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2719737.jpg)
- 蒋寅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7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1
1.历史学中的精神史研究1
2.文学的精神史意义12
3.文学研究中的精神史取向22
二 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32
1.为什么要再尝试文学史分期32
2.基于文化类型作文学史分期的可行性37
3.上古:贵族文化阶段的文学43
4.中古:士族文化阶段的文学49
5.近古:庶民文化阶段的文学57
6.由文化视角看到的文学演变轨迹73
三 20世纪文学史学反思76
1.“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76
2.走向文学史学的步履77
3.文学史学的成果检阅82
4.对文学史学的两点思考91
四 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从《文心雕龙》谈起95
1.《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95
2.中国古代的文章学理论体系99
3.深刻的历史原因104
五 从目录学看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兼谈目录学与文学的关系116
1.目录学与文学研究116
2.目录中的小说119
3.《新唐书·艺文志》的小说家124
六 一种更真实的人地关系与文学生态——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引论130
1.人与地130
2.隔阂与疏离131
3.怡情与融入136
4.流寓作为文化记忆138
5.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142
七 作为文学原型的精卫神话147
1.精卫神话在唐前的流传147
2.唐代文学中的精卫形象155
3.精卫形象的特定精神内涵161
八 《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比较研究——兼论春秋、战国的不同文化性格170
1.两种风格的说辞171
2.两种文化的更迭183
3.两种理想的追求190
九 理想的冲突与悲剧的超越——心态史上的屈原194
1.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195
2.自杀作为生命的一种选择204
3.个人与宗族一体化关系的解除209
十 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关系再检讨215
1.从感事到感物215
2.玄言诗:山水的哲学意味217
3.游览诗:精神超越之场223
4.山水:自由的象征性占有231
十一 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238
1.大历诗中的谢朓形象239
2.谢朓诗中的吏隐主题246
3.大历诗人接受谢朓的心理氛围251
4.吏隐作为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背景260
十二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一个传统观念及诗歌话语的形成267
1.有关“隐”之种种名目268
2.吏隐的含义274
3.吏隐的动机278
4.吏隐实现之前提282
十三 一个历史定论的检验与翻案——张正见诗歌平议286
1.被诗史遗忘的诗人286
2.张正见诗的时代特征288
3.张正见诗的缺陷296
十四 反抗·委顺·淡忘——李白、杜甫、苏轼的时间意识及其思想渊源299
1.三首诗中的时间感觉301
2.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303
3.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308
十五 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315
1.“老”与杜甫的诗歌批评316
2.由生命体验到美学趣味318
3.杜甫写作的老境321
4.老境的两个层面324
5.“老”的发现与表现328
6.“老”眼观杜诗331
十六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339
1.引言339
2.一组独特的咏物之作341
3.从个体到群体命运的幻灭344
4.王朝信念的绝望347
5.“文章千古事”的觉悟350
十七 杜甫是伟大诗人吗?——历代贬杜论的谱系353
1.宋人的非杜之论355
2.明代诗家对杜诗的批评358
3.清人对杜诗的批评364
4.专业化的批评眼光374
5.对具体作品的批评384
十八 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391
1.贞元八年的诗史意义393
2.新文坛盟主的诞生401
3.反抗日常经验与游戏化408
4.权德舆与中唐诗坛413
十九 走向情景交融的诗史进程417
1.走向情景交融:动机与取境418
2.以佛学为中介的思维转换:观物、观心与境425
3.艺术表现的自觉:移情·烘托·象征432
二十 被批评史忽略的批评——作为批评家的严羽441
1.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确立批评观念443
2.以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掌握作为批评标准446
3.基于诗歌艺术批评的诗史眼光450
4.严羽批评的失误454
二十一 陆游的沉寂和走红——明清两代对陆游诗歌的接受456
1.陆游在明清之际的浮沉456
2.来自程孟阳的影响460
3.钱谦益对陆游的接受470
4.陆游诗歌的持续流行476
二十二 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482
1.明清科举与士风484
2.清人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489
3.时文与传统文学的分流496
4.举业对文学写作的具体影响504
5.寻求时文与文章的内在沟通511
二十三 李攀龙《唐诗选》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日本接受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521
1.关于《唐诗选》的版本522
2.《唐诗选》的价值与真伪527
3.蘐园诸子对《唐诗选》流行的决定作用534
4.蘐园诸子为何推崇《唐诗选》541
5.《唐诗选》的社会需求和嵩山房的成功544
二十四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549
1.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发展549
2.清代风俗论和文论中的地域意识554
3.地域文学传统的自觉和建构559
4.诗论中的地域差异与地域传统意识564
二十五 叶燮的文学史观574
1.诗史观与文学史观574
2.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576
3.诗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581
4.诗史动力论:自律与变592
二十六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600
1.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的影响601
2.功令试诗与试帖诗的编纂、出版607
3.功令试诗与蒙学诗法的勃兴614
4.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618
二十七 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634
1.张问陶的诗生活635
2.船山诗歌观念的微妙变化643
3.诗歌观念变革的号角654
二十八 诗学、文章学话语的沟通与桐城派诗歌理论的系统化——方东树诗学的历史贡献662
1.诗学原理665
2.诗学话语670
3.诗歌写作理论679
4.诗歌批评理论685
5.取法路径692
二十九 旧学新知:李审言与《文选》学——一种意识超前的文学研究699
1.李审言其人其学699
2.李审言的《文选》研究710
3.超前的文学研究意识720
4.李审言与扬州学派的文学观念725
三十 古典诗歌传统的断裂与承续——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733
1.现代诗歌与诗歌传统的关系733
2.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739
3.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因子748
4.余论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