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文化十五讲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教文化十五讲 第2版
  • 詹石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教文化十五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扎根国土的道教文化1

一 认识道教的偶然机缘1

二 道教认识途径的一点思考2

三 道教与道教文化的定义6

四 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10

五 道教文化研究的意义14

六 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原则与方法18

第二讲 多元复合的道教渊源23

一 从伏羲到汉易:道教符号基石24

二 道家黄老之学与方仙道:道教渊源之大宗27

三 儒墨兼用:传统伦理在道教中的神学变迁30

四 兵家与道教修炼法门34

五 两汉谶纬神学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7

六 佛教中国化及其对道教的影响39

第三讲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42

一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42

二《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47

三 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与道教49

四 隋唐社会政治与道教的发展55

五 宋元以来北方新道派59

六 宋元以来南方新道派63

第四讲 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68

一 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69

二 神仙:道教的理想典型72

三 道教组织与神仙体系的互动76

四 道教神仙谱系的结构78

五 神仙功能的专门化82

六 从神仙功能的扩展看生命意识85

第五讲 别具一格的道门经籍90

一 道经缘起的神话传说91

二 道经目录与编纂体例93

三从《三洞琼纲》到金元道藏96

四 正统道藏及其他明清道经之编纂98

五 道经的现代整理与刊行101

六 道经阅读与使用的注意事项108

第六讲 心通玄机的哲学探究112

一“玄机”与道教哲学113

二 道教哲学概念内涵透析116

三 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122

四 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论125

五 道教哲学的认识论与思维方法127

六 道教哲学的基本特征与作用133

第七讲 重道贵生的伦理思想138

一 道教伦理形成的历史根据138

二 道教伦理的主体内容142

三 道教伦理的基本特点145

四 道教伦理的思想原则148

五 道教伦理与善书教化151

六 道教伦理的现实价值153

第八讲 救己济人的医学法脉158

一 道教医学研究的学术回顾159

二 道教医学的流派根据161

三 道教医学的实践精神164

四 道教医学的历史发展与思想建树166

五 道教医学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171

六 道教医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174

第九讲 我命在我的养生精神178

一 道教养生的主体意义179

二 阴阳大化与“执天之行”181

三 以德养生与身国共治185

四“德化和气”与生态整体维护188

五 形神俱炼与生命复归的逻辑指向192

六 生命自我超越与“道性”发明195

第十讲 多彩多姿的炼养方技200

一 集中意念的守一、存思术201

二 顺畅血脉的服气、胎息术205

三 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炼养法209

四 啸法:动静相兼的养生奇门212

五 效乾法坤、颠倒五行的金丹大道216

六 以男女俱仙为目标的房中术219

第十一讲 消灾祈福的法术禁忌224

一 占筮之法:道教基本预测术224

二 占筮变体:太乙、六壬、遁甲及其他228

三 符咒之法:道教沟通人神的主要媒介232

四 堪舆之法:道教的环境选择方式235

五 禁忌之法:身心健康需求的表现238

六 道教法术的理性审视240

第十二讲 生生不息的科仪符号243

一 道教科仪的由来243

二 道教科仪的分类2246

三 道教科仪的实施条件250

四 道教科仪系统的符号性254

五 道教科仪是一种通讯语言256

六 道教科仪语言的内在结构258

第十三讲 包容广阔的道教文学263

一 道教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含义263

二 从题材角度看道教文学的范围266

三 道教文学的主要体式269

四 道教文学的基本特点276

五 道教文学作品之鉴赏279

六 道教文学研究的价值282

第十四讲 率情任真的道教艺术286

一 道教音乐理想与形态287

二 道教舞蹈与戏剧神韵290

三 古朴飘逸的道教绘画293

四 凝固的空间旋律:道教雕塑与建筑296

五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299

六 道教艺术审美情趣与人的精神303

第十五讲 魅力无穷的洞天福地308

一 洞天福地的思想渊源308

二 洞天福地体系的形成310

三 洞天福地与宫观圣迹314

四 洞天福地的文化积淀316

五 洞天福地的生态结构319

六 洞天福地的旅游价值322

后记326

修订版后记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