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2808094.jpg)
- 吴鹏鸣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010232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1
第一章 空气污染1
第一节 污染来源1
一 自然源1
目录1
二 人为源2
第二节 空气污染的类型2
一 还原型2
二 氧化型4
一 一次污染物5
二 二次污染物5
三 混合型5
第三节 污染物分类5
第四节 污染物的状态6
一 气态和蒸气6
二 气溶胶6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与空气监测有关的自然因素12
第一节 天气因素12
一 气象因素12
二 气压系统与天气形势21
一 山区地形的影响22
第二节 地形条件22
二 海陆风23
三 城市效应24
参考文献28
第三章 空气质量标准及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29
第一节 空气质量标准29
一 大气质量标准的分级29
二 大气质量区的划分29
一 国家排放标准31
二 地方排放标准31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标准31
三 有关污染物的监测方法31
三 基础方法标准32
第三节 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32
一 气体与气溶胶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32
二 放射性监测的强度和辐射量的表示方法34
三 其它35
参考文献37
一 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监测布点法38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的布点与采样38
第四章 布点及采样的一般原则38
第二篇布点及采样38
二 污染排放源对环境影响监测的布点法41
三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43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的采样布点44
一 污染源调查的方法和内容45
二 固定源监测的采样和采样点布置49
三 流动源监测采样点的设置53
参考文献53
一 采样头54
二 采样泵54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54
第五章 采样系统的组成54
三 流量测量和控制装置55
四 样品收集装置62
五 连续自动采样系统67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69
一 采样装置70
二 样品收集装置73
三 冷凝和干燥装置76
四 流量测量和控制装置77
五 采样动力装置78
六 气体状态参数测量装置79
参考文献82
第六章 ?粒物采样83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83
一 自然沉降物83
二 总悬浮颗粒物84
三 颗粒物的分级采样88
四 可吸入颗粒物91
一 固定源颗粒物93
第二节 污染源颗粒物的采样93
二 流动源颗粒物101
参考文献103
第七章 气体采样104
第一节 环境空气的气体采样104
一 直接法104
二 富集法105
三 无动力采样法109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的采样110
一 固定源气体110
二 流动源气体113
参考文献114
第三篇 环境空气及污染源排气的监测方法115
第八章 颗粒物的测定115
第一节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115
一 降尘量115
二 降尘组分116
第二节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17
一 总量117
二 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119
一 称重法123
第三节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123
二 压电晶体差频法124
三 β射线计数法125
第四节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尘的测定126
一 滤筒称重法(浓度法)126
二 林格曼黑?法127
第五节 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组分测定129
一 金属组分130
二 非金属组分142
三 有机组分150
参考文献165
第九章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168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168
一 二氧化硫168
二 气态酸污染指数180
三 硫酸雾181
四 大气硫酸盐化速率182
五 硫化氢185
六 硫醇186
一 硫氧化物187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187
二 硫化氢190
三 硫醇193
参考文献196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测定197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197
一 氧化氮197
二 氨203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205
一 氧化氮205
二 氨210
三 氰化氢212
参考文献215
第十一章 环境空气中臭氧和总氧化物及光化学污染物的测定216
第一节 臭氧及总氧化物测定216
一 化学分析法216
二 仪器分析法217
第二节 过氧化氢的测定221
一 化学分析法221
二 物理分析法221
第三节 脂肪醛的测定222
一 甲醛222
二 乙醛226
三 丙烯醛228
第四节 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测定229
一 化学分析法229
二 物理分析法230
参考文献231
第十二章 含碳化合物的测定232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232
一 一氧化碳232
二 总碳氢化合物235
一 —氧化碳241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241
二 酚243
三 苯244
参考文献246
第十三章 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247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卤素化合物测定247
一 氟化氢及氟化物247
二 氯250
三 有机含卤素化合物251
一 氟化氢及氟化物253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中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253
二 二氯255
三 氯化氢258
四 有机含卤素化合物260
参考文献269
第十四章 放射性核素的测定271
第一节 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271
一 宇生放射性核素271
二 原生放射性核素271
第二节 放射性沉降物的测定272
一 采样方法272
三 人工放射性核素272
二 测定方法274
第三节 氡浓度的测定281
一 瞬时采样测量282
二 连续采样测量286
三 时间累积测量287
第四节 氡子体浓度的测定289
一 三点法289
三 五段法290
二 三段法290
四 α谱法291
第五节 污染场所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的测定291
一 衰变甄别法292
二 α/β比值法293
三 α/γ比值法293
四 采样甄别法294
参考文献295
一 湿沉降的定义297
二 湿沉降样品的收集297
第一节 湿沉降的测定297
第十五章 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的测定297
三 湿沉降样品的测定299
第二节 恶臭的测定299
一 恶臭物质组分测定方法299
二 官能实验304
三 恶臭物质组分测定值与官能实验结果对照307
第三节 石棉的测定307
一 原理308
二 操作步骤308
三 电镜对石棉纤维的观察与计算309
第四节 无机蒸气的测定310
一 汞蒸气测定法310
二 铅蒸气的测定法311
三 砷蒸气的测定313
第五节 有机蒸气的测定316
一 气相色谱法316
二 毛细管色谱法318
第六节 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320
一 沉降平板法320
二 撞击平皿法322
三 吸收管法325
四 滤膜法326
参考文献327
第十六章 各项气象与天气因素的测定329
第一节 地面气象因素的测定329
一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方法329
二 温度和湿度的测定方法334
三 气压的测定方法340
四 降水量的测定方法347
五 太阳辐射的测定方法349
六 水平能见度的测定方法353
一 高空风向,风速的测定356
第二节 高空风向、风速和气温垂直分布的测定356
二 气温垂直分布的测定360
参考文献361
第十七章 大气污染遥测遥感362
第一节 遥测362
一 相关光谱仪遥测362
二 激光器遥测369
第二节 遥感372
一 遥感的方式?法372
二 遥感的应用374
参考文献375
第十八章 数据处理376
第一节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376
一、原始数据的检查和登记376
第四篇 数据处理和模式计算376
二 数据的分布与统计量计算377
三 数据的统计分析377
四 空气质量评价377
第二节 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报表378
一 采样点鉴定表378
二 监测数据报表378
一 频数分布384
第三节 常用统计量384
二 百分位数386
三 均数与标准差387
四 正态分布与正态性检验390
五 对数正态分布392
六 置信区间393
七 移动平均值394
第四节 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处理394
一 污染物排放置的核算394
二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量的计算395
三 无组织排放量的估算396
四 常用评价指标的计算398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综合表示法400
一 列表法400
二 图示法400
三 污染浓度变化趋势的分析419
四 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423
第六节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430
一 几种空气质量指数430
二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的选择436
三 空气质量评价图的编制438
参考文献439
第十九章 常用大气扩散计算模式440
第一节 高斯模式440
一 高斯模式适用的条件440
二 扩散方程440
第二节 萨顿扩散模式443
一 计算地面轴线浓度的公式444
二 计算地面轴线最大浓度及其距离的公式444
第三节 扩散参数的估算方法444
一 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445
二 其它稳定度分类法446
三 布鲁克海文扩散参数系统448
四 布里格斯扩散参数计算法449
五 萨顿扩散系数计算法449
六 计算浓度与取样时间的修正450
第四节 烟气抬升的数值模式450
一 霍兰德公式451
二 布里格斯公式452
四 康凯维公式453
五 摩西和卡森公式453
三 卢卡斯公式453
六 博山克I式454
参考文献454
第五篇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455
第二十章 常规空气监测质量控制455
第一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455
一 仪器设备的校准455
二 空白值的测定474
三 校准曲线计算因子的验证476
四 质量控制图的应用478
一 仪器设备的校准483
二 标准气的配制与校准483
第二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483
三 分析监测方法的统一和验证500
四 实验室间协同监测504
五 实验室间的质量考核508
参考文献512
第二十一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514
第一节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和质量保证的重要性514
一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514
二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的重要性515
第二节 气体标准物质518
一 气体标准物质分类519
二 气体标准物质520
三 气体标准的传递与追踪525
第三节 气体流量测定的质量控制程序525
一 动态校准器中流量测定装置的质量控制程序525
二 大容量采样器中流量测定装置的质量控制程序538
第四节气体标准物质传递和追踪的质量控制程序549
一渗透管的质量控制程序550
二 钢瓶气体的质量控制程序558
三臭氧发生器的质量控制程序564
一 一般原则567
第五节监测仪器运行的质量控制程序567
二 二氧化硫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571
三 一氧化碳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575
四氮氧化物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579
五 臭氧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586
第六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例行的质量控制591
一监测仪器的零点和跨度飘移的例行检查591
二飘移控制限的规定及相应采取的措施592
三数据有效性的判定594
四监测仪器参加系统运行所用的记录文件596
一性能审核工作的一般原则597
第七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597
二性能审核工作的质量控制程序599
三性能审核数据的处理和分析601
第八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607
一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608
二系统主要设施的管理608
三质量保证程序的执行611
四维护检修制度的建立612
五技术档案文件的管理615
参考文献617
总附表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