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610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原因610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614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624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630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提出631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633
三、农业集体化640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646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646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650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及教训653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661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662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成因662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思想流变670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理论和实践愈益分离676
第二节 柯尔施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681
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理论背景682
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提出的主要问题686
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局限性692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694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695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699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706
第十三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71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71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71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72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734
第二节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746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目标的艰辛探索747
二、探索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751
三、探索中发生的失误及其根源分析757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761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六大独创性理论762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767
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769
第十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研究777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研究778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778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800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809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其多样化思潮819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819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826
三、秀才的反叛: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与惆怅850
第三节 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853
一、新科技革命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854
二、新科技革命促使并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855
三、新科技革命与全球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856
第十五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剧变857
第一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剧变的历程858
一、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影响858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862
三、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剧变的历程868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874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理论87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理论883
三、改革的特点和局限886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890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原因891
二、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896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命运903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及其意义910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里程91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911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18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贡献92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93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93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38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944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948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949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57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962
第十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96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影响966
一、经济全球化967
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971
三、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影响977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982
一、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的分析982
二、对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分析988
三、对世界文化格局新变化的分析994
第三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新发展998
一、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999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1002
三、后马克思主义1013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102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102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026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037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意义103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里程1045
一、和谐社会思想1045
二、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1056
三、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106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107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107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10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的新发展1098
参考文献1113
后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