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联史纲 1917-1937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联史纲 1917-1937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2875950.jpg)
- 陈之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07284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772页
- 主题词:现代史 苏联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联史纲 1917-1937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前言1
第一章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
第一节 二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1
两个政权并存1
各派政治力量的情况和列宁的《四月提纲》4
临时政府的危机9
第二节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6
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6
科尔尼洛夫叛乱和革命形势的成熟18
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24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31
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31
粉碎克伦斯基反扑和莫斯科武装起义的胜利34
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的建立37
列宁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41
第一节 苏维埃国家机构的建立41
第二章 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41
创建政权机构过程中的斗争44
同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盟49
治安保卫机关的建立53
解散立宪会议和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55
第二节 布列斯特和约63
和平谈判的开始63
布尔什维克党内关于和约问题的争论67
和约的签订与批准71
第三节 公有经济的建立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74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计划74
工人监督的实施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建立77
银行国有化和商业的改造80
土地法令的实施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82
第三章 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战争87
第一节 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87
冲破国内外敌人的重重包围88
决战的1919年92
反击波兰的战争和弗兰格尔的溃败96
和红军并肩作战的旅俄华工100
第二节 红军的建设106
由志愿兵制向义务兵制的转变106
指挥管理系统和政治思想工作110
关于吸收旧军事专家的争论114
托洛茨基在红军建设中的作用118
“民主反革命”122
第三节 小资产阶级政党在内战中的立场122
左派社会革命党与俄共(布)的决裂126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130
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分化瓦解134
第四章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137
第一节 “战时共产主义”初期的措施138
建立中央集权的工业管理体系138
从粮食垄断到余粮征集制145
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147
平均主义分配制的推行149
试行经济关系实物化150
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151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加强153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153
余粮征集制的扩大155
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取缔私商155
经济实物化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原则进一步加强156
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的加深158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160
第三节 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反思160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和经验教训166
第四节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内政治经济生活169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169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70
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制订172
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争论173
第一节 内战结束以后的国内形势179
农业生产情况179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79
工业生产情况180
农民的不满和骚动181
工人的不满和罢工182
喀琅施塔德叛乱183
第二节 向新经济政策过渡184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184
粮食税的实施188
《论粮食税》和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190
工业企业的非国有化:租让和出租192
产品交换——商品交换——自由贸易193
《土地劳动使用法》和《土地法典》195
国家对私营商业的政策及私商的发展197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199
思想的发展199
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199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201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发展202
经济政策的变化208
第四节 新的危机和摆脱危机之途208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209
国家消除“剪刀差”的主要措施209
私营工商业缩小的情况210
消除“剪刀差”措施所产生的混乱211
出现“销售危机”的主要原因213
1925年四月中央全会213
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沿岸诸民族215
第六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215
第一节 革命前的俄国民族概况215
外高加索与中亚细亚诸民族218
摩尔达维亚与其他少数民族220
第二节 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的理论222
民族自决权问题的提出222
民族自决权的具体内容224
列宁为捍卫民族自决权而斗争229
关于民族问题的几个重要宣言232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232
承认波兰、芬兰等国的独立235
对乌克兰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方针238
第四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243
内战时期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关系243
建立苏联的准备阶段246
苏联的成立及其意义250
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订254
苏维埃政权初年的世界革命战略259
第一节 从唤起世界革命到提出和平共处259
第七章 列宁时期苏维埃政府的对外政策259
和平共处政策的提出264
与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缔结和约267
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271
第二节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275
热那亚会议的发起与筹备275
热那亚会议280
拉巴洛条约开辟苏俄外交新局面284
苏俄对波斯宣言与苏波友好条约289
第三节 与东方邻国友好关系的确立289
阿富汗的独立斗争与苏阿友好条约292
支援凯末尔革命与苏土友好条约295
苏俄对华宣言与苏中协定298
第八章 20年代中期以前的思想文化305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初年的文化建设305
保护文物和利用文化遗产306
对教育事业的根本改造308
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和政治教育311
科学事业的发展313
为革命服务的文学艺术315
反对极左文化思潮的斗争317
第二节 20年代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321
资产阶级思想的活跃321
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325
加强无产阶级的理论宣传阵地327
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330
文化教育事业在困难中前进332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文化建设332
新型知识分子的培养336
科学事业的继续发展337
文学艺术在争论中进一步繁荣341
第九章 列宁病中的活动和晚期思想348
第一节 列宁病中的活动348
维护对外贸易垄断349
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356
第二节 列宁的晚期思想363
论证十月革命的合理性364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经济建设上去366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368
改善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375
增强党中央的稳定性,防止党的分裂380
第三节 俄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的斗争387
1923年夏秋的党内形势387
关于“新方针”的争论389
第四节 列宁逝世394
下册397
第十章 “新反对派”和托季联盟397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国内形势和党内状况397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397
托洛茨基的《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400
关于“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的党内争论402
党的1925年一月中央全会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改组405
“新反对派”的形成407
第二节 “新反对派”的形成和失败407
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410
列宁格勒省委会改组,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416
第三节 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崩溃420
《十三人声明》和托季联盟的形成420
托季联盟活动的加剧和《六人声明》426
《八十三人纲领》和党内斗争激化429
《反对派政纲》和托季盟的街头示威432
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和托季联盟的瓦解437
联共(布)党内反对“左倾”反对派的经验教训441
第十一章 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和中止445
第一节 1925年——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关键一年445
对经济的调整445
农业的发展447
合作社的发展449
工业的发展451
第二节 1926—1927年——新经济政策的顶峰时期453
新经济政策的顶峰时期453
重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排挤455
农村富裕户和富农户的情况459
第三节 1927—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462
农业生产情况462
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和发展农业的新方针463
粮食收购危机及其解决办法465
粮食收购危机的影响和真正原因467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的厄运470
1928年前后经济政策的几项重大措施470
1928年起执行的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473
新经济政策的中止475
“耐普曼”阶级——一个神话477
列宁和斯大林在决策思想上的差异480
第十二章 布哈林和联共(布)反“右倾”运动486
第一节 联共(布)党内反“右倾”运动486
粮食收购危机和非常措施——运动的导火线486
党内斯大林派和布哈林派的争论488
联共(布)党内反“布哈林集团”的斗争502
农业发展的道路问题509
第二节 几个争论问题509
向富农进攻和阶级斗争问题513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520
市场和新经济政策问题525
第十三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528
第一节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528
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理论528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始532
斯大林的文章和联共(布)中央决议的发表534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迅猛开展及其错误538
斯大林的新认识和联共(布)中央的纠偏543
全盘集体化运动中错误产生的原因545
1930年冬集体农庄运动的再高涨549
第二节 消灭富农阶级550
富农能否加入集体农庄问题的讨论550
斯大林的演说和富农政策的急剧转变554
以暴力方式消灭富农阶级556
第三节 集体农庄的管理体制560
集体农庄的管理和生产劳动组织560
集体农庄的分配和奖励制度564
集体农庄庄员的家庭副业567
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568
义务交售制的确立572
集体化后的农业生产情况576
第十四章 头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工业化581
第一节 围绕工业化问题的争论581
计划方案的选择和制定586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586
计划的主要内容589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592
工业的振兴和改造597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598
“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和联共(布)第16次代表大会60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605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608
计划的制定608
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通过610
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配置612
斯达哈诺夫运动616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618
第十五章 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621
第一节 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621
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621
新宪法的制定627
新宪法的基本内容629
个人崇拜的滋长和泛滥633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633
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637
第三节 大清洗运动641
大清洗运动开始前的政治形势641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647
大清洗运动的发展过程650
大清洗运动的教训661
第一节 20年代下半期的外交活动664
发展苏德合作和《苏德中立条约》的签订664
第十六章 苏联为保证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交政策664
苏英冲突与挫败英国策划反苏统一战线的企图668
积极主张裁军与签订非战公约671
苏中军事冲突673
第二节 争取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676
提出关于侵略定义的宣言草案676
苏美建交679
积极支持“东方洛加诺”计划683
苏英会谈686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689
第三节 反对法西斯侵略,确保自身安全691
加入国联和在国联内部的斗争691
《黑海海峡新公约》的签订694
对西班牙革命的态度695
为确保自身安全的远东政策698
第十七章 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的思想文化709
第一节 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成就709
教育事业的发展709
自然科学的新成果713
社会科学研究的加强715
文学艺术的繁荣718
第二节 反“右倾”斗争和个人崇拜在思想文化战线的影响722
批判德波林学派722
“拉普”被指责为“右倾”和它向极左方向的发展727
斯大林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及其影响730
对波克罗夫斯基学派的批判734
附录:大事年表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