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富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166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53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884页
- 主题词:民法-法的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第1章 民法学基础3
1.1 民法的概念3
1.1.1 民法之含义3
1.1.2 民事权利6
1.1.3 民事义务7
1.2 民法的私法性10
1.2.1 私法和公法10
1.2.2 民法是私法12
1.2.3 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5
1.3 民法基本原则18
1.3.1 民法基本原则:一般概述18
1.3.2 我国民法基本原则21
1.3.3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25
1.4 民法适用范围26
1.4.1 民法对主体的效力27
1.4.2 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27
1.4.3 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27
第2章 民法学方法论29
2.1 民法法律渊源:解释与适用29
2.1.1 民法法律渊源29
2.1.2 民法法典化:民法典制定34
2.1.3 民法适用与解释35
2.2 民法学学习和研究方法45
2.2.1 民法学习方法45
2.2.2 民法学研究方法47
第一编 民事主体制度第3章 自然人53
3.1 民事主体制度基础53
3.1.1 民事主体概述53
3.1.2 民事主体资格:人格与权利能力54
3.1.3 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55
3.1.4 民法上的人:自然人在民法中的地位56
3.2 自然人:权利能力57
3.2.1 自然人及其权利能力57
3.2.2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出生和死亡59
3.3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60
3.3.1 自然人行为能力概说60
3.3.2 自然人行为能力:现行法律规定61
3.3.3 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64
3.3.4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补救:监护制度或法定代理人制度64
3.4 自然人:宣告失踪和死亡64
3.4.1 宣告失踪64
3.4.2 宣告死亡67
3.5 自然人:身份信息69
3.5.1 自然人身份识别:身份信息概述69
3.5.2 姓名70
3.5.3 住所72
3.5.4 身份证明文件73
3.6 自然人从事商事活动:自然人商事主体概述74
3.6.1 自然人特殊形式:自然人从事商事活动74
3.6.2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75
第4章 自然人人格权79
4.1 人格权和身份权概述79
4.1.1 人身权79
4.1.2 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83
4.1.3 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框架86
4.2 具体人格权89
4.2.1 生命健康权89
4.2.2 姓名权90
4.2.3 肖像权90
4.2.4 名誉权和荣誉权91
4.2.5 隐私权92
4.3 法人人格权96
4.3.1 法人名称权96
4.3.2 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96
4.3.3 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问题97
第5章 自然人身份关系:监护和亲属制度98
5.1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补救:监护98
5.1.1 监护98
5.1.2 监护人设定100
5.1.3 未成年人监护人101
5.1.4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103
5.1.5 单位监护和监护主管机关103
5.1.6 监护人的职责和责任104
5.1.7 监护的撤销105
5.2 自然人身份关系:亲属制度导论106
5.2.1 婚姻、家庭和亲属:身份关系106
5.2.2 亲属的分类107
5.2.3 亲属关系:亲属权107
5.3 夫妻关系:配偶权109
5.3.1 夫妻关系的缔结109
5.3.2 夫妻关系的内容:配偶权110
5.3.3 夫妻关系的解除:配偶权的终止112
5.4 父母子女关系:亲权113
5.4.1 父母子女关系成立113
5.4.2 父母子女关系:亲权115
第6章 法人116
6.1 法人制度概述116
6.1.1 法人制度的产生116
6.1.2 法人独立性118
6.1.3 法人类型121
6.2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25
6.2.1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25
6.2.2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127
6.2.3 法人的责任能力128
6.2.4 法人住所128
6.3 法人机关、法人责任及其承担129
6.3.1 法人机关129
6.3.2 法人责任及其承担131
6.4 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134
6.4.1 法人设立概述134
6.4.2 法人成立的条件135
6.4.3 法人变更139
6.4.4 法人的终止140
6.5 法人分支机构141
6.5.1 法人分支机构的基本概念141
6.5.2 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142
6.5.3 分支机构的法律规范142
第7章 非法人社团144
7.1 非法人团体概述144
7.1.1 非法人团体144
7.1.2 第三类民事主体145
7.2 个人独资企业147
7.2.1 个人独资企业的主体地位147
7.2.2 个人独资企业的资产和经营148
7.2.3 个人独资企业的责任承担149
7.3 合伙一般原理149
7.3.1 合伙的含义149
7.3.2 合伙企业的主体地位151
7.4 合伙企业:具体规则152
7.4.1 合伙企业的成立152
7.4.2 合伙企业的经营:合伙事务执行154
7.4.3 合伙企业财产、盈余分配和责任承担156
7.4.4 合伙人变更:入伙和退伙157
7.4.5 合伙企业的终止和清算159
7.5 合伙企业的特殊形式160
7.5.1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160
7.5.2 有限合伙企业161
7.5.3 隐名合伙162
第二编 民事权利体系:发生根据和保护第8章 民事权利体系165
8.1 民事权利体系概说165
8.1.1 民事权利构成:民事权利法律分析165
8.1.2 民事权利基本分类167
8.2 财产权:物权168
8.2.1 物权总论168
8.2.2 所有权169
8.2.3 限制物权170
8.2.4 特殊物权171
8.3 财产权:知识产权、股权和债权171
8.3.1 知识产权171
8.3.2 股权172
8.3.3 债权173
8.4 非财产权174
8.4.1 人格权174
8.4.2 身份权(亲属权)174
8.4.3 社员权174
8.5 民事权利的类型化:民事权利的法律分析工具175
8.5.1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176
8.5.2 绝对权与相对权180
8.5.3 主权利与从权利180
8.5.4 基础权与救济权181
8.5.5 既得权与期待权181
第9章 民事权利变动的根据:法律事实182
9.1 民事权利变动与民事法律事实182
9.1.1 民事权利变动182
9.1.2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183
9.1.3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184
9.1.4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186
9.2 法律行为概述186
9.2.1 法律行为的含义和制度意义186
9.2.2 法律行为的类型188
9.3 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表示193
9.3.1 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93
9.3.2 意思表示的发出与生效196
9.3.3 意思表示内容的确认197
9.4 法律行为要件和解释201
9.4.1 法律行为的要件201
9.4.2 法律行为的解释205
9.5 法律行为效力206
9.5.1 无效法律行为206
9.5.2 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法律行为211
9.5.3 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213
9.6 条件和期限215
9.6.1 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215
9.6.2 条件215
9.6.3 期限218
9.6.4 法律行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限制219
9.6.5 条件、期限与负担220
第10章 代理222
10.1 代理制度概述222
10.1.1 代理基本概念和理论222
10.1.2 代理:适用范围、要件和种类225
10.1.3 代理权228
10.2 代理具体制度231
10.2.1 法定代理基本规则231
10.2.2 委托代理(意定代理)基本规则231
10.2.3 复代理233
10.2.4 无权代理235
第11章 民事权利行使:限制和保护239
11.1 民事权利行使的内容限制239
11.1.1 权利行使的原则和界限239
11.1.2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240
11.1.3 民事权利内容和行使的具体限制性规范242
11.2 权利保护或救济243
11.2.1 权利维护: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243
11.2.2 自助行为244
11.2.3 正当防卫245
11.2.4 紧急避险246
11.3 民法上的时间:期日和期间248
11.3.1 民法上的时间的意义和类型248
11.3.2 期日249
11.3.3 期间249
11.4 诉讼时效制度251
11.4.1 时效和诉讼时效251
11.4.2 诉讼时效成就的要件和后果252
11.4.3 诉讼时效的期间概述254
11.4.4 诉讼时效期间的始点255
11.4.5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256
11.4.6 权利保护的最长期限258
11.4.7 除斥期间259
第三编 物权263
第12章 民法上的物263
12.1 民法上的物:概念和分类263
12.1.1 民法上的物:公有物和私有物263
12.1.2 民法上的物:有形物和无形物264
12.1.3 民法上的有形物:成为所有权客体的条件266
12.1.4 民法上的物的基本分类268
12.1.5 有形物的分类:普通有形物和特殊有形物269
12.2 物的基本分类:动产和不动产270
12.2.1 动产和不动产概述270
12.2.2 不动产271
12.2.3 动产273
12.2.4 动产和不动产划分的意义274
12.3 物的法律分类275
12.3.1 主物和从物275
12.3.2 单独物和集合物276
12.3.3 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种类物和特定物)277
12.3.4 消耗物或非消耗物278
12.3.5 原物与孳息279
第13章 物权与物权法280
13.1 占有和物权280
13.1.1 占有和物权的基本概念280
13.1.2 法律对占有的保护282
13.1.3 占有的分类及其意义284
13.2 物权287
13.2.1 物权的特征:兼与债权比较287
13.2.2 物权是一个体系:物权种类290
13.2.3 物权效力292
13.3 物权法294
13.3.1 物权法调整财产的归属和利用294
13.3.2 物权法的宪法基础295
13.3.3 物权法的特征296
第14章 物权保护性权利和物权公示297
14.1 物权保护性权利概述297
14.1.1 物权保护性权利: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297
14.1.2 物上请求权的内容299
14.1.3 物上请求权与消灭时效300
14.2 物上请求权行使要件301
14.2.1 确认物权请求权301
14.2.2 排除妨害请求权301
14.2.3 原物返还请求权303
14.2.4 恢复原状请求权304
14.2.5 相关问题305
14.3 物权的公示306
14.3.1 物权公示:对抗效力的来源306
14.3.2 占有的公示效力307
14.3.3 登记簿的公示效力308
14.4 物权公示的公信力309
14.4.1 公示的公信力的法理基础309
14.4.2 动产占有公信力及其适用309
14.4.3 物权登记公示的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311
14.4.4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物权领域的适用312
14.5 物权证明313
14.5.1 物权证明:公示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313
14.5.2 举证责任314
第15章 所有权及我国财产归属制度316
15.1 所有权的一般分析316
15.1.1 所有权的法律意义316
15.1.2 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权能317
15.1.3 所有权的特征及修正319
15.2 所有权的实现:对所有权的动态考察321
15.2.1 所有权实现的含义及方式321
15.2.2 所有权实现方式的转变对物权法的影响322
15.3 我国财产的归属:现行规范和民法调整问题324
15.3.1 所有制与三种财产所有权形式324
15.3.2 全民所有和国家所有325
15.3.3 集体所有328
15.3.4 个人所有331
15.4 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332
15.4.1 平等保护的含义332
15.4.2 国有财产与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333
第16章 我国的不动产物权335
16.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土地使用权制度335
16.1.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335
16.1.2 可流转的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创立及特征336
16.1.3 物权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规范概述337
16.1.4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特征339
16.1.5 多种土地使用权并存及其归并问题341
16.1.6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取得342
16.2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344
16.2.1 房屋和房屋所有权形态344
16.2.2 房屋与土地产权结构安排:一般分析345
16.2.3 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及存在的问题346
16.2.4 土地使用权终止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348
16.3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350
16.3.1 不动产登记基本制度规范350
16.3.2 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352
16.3.3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355
第17章 所有权的特殊形态356
17.1 共同所有356
17.1.1 共有概述356
17.1.2 共有人内部关系: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357
17.1.3 共有制度的具体规则360
17.1.4 共有物的分割以及共有关系的终止363
17.1.5 共有规则的适用:准共有365
17.2 建筑物区分所有366
17.2.1 区分所有和共同所有366
17.2.2 区分所有的复合性特征367
17.2.3 专有部分和专有权368
17.2.4 共用部分和共有权369
17.2.5 共用部分共有权的内容和行使371
17.2.6 物业管理基本法律制度372
第18章 物权的原始取得377
18.1 物权取得概述377
18.1.1 物权的取得377
18.1.2 物权变动及其规则379
18.2 生产、孳息和建筑380
18.2.1 生产:劳动和投资380
18.2.2 孳息381
18.2.3 建筑382
18.3 先占、发现和拾得383
18.3.1 先占383
18.3.2 发现384
18.3.3 拾得385
18.4 添附388
18.4.1 附合388
18.4.2 混合389
18.4.3 加工390
18.4.4 添附小结391
18.5 善意取得391
18.5.1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391
18.5.2 善意取得的共同要件394
18.5.3 善意取得中的一些疑难问题397
18.5.4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398
18.6 时效取得399
18.6.1 概念和意义399
18.6.2 取得时效的法律规范问题400
第19章 物权的继受取得:物权移转规则402
19.1 我国物权移转的基本规则402
19.1.1 物权法之前的物权变动规则402
19.1.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概述403
19.1.3 动产物权变动规则403
19.1.4 登记效力规则405
19.2 物权变动的基础行为:物权行为理论和移植407
19.2.1 物权行为理论407
19.2.2 物权行为影响下的我国物权变动规则410
19.3 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特殊问题413
19.3.1 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应用问题413
19.3.2 权利移转时间和风险责任的承担414
19.3.3 转让人与受让人在所有权正式移转前的权利和义务415
19.3.4 一物二卖情形的处理规则415
第20章 家庭财产和遗产继承417
20.1 家庭财产和夫妻财产417
20.1.1 家庭财产和夫妻财产概述417
20.1.2 约定财产体制418
20.1.3 法定财产体制420
20.1.4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422
20.2 遗产和继承方式425
20.2.1 遗产及其继承方式425
20.2.2 法定继承427
20.2.3 遗嘱继承430
20.2.4 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435
20.3 遗产分割和财产权利取得438
20.3.1 继承开始438
20.3.2 继承权的行使439
20.3.3 继承权的丧失440
20.3.4 遗产分割441
第21章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444
21.1 用益物权制度概述444
21.1.1 用益物权概述444
21.1.2 地役权447
21.1.3 人役权449
21.1.4 永佃权和地上权452
21.2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454
21.2.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用益物权体系454
21.2.2 关于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问题457
21.3 土地承包经营权459
21.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459
21.3.2 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问题463
21.4 地役权464
21.4.1 地役权的定义与特征465
21.4.2 地役权的设定465
21.4.3 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466
21.4.4 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之间地役权继承和限制466
21.4.5 地役权的转移467
21.4.6 地役权的消灭468
21.5 地役权类似制度:相邻关系468
21.5.1 相邻关系468
21.5.2 相邻关系基本内容469
21.5.3 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474
21.6 特殊物权:资源性土地及其权利设置475
21.6.1 资源性土地和资源475
21.6.2 资源性土地使用权和资源利用权476
21.6.3 资源利用权性质:特殊物权478
第22章 担保物权480
22.1 担保物权总论480
22.1.1 债的担保480
22.1.2 担保物权482
22.1.3 担保物权制度的一些共性制度484
22.1.4 担保物权的种类486
22.1.5 主合同、担保合同和担保物权487
22.1.6 担保物权之间的优先规则488
22.1.7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489
22.2 抵押权490
22.2.1 抵押权的概念490
22.2.2 抵押权客体——抵押物范围490
22.2.3 抵押权的设定492
22.2.4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的权利494
22.2.5 抵押权的顺位和实现顺序497
22.2.6 共同抵押498
22.2.7 最高额抵押499
22.3 质权500
22.3.1 基本概念500
22.3.2 动产质权501
22.3.3 出质人和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503
22.3.4 权利质权505
22.3.5 小结:权利质权与动产质权之比较509
22.4 留置权510
22.4.1 留置权的含义和特征510
22.4.2 留置权取得或产生的要件510
22.4.3 留置权的实现511
22.4.4 留置权与质权:异同比较512
22.5 法定优先权513
22.5.1 法定优先权513
22.5.2 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513
22.6 非典型担保515
22.6.1 让与担保515
22.6.2 所有权保留516
第四编 债权521
第23章 债法导论521
23.1 债521
23.1.1 债的概念521
23.1.2 债的主体521
23.1.3 债的客体522
23.1.4 债的实现522
23.1.5 债的担保523
23.2 债的发生原因和债的基本类型523
23.2.1 债的发生原因523
23.2.2 债的基本类型524
23.3 债的法律分类526
23.3.1 给与债务和行为债务526
23.3.2 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526
23.3.3 可分之债和不可分之债526
23.3.4 一时之债和持续之债527
23.3.5 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527
23.3.6 主债和从债528
23.3.7 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529
23.3.8 完全债务和不完全债务529
23.4 债法的意义529
第五编 第一分编 合同法总论第24章 合同概述533
24.1 合同的含义533
24.1.1 合同的概念与特征533
24.1.2 合同的相对性534
24.2 合同自由536
24.2.1 合同自由原则的具体内容536
24.2.2 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536
24.3 合同分类538
24.3.1 合同分类概述538
24.3.2 多数主体的合同分类539
24.3.3 义务视角下的合同分类547
24.3.4 涉他合同分类550
24.3.5 合同的其他分类552
第25章 合同的订立和合同效力557
25.1 合同订立的程序557
25.1.1 要约557
25.1.2 承诺563
25.2 几种特殊的订约方式566
25.2.1 交叉要约566
25.2.2 同时表示566
25.2.3 以招标方式签约566
25.2.4 以拍卖方式签约568
25.2.5 以格式条款的方式签约570
25.2.6 以悬赏广告的方式缔约572
25.3 合同的形式与内容576
25.3.1 合同的形式576
25.3.2 合同的内容578
25.4 缔约中的义务582
25.4.1 先合同义务582
25.4.2 缔约上的过失583
25.4.3 缔约过失责任586
25.4.4 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条件587
25.4.5 缔约过失责任的内容588
25.5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590
25.5.1 合同成立的条件591
25.5.2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592
25.5.3 合同的生效条件593
25.6 合同的效力593
25.6.1 合同有效与无效593
25.6.2 合同效力待定594
25.6.3 合同的可变更和可撤销594
第26章 合同的履行596
26.1 合同履行概述596
26.1.1 合同履行的概念596
26.1.2 合同履行的规则597
26.1.3 合同附随义务601
26.2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603
26.2.1 合同抗辩概述603
26.2.2 同时履行抗辩605
26.2.3 先履行抗辩606
26.2.4 不安抗辩607
26.3 合同的保全608
26.3.1 债权人的代位权609
26.3.2 债权人的撤销权612
26.4 债权人受领迟延613
26.4.1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含义613
26.4.2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成立条件614
26.4.3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后果614
26.4.4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终止615
第27章 合同的担保616
27.1 合同担保的概述616
27.1.1 担保的概念与特征616
27.1.2 担保的种类617
27.1.3 担保的意义618
27.2 保证620
27.2.1 保证的概念620
27.2.2 保证合同的成立621
27.2.3 保证的效力621
27.3 定金627
27.3.1 定金的概述627
27.3.2 定金的种类628
27.3.3 违约定金的效力629
第28章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630
28.1 合同的变更630
28.1.1 合同变更的概念630
28.1.2 合同变更的事由630
28.1.3 合同变更的后果631
28.2 合同权利的让与和合同义务的承担631
28.2.1 债权的让与631
28.2.2 债务的承担633
28.2.3 债的概括移转636
28.3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636
28.3.1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636
28.3.2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637
28.3.3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后果637
28.4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具体原因638
28.4.1 履行638
28.4.2 解除638
28.4.3 抵销641
28.4.4 提存642
28.4.5 免除643
28.4.6 混同643
第29章 违约责任644
29.1 违约责任的概述644
29.1.1 违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644
29.1.2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645
29.1.3 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646
29.2 违约行为的形态648
29.2.1 预期违约648
29.2.2 拒绝履行649
29.2.3 履行不能650
29.2.4 履行迟延651
29.2.5 履行不适当651
29.3 违约的后果652
29.3.1 解除合同652
29.3.2 继续履行合同义务653
29.3.3 采取补救措施655
29.3.4 赔偿损失655
29.3.5 违约金659
29.3.6 定金662
第五编 第二分编 合同法分论第30章 买卖合同665
30.1 买卖合同概述665
30.1.1 买卖合同的特征665
30.1.2 买卖合同的当事人666
30.1.3 买卖合同的标的物666
30.2 买卖合同的效力667
30.2.1 出卖人的合同义务667
30.2.2 买受人的合同义务675
30.2.3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676
30.3 特种买卖合同679
30.3.1 分期付款买卖679
30.3.2 样品买卖680
30.3.3 试验买卖681
30.3.4 拍卖682
30.3.5 招投标买卖684
30.3.6 买回685
30.4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686
30.4.1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概述686
30.4.2 供用电合同687
第31章 赠与合同689
31.1 一般赠与合同689
31.1.1 赠与合同概述689
31.1.2 赠与义务及其履行690
31.1.3 赠与合同的撤销690
31.1.4 拒绝赠与履行691
31.2 特别赠与691
31.2.1 附负担的赠与691
31.2.2 赠与的其他类型692
第32章 借贷合同693
32.1 使用借贷合同693
32.1.1 使用借贷合同的概念和特征693
32.1.2 使用借贷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693
32.2 消费借贷合同694
32.2.1 消费借贷合同的概念和特征694
32.2.2 消费借贷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695
32.3 借款合同696
32.3.1 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696
32.3.2 借款合同的成立696
32.3.3 借款合同的效力697
第33章 租赁合同699
33.1 财产租赁合同699
33.1.1 财产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699
33.1.2 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00
33.1.3 租赁的期限703
33.1.4 租赁合同的终止和解除704
33.2 不动产租赁合同705
33.2.1 房屋租赁合同705
33.2.2 国有土地租赁707
33.3 融资租赁合同708
33.3.1 融资租赁合同的概述708
33.3.2 融资租赁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09
第34章 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712
34.1 承揽合同712
34.1.1 承揽合同的概念和特征712
34.1.2 承揽合同与类似合同的区别713
34.1.3 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13
34.1.4 承揽合同中的风险负担715
34.2 建设工程合同716
34.2.1 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和特征716
34.2.2 建设工程合同的种类716
34.2.3 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716
34.2.4 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18
34.2.5 小结: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719
第35章 运输合同721
35.1 运输合同概述721
35.1.1 运输合同的概念721
35.1.2 运输合同的特征721
35.2 客运合同722
35.2.1 客运合同概述722
35.2.2 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22
35.2.3 客运合同的变更和解除723
35.3 货物运输合同724
35.3.1 货物运输合同概述724
35.3.2 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24
35.4 多式联运合同727
35.4.1 多式联运合同概述727
35.4.2 多式联运合同的主要内容728
第36章 技术合同730
36.1 技术合同总论730
36.1.1 技术合同的条款730
36.1.2 技术合同的支付标准730
36.1.3 技术进步与技术垄断731
36.2 技术开发合同731
36.2.1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731
36.2.2 技术开发合同的种类732
36.2.3 技术开发合同的技术成果的归属733
36.2.4 技术开发合同的风险负担734
36.3 技术转让合同735
36.3.1 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735
36.3.2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735
36.3.3 专利权转让合同736
36.3.4 技术秘密转让合同736
36.3.5 技术实施许可合同737
36.4 技术咨询合同739
36.4.1 技术咨询合同的概念739
36.4.2 技术咨询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39
36.5 技术服务合同740
36.5.1 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740
36.5.2 技术服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40
第37章 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742
37.1 保管合同742
37.1.1 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742
37.1.2 保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43
37.2 仓储合同744
37.2.1 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744
37.2.2 仓储合同的主要条款745
37.2.3 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45
第38章 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747
38.1 委托合同747
38.1.1 委托合同概述747
38.1.2 委托合同748
38.1.3 受托行为履行方式:委托人与第三人关系问题751
38.2 行纪合同752
38.2.1 行纪合同概述752
38.2.2 行纪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53
38.3 居间合同755
38.3.1 居间合同概述755
38.3.2 居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55
第五编 第三分编 准合同第39章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759
39.1 不当得利759
39.1.1 不当得利概述759
39.1.2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760
39.1.3 不当得利的类型762
39.1.4 不当得利的效力763
39.2 无因管理765
39.2.1 无因管理概述765
39.2.2 无因管理的一般构成要件766
39.2.3 无因管理的类型化分析768
39.2.4 适法无因管理及其效力769
39.2.5 不适法之无因管理及效力770
39.2.6 不真正无因管理(准无因管理)771
第六编 侵权行为775
第40章 侵权行为法概述775
40.1 侵权行为法概述775
40.1.1 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和特征775
40.1.2 侵权行为法的功能776
40.2 侵权行为法的基本框架777
40.2.1 侵权行为法的结构777
40.2.2 侵权行为法的规范模式777
40.3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780
40.3.1 侵权归责原则概述780
40.3.2 过错责任原则782
40.3.3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782
40.3.4 无过错责任原则783
40.3.5 公平责任原则783
40.4 侵权行为法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784
40.4.1 侵权责任与物上请求权和准物上请求权的关系784
40.4.2 侵权行为法立法例785
第41章 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787
41.1 行为787
41.1.1 概述787
41.1.2 行为与意识788
41.1.3 作为与不作为788
41.2 损害789
41.2.1 概述789
41.2.2 损害与侵害790
41.2.3 客观的财产损害与主观的财产损害790
41.2.4 客观的精神损害和主观的精神损害791
41.2.5 纯粹经济损失792
41.3 因果关系793
41.3.1 概述793
41.3.2 相当因果关系说794
41.3.3 条件关系与相当因果关系说795
41.3.4 法规目的说与折衷的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关系796
41.4 过错797
41.4.1 过错:注意义务的违反797
41.4.2 过错的两种形式:故意和过失798
41.4.3 过错与违法性的关系798
41.5 责任能力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801
41.5.1 责任能力与行为801
41.5.2 责任能力与过错802
41.5.3 责任能力不是承担侵权责任的必然前提802
41.6 责任抗辩事由803
41.6.1 概述803
41.6.2 正当理由803
41.6.3 外来原因: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807
第42章 特殊侵权行为808
42.1 特殊侵权行为概述808
42.1.1 特殊侵权行为的类型808
42.1.2 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基础809
42.1.3 特殊侵权行为成立要件的特点810
42.2 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811
42.2.1 产品致人损害811
42.2.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814
42.2.3 环境污染致人损害819
42.2.4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820
42.2.5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821
42.2.6 雇员致人损害822
42.2.7 帮工人致人损害824
42.2.8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致人损害826
42.2.9 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829
42.2.10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雇员以及帮工人自身遭受人身损害的责任承担831
42.3 实行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832
42.3.1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致人损害832
42.3.2 医疗事故致人损害833
42.3.3 证券市场上的虚假陈述致人损害835
42.4 共同侵权行为837
42.4.1 共同侵权行为概述837
42.4.2 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838
42.4.3 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的共同侵权行为838
42.4.4 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共同侵权行为839
42.4.5 共同危险行为840
第43章 侵权损害赔偿841
43.1 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原理841
43.1.1 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841
43.1.2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841
43.1.3 损害赔偿之方法与范围842
43.1.4 损害赔偿之计算844
43.1.5 损益相抵847
43.2 精神损害赔偿848
43.2.1 精神损害赔偿之性质848
43.2.2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849
43.2.3 精神损害赔偿之计算849
附录一 民法学主要规范性文件及其缩略语索引850
附录二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索引852
后记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