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急预案辅助设计及评价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英菊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12876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16页
- 主题词:突发事件-应急对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应急预案辅助设计及评价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范围界定4
三 研究内容7
四 研究意义8
五 文章结构9
六 创新点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
一 突发事件概述13
(一)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13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15
二 各国应急预案实践情况概况16
(一)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中的地位17
(二)国外主要国家应急预案编制实践17
(三)我国的应急预案编制情况25
(四)国内外预案管理实践对比分析26
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9
(一)应急预案编制方面的研究29
(二)应急预案评价方面的研究30
(三)对某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32
(四)对应急预案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33
四 文献总结与评述40
第三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辅助设计方法42
一 基于历史案例经验学习的预案处置方案设计的必要性42
(一)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设计及实施的问题分析42
(二)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实现对历史案例经验知识的学习43
二 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概述45
(一)案例推理方法的理论渊源与发展45
(二)案例推理方法的关键技术47
(三)案例推理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53
三 案例推理在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辅助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56
四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辅助设计的优越性分析58
五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辅助设计流程59
六 基于三层架构的应急案例表示模式60
(一)应急案例特征分析61
(二)建立应急概念树62
(三)建立突发事件本体模型62
(四)建立突发事件元模型63
(五)应急案例的表示层次64
(六)应急案例的通用表示与存储模式65
七 案例检索算法设计67
(一)结构相似度算法设计67
(二)属性相似度算法设计68
(三)案例全局相似度计算73
八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辅助设计原型系统设计73
(一)数据库总体设计74
(二)系统技术架构76
(三)三层架构的案例表示与存储模式的实现77
(四)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78
(五)原型系统运行的一个实例80
九 小结82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综合评价问题84
一 问题分析84
二 应急预案先验性评价86
三 应急预案后效评价87
(一)应急预案后效评价的现状87
(二)应急预案后效评价的特点90
(三)应急预案后效评价的难点91
(四)本章研究目标及特点93
四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后效评价模型95
(一)评价指标选定95
(二)制定评价标准99
(三)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99
(四)确定评价样本矩阵104
(五)确定评价灰类105
(六)计算灰色评价系数106
(七)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107
(八)多层次综合评价107
五 具体算例——A城市某次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后效评价108
六 小结116
第五章 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117
一 问题分析117
二 提出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121
(一)应急预案刚性实施的固有局限性分析121
(二)应急预案的刚性实施与成功的应急响应绩效的关系模式探讨134
(三)本研究对弹性相关概念的界定138
三 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的思路框架及意义145
(一)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的评价思路框架145
(二)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的评价的意义147
四 应急预案的弹性应用案例分析147
(一)911事件中纽约城市应急预案的弹性分析147
(二)案例评述153
五 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的概念模型154
六 基于实施理论对概念模型进行理论验证155
(一)机制设计理论概述156
(二)Maskin实施理论概述157
(三)Maskin实施定理及其证明159
(四)机制纳什-实施社会选择函数的解读162
(五)模型建立166
(六)模型求解169
(七)结论171
七 小结172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74
一 主要结论174
二 不足与展望177
参考文献179
致谢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