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诉讼证据规则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诉讼证据规则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2879537.jpg)
- 刘善春,毕玉谦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80083629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9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9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诉讼证据规则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1
一、刑事证据规则的概念1
二、加强对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5
第二节 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8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8
二、证据规则与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关系16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证据规则19
第三节 国外立法对证据规则的规定19
二、国际公约中对证据规则的规定33
第四节 我国是否应确立刑事证据规则34
一、刑事证明是否需要有规则规范34
二、我国应当确立刑事证据规则的理由39
三、影响是否确立证据规则的观念性因素47
第五节 证据规则的分类55
一、证据本身的规则与运用证据的规则55
二、证据规则体系的设计56
一、控方收集有罪证据的职责58
第二章 取证规则58
第一节 有罪证据由控方收集的规则58
二、有罪证据由控方收集的具体要求61
第二节 辩方有权取证的规则69
一、辩方有权调查取证的原因69
二、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规定71
第三节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77
一、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77
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拒绝供述权、自白任意性规则的关系81
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刑讯逼供的关系82
四、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无罪推定的关系84
五、我国对这一规则的态度85
第四节 证人必须履行作证义务规则90
一、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保障90
二、对特定情形的证人应当赋予拒绝作证权105
第五节 令状主义规则121
一、令状主义规则的含义121
二、国外立法及国际条约的规定123
三、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126
四、建议吸收令状主义规则128
第三章 采证规则132
第一节 传闻证据规则133
一、英美法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133
二、日本刑事诉讼法有关传闻证据规则的规定143
三、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中对传闻证据的规定148
四、我国关于传闻证据的法律规定150
第二节 最佳证据规则155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含义155
二、英美法中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158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最佳证据规则的态度159
第三节 意见证据规则162
一、意见证据规则的含义162
二、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163
三、专家证人的意见陈述166
四、我国是否应当规定意见证据规则168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74
一、国外立法中非法取得的被迫诉人的供述的可采性174
二、国外立法中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证据的可采性186
三、“毒树之果”理论196
四、我国应如何对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98
五、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关的几个问题206
第五节 相关性规则217
一、相关性的概念和检验方法217
二、常见的相关性问题219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证据关联性的要求224
第四章 查证规则228
第一节 辩方有权在庭前了解控方的证据228
一、英美法系中的证据展示制度228
二、日本的证据展示制度231
三、大陆法系国家对辩护人阅卷权的规定233
四、我国关于辩护人阅卷权的问题和对策235
第二节 控辩双方提出证据须经声请242
一、提出证据应由控辩双方进行242
二、证据的提出须经声请并经法官同意243
三、法院可否依职权调查证据245
第三节 交叉询问规则246
一、交叉询问规则的前提——证人必须出庭246
二、证人如实陈述的保障——证人应当当庭宣誓250
三、交叉询问规则258
第四节 法庭当庭认证规则270
一、法庭是否应当当庭认证271
二、案卷材料移送法庭的范围273
第五节 推定和司法认知275
一、推定276
二、司法认知283
第五章 认定案件事实规则289
第一节 证据证明力判断规则289
第二节 起诉的证明标准295
第三节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301
第四节 补强证据规则320
第五节 疑罪从无规则333
第六章 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341
第二编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369
第一章 举证程序规则369
第一节 证据披露规则概述370
一、证据披露规则的概念370
二、证据披露规则的程序价值功能372
三、实施证据披露的方式及比较378
四、证据披露的时限386
五、怠于或拒不实施证据披露的后果388
六、对我国设置证据披露规则的探讨391
第二节 最佳证据规则401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源流401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基本内涵402
三、适用范围406
四、适用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409
五、最佳证据规则的局限性412
六、对我国设置有关最佳证据规则的探讨413
一、自认之界定416
第三节 自认规则416
二、自认的属性420
三、自认的分类422
四、自认的法律效力427
五、对自认效力的限制432
六、自认的撤销与追复435
七、对我国适用自认规则的探讨436
第二章 查证程序规则439
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440
一、关联性规则的涵义440
二、对关联性实质内涵的界定442
三、关联性与间接证据445
四、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上设置关联性规则的探讨449
第二节 可采性规则451
一、关于可采性的概说451
二、关于证据可采性的基本原理454
三、可采性与证据能力455
四、证据能力与证据力456
五、两大法系的相应模式459
六、对我国有关可采性规则的探讨461
一、主询问概述462
第三节 主询问规则462
二、主询问的程序功能464
三、主询问的主要规则464
四、有关立法例467
五、大陆法系在传统上的询问方式及其成因467
六、对我国设置主询问规则的探讨469
第四节 反询问规则475
一、反询问概述475
二、律师致力的目标与反询问中质疑所涉及的层面477
三、反询问中的有关规则478
四、有关立法例479
五、对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导入主询问与反询问方式的评析481
六、反询问中的固有缺陷483
七、对我国设置反询问规则的探讨484
第五节 诱导性规则485
一、诱导性概述485
二、诱导性询问的主要功能486
三、英美法上的立法例及其有关规则487
四、大陆法系与诱导性规则489
五、对我国民诉立法上设置诱导性规则的探讨491
第六节 唤起证人记忆规则492
一、唤起证人记忆规则之界说492
二、英美法系的立法例及相关规则493
三、大陆法系与唤起证人记忆规则496
四、对我国应否设置相应规则的思考497
第七节 预防规则498
一、预防规则涵义498
二、预防规则的主要内容499
三、对我国在立法上设置预防规则的探讨505
一、对特权规则的界定509
第八节 特权规则509
二、设置特权规则的理由510
三、各国有关特权规则的内容分类及立法例511
四、关于我国证据法设置特权规则的思考517
第九节 排除规则518
一、排除规则的涵义518
二、关于排除规则的立法例520
三、排除规则的适用523
四、对我国设置排除规则的探讨529
一、对传闻规则的界定及其内涵530
第十节 传闻规则530
二、设置反传闻规则的理由533
三、传闻规则与陪审制535
四、大陆法对传闻规则的认知537
五、传闻规则的例外539
六、对我国设置传闻规则的探讨542
第十一节 意见规则546
一、意见规则概述546
二、专家意见的诉讼功能549
三、对鉴定专家的界定550
四、对鉴定专家的“意见”范围与证人证言的 “事实”范围的划分561
五、关于适用专家鉴定制度的有关规则573
第三章 采证程序规则578
第一节 推定规则579
一、推定的涵义579
二、推定的基本分类583
三、推定规则与举证责任587
四、关于对我国设置推定规则的探讨589
第二节 司法认知规则591
一、司法认知的概述591
二、关于司法认知的事项594
三、对“显著事实”标准的界定599
四、司法认知的效力601
五、关于司法认知的程序问题604
六、对我国立法上有关司法认知问题的探讨609
第三节 经验规则613
一、经验规则的涵义613
二、经验规则的基本功能615
三、有关经验规则的立法例和学理解说621
四、关于我国立法上和司法上运用经验规则的探讨625
一、盖然性规则概述630
第四节 盖然性规则630
二、两大法系“盖然性”规则标准模式之比较研究632
三、两大法系“盖然性”规则模式的比较及结论638
四、在我国设置“高度盖然性”证明规则的探讨641
第四章 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650
第三编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研究667
第一章 行政诉讼查证程序规则667
第一节 书面查证规则667
一、书面查证规则概述667
第二节 职权主义查证规则668
二、设定书面查证规则668
一、适用法官主导的预审程序规则669
二、法官在庭审中积极查问案情670
三、依职权调查行政机关的权限671
四、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作用672
第三节 当事人主义和直接言词查证规则673
一、定义673
二、范围及其设定674
第四节 法院受复查证据规则限制675
一、一般规律675
二、中国行政诉讼明确设立复查证据规则676
一、定义678
第五节 原告举证受限制规则——先行政程序举证,后诉讼规则678
二、逐步采纳这个规则679
第六节 被告受先取证,后裁决规则限制680
一、行政程序法通则或法则680
二、行政诉讼法通则681
第七节 被告受先说明理由,后裁决规则限制682
一、定义682
二、根据682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意义684
三、结论684
第八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通则——谁主张,谁举证684
二、举证责任分担通则——谁主张,谁举证685
第九节 外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及其评价693
一、英国司法审查举证责任分担规则693
二、美国司法审查中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698
三、日本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706
四、法国、德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714
一、评价721
第十节 中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再思考721
二、奉行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理由724
第二章 行政诉讼适用的行政程序证据规则727
第一节 行政调查规则727
一、行政调查规则定义727
二、证件主义730
三、依职权调查规则733
四、遵守法定权限程序规则734
五、申请行政机关取证权利规则741
六、当事人参与调查规则743
一、行政程序举证责任含义744
第二节 行政程序举证责任分担规则744
二、当事人的举证责任745
三、行政机关的证明责任规则755
四、行政复议举证责任分担规则757
五、待证事实规则758
六、推定和行政认知规则759
七、证据特权规则762
第三节 听证规则765
一、听证规则概述765
二、防偏见规则767
三、禁止单方面接触规则771
四、阅览卷宗规则774
第四节 行政程序采证规则778
一、可接受传闻证据规则778
二、案卷排他性规则781
三、特定的认证规则782
第五节 行政程序证明程度规则783
一、当事人举证证明程度784
二、行政机关的证明程度要求785
三、自由心证规则791
第三章 行政诉讼证据审查程度规则793
第一节 司法审查程度规则构成793
一、司法审查程度定义794
二、司法审查的标准或程度的构成794
三、影响司法审查程度的因素及不同的审查态度805
四、审查程度和举证责任806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本质要求809
一、客观真实性——有时涉及将来“可能的事实”,具有一定程度的或然性809
二、相关性——有时由法律限定812
三、合法性规则813
第三节 实质性证据规则818
一、定义818
二、中国适用实质性证据规则之根据818
三、实质性证据规则的来源819
四、日本引入了美国的实质性证据规则824
五、可以认为法国也适用实质性证据规则825
六、结论827
第四节 严格标准827
一、定义827
二、明确适用重新审理标准的是美国,并和英法比较828
三、中国适用严格标准的若干思考834
第五节 法律结论的司法审查标准——合理标准835
一、法院关于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权力835
二、这个标准在美国的提出及发展835
三、法国的违反法律标准及比较840
四、关于中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思考与建议844
第六节 权力滥用标准846
一、含义846
二、法国行政法院的权力滥用标准847
三、美国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及比较849
四、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和实质性证据规则的统一858
五、实质性证据标准或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和举证责任分担859
第七节 越权无效原则860
一、观念860
二、无权限的标准及其分类860
三、对行政权限做合秩序的扩充862
第八节 合法程序标准及观念866
一、严格的程序标准或正当程序要求866
二、法国行政法院程序缺陷标准及评价867
三、正当程序观念及适用868
四、英国的程序越权观念877
五、司法审查的主要标准或根据为行政程序或行政程序法规则880
第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立法建议883
第一节 证据审查程序规则883
第二节 举证责任分担规则884
第三节 采证规则及认定规则884
第四节 证据审查程度规则885
主要参考书目886
后记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