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和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汪大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言和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语言和文化3
1.1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3
1.2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6
1.3 语言学的深入全面研究9
第二章 文化交流与语言交流13
2.1 外来文化对汉语的影响14
2.1.1 音译词的大量出现14
2.1.2 外来文化背景下的同形词18
2.1.3 剩余语素开始出现20
2.2 日文问题23
2.2.1 日文借用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新词24
2.2.2 日文借用汉字组合构成的新词26
2.2.3 日文借用汉字部件构成日文汉字28
2.3 中国(汉)语言和文化对外语的影响30
2.3.1 “中国”在外语中的词源30
2.3.2 纸张、丝绸、瓷器和茶叶36
2.4 语言交流中的互补、辗转、调整以及难以避免的损耗42
2.4.1 文化的互补42
2.4.2 辗转44
2.4.3 调整45
2.4.4 难以避免的损耗46
第三章 北京话的形成及相关问题49
3.1 北京话的特点49
3.2 北京的历史50
3.3 北京的居民53
3.4 东北地区的居民56
3.5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59
3.6 北京话和东北话63
3.7 北京话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历史人文因素分析65
3.7.1 地理因素65
3.7.2 移民因素67
3.7.3 经济文化高速发展68
3.7.4 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70
3.7.5 北京话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历史人文因素分析72
第四章 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75
4.1 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因素75
4.2 敬称词语分析77
4.2.1 名实不符现象及其成因77
4.2.2 语义构造不对称现象79
4.2.3 词语使用不对称现象80
4.2.4 词汇系统不对称现象81
4.3 一般词语分析81
4.3.1 有标志/无标志81
4.3.2 两性通称词85
4.4 詈辞86
4.4.1 詈辞的构成方式86
4.4.2 詈辞显示的性别歧视87
4.5 亲昵词语和亲昵言语行为88
4.6 禁忌语91
4.6.1 避讳91
4.6.2 忌讳97
第五章 汉字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99
5.1 汉字和避讳99
5.1.1 缺笔99
5.1.2 更换偏旁101
5.1.3 更换同音字101
5.1.4 空字101
5.1.5 关于字音102
5.1.6 与汉字相关的忌讳102
5.2 文字狱104
5.3 拆字测字106
5.4 女文字106
5.5 字音演变中的社会心理作用107
5.6 汉字工具书、文学作品中的“禁忌字”109
5.7 汉字传播的文化因素110
5.7.1 汉字系统的其他文字110
5.7.2 文字传播和宗教111
5.7.3 拼音和非拼音文字113
第六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115
6.1 佛教传播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115
6.2 佛教传播与汉语词汇的发展117
6.2.1 音译词118
6.2.2 复合构词119
6.2.3 利用汉语原有词语119
6.2.4 成语120
6.2.5 歇后语121
6.2.6 人名用字122
6.3 佛教传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124
6.4 佛教传播对汉语言学的影响125
6.4.1 佛教传播与汉语语法学125
6.4.2 佛教传播与汉语音韵学128
第七章 语言和民族136
7.1 民族的语言136
7.1.1 语言差别的差别136
7.1.2 民族和语言的不对称138
7.2 民族分离对语言发展的影响141
7.3 民族交往对语言发展的影响145
7.3.1 民族交往中的拒绝145
7.3.2 借用中的民族压迫147
7.3.3 文字的力量——固有词和外来词,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149
7.4 亲属称谓和民族文化152
7.4.1 现代汉民族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对比152
7.4.2 古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155
7.4.3 几种主要语言亲属称谓词语的比较157
第八章 语言和地理160
8.1 地名的语言学分析160
8.1.1 地名中的借词160
8.1.2 地名中的古音163
8.1.3 地名和移民164
8.1.4 地名的构造166
8.1.5 地名中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167
8.1.6 市内地名169
8.2 语言的地理分布171
8.2.1 稀疏型和密集型171
8.2.2 连续型和间隔型173
8.2.3 分界型和混合型176
8.3 方言过渡:地理的和非地理的178
8.4 方言之间的差异和地理距离180
第九章 语言和戏剧183
9.1 戏曲流行和方言分布183
9.2 (传统)京剧的字调系统188
9.3 (传统)京剧的声韵系统——尖团字和上口字190
9.3.1 尖团字190
9.3.2 上口字198
9.4 (传统)京剧中北京语音的表现和影响202
9.4.1 平翘舌问题202
9.4.2 入声字和文白异读问题203
第十章 语言和文学205
10.1 文学活动对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205
10.1.1 文学活动促进了语言规范化205
10.1.2 文学活动促进了语体发展207
10.1.3 文学活动促进了民族共同语的确立210
10.2 文学作品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宝贵材料212
10.2.1 语音研究举例213
10.2.2 词汇研究举例213
10.2.3 语法研究举例217
10.3 语言学研究有助于文学研究218
10.3.1 语言学研究有助于分析文学作品的版本和作者218
10.3.2 语言学研究有助于文学欣赏222
复习-思考-讨论225
索引230
参考文献237
后记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