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保护辩证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保护辩证法概论
  • 姚炎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093418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保护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开展环境保护辩证法研究的背景1

一、环境保护热潮呼唤的产物1

二、环境保护实践发展的需要3

三、环境科学研究深化的要求5

第二节 环境保护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特点8

一、环境保护辩证法的研究对象8

二、环境保护辩证法的研究内容9

三、环境保护辩证法的研究特点12

一、为唯物辩证法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13

第三节 开展环境保护辩证法研究的意义13

二、对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特殊的意义14

三、有助于提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的自觉性辩证的环境观19

第二章 环境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19

第一节 环境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9

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19

二、环境系统的普遍联系20

第二节 环境是变化发展的动态体系24

一、原始地球环境的演化25

二、生物生存环境的演化25

三、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27

一、环境系统的整体性29

第三节 环境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特征29

二、环境系统的开放性30

三、环境系统的有序性31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2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32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其极限34

一、生态系统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关系34

二、生态系统平衡的极限37

第三节 生态系统发展与演替的基本原则39

一、生态边缘效应39

二、最适生态位原则40

三、边缘生态位原则41

四、竞争原则41

五、平衡原则42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原理42

一、高效的功能原理43

二、最优的协调原理44

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观49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49

第一节 古代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统一与相对平衡的时代50

一、原始时代——人类利用环境的蒙昧阶段50

二、农业时代——人类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51

第二节 工业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统治环境的时代54

第三节 当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协调发展过渡的时代57

第四节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与统一60

一、人类在环境系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61

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制约作用64

第五章 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基本特性67

第一节 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复杂性和网络性67

一、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复杂性67

二、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网络性70

一、地球环境的相对极限72

第二节 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72

二、自然环境容量的相对极限74

三、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双向极限76

四、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极限77

第三节 人类环境系统发展的加速趋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78

一、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双向加速趋势78

二、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合力及系统的双重演进79

第六章 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82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82

一、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83

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促进和制约84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86

一、传统经济发展战略87

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88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有效途径92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与同步92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统一94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努力95

第七章 人类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多重矛盾关系99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环境的辩证关系99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双重效应99

二、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101

三、环境保护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102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05

一、现代人口的数量已超过最佳的适度数量105

二、人口的过剩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08

三、自觉地控制人口的生产111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12

一、社会制度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13

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环境的影响114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优越性117

第四节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20

一、人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20

二、污染物质的类型及其对健康的危害122

三、污染的途径及环境的优化124

第一节 环境系统的自控结构及其特点126

一、自然生态在人类环境系统中起主要作用126

第八章 环境系统的结构演变和科学调控126

二、资金要素基本上不参与生态经济结构的形成127

三、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连接的技术手段比较简单127

四、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非常有限128

第二节 环境系统的失控结构及其特点128

一、经济系统在人类环境系统中起主要作用129

二、具有使资源产生耗竭趋势的特点129

三、环境系统内部因大量排放废弃物质而造成严重的环境质量损害130

一、环境系统科学调控的逻辑结构131

第三节 环境系统的科学调控131

二、环境系统科学调控的本质133

三、环境系统科学调控的主要内容134

环境保护的科学实践观141

第九章 环境保护实践的历史发展与特征141

第一节 环境保护实践的目的和基本指导原则141

第二节 环境保护实践的历史发展143

一、古代朴素的环境观和自发的环境保护活动144

二、近代环境问题的发展及其治理实践145

三、现代环境保护实践的全面发展146

第三节 环境保护实践的特征152

第十章 环境保护实践的生产力意义156

第一节 环境资源与生产力的发展156

一、环境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56

二、环境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58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生产力的发展162

一、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衡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162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163

第三节 环境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166

一、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方面166

三、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169

二、环境科学技术生产力作用的实现途径169

第十一章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辩证法思想172

第一节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72

一、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172

二、以国策统帅和协调各项政策173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174

一、“三同步”战略方针的总体性特征174

二、“三同步”战略方针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175

第三节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体系176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176

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177

三、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179

第四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客观规律性180

一、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综合反映了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181

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综合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181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工程183

第一节 系统论与生态系统工程183

一、系统论与生态保护183

二、生态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185

第二节 生态系统工程的特征和类型187

一、生态系统工程的特征187

二、生态系统工程的类型187

一、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193

第三节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实践193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和类型194

第十三章 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的辩证关系198

第一节 “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及其影响198

一、“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产生和实质198

二、“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危害200

第二节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辩证统一202

一、污染防治与生产管理202

二、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205

第三节 综合治理的辩证思想206

一、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发展与环境问题演变的关系213

第一节 环境保护立法的历史发展213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法制的关系213

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历史发展215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及其内在关系218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结构219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221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222

一、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222

二、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是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224

第一节 环境文化及其历史发展225

一、环境文化的概念225

第十五章 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225

二、环境文化的历史发展226

第二节 环境意识及其能动性和受动性229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229

二、环境意识的能动性231

三、环境意识的受动性233

第三节 努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235

一、要处理好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235

二、要处理好专业性工作与群众性工作的关系236

三、要处理好环境文化与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的关系236

四、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具体工作的关系237

后记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