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245587.jpg)
- 王俭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14096·29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14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画一剂1
一阳1
一阴1
二画二阳1
二阳并病1
二阴1
二十八脉1
七冲门1
七窍2
七伤2
七情2
八法3
八纲4
八纲辨证4
九种心痛5
九窍5
九脏5
十二节5
十二官5
十问5
十八反6
十九畏6
儿枕作痛(儿枕痛)6
三画亡阴亡阳6
亡阴证7
亡阳证7
亡血家7
亡津液7
亡血7
三阳7
三阴7
三阴三阳7
三阳合病8
三部九候8
三品8
三部8
三消8
三焦8
三焦实热9
三焦虚寒9
三焦辨证9
三焦主决渎10
三因10
大热11
大病11
大厥(暴厥)11
大头瘟11
大烦渴11
大肠11
大肠实11
大肠热11
大肠虚12
大肠寒12
大肠湿热12
大肠热结12
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12
上盛下虚(上实下虚)12
上热下寒12
上寒下热12
上窍12
下迫13
下窍13
下元亏损(下元虚弱13
下利清谷13
干噫食臭13
子气13
子处13
子肿13
子门13
子淋13
子悬13
子烦13
子鸣13
子瘖13
子脏14
子痫14
子痈14
子痰14
子宫虚寒14
广肠14
尸厥14
卫气14
卫气营血辨证14
卫气不固(表气不固)15
卫气同病15
卫、气、营、血15
卫分证15
口糜15
口噤15
口不仁15
口中和15
口眼歪斜16
马刀侠瘿16
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16
寸口脉16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16
小肠16
小肠气痛16
小肠虚寒16
小肠实热17
小肠主受盛17
四画水饮17
水肿18
水逆18
水蛊18
水火18
水鼓18
水结胸18
水亏火旺(阴虚阳亢)18
水郁折之19
水谷之海19
水湿浸渍19
水气凌心(水气冲心)19
五脏19
五味19
五行20
五色20
五迟20
五淋20
五液21
五药21
五更泻21
五轮21
五心21
五心烦热21
五官21
五中21
五主21
五恶21
五入21
五水21
五脉22
五决22
五谷22
五禽之戏22
风团22
风邪22
风寒束肺23
风火眼痛23
风23
风湿23
风关23
风水23
风热24
风消24
风寒24
风痫24
风能胜湿24
风湿相搏24
风水泛滥24
风火相煸24
心24
心包(心包络)25
心气虚及心阳虚25
心阴虚及心血虚25
心火上炎(心火炽盛、心热)25
心阳不通(心血瘀阻、心痹、胸阳不通)25
心肾不交25
心脾两虚26
心下急(心下满、心下痞)26
心下逆满26
心下痞硬(心下硬满)26
心中懊?26
心虚胆怯26
心悸26
心痛27
心生血27
心血不足27
心神不安27
心主汗(汗为心液)27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27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27
心与小肠相表里27
心火28
内风28
内实28
内格28
内消28
内热28
内闭外脱28
内托29
内痈29
内寒29
内湿29
内燥29
内火29
中脏29
中腑29
中经络30
中风30
中候30
中气不足30
中暑30
中风痰厥30
中焦寒热互结30
气30
气虚31
气、血、津液31
气化31
气机31
气滞(气郁)31
气逆32
气分证32
气随血脱33
气滞血瘀33
气不摄血33
气分大热33
气功疗法33
气陷(中气下陷)33
气痞33
气胀33
气鼓34
气上冲34
气血两燔34
气热灼津34
气虚便秘34
气化不利34
气血失调34
元气(原气)35
元府(玄府)35
元神之府35
六气35
六腑以通为用35
六腑35
六淫35
六经辨证35
六经之藩篱36
六阴脉36
六阳脉36
火36
火热37
火邪37
开窍除痰37
开鬼门(魄门)37
开泄37
开胃37
开窍(开闭)37
升阳补气38
升降合剂38
手足拘急38
手足瘈疭38
手足厥(手足厥逆、手足厥寒)38
爪为筋之余38
分清别浊38
毛悴色夭39
天吊39
天癸39
从化39
日晡发热39
月事39
化痞(消痞)39
化瘀39
反关脉39
反胃(胃反、翻胃)39
文痴40
丹田40
切诊40
不寐40
不月40
支节烦痛40
少腹40
少腹满40
少腹拘急(少腹急结)40
少火壮火40
五画正治与反治41
正气(真气)42
正邪42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42
正气虚43
正胜邪退43
四海43
四诊43
四气43
发表43
发狂43
发热43
发黄44
发散44
发于机先44
皮屑44
皮水44
外疮(阳疮)44
外风44
外寒44
外因45
外邪45
外湿45
外燥45
外肾45
外火45
半表半里45
目中赤脉45
目昏45
目胞浮肿45
由表入里46
由里出表46
去瘀生新46
生津46
主津与传导46
丘疹46
失气46
平肝46
东医46
汉医46
六画壮热46
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46
壮阳47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47
血证47
血之府47
?海47
血虚眩晕47
血瘀证47
血热48
血热妄行48
血分48
血虚48
血瘀48
血泄49
血脱49
血崩49
血枯49
血热在上49
血寒49
血晕50
血滞(血涩)50
血分证50
血虚生风50
阴虚50
阴厥(寒厥)50
阴疽50
阴液亏损50
阴挺(阴脱)50
阴黄50
阴萎50
阴筋51
阴结51
阴阳51
阴门51
阴病(证)治阳51
阴证51
阴虚肝旺(阴虚阳亢)51
阴阳互根51
阴阳消长52
阴阳转化52
阴痒52
阴蚀52
阴虚发热53
阴器53
阴阳自和53
阴阳乖戾53
阴证水肿(阴水)53
阴阳俱虚(阴阳并竭)53
阴盛格阳(格阳症)53
阴平阳秘54
阴阳离决54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54
阴脉之海54
阴闭54
阴虚火旺54
阴液54
阴气与阳气54
阴缩55
阴绝55
阳闭55
阳事55
阳绝55
阳脉之海55
阳萎55
阳盛格阴(格阴症)55
阳盛56
阳黄56
阳厥(热厥)56
阳结56
阳病(证)治阴56
阳痫56
阳虚56
阳证56
阳虚水泛56
肌肤甲错(肌若鱼鳞)56
安神56
安胎56
汗出肤冷57
兴阳57
协热利57
达表57
舌本57
舌蹇57
舌色绛57
后阴57
全不产57
伤风57
伤暑57
伤湿58
伤津58
伤食58
行气化水(气行水行)58
行血58
行气58
行水58
行瘀58
行痹59
行滞59
自汗59
自利益甚59
自利清水5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59
回阳59
收引59
伏气(伏邪)59
并月59
传化糟粕60
传变60
传化60
冲任不固(冲任损伤)60
闭证60
问诊60
因寒生湿61
因热生湿61
因热生火61
因热生燥61
因寒生燥61
因郁致病,因病致郁61
百节61
百合病62
囟凸62
囟凹62
囟门不合62
吐舌弄舌62
吐血62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62
邪气62
邪正相搏62
邪盛正衰63
邪留三焦63
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63
至阴63
关格63
州都之官63
廷孔63
吸门63
产门(阴户)64
七画补法64
补气(益气)64
补血64
补阴(滋阴、养阴、育阴、益阴)64
补阳(助阳)64
补肾65
补心65
补泻兼施65
补肺66
尿血(血尿)66
尿脬66
利水通淋66
利水退肿66
利气66
利水66
利窍66
利水渗湿66
辛温解表66
辛凉解表67
扶正与祛邪67
肝67
肝藏血67
肝主谋虑68
肝主疏泄68
肝开窍于目68
肝主筋68
肝火上炎(肝经实火)68
肝脾不和(肝旺脾弱)69
肝胆湿热69
肝肾阴虚69
肝胃不和(肝气犯胃)69
肝气横逆69
肝气69
肝气郁结(肝气郁滞)69
肝风内动70
肝阳上亢70
肝火70
肝经湿热70
肝不藏血70
肝血虚70
肝胆相表里70
肝郁肾亏71
肝郁脾虚71
肝痈71
证71
呃逆71
纳气71
肠辟71
肠液亏损72
肠虚滑脱72
肠结72
肠痈72
肠风72
肠燥便秘72
吹乳72
芳香化浊72
呕逆72
抓痕72
痂72
龟背72
完谷不化73
杵状指73
足内抛73
足外抛73
呆钝73
沉郁73
角弓反张73
里寒73
里热73
里虚73
里实73
里结73
里热炽盛73
医话73
医经74
医案74
医林74
谷气74
谷胀74
攻里74
攻坚74
八画肾74
肾虚眩晕75
肾藏精75
肾关75
肾主水75
肾主骨、生髓、?75
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76
肾气不固76
肾不纳气76
肾虚水泛76
肾(阴)亏火旺76
肾水76
肾液76
肾阴77
肾阴虚(肾阳不足)77
肾阳虚(肾阴不足)77
肾间动气77
肾气77
肾(虚)不养肝77
肾与膀胱相表里77
肾不暖脾78
肾不制水78
肾不利水78
肾开窍于二阴78
肾为水脏78
疝78
疝痛78
疝气78
肢厥79
肿满79
泌别清浊79
命门79
命门火衰79
定风80
定志80
空窍80
泄利80
泄泻80
怔忡80
怵惕80
拘急80
奔豚气(奔豚)80
居经81
固精81
固肾81
经81
经隧81
经方81
经水先期(月经先期)81
经水适来81
经水适断81
经水后期(月经后期)81
经络81
宗气82
宗筋82
宗脉(宗脉所聚)82
和血82
和法82
和胃82
周痹83
昏厥83
往来寒热83
受盛之官83
软坚83
炒83
炒三消(三仙)83
实证83
实胀83
转筋84
转胞84
性味(气味)84
性能84
肺84
肺主气84
肺阴虚84
肺气虚84
肺脾两虚84
肺肾两虚84
肺火85
肺热便秘85
肺水85
肺实85
肺热85
肺虚85
肺痈85
肺寒85
肺痹85
肺津85
肺失清肃85
肺司宣发、肃降、调通水道85
肺主皮毛86
肺开窍于鼻86
肺与大肠相表里86
肺肾气虚87
肺为水之上源87
肺主一身之气87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87
肺气不宣,肺失肃降87
肺合皮毛,其华在毛87
肺上通咽喉88
肺气上逆88
肺脾同病88
肺气88
肺主治节88
肺朝百脉88
泪窍88
治则88
治风89
治风化痰89
治病求本89
鸡胸89
表邪89
表证89
表寒89
表热89
表虚89
表实89
表里89
表寒里热90
表热里寒90
表虚里实90
表实里虚90
表里俱寒90
表里俱热90
表里同病90
制剂90
炙91
卒中91
武痴91
郁证91
奇恒之府91
奇经八脉92
奇病92
奇邪92
齿衄92
乳痈92
乳疽92
乳娥92
乳泣92
泻下92
泻心92
泻火92
降气92
降心火(降火)92
视歧93
疡医93
九画客气上逆93
祛瘀93
祛风93
祛湿93
祛痰93
浊气93
骨蒸93
骨痿94
骨槽风94
骨节疼烦94
宣肺94
津液94
疫咳94
疫喉(瘟毒喉痹、缠喉风)94
室女94
神94
神明94
神昏94
神志不宁95
逆传心包95
前阴(下阴)95
类中风95
相火妄动95
相生95
相克95
相乘95
相侮95
相府之官95
带下医96
带下96
除中96
除湿96
胃阴(胃汁、胃津)96
胃实96
胃热(胃火)96
胃虚(胃气不足)96
胃寒96
胃咳96
胃阳虚(胃气虚、胃中虚)96
胃家实97
胃主受纳,以降为顺97
胃腑实热97
胃气上逆97
胃气虚寒97
胃脘痛97
胃阳97
胃喜润恶燥97
胃98
胃气98
胃主腐熟98
背强98
咽喉不利98
咽门98
咽后痈98
胎气98
胎热98
胎寒98
胎漏(漏胎)98
胎痫98
胎惊98
胎动不安98
胞衣98
胞衣不下98
胞门98
胞?99
胆热99
重身99
急惊风(急热惊风)99
急下存阴99
适寒温99
项背强几几99
项强99
活血化瘀99
活血99
活血通经99
活血祛瘀(活血行瘀)100
养肝100
养心100
养津液100
顺传与逆传100
结阴101
结阳101
结胸101
歪嘴风101
脉经101
脉证顺逆101
既病防变102
柔肝102
闻诊102
恍惚102
枯涩102
枯润102
炮102
疮疡(肿疡、溃疡)102
烂喉丹痧102
宣剂102
宣肺102
宣通水道102
洞泄(湿泻、濡泄)103
洁净腑103
砭石(石针)103
复合脉(相兼脉)103
食医103
十画衄血103
脏躁证103
脏腑103
脏腑学说104
病机104
病机十九条10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05
益气106
益胃106
益气生津106
凉血106
涌吐106
消水106
消导106
消法106
消胀106
消瘀106
消痞106
消积106
消痰107
消满107
消痈107
消谷善饥107
消食化滞107
调气107
调经107
调整阴阳107
调整肝脾107
调理脾胃107
积聚(症瘕、癖块、痃癖、痞块)108
哮喘108
热病108
热厥108
热毒108
热证108
热越109
热深厥深109
热结在里109
热入血室109
热极生风109
热积便秘109
热入心包109
热伤神明109
热盛伤津110
热重于湿110
热结肠胃110
热盛肢厥(真热假寒)110
热盛伤营110
热盛伤血110
热陷肢厥110
破血(逐血)111
逐水111
逐瘀111
逐寒开窍111
真热假寒111
真寒假热111
真牙111
真心痛111
恶风111
恶热112
恶寒112
恶阻112
恶露112
通气112
通淋112
通络化痰112
通经112
通利关节112
通瘀112
通里攻下112
通阳113
胸痹113
胸胁苦满113
胸痞113
振寒113
眩晕113
烧存性114
挛114
挛痛114
烦渴114
润养114
润下114
润肺114
润肠通便114
润燥化痰114
痄腮114
痉病114
疾病115
疾医115
病脉115
症与证115
配伍115
疲惫115
峻下逐水115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16
格拒116
十一画健胃116
健脾化湿116
盗汗116
惊狂116
惊悸116
惊厥116
惊痫117
惊风四症八候117
清心117
清气117
清热117
清解117
清肠117
清营117
清便自调117
清肝117
清胆117
清胃118
清肺118
清气分热118
清营凉血118
清热解毒118
清虚热118
清热利湿119
清热化痰119
清热开窍119
掉眩119
救阴119
梅核气119
雀目(雀盲)119
虚证120
虚寒120
虚热120
虚实120
虚实兼证120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120
虚邪贼风120
虚烦不眠120
膏肓121
淋浊121
皲裂121
痒121
常脉(平脉)121
晦暗121
望态121
望形121
望神121
望色121
望诊122
得气122
营分证122
营122
营气122
脱证122
偏风122
偏沮122
偏头风122
脚挛急122
脚气水肿123
敛汗123
敛阴123
眵泪123
停饮(留饮)123
理中123
理气123
理血123
理伤续断123
十二画斑疹123
脾124
脾主运化124
脾主益气124
脾统血124
脾肾阳虚124
脾胃不和124
脾胃虚弱(脾气虚、胃气虚)125
脾胃虚寒(脾阳虚、中焦虚寒、胃阳虚)125
脾虚湿困(湿困脾阳、寒湿困脾125
脾蕴湿热125
脾不统血125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125
脾约126
脾泄126
脾气126
脾热126
脾虚126
脾寒126
脾化血126
脾胃相表里126
脾主四肢、肌肉126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127
脾(胃)阴虚127
脾胃湿热127
脾肾两虚127
脾虚水肿127
脾喜燥恶湿127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27
脾胃寒湿127
厥证128
厥逆128
厥阴128
循衣摸床128
喉痹128
喉底128
喉关128
喉痈128
筋之府129
筋惕129
筋痿129
筋弛129
筋急129
温下129
温阳救逆(回阳救逆)129
温中散寒129
温经散寒130
温养130
温肾130
温脾130
温病130
温通131
温血131
温开131
温法131
温疫131
温毒131
温毒发斑131
温粉(扑粉)131
温阳131
温热131
温服131
温心131
温热未盛132
温邪132
喘急132
喘满132
飱泄132
寒湿腹泻132
寒湿困脾132
寒下132
寒积便秘133
寒凉折火133
寒疝133
寒邪133
寒证133
寒热133
寒热并举133
寒胜拘急133
寒热相济133
散收平调134
散气134
散结134
散瘀134
湿134
湿热痹痛135
湿热蕴脾135
湿热(湿火)135
湿热下注大肠135
湿邪135
湿重于热136
湿热并重136
湿热内陷心包136
湿热聚结136
痞136
痞满136
痛风(痛痹)136
痛经136
痛137
疏肝137
疏风137
疏郁理气(宽中、开郁)137
滋脾137
滋肾137
暑137
暑邪137
煅137
蒸138
煑138
滑胎138
痨瘵(肺痨)138
病证138
遗尿138
遗精138
导引(道引)138
十三画溺血138
暗经139
痰饮139
痰浊阻肺139
痰迷心窍139
痰火扰心139
痰气郁结139
痰浊中阻139
痹证139
解热140
解痉140
解肌140
解?140
痿证140
嗳腐140
腹满痛140
腹中雷鸣140
腹满时痛140
煨141
禁方141
十四画嘈杂141
慢惊风141
鼻衄141
鼻煽141
鼻鼾141
鼻为肺窍141
鼻渊141
膀胱气闭141
膀胱实热141
膀胱虚寒141
腐熟水谷142
精142
瘈疭142
十五画以上增液142
谵语142
潮热142
潜阳142
噎膈142
噫气143
噫气不出143
醒脾143
避年143
辨证143
辨证施治143
辨病143
瘰疠143
瘿瘤143
瘿病143
霍乱转筋143
癃闭143
豁痰144
髓海144
熄风144
糜烂144
颠顶144
臌胀144
镇肝144
镇心144
鹤膝145
瘢痕145
藏统失司145
燥145
燥邪145
燥湿化痰145
燥火(燥热)145
燥矢146
燥剂145
燥结146
燥湿146
撮口(脐风、噤风)146
撮空146
暴盲146
暴病(卒病)146
暴注146
暴仆146
暴厥146
暴热146
暴聋146
暴脱146
暴瘖146
激经(盛胎)146
臁疮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