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戊戌百年祭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戊戌百年祭 中](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2935720.jpg)
- 李济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ISBN:750750701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89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1394页
- 主题词:戊戍变法 百日维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戊戌百年祭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戊戌百年祭(上)1
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马关条约》的盘剥1
戊戌变法与我国现代化 高放1
饮鸩止渴12
财政支绌,“罗掘已空”15
“横征暴敛,民不堪命”20
旧制度风雨飘摇23
慈禧的洋务班底28
第二章 王朝中枢的失衡28
洋务总管奕36
洋务主将李鸿章42
倒霉的皇叔45
西宫压倒东宫50
生不逢时的光绪帝53
帝后失和60
不得不退到幕后的慈禧65
李鸿章与西太后80
李鸿章时代的结束85
第三章 李鸿章时代之后88
两代帝师翁同和88
亲如父子的君臣关系90
擢拨文廷式和张謇94
“帝党”与“后党”100
清流名士111
两广总督抗法卫国125
冯桂芬129
第四章 新角色登场129
王韬131
容闳134
薛福成136
马建忠138
郑观应139
陈虬 宋恕142
何启143
唐景星144
马良145
共同的经历类型和世界观念146
香港--上海走廊149
内地人口:李鸿章和沿海改革者152
沿海与中国19世纪的变革155
独行客康有为159
第五章 高鼻梁蓝眼睛的中国改革论者169
局外旁观者赫德169
林乐知的批评与建议173
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观186
广学会打天下196
外人的“中国心”199
欧风强劲202
第六章 深宫思变208
年幼好学208
忧民念每深求治日兢兢209
大厦赖群才济治由贤能211
虚怀能纳谏旁求常侧席214
战败与反省217
“卧薪尝胆”雪国耻226
萌发维新思想230
变法尝试234
路在何方:寻找新的力量242
第七章 先行一步:张之洞与湖北改革246
张之洞:从主战到变革246
军队改革与湖北新军260
经济改革与湖北实业振兴267
湖北传统教育格局283
改进传统书院286
一个模范:两湖书院288
新教育的诞生291
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296
从引进美国棉种到农务学堂302
工业教育与工艺学堂305
张之洞与湖北教育307
第八章 异军突起:康有为与万木草堂311
草堂创设311
沿革315
政治干部的摇篮317
学什么?320
登堂入室324
美妙的草堂岁月326
牛刀小试331
草堂精英334
第九章 庞杂的思想: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340
西学东渐340
都在谈“变”: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讨论344
近代“西学”与康梁“新学”356
旧瓶新酒363
“议院”是谁提出的371
几种中国式“议院”方案374
维新派的“议院”与“民权”376
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378
第十章 严复:从西洋归来的思想家383
船政学堂优等生383
负箧英伦384
归来在北洋水师学堂386
甲午惊梦389
独树一帜《国闻报》393
天下震惊《天演论》397
戊戌百年祭(中)405
第十一章 宫墙外的动静405
公车上书405
康有为的上书活动417
从《万国公报》到《中外纪闻》424
北京强学会427
强学人物432
合群与内讧439
第十二章 上海:变法的舆论中心443
第一块居留地443
工部局:殖民统治机构的由来448
“国中之国”452
洋学堂的兴办457
新闻和出版事业464
上海强学会474
强学会和中国公会478
康、张派系480
《强学报》488
强学又一次流产492
风行华夏的《时务报》496
《时务报》的汪梁之争506
《时务报》汪黄之争517
报刊盛行书肆林立523
浏阳兴算529
第十三章 湖南变法529
长沙风云初动532
时务学堂542
《湘报》出世546
南学会548
黄氏地方自治563
新旧较量572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581
学政江标591
第十四章 群英汇聚的人文景观:“湖南现象”分析591
巡抚陈宝箴596
按察使黄遵宪598
开明士绅王先谦601
迟到的谭嗣同608
湘西才子熊希龄625
浏阳--杰唐才常630
江湖侠士毕永年633
梁启超入湘636
湖南人的性格642
风气一变动天下653
第十五章 京湘沪以外的中国658
戊戌变法与天津658
四川士林风气667
尊经书院的建立669
廖平与今文经学676
宋育仁的追求681
四川知识分子与公车上书689
维新变法在四川690
康有为与华南维新703
华南号角《知新报》709
浙江有限的动作711
安徽的变法活动715
贵州知识阶层的觉醒722
第十六章 警报与躁动731
中俄密约731
胶州事件732
强租旅大739
英租威海卫744
法租广州湾746
展拓香港748
瓜分色机751
五大臣“问话”752
统筹全局755
全民上书758
保国保种760
保国会自身难保763
明定国是771
第十七章 日本模式775
黄遵宪使日775
《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778
《日本国志》的明治维新观781
《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的系统介绍785
《日本国志》的影响793
康有为何时开始购读日本书798
《日本变政考》与《明治政史》800
从《日本国志》到“日本模式”810
第十八章 翁康交谊与反目814
翁同和的稳健与温和814
康有为的激进路线822
谁来充当旗手829
翁康蜜月830
反目: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路线837
第十九章 翁同和开缺之迷844
突然降临的灭顶之灾844
谁是主谋847
翁光起冲突848
乘人之危 落井下石854
公将私报856
第二十章 中国政治的特征:翁同和透视862
学术与心术862
维新时代的官场习气875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877
皇帝的家事与国事885
谁能居间调停:和两宫的尝试与失败893
戊戌百年祭(下)899
第二十一章 变法中枢的重组899
频繁召见新派大臣899
康有为获宠与献策909
实干家张元济921
军机处924
军机四卿928
活跃的两台谏942
开放言路958
第二十二章 制度变革958
革新官制961
澄清吏治969
删改则例971
旗人平民化972
经济改革启动975
文教立国984
八股科举穷途末路992
军队现代化996
进化论与传统社会观998
第二十三章 社会改造998
伦理观的变革1002
文化观的演进1005
新社会的胚胎1013
移风易俗与社会启蒙1016
“与欧美同俗”1020
虽不施行 天下移风1025
妇女冤仇深1027
旧女学灭 新女学兴1031
解放小脚1041
不缠足运动勃兴1045
缠足禁废的文化透视1054
第二十四章 借助外力的尝试1068
扬英抑俄的宣传1068
中日和好的劝说1074
对维新分子的影响1077
英向刘坤一游说1082
日向张之洞活动1085
维新分子的态度1089
联盟英日的热情1092
联盟英日的理由1094
纵横术的破产1099
第二十五章 新旧决斗:从权衡新旧到最后摊牌1102
后台阴谋1102
新旧斗法1106
王照事件1109
权衡新旧1112
稳健与激进1122
康谭铤而走险1130
宫迁政变1133
瀛台风雨1139
己亥建储1145
新政措施存废1151
第二十六章 流血与亡命1155
戊戌六君子1155
康梁出逃1161
张黄获救1170
元济革职1176
陈宝箴之死1178
沈鹏上疏1179
第二十七章 康梁勤王1185
心怀叵测的“日本朋友”1185
保皇会1190
两广密谋1194
“拥藩倒幕”1203
勤王与反清1205
第二十八章 自立军起义1211
唐佛尘东渡1211
红叶馆饯别归国1213
正气会1214
富有票与自立会1218
张园国会1224
自立军聚结华中1227
大通之役1230
汉口起事1235
张之洞的静观与翻脸1240
唐才常之死1245
第二十九章 中国政治的走向1252
军事近代化与军阀袁世凯1252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1264
未来强人与强权政治1272
孙康协调失败1274
日本“协调”难成1276
孙康争夺会党1279
孙梁携手与最后决裂1281
第三十章 反思1288
中外比较:改革的历史机遇1288
缘木求鱼1303
书生操政1306
自上与自下1308
激进主义批评1311
变革的社会承受力1313
帝后矛盾的激化1314
大祸临头冒险犯难1318
可行策略初探1319
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1324
康氏理论省察1328
戊戌时代的思想分歧1332
维新志士的心态1335
愤激与惰性变感1340
文化链:变革的深层思考1344
维新文化选择的教训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