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分权的宪政原理 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法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财政分权的宪政原理 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法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244362.jpg)
- 周刚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0761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宪法-研究-中国;财政分散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财政分权的宪政原理 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法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多学科视野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4
第一节 政治学中的政府体制理论5
一、西方政治学中的联邦主义理论5
二、中国古代的政制理论9
三、中国当代的政府体制研究12
第二节 财政学中的财政分权理论15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分权理论15
二、中国财政学中的财政分权理论21
第三节 宪法学中的政体理论27
一、中国宪法学者对于单一制政体与联邦制政体概念内涵之研究28
二、中国宪法学者对于单一制政体与联邦制政体孰优孰劣之争论31
三、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之宪法研究的理论趋向33
第四节 本章小结:宪法学的“安身立命之本”34
一、宪法学的学术品格34
二、其他学科对于宪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35
第二章 宪法释义学视野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38
第一节 中国宪法释义学的理论困境40
一、释宪文本匮乏41
二、释宪方法缺失43
三、释宪功能不明44
第二节 部门宪法释义学的研究方法45
一、部门宪法释义学之法理逻辑45
二、部门宪法释义学的学术愿景50
第三节 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55
一、具体研究方法55
二、本书的研究意义60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中国宪法释义学的“理论范式”61
一、中国宪法学的范式类型61
二、部门宪法学是否能作为中国宪法释义学的“新型范式”64
第三章 单一制政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67
第一节 英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68
一、英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沿革68
二、英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宪政内涵75
第二节 法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79
一、法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沿革79
二、法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宪政内涵84
第三节 本章小结:单一制政体的“利弊得失”91
一、单一制政体的“利”与“弊”91
二、单一制政体的未来发展94
第四章 联邦制政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100
第一节 美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101
一、美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历史沿革101
二、美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宪政内涵110
第二节 德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119
一、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历史沿革119
二、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宪政内涵127
第三节 本章小结:联邦制政体的“利弊得失”134
一、联邦制政体的制度优势135
二、联邦制政体的制度缺失136
第五章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政内涵141
第一节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历史沿革141
一、中国政府层级构架的宪法变迁142
二、中国政府间财政分权的宪法变迁149
第二节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模式158
一、地方负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首要问题159
二、权力失衡: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主要症结163
三、权力失控: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主要风险172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利弊得失”177
一、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制度优势179
二、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制度缺失181
第六章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政改革184
第一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之诸种方案185
一、中国政府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案186
二、中国学界提出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方案192
三、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重构的限制因素200
第二节 中国政府层级之宪政构造204
一、中央政府及其权力配置205
二、省级政府及其权力配置209
三、市县政府及其权力配置212
四、乡镇政府及其权力配置215
第三节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之调整218
一、财政能力之平衡218
二、财政纠纷之调处2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中国财政分权的宪政之道224
一、人权保障——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宪政目标225
二、规则调整——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宪政方略227
后记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