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吐鲁番市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吐鲁番市志
  • 《吐鲁番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ISBN:722806263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23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1151页
  • 主题词:地方志 吐鲁番市(学科: 地方志) 吐鲁番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吐鲁番市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2

大事记12

第一编 政区沿革第一章 位置与沿革84

第一节 位置面积84

第二节 沿革述略84

第二章 政区变迁85

第一节 车师国疆域85

第二节 高昌郡辖区85

第三节 高昌王国疆域86

第四节 西州政区87

第五节 高昌回鹘疆域88

第六节 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总督辖区88

第七节 吐鲁番厅辖区88

第八节 吐鲁番县辖区89

第九节 吐鲁番市辖区89

第三章 乡镇街道概况90

第一节 老城路办事处90

第二节 高昌路办事处90

第三节 大河沿镇90

第四节 七泉湖镇90

第五节 亚尔乡91

第六节 葡萄乡91

第七节 艾丁湖乡92

第八节 恰特卡勒乡92

第九节 三堡乡93

第十节 二堡乡93

第十一节 胜金乡93

第二编 自然环境100

第一章 地质100

第一节 地层100

第二节 地质历史103

第二章 地貌103

第一节 博格达山104

第二节 火焰山和盐山104

第三节 觉罗塔格山105

第四节 艾丁湖105

第五节 戈壁沙地105

第六节 绿洲106

第三章 气候106

第一节 气候要素106

第二节 四季气候109

第三节 气候分区110

第四节 物候110

第四章 水文112

第一节 地表水112

第二节 地下水113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113

第一节 土壤113

第二节 植被116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117

第一节 动物117

第二节 植物119

第七章 自然灾害122

第一节 干旱122

第二节 洪灾123

第三节 霜冻123

第四节 地震124

第三编 绿洲水利126

第一章 坎儿井126

第一节 坎儿井起源127

第二节 坎儿井建设127

第三节 坎儿井规模128

第四节 坎儿井灌溉效益129

第五节 坎儿井研究130

第二章 水利工程130

第一节 引水工程130

附:新疆省长兼督办新疆军务善后事宜公署训令—令吐鲁番县知事陶明樾133

第二节 蓄水工程134

第三节 提水工程136

第四节 防洪工程137

第五节 排水治碱工程137

第六节 草原水利工程137

第三章 水利管理138

第一节 渠道管理138

第二节 水库管理138

第三节 坎儿井管理139

第四节 机电井管理139

第五节 灌溉管理140

第六节 农电管理141

第七节 抗旱141

第八节 灌溉效益142

第四章 农区改水和水能利用143

第一节 农区改水143

第二节 滴灌143

第三节 水能利用144

第五章 水利机构14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146

第二节 水利事业机构146

第四编 林业148

第一章 林业分区148

第一节 天山水源涵养林区148

第二节 平原防护经济林区149

第三节 荒地固沙护牧林区149

第二章 天然林150

第一节 面积和分布150

第二节 林材蓄积量150

第三章 人工造林151

第一节 育苗151

第二节 林木营造151

第三节 义务植树153

第四节 树种154

第四章 经营管理156

第一节 林木所有制156

第二节 林木管护156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59

第五章 林业机构161

第一节 行政机构161

第二节 事业机构161

第五编 防风治沙164

第一章 大风成因与危害164

第一节 成因与特点164

第二节 程度与危害167

第三节 干热风169

第四节 沙害171

第五节 风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71

第二章 防风治沙措施172

第一节 植树防风挡沙172

第二节 种草固沙178

第三节 耕作治沙180

第四节 节水防风治沙181

第五节 机械方法防风固沙183

第三章 沙漠防治研究185

第一节 治沙站185

第二节 沙漠植物园186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与推广187

第四章 盐碱化土壤改良190

第一节 盐渍土壤分布190

第二节 改良措施191

第五章 风沙防治效益191

第一节 防风效益191

第二节 固沙效益192

第三节 改良气候193

第四节 经济收益及成本核算194

第六编 人口198

第一章 源流198

第二章 人口数量199

第一节 汉唐时期人口199

第二节 明清时期人口199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20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201

第三章 人口分布202

第一节 城镇人口202

第二节 农村牧区人口203

第三节 人口密度204

第四章 人口构成205

第一节 性别构成205

第二节 年龄构成205

第三节 职业构成206

第四节 民族构成207

第五章 人口素质210

第一节 身体素质210

第二节 文化素质210

第六章 人口调查212

第一节 人口普查212

第二节 抽样调查212

第七章 计划生育214

第一节 人口增长214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216

第三节 节育与晚婚217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220

第七编 民族222

第一章 车师土著222

第一节 居住史222

第二节 生活习惯222

第二章 突厥223

第一节 迁入史略223

第二节 生活习俗223

第三章 铁勒诸部223

第一节 迁入史223

第二节 生活习俗224

第四章 维吾尔族224

第一节 迁居史略224

第二节 风俗225

第五章 汉族229

第一节 迁居史略229

第二节 风俗230

第三节 古代姓氏231

第六章 回族231

第一节 迁居史略231

第二节 风俗232

第七章 其他民族233

第一节 蒙古族233

第二节 满族233

第八章 民族关系234

第一节 邻里关系234

第二节 语言关系234

第三节 互相收养子女235

第四节 团结互助235

第九章 民族工作238

第一节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239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40

第三节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241

第四节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241

第五节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242

第六节 民族工作机构242

第八编 社会生活244

第一章 社会经济关系244

第一节 北凉时期和高昌王国社会经济关系244

第二节 唐西州时期社会经济关系245

第三节 高昌回鹘王国社会经济关系247

第四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24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249

第二章 城镇居民生活250

第一节 职工生活250

第二节 个体经营者生活254

第三章 农牧民生活255

第一节 经济收入255

第二节 消费水平257

第四章 家庭259

第一节 家庭规模259

第二节 五好家庭260

第三节 农村奔小康260

附一:吐鲁番农村小康乡(镇)标准(修订)260

附二:吐鲁番农村小康户标准(修订)261

第五章 社会风尚262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262

第二节 学习雷锋263

第三节 “三优一学”264

第四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267

第五节 军民共建文明单位267

第九编 城乡建设275

第一章 城乡规划275

第一节 城镇规划275

第二节 农村规划278

第二章 市区建设278

第一节 古代城址建筑278

第二节 新城建设279

第三章 乡镇建设283

第一节 镇区建设283

第二节 乡村建设284

第四章 建筑风格285

第一节 风格类型285

第二节 生土建筑286

第五章 房地产287

第一节 房产管理287

第二节 地产管理288

第三节 土地管理288

第六章 环境监测与治理289

第一节 环境监测289

第二节 市区绿化与环境治理290

第七章 城乡建设机构2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291

第二节 城乡建设企事业机构292

第三节 建筑业293

第十编 农业297

第一章 历代屯垦297

第一节 两汉屯垦29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屯垦297

第三节 唐代屯垦298

第四节 清代屯垦29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屯垦299

第二章 农业资源302

第一节 土地资源302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304

第三章 农机具305

第一节 畜力农具306

第二节 农用动力机具306

第三节 农机具制造维修307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308

第五节 农机管理308

第四章 种植业310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311

第二节 种植区划314

第三节 农作物316

第五章 蚕桑与养殖325

第一节 蚕桑325

第二节 养殖326

第六章 农业技艺328

第一节 改良土壤328

第二节 施肥328

第三节 轮作复种328

第四节 地膜覆盖329

第五节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329

第七章 农业经营331

第一节 投入产出水平331

第二节 主要产品和产量332

第八章 农业机构33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36

第二节 事业机构336

第三节 农场337

第十一编 葡萄340

第一章 葡萄栽培述略340

第一节 文献记载340

第二节 考古实物341

第三节 葡萄生产342

第二章 葡萄与气候344

第一节 葡萄与温度344

第二节 葡萄与光照345

第三节 葡萄与降水345

第四节 葡萄与灾害性气候345

第三章 葡萄品种346

第一节 品种资源346

第二节 栽培品种347

第四章 葡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350

第一节 葡萄栽培350

第二节 葡萄病虫害防治351

第五章 葡萄生产基地建设353

第一节 葡萄商品生产基地353

第二节 葡萄基地政策353

第六章 贮藏与加工354

第一节 贮藏保鲜354

第二节 制干355

第三节 酿酒与制罐356

第七章 经营效益与价格357

第一节 经营效益357

第二节 葡萄价格359

第十二编 畜牧362

第一章 生产体制362

第一节 私营放牧和牧业合作化362

第二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363

第二章 草场364

第一节 天然草场364

第二节 草场基本建设367

第三节 草场协议368

第四节 农区饲草饲料资源368

第三章 牲畜369

第一节 羊369

第二节 牛370

第三节 马372

第四节 驴373

第五节 其他畜禽373

第四章 牲畜饲养375

第一节 草场牧放375

第二节 农区养畜375

第三节 转场376

第四节 繁殖376

第五节 剪毛377

第六节 育肥377

第七节 奶牛饲养379

第八节 牲畜饲养结构380

第九节 牧业灾害及抗灾保畜381

第五章 畜病防治382

第一节 畜病383

第二节 农药中毒384

第三节 预防384

第六章 经营管理385

第一节 饲养量385

第二节 经营效益387

第三节 畜牧机构390

第十三编 乡镇企业392

第一章 经营体制392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393

第二节 村办企业393

第三节 联办企业394

第四节 个体企业395

第二章 经营行业395

第一节 加工业395

第二节 化学工业397

第三节 开采业397

第四节 水电工业398

第五节 建材业398

第六节 建筑业401

第七节 交通运输业401

第八节 其他工业401

第九节 商业402

第十节 饮食业402

第十一节 旅游服务业402

第三章 经营管理403

第一节 管理体制403

第二节 产业结构405

第三节 经济效益406

第四节 管理机构407

第十四编 工业411

第一章 矿产资源411

第一节 煤炭石油矿411

第二节 化工原料矿412

第三节 有色金属矿412

第四节 非金属矿413

第二章 经营体制414

第一节 官办手工业415

第二节 民营工业415

第三节 集体工业416

第四节 国有工业416

第三章 工业行业417

第一节 能源工业417

第二节 采矿业419

第三节 盐化工业420

第四节 酿造业421

第五节 食品工业422

第六节 加工修造423

第七节 棉纺服装和特需用品工业424

第八节 其他轻工业427

第九节 建材陶瓷工业428

第四章 经营管理430

第一节 工业结构430

第二节 经营效益432

第三节 机构队伍436

第十五编 交通438

第一章 古道438

第一节 两汉时期古道438

第二节 隋唐时期古道438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古道439

第二章 公路440

第一节 312国道441

第二节 省道441

第三节 市乡公路442

第四节 垦区公路443

第五节 矿区公路444

第六节 旅游公路444

第七节 牧区公路445

第八节 乡间公路445

第九节 吐—乌—大高等级公路445

第三章 桥梁446

第一节 大型桥梁446

第二节 中型桥梁446

第三节 小型桥梁446

第四章 公路运输447

第一节 畜力运输447

第二节 汽车客运448

第三节 汽车货运449

第四节 经营管理451

第五章 铁路运输453

第一节 兰新铁路吐鲁番段453

第二节 南疆铁路吐鲁番段455

第六章 航空运输456

第一节 导航站456

第二节 导航业务456

第十六编 邮电458

第一章 邮政458

第一节 烽燧458

第二节 馆驿459

第三节 军台驿站460

第四节 裁驿设邮462

第五节 局所和邮路462

第六节 邮政业务463

第七节 邮政通信质量466

第二章 电信468

第一节 筹办电信468

第二节 电信设备和网络469

第三节 电信业务474

第四节 电信质量476

第三章 经营管理477

第一节 经营体制477

第二节 业务收支478

第四章 机构与职工队伍479

第一节 机构479

第二节 职工队伍480

第十七编 商贸482

第一章 商业体制482

第一节 私营商业482

第二节 国有商业485

第三节 集体商业487

第二章 商贸网点489

第一节 批发站489

第二节 零售网点489

第三节 农贸集市490

第三章 商品购销492

第一节 贡赐贸易492

第二节 帛练、牲畜交易493

第三节 百货购销493

第四节 五金交电购销494

第五节 石油购销495

第六节 烟、酒、糖、糕点购销495

第七节 茶畜购销496

第八节 日用杂品购销497

第九节 农牧业生产资料497

第十节 葡萄、瓜果购销498

第十一节 棉花、烟叶购销499

第十二节 蔬菜、副食品购销501

第十三节 物资购销503

第十四节 废品回收利用505

第四章 饮食服务505

第一节 饮食业505

第二节 服务业506

第五章 外贸506

第一节 商品收购506

第二节 调拨与出口508

第六章 商品储运509

第一节 储存509

第二节 运输510

第十八编 粮食512

第一章 粮油购销512

第一节 粮食收购512

第二节 油料收购514

第三节 粮油议购515

第四节 粮油销售515

第五节 粮油票证管理520

第二章 粮油储运521

第一节 粮仓建设522

第二节 粮食保管522

第三节 粮食调运523

第三章 粮油加工524

第一节 粮食加工524

第二节 油品加工525

第三节 饲料加工525

第四章 经营管理526

第一节 机构526

第二节 粮食市场管理526

第三节 财务管理527

第四节 经营效益530

第十九编 旅游535

第一章 旅游资源535

第一节 自然景观535

第二节 人文景观537

第二章 旅游景区与旅游线路542

第一节 旅游景区542

第二节 旅游线路542

第三章 旅游服务543

第一节 交通服务543

第二节 住宿服务543

第三节 饮食服务544

第四节 游览服务544

第五节 购物服务544

第六节 娱乐服务545

第四章 游客546

第一节 港澳台及国际游客546

第二节 国内游客547

第三节 游客季节性变化548

第五章 机构54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548

第二节 旅游服务机构548

第二十编 金融552

第一章 货币种类552

第一节 清代以前货币552

第二节 清代货币555

第三节 民国时期货币555

第四节 人民币发行556

第二章 货币管理557

第一节 货币投放和回笼557

第二节 现金管理558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560

第三章 存储561

第一节 存款563

第二节 储蓄563

第四章 信贷与拨款565

第一节 民间借贷565

第二节 典当565

第三节 银行信贷567

第四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570

第五章 联行结算572

第一节 结算572

第二节 同城票据交换573

第六章 证券与债券573

第一节 国家证券与国库券573

第二节 企业股票与债券574

第七章 保险575

第一节 保险种类575

第二节 理赔575

第八章 金融机构576

第一节 新疆商业银行吐鲁番分行577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577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578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579

第五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吐鲁番市支行579

第六节 中国银行吐鲁番支行579

第七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吐鲁番市(县)支公司580

第八节 吐鲁番市(县)农村信用合作社580

第九节 吐鲁番市城市信用合作社580

第二十一编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582

第一节 财政收入582

第二节 财政支出586

第三节 财政管理592

第二章 税务595

第一节 税种597

第二节 税款征收600

第三节 税款减免601

第三章 机构队伍602

第一节 财政机构602

第二节 税务机构602

第二十二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606

第一节 计划编制606

第二节 计划实施607

第二章 统计608

第一节 统计报表608

第二节 统计调查610

第三节 统计管理与成果6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611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612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613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61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615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616

第四章 物价管理61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物价61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物价623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628

第四节 商品比价629

第五节 物价检查监督630

第五章 计量管理631

第一节 计量沿革631

第二节 面积计算632

第三节 重量计算633

第四节 长度计算633

第五节 计量管理监督633

第六章 审计634

第一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634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635

第三节 自筹基建资金审计635

第四节 待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635

第五节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635

第六节 社会审计635

第七章 经济管理机构636

第一节 市计划委员会636

第二节 市统计局636

第三节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636

第四节 市物价局637

第五节 市标准计量局637

第六节 市审计局637

第二十三编 政党 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吐鲁番市地方组织640

第一节 县级党(工)委640

第二节 组织工作644

第三节 宣传工作650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653

第五节 纪律检查工作654

第六节 党的代表大会657

第七节 重大政事纪略65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吐鲁番县党部667

第一节 组织机构667

第二节 重要活动668

第三章 群众团体668

第一节 工人组织668

第二节 农民组织672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672

第四节 妇女组织676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678

第六节 其他团体679

第二十四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吐鲁番市(县)人民代表大会682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82

第二节 市(县)人民代表大会683

第三节 市(县)人大常委会685

第二章 地方政府687

第一节 车师王国687

第二节 戊己校尉688

第三节 高昌郡688

第四节 高昌王国688

第五节 唐代西州689

第六节 高昌回鹘王国689

第七节 元代火州行政机构690

第八节 明代哈剌火州地方政权691

第九节 吐鲁番旗691

第十节 吐鲁番抚民同知691

第十一节 吐鲁番善后局693

第十二节 吐鲁番直隶厅693

第十三节 吐鲁番县署693

第十四节 市(县)人民政府695

第十五节 乡镇政权703

第十六节 重大政务活动703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协吐鲁番市委员会706

第一节 市(县)政协机构706

第二节 政协市(县)委员会会议707

第三节 政协主要工作708

第二十五编 政法712

第一章 公安712

第一节 治安管理712

附:军统、中统在吐鲁番县的主要活动714

第二节 户籍管理718

第三节 交通管理719

第四节 外事管理720

第五节 刑事侦察721

第六节 消防723

第七节 监所管理724

第八节 公安机构726

第二章 检察727

第一节 刑事检察728

第二节 监所检察729

第三节 经济检察729

第四节 法纪检察730

第五节 机构731

第三章 审判732

第一节 刑事审判732

第二节 民事审判733

第三节 经济审判733

第四节 行政审判733

第五节 法院734

第四章 司法行政735

第一节 律师735

第二节 公证736

第三节 人民调解737

第四节 法律宣传739

第五节 市(县)司法局740

第二十六编 民政742

第一章 社会福利742

第一节 公益事业742

第二节 五保户、困难户救济744

第三节 残联工作745

第二章 救灾与扶贫746

第一节 发放救济粮款746

第二节 扶贫746

第三章 优待抚恤747

第一节 优待747

第二节 抚恤748

第四章 见义勇为基金会749

第一节 基金会组织749

第二节 资金筹措与发放749

第五章 安置750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750

第二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751

第六章 流动人员管理753

第一节 收容753

第二节 安置与遣返753

第七章 婚姻管理754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754

第二节 婚姻登记754

第八章 其他工作756

第一节 公墓管理756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757

第三节 地名管理759

第九章 机构75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759

第二节 民政福利企业760

第二十七编 劳动 人事第一章 劳动762

第一节 职工队伍762

第二节 劳动就业766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67

第四节 职工培训768

第五节 劳动安全保护769

第二章 人事771

第一节 干部队伍771

第二节 干部调配774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775

第四节 干部任免776

第五节 职称评定777

第六节 干部教育777

第三章 工资福利778

第一节 工资778

第二节 探亲工休780

第三节 医疗制度781

第四节 离退休待遇781

第五节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782

第四章 编制782

第一节 行政编制782

第二节 事业编制783

第五章 机构783

第一节 行政机构783

第二节 事业机构784

第二十八编 侨务 外事第一章 华侨和外籍华人786

第一节 华侨786

第二节 侨眷787

第三节 外籍华人787

第二章 华侨事务787

第一节 落实侨务政策787

第二节 归侨、侨眷安置接待788

第三节 归侨、侨眷的救济和扶贫788

第四节 侨汇和侨资企业789

第五节 侨胞探亲旅游789

第三章 外侨事务790

第一节 外侨790

第二节 外侨管理791

第四章 外事往来791

第一节 俄驻吐领事馆791

第二节 入境外宾792

第三节 出国管理792

第二十九编 军事794

第一章 驻军794

第一节 古代驻军794

第二节 民国驻军7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798

第二章 民众武装800

第一节 民团、自卫团800

第二节 民兵800

第三章 兵役802

第一节 唐代府兵制802

第二节 民国募兵80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803

第四章 人防战备8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80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防战备804

第五章 军政、军民关系804

第一节 参加地方建党建政804

第二节 抢险救灾805

第三节 支援地方建设805

第四节 军民共建806

第六章 重大兵事808

第一节 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808

第二节 东汉交河之战809

第三节 班勇平定车师前后部809

第四节 沮渠氏袭据高昌和交河809

第五节 高车、柔然与噘哒在车师之战809

第六节 侯君集征伐麴氏高昌国809

第七节 笃哇大军围喀拉和卓810

第八节 吐鲁番与明王朝争夺哈密之战810

第九节 吐鲁番与准噶尔之战810

第十节 肃清莽噶里克叛乱之战811

第十一节 阿古柏攻战吐鲁番城811

第十二节 清军收复吐鲁番811

第十三节 马仲英占据吐鲁番812

第十四节 吐鄯托农民两次暴动812

第十五节 少数起义部队官兵叛乱抢劫事件813

第十六节 解放军进驻吐鲁番813

第十七节 剿匪813

第三十编 教育817

第一章 学前教育817

第二章 小学教育818

第一节 义学和私塾818

第二节 小学818

第三章 中学教育824

第一节 教材教法825

第二节 学制826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826

第四章 专业教育827

第一节 艺徒农技教育827

第二节 职业教育828

第五章 成人教育829

第一节 成人大中专教育829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与岗位培训830

第三节 农牧民教育830

第六章 教育管理832

第一节 机构832

第二节 教育设施和经费832

第三节 勤工俭学管理833

第四节 教学督导和教研834

第三十一编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普活动838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838

第二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839

第三节 基层科普组织839

第二章 科技经费840

第三章 科研成果与推广841

第一节 科技项目841

第二节 科技成果842

第三节 科技推广843

第四章 机构844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844

第二节 科研机构844

第三节 科技队伍845

第三十二编 文化848

第一章 群众文艺848

第一节 民间歌舞848

第二节 业余文艺表演849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850

第二章 文学艺术851

第一节 乐舞创作851

第二节 戏剧(傀儡戏)852

第三节 书画 摄影853

第四节 诗歌小说创作855

第五节 壁画855

第三章 档案856

第一节 档案馆、库与队伍856

第二节 档案收集与整理857

第三节 档案管理与利用858

第四节 档案编研859

第四章 报刊 图书859

第一节 报纸期刊859

第二节 图书发行860

第三节 图书阅览860

第五章 史志工作860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861

第二节 地方志编撰861

第六章 文化机构862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862

第二节 文化单位862

第三十三编 广播 电影 电视第一章 广播866

第一节 广播网866

第二节 广播宣传870

第三节 播音技术872

第二章 电影873

第一节 电影放映场所873

第二节 影片发行放映874

第三节 农牧区电影放映队875

第三章 电视875

第一节 无线电视875

第二节 有线电视876

第三节 乡镇设备876

第四章 机构877

第一节 行政机构877

第二节 事业机构877

第三十四编 医疗卫生第一章 卫生防疫881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881

第二节 结核病防治88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84

第四节 公共卫生885

第二章 医疗887

第一节 中医887

第二节 西医888

第三节 维吾尔医889

第四节 沙疗890

第五节 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892

第三章 妇幼保健895

第一节 妇女保健895

第二节 儿童保健896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897

第四章 医疗制度与管理898

第一节 医疗保健制度898

第二节 医药经营899

第三节 医政、药政管理899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9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901

第二节 事业机构901

第三节 队伍与培训904

第三十五编 体育908

第一章 体育设施908

第一节 体育场所908

第二节 体育器材909

第二章 学校体育909

第一节 体育课909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911

第三节 体校训练911

第三章 群众体育913

第一节 传统体育913

第二节 农牧民体育913

第三节 职工体育915

第四节 老年体育916

第五节 其他体育活动918

第四章 竞技体育918

第一节 单位体育比赛918

第二节 市(县)级体育比赛919

第三节 参加吐鲁番地区体育比赛919

第四节 参加自治区、全国体育比赛920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926

第三十六编 文物古迹第一章 石器时代遗址930

第一节 雅尔湖旧石器时代遗址930

第二节 阿斯塔那细石器时代遗址931

第二章 故城遗址932

第一节 交河故城932

第二节 高昌故城932

第三节 安乐故城933

第三章 古代墓葬934

第一节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934

第二节 雅尔湖古墓群936

第三节 其他墓葬936

第四章 石窟寺938

第一节 雅尔湖千佛洞938

第二节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938

第三节 其他石窟939

第五章 古建筑940

第一节 台藏塔940

第二节 苏公塔941

第六章 烽燧941

第一节 胜金乡烽燧941

第二节 其他烽燧942

第七章 碑刻 石人944

第一节 碑刻944

第二节 石人946

第八章 出土文物946

第一节 墓志(表)947

第二节 文书948

第三节 棉麻丝织物949

第四节 陶木器951

第五节 泥俑954

第六节 铜铁金属器955

第七节 古尸956

第八节 农作物及食品等956

第九节 钱币957

第九章 文物工作与吐鲁番学958

第一节 文物工作958

第二节 吐鲁番学959

第三十七编 宗教968

第一章 佛教968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968

第二节 教派969

第三节 佛经翻译与传抄970

第四节 名僧971

第五节 兴衰971

第二章 摩尼教973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973

第二节 兴衰973

第三节 经籍文书974

第四节 遗存974

第三章 祆教975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975

第二节 兴衰975

第四章 道教976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976

第二节 道教文书的出土976

第三节 道观与汉族习俗祠庙977

第五章 景教与萨满教977

第一节 景教977

第二节 萨满教978

第六章 伊斯兰教978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978

第二节 教派与教义979

第三节 寺院财产980

第四节 清真寺与麻扎980

第五节 朝觐982

第七章 宗教事务管理982

第一节 机构982

第二节 管理983

第三十八编 人物987

第一章 人物传987

第二章 优秀科技教育人才事略1017

第三章 人物表1032

附录1062

一、1996~2001年吐鲁番市大事记1062

二、1996~2001年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076

三、1996~2001年吐鲁番市主要领导名录1088

四、文选1090

五、诗选1104

六、吐鲁番研究论著目录选辑1112

编后记1116

《吐鲁番市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11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