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中国清代教育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史 中国清代教育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2873582.jpg)
- 刘秀生,杨雨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17573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军事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中国清代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清代教育史1
一、清代教育概述1
二、科举制度下的学校体系3
(一)教育宗旨3
1.培养统治人才4
2.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6
(二)文官的来源与科举出身8
1.举人进土授职9
2.贡生授职10
3.监生授职11
4.议叙授职12
5.吏员授职13
6.任子、官生、俊秀和捐纳授职13
7.进士科在仕途中的优越地位14
(三)科举考试与官学体系16
1.童试16
2.乡试18
3.会试20
4.殿试22
5.八旗士子的乡试、会试、殿试23
6.科举制度下的官学体系24
三、官学教育29
(一)蒙学与社学29
1.蒙学教育29
2.社学教育30
(二)地方官学的教育31
1.教官的设置31
2.生员的来源32
3.课程和考核32
4.生员出学35
5.生员学规36
(三)国子监教育36
1.教官37
2.学制37
3.课程与考试38
4.监生历事与授职考试39
5.国子监的附属学校40
6.国子监学规41
7.皇帝与国子监43
(四)旗人学校45
1.八旗官学的建立和发展45
2.八旗义学46
3.八旗官学的教官、学生和学制47
4.内务府官学48
5.上书房、宗学和觉罗学49
6.旗学与满族人才的培养52
四、书院教育及其嬗变53
(一)书院的恢复和发展54
1.书院的禁而不绝54
2.书院的悄然恢复55
3.书院的广泛发展57
(二)书院的管理60
1.管理体制与经费60
2.教师的来源和待遇61
3.学生与待遇63
4.课程与学制64
(三)学术思想与书院风格67
1.学者治学与书院风格67
2.书院教育的嬗变71
五、西式教育的引进和新学制的确立77
(一)西式教育的引进77
1.外国语学堂的设立78
2.军事学堂的设立80
3.专业技术学堂的设立86
(二)新学制的确立96
1.旧学制的废除96
2.新学制的酝酿101
3.新学制的确立104
4.新学制下的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宗旨109
六、新学制确立前后的各级各类教育113
(一)普通教育114
1.学前教育114
2.初等教育116
3.中等教育118
4.高等教育120
(二)其他教育128
1.师范教育128
2.实业教育134
3.女子教育136
4.医学教育140
5.满、蒙、藏、回族的新式教育141
6.华侨教育143
七、留学教育145
(一)留学美国146
1.容闳与早期幼童留美146
2.赴美留学的低谷期152
3.庚款留美153
4.留美女生156
(二)留学欧洲158
1.留学政策的改进158
2.船政留欧生161
3.实业留欧生165
(三)留学日本166
1.最初的留日学生166
2.留日政策的制定167
3.日本政府的吸引170
4.留日高潮的出现171
5.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172
6.女子留日学生176
7.留日学生的巨大贡献177
八、外国在华教育180
(一)外国在华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80
1.教会学校是外国在华教育的开端180
2.基督教教会学校182
3.天主教教会学校191
4.其他外国在华学校192
(二)外国在华教育的宗旨和作用195
1.教育宗旨195
2.课程设置与教材197
3.外国在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201
(三)各级各类教会教育201
1.幼儿教育201
2.初等教育202
3.中等教育203
4.高等教育204
5.师范教育208
6.女子教育209
7.医学教育210
8.特殊教育211
九、晚清教育思想的活跃213
(一)开明士绅的教育思想213
1.龚自珍的教育思想213
2.魏源的教育思想214
(二)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216
1.冯桂芬的教育思想216
2.郑观应的教育思想218
(三)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教育思想221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226
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228
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232
十、结语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