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治与法治思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治与法治思维
  • 刘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治与法治思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1

上篇 法治要义3

第一章 有关“法治”的学说源流3

一、古希腊:人治论与法治论的伟人对话3

二、古罗马:“泛权利”社会与《罗马法》7

三、英国:法治主义与“法的统治”论11

四、法国:“三权分立”与“人民主权”之争16

五、德国:警察国家与法治国理论21

六、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的现代宪政23

七、当代:“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之辩26

第二章 法治的内涵与类型30

一、古代法的类型30

二、现代法治的内涵33

(一)形式法治的界定与意义35

(二)实质法治的界定与意义36

(三)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内在关联性38

三、现代法治的类型39

(一)秩序法治40

(二)行政法治42

(三)回应型法治45

第三章 法治国家的衡量向度50

一、良法之治51

(一)良法的价值标准51

(二)良法的形式标准52

(三)良法的程序标准54

(四)良法的维护机制59

(五)现实难题:如何对待“恶法”?64

二、国家守夜人67

(一)国家的首要职能: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67

(二)从消极行政到积极行政68

三、守法的统治69

(一)从实体控权到程序控权69

(二)“治官”还是“治民”71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72

四、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75

(一)司法独立75

(二)公正司法76

(三)司法中立78

(四)维护司法权威79

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1

(一)法律实体内容的平等82

(二)法律执行中的平等82

(三)法律救济中的平等83

六、合乎人权的刑法83

(一)罪刑法定84

(二)公正审判85

(三)疑罪从无85

(四)法不溯及既往87

七、人权与善治87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88

(二)人的自然权利、社会权利与法定权利89

(三)法的善治必然关注人权90

(四)法律化人权的基本内涵92

(五)生态文明是现代人权观的重要内容95

第四章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97

一、“法治社会”辨析97

二、中央与地方法律资源的合理配置98

(一)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99

(二)国家对地方立法权的判识100

(三)地方立法的总体定位101

(四)地方立法应遵循的原则102

(五)事权、财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平衡106

(六)区域立法协作108

三、市民社会与自治111

(一)市民社会与共同治理112

(二)社区自治113

(三)行业自治118

第五章 中国的现代法治历程回望121

一、从晚清到民国:失败的探索122

(一)短命的“康梁变法”122

(二)从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123

(三)从《临时约法》到“六法全书”12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有形无实的法制130

(一)废旧法运动130

(二)《共同纲领》130

(三)“五四宪法”131

(四)“七五宪法”133

三、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法治的真正启程133

(一)恢复法律秩序时期(1978—1982年)134

(二)围绕改革开放,开始构建法治要素时期 (1982—1992年)135

(三)围绕建立市场经济,探索完善法制经济时期 (1992—1997年)136

(四)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时期 (1997—2007年)137

(五)确立以民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时期 (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139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基本特点140

一、党的重要会议为法治建设明确阶段性目标140

二、“八二宪法”重新确立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144

三、重要法律和文件的颁布是行政法治的重要推动力147

四、一些重大法治事件及时推进了法律制度的改革150

五、立法经历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161

六、对中国法治现状的理性评估162

中篇 法治思维167

第七章“法治思维”之思辨167

一、法治思维的架构:“道、学、术”167

二、法治思维的相关概念辨析168

(一)法治思维不等同于法律思维168

(二)法治思维区别于政治思维168

(三)法治思维有别于伦理思维169

(四)法治思维不能等同于逻辑思维169

(五)法治思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管制思维170

第八章 法的价值思维171

一、法的终极价值:自由172

(一)法律以个人自由为基点172

(二)“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173

(三)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174

(四)法只能为自由而限制自由175

(五)法律限制自由之证成176

二、法的内在价值:公平178

(一)权利公平180

(二)机会公平181

(三)规则公平183

三、法的普遍价值:正义184

(一)一般正义与特殊正义185

(二)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186

(三)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187

(四)正义与法的价值之关系189

四、法的基础价值:秩序190

(一)秩序是法律的基础价值191

(二)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191

(三)“自生自发的秩序”与“人造的秩序”192

(四)法律秩序与法治193

(五)法律秩序的特性:强制性194

五、法的经济价值:效率(效益)195

(一)资源利用效率与资源分配效率196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96

(三)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197

六、法的社会价值:和平198

第九章 法理思维200

一、法与理性200

二、预期—规则—秩序206

(一)从预期到规则206

(二)从规则到秩序209

(三)反思:从明规则到“潜规则”210

三、效力—实效211

(一)法的效力212

(二)法的实效214

(三)法的效力与实效的相互转换214

四、规则—原则—政策215

(一)法律规则216

(二)法律原则217

(三)“原则优先”定理219

(四)政策221

五、规则—例外223

(一)规则和例外都是事物性质的客观反映224

(二)法律条文的“空缺结构”与“黄金规则”225

(三)个别衡平226

(四)法律解释与法律议论229

(五)解决不确定“例外情形”的补救性措施232

第十章 法的推理思维233

一、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233

(一)形式推理233

(二)实质推理235

(三)两种推理之间的辩证关系237

二、法律结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238

(一)前提:三段论推理238

(二)立法规范:三要素结构239

(三)重点解读:法律责任241

三、适用相对人的几种辩证推理244

(一)信赖保护244

(二)不溯及既往的例外245

(三)知道与应当知道245

(四)行政重复处理246

(五)任何人不得从自己的过错行为中获利247

四、行政合法性推理248

(一)合法行政主体认定249

(二)行政行为的种类252

(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标准257

(四)对违法行为的纠正260

五、行政合理性推理266

(一)比例原则266

(二)不确定的法律概念267

(三)符合法律目的269

(四)具备合理动机270

(五)考虑相关因素270

(六)排除不相关因素271

(七)保持法律适用与解释的一致性271

(八)已尽专业的注意272

(九)按普通人的理性和常识推定272

(十)措施得当方式得体272

第十一章 法的平衡思维274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274

(一)公权力的边界在哪里?276

(二)“公共利益”如何界定?276

(三)政府如何按照“公意”行使公权力?277

(四)“私权利本位”还是“公权力本位”?278

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279

(一)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原理279

(二)权利与义务的天然不对等性280

(三)法的价值目标只是权利而绝非义务280

(四)权利以法的义务规范为保障281

(五)权利与义务如何实现平衡282

三、法规范之间冲突的平衡283

(一)法冲突的实体性裁定规则284

(二)法冲突的程序性裁定规则284

(三)对违反宪法和法律的立法审查规则285

(四)法律文本与法律解释286

四、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的平衡287

五、行政手段的“刚与柔”相济288

(一)“破窗理论”的启迪289

(二)刚性行政制度290

(三)柔性行政制度307

六、对行政的监督与对权利救济的平衡313

(一)对行政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平衡313

(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平衡316

(三)法律性权利救济与非法律性权利救济的平衡316

第十二章 正当程序思维318

一、正当法律程序之辨析319

二、程序正义:法的实现中的独立内在价值321

三、正当程序的基本方式322

(一)行政决策:五个必经程序323

(二)行政执法:自然正义规则341

(三)权利救济程序347

(四)行政问责制度352

第十三章 法经济思维358

一、法经济思维概述358

(一)法经济思维不同于经济法学思维359

(二)法经济思维也不同于法治经济思维360

(三)法经济思维也不同于经济效益思维360

二、法经济思维的基本路径360

(一)理性主体360

(二)效益原理361

(三)交易费用与制度362

(四)科斯定理362

(五)财产权利体系363

(六)经济的法律程序363

三、行政法的成本与效益364

(一)行政预期的保值与增值364

(二)行政成本与效益分析365

(三)执法成本与效益366

(四)守法成本与违法成本367

下篇 法治与其他371

第十四章 法治与民主371

一、民主与法治的差异与联系371

二、民主中的法治372

(一)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372

(二)法治:对“多数人暴政”的矫正373

三、法治中的民主375

(一)从间接民主到半直接民主的合理回归375

(二)基层民主协商制度376

第十五章 法治与改革创新381

一、“破”与“立”的辩证与平衡381

二、中国经验: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结合383

(一)中国特色的实践383

(二)从自费改革到授权改革383

(三)目前对改革发展与法治关系的认识误区384

第十六章 法治与德治386

一、道德的内涵386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387

(一)外部行为与内部行为之别388

(二)性恶论与性善论之别388

(三)遵守与尊重之别389

(四)强制秩序与社会秩序之别389

(五)一元性与多元性之别390

(六)实在法(法律)与自然法(道德)之别390

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390

(一)法治与德治结合:世界通则390

(二)德治:中国法律本土化转型的逻辑必然393

(三)“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辨析395

第十七章 法治与市场经济398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398

二、“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401

三、政府角色定位: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402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节403

(二)中观:生产要素保障403

(三)微观: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产品安全监管403

四、以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产品404

(一)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404

(二)特许经营制度405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406

(四)政府补贴行为411

五、市场经济主体的法治意识412

(一)自主自律意识412

(二)履行契约意识412

(三)公平竞争意识413

(四)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413

(五)依法纳税意识413

(六)社会责任意识414

参考书目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