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中行作品集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张中行作品集 1](https://www.shukui.net/cover/3/32870384.jpg)
- 张中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605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张中行作品集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说3
1.1 解题3
1.2.1 研讨的意义3
1.2.2 研讨的对象是书面语言4
第二章 何谓文言8
2.1 文言与白话有别8
2.2 文言难于定义10
2.2.1 以脱离当时口语为标准有例外11
2.2.2 以不同于现代语为标准有例外12
2.2.3 以口语为标准随机应变不妥13
2.3.1 要依常识先认定文言14
2.2.4 从时间方面分辨不明确14
2.3.2 战国两汉作品可以充当标本15
2.3.3 文言有相当严格的词汇句法系统16
2.3.4 求美的子孙仍是文言16
2.4.1 文言与古汉语有别17
2.4.2 文言一名可用17
第三章 文言如何形成19
3.1 文言形成的条件19
3.1.1 重要条件是词汇句法系统19
3.1.2 系统不随时间变19
3.1.3 系统不随地域变21
3.2.1 汉字不随口语变22
3.2 文言形成的因素22
3.2.2 文趋精简23
3.2.3 文的惰性25
3.2.4 文人笔下学书面语26
3.2.5 文人为文求典雅27
3.2.6 文言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28
3.2.7 文言有使人喜爱的力量30
第四章 文言的功过35
4.1 文言有功35
4.1.1 靠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35
4.1.2 汉语文化的威力同文言有密切关系38
4.1.4 文言曾是表情达意的好工具40
4.1.3 文言是好的交流工具和团结纽带40
4.1.5 文言为今人提供了大量值得欣赏的作品41
4.2 文言有过42
4.2.1 助长文白分家42
4.2.2 大过是脱离群众43
4.2.3 阻碍白话作品成长44
4.2.4 思想方面有糟粕45
4.2.5 有些作品华而不实47
4.2.6 有些作品是文字游戏49
5.1.1 用字数量多53
5.1 组织方面:字形53
第五章 文言的特点53
5.1.2 繁体字多54
5.1.3 异体字多55
5.1.4 通假字多55
5.1.5 少数典籍用楷字以外的字体56
5.2 字音56
5.2.1 字音变动快57
5.2.2 上古音57
5.2.3 中古音58
5.2.4 近古音59
5.2.5 文言的读音问题60
5.3.1 生僻的词数量大64
5.3 词64
5.3.2 词大多保存古义65
5.3.3 单音节词多65
5.3.4 词用法灵活66
5.3.5 有些零件性质的词文言没有69
5.3.6 有不少不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70
5.4 句71
5.4.1 形体简短71
5.4.2 整齐句式多72
5.4.3 判断句的表示法74
5.4.5 宾语前置的规格75
5.4.4 句中的主谓关系多用偏正形式表示75
5.4.6 状语和补语的位置76
5.4.7 省略较多77
5.4.8 容许变格78
5.5 篇79
5.5.1 篇幅较短79
5.5.2 押韵文体比较多80
5.5.3 文体种类多81
5.5.4 写法多有明确规格83
5.6 表达方面:押韵84
5.6.1 押韵及其修辞作用84
5.6.2 各种形式85
5.6.3 宽严和难易87
5.7 对偶88
5.7.1 对偶及其修辞作用88
5.7.2 早期的对偶89
5.7.3 骈体的对偶91
5.7.4 律诗的对偶93
5.7.5 其他方面95
5.8 用典96
5.8.1 文言的典故96
5.8.2 明用和暗用98
5.8.3 用典的利弊101
5.8.4 典故的凝缩104
第六章 历史情况(甲)105
6.1 文言的主流105
6.1.1 定形以前106
6.1.2 秦汉时期108
6.1.3 汉魏以后111
6.2 骈体115
第七章 历史情况(乙)118
7.1 文言的支流118
7.1.1 《诗经》和《楚辞》119
7.1.2 乐府古诗120
7.1.3 近体诗122
7.2 词124
7.3 赋127
第八章 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129
8.1.1 文言同中有异129
8.1.2 风格和流派130
8.2 不同流派131
8.3 不同风格134
第九章 文言典籍137
9.1 古今的变异137
9.1.1 存佚137
9.1.2 真伪138
9.1.3 正变140
9.2.1 版本的形式141
9.2.2 各种版本143
9.2.3 不同版本144
9.3.1 目录145
9.3.2 前期后期146
9.3.3 各种目录147
9.3.4 目录的利用148
9.4 整理149
第十章 学以致用问题152
10.1.1 认识的分歧152
10.1.2 应该兼顾153
10.2.1 不同的要求154
10.2.2 以熟为本155
10.2.3 习惯和兴趣156
10.3 关于致用157
第十一章 何谓白话159
11.1 白话159
11.1.1 白话的定义159
11.1.2 白话的特点160
11.2 白话的分期166
第十二章 白话与口语167
12.1.1 一致的可能167
12.1.2 难于一致168
12.1.3 难于一致的原因169
12.2 距离口语的一般情况173
第十三章 用白话的原因179
13.1 指文言定形以后179
13.1.1 来自民间179
13.1.2 记实181
13.1.3 绘影绘声184
13.1.4 亲切184
13.1.5 放任185
13.2 通俗易懂186
13.3 反对文言188
第十四章 文白的界限191
14.1.1 文白界限问题191
14.1.2 界限不清的情况192
14.1.3 文言惯于越界201
14.2.1 文白有不同面目203
14.2.2 划界的原则及其运用204
第十五章 白话典籍208
15.1 概况208
15.2.1 前期白话资料209
15.2.2 佛经译文及其他212
15.3.1 变文216
15.3.2 曲子词218
15.3.3 语录223
15.3.4 话本223
15.3.5 章回小说226
15.3.6 弹唱作品229
15.3.7 戏曲235
15.3.8 民歌和笑话240
15.4 现代白话241
15.4.1 文学革命242
15.4.2 三十年代244
15.4.3 解放以后246
16.1.1 文言的隐退253
第十六章 展望253
16.1.2 文化遗产问题254
16.2.1 白话的两歧255
16.2.2 旧为新用255
16.2.3 依傍口语257
16.2.4 有关各种“家”的责任258
后记259
文言津逮263
序(1984年版) 吕叔湘263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265
附录一 工具书举要372
附录二 关于学文言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