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香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1 研究起因1
1.2 研究层面与创新观点5
1.3 研究思路8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9
第二章 高层转喻研究11
2.1 高层转喻与低层转喻的分类12
2.2 高层情景转喻研究14
2.2.1 场境理论14
2.2.2 间接言语行为与高层转喻15
2.2.3 “What is N”构式与高层转喻17
2.2.4 “What's X doing Y”构式与高层转喻17
2.3 语法转喻研究19
2.3.1 语法转喻的界定20
2.3.2 语法转喻主要观点21
2.4 高层篇章转喻32
第三章 高层转喻思维模式与基本观点35
3.1 高层转喻思维模式37
3.2 高层转喻的认知语境观38
3.3 高层转喻的情景语境限制观40
3.4 高层转喻的多域操作观41
3.4.1 多个源域与一个目的域42
3.4.2 一个源域与多个目的域46
3.4.3 多域操作变体观47
3.5 高层转喻推理观48
3.6 高层转喻认知背景限制观49
第四章 高层转喻与语境:“What's X doing Y”构式限制性因素探讨52
4.1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多样解释54
4.1.1 Kay & Fillmore的观点54
4.1.2 Panther & Thornburg的观点55
4.1.3 Ruiz de Mendoza的观点55
4.2 转喻操作模式的修正58
4.3 “What's X doing”和“What's X doing Y”的异同与规约性59
4.4 成分变化与“What's X doing Y”构式63
4.4.1 “doing”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63
4.4.2 说话对象不同与构式义变化64
4.4.3 子构式不同与构式义变化66
4.5 情景语境与认知背景不同功能68
4.6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转喻操作域69
4.7 “What's X doing Y”构式转喻思维的限制规则70
第五章 现代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与高层转喻73
5.1 拒绝言语行为重新分类74
5.1.1 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76
5.1.2 有言拒绝与无言拒绝77
5.1.3 狭义拒绝与广义拒绝78
5.2 间接拒绝的特点81
5.2.1 间接拒绝形式多样82
5.2.2 间接拒绝的意义偏离84
5.2.3 言语行为类型与功能不一致85
5.3 间接拒绝的高层转喻思维86
5.3.1 间接拒绝的部分代整体转喻87
5.3.2 间接拒绝的整体代部分转喻89
5.3.3 因果思维与高层转喻91
5.4 间接拒绝的高层转喻限制因素95
5.4.1 语境限制95
5.4.2 认知背景限制99
5.4.3 话语意图限制101
5.5 间接拒绝的转喻多域操作102
5.5.1 由间接到直接的多域转喻操作102
5.5.2 由直接到间接的多域转喻操作105
第六章 现代汉语疑问句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108
6.1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及疑问句意义的复杂性108
6.1.1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108
6.1.2 疑问句意义的复杂性110
6.2 疑问句重新分类111
6.2.1 疑问句分类观点111
6.2.2 疑问句研究范围113
6.3 疑问句意义偏离113
6.3.1 意义偏离的界定113
6.3.2 四种疑问句意义偏离的情况114
6.3.3 强偏离与弱偏离119
6.4 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121
6.4.1 同一话语多种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121
6.4.2 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类型124
第七章 转喻与语篇:伏应与高层转喻143
7.1 照应与语篇144
7.1.1 照应的相关研究144
7.1.2 语篇照应的局限性146
7.2 伏应的认知激活方式149
7.2.1 同指伏应与转喻思维150
7.2.2 因果伏应与转喻思维155
7.3 “伏”“应”与高层转喻156
7.3.1 伏笔中的转喻思维156
7.3.2 应笔中的转喻思维160
7.4 伏应种类与高层转喻思维164
7.4.1 多伏笔一应笔与高层转喻思维164
7.4.2 多应笔一伏笔与高层转喻思维171
7.4.3 多线伏应与高层转喻思维174
第八章 “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高层转喻思维190
8.1 “的”字结构与构式191
8.1.1 “的”字结构的语义特征193
8.1.2 “的”字结构的形式特征193
8.2 “的”字构式的转喻思维机制196
8.2.1 “的”字构式的转喻思维模式196
8.2.2 “的”字构式转喻中“X”的特殊性198
8.3 “的”字构式的转喻类型199
8.3.1 “领有者—领有物”转喻200
8.3.2 “地点—人/物”转喻201
8.3.3 “性状—事物”转喻202
8.3.4 “施事+行为—对象”转喻203
8.3.5 “行为+受事—人”转喻204
8.3.6 “数量—事物”转喻206
8.3.7 “时间—事物”转喻206
8.3.8 “施事+行为+受事—事物”转喻207
8.3.9 “行为+性状—事物”转喻208
8.4 “的”字构式的限制209
8.4.1 “的”字构式的转喻限制209
8.4.2 “的”字构式的区别性、指称性限制212
8.4.3 “的”字构式内、外限制215
8.4.4 “的”字构式的语境限制217
8.5 “的”字构式的转喻特例221
8.6 “的”字结构语块观与语块类型223
8.6.1 单语块“的”字构式223
8.6.2 拼接语块“的”字构式225
8.6.3 复合语块“的”字构式226
第九章 结语228
9.1 语言现象各章研究结论228
9.2 五种语言现象的转喻共性231
9.3 研究局限与今后研究方向233
参考文献235
索引249
后记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