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经学学术编年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经学学术编年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023228.jpg)
- 杨峰,张伟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21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033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经学-学术研究-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清代经学学术编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高宗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1777)463
四月初七日,乾隆为《经义考》题诗以示“阐崇经学”之意463
五月初一日,贾田祖卒463
五月二十七日,戴震卒464
秋,金曰追撰成《仪礼经注疏正讹》466
十月二十一日,乾隆命惩治江西举人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之罪467
十一月十二日,乾隆命将处理《字贯》案不力之江西巡抚海成及涉案者李友棠二人革职467
十一月十八日,乾隆命军机大臣等查禁与《字贯》相类之书468
十二月十七日,清廷处置《字贯》案中周克开等失察官员469
冬至,王昶撰序称誉程际盛《说文引经考》厥功甚伟469
余萧客卒469
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1778)470
四月十一日,乾隆颁谕训正文体470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书籍存轶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471
八月初四日,李文藻卒471
九月,四库馆校惠栋《周易述》蒇事472
程晋芳《尚书今文释义》三稿成于此年473
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1779)473
二月,四库馆校惠栋《九经古义》蒇事473
六月,四库馆校范家相《诗渖》蒇事473
六月,四库馆校马骕《左传事纬》蒇事474
十一月,四库馆校顾镇《虞东学诗》蒇事474
洪榜卒475
王鸣盛撰成《尚书后案》三十卷475
程晋芳撰成《春秋左传翼疏》三十二卷476
高宗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1780)476
五月十日,乾隆以“帝王之学”与儒者心法、治法之同异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476
十二月,四库馆校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蒇事477
卢文弨致书王念孙论校正《大戴礼记》477
阮元受学于李道南478
高宗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1781)478
正月,四库馆校惠周惕《诗说》三卷蒇事478
正月,四库馆校阎若璩《四书释地》蒇事478
二月十三日,清廷不允御史董之铭续编《钦定四书文》之奏479
二月,四库馆校惠士奇《春秋说》蒇事479
三月,四库馆校惠士奇《易说》蒇事480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如何“正人心而端风教”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480
六月,周广业撰序志《孟子四考》成书481
六月二十六日夜,朱筠卒481
八月,吴骞撰序志《皇氏论语义疏参订》校勘蒇事482
八月,四库馆校黄宗炎《周易象辞》二十二卷蒇事483
九月,四库馆校纳兰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蒇事483
十月,四库馆校陈厚耀《春秋长历》十卷蒇事484
十月,四库馆校王夫之《周易稗疏》蒇事484
程晋芳撰成《尚书古文解略》六卷484
凌廷勘与阮元订交于扬州485
段玉裁返金坛485
姚学甲为钱大昕续刻《金石文跋尾》七卷485
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1782)486
正月二十九日,乾隆以《四库全书》告成授诸编纂人员官职486
五月,林乔荫撰序志《三礼陈数求义》成书486
七月初九日,乾隆颁谕命限期缮写《四库全书》分藏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等处487
十月二十九日,乾隆以毛奇龄《词话》中有背谬议处相关各官并责令改录《四库全书》中类似之处487
阮元始究心于经学488
凌廷勘以程晋芳、翁方纲之荐校书四库馆488
金曰追卒489
高宗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1783)489
三月十四日,戴祖启卒489
春,邵晋涵为章学诚延医于己家490
十月初六日,孔广森撰序志《春秋公羊通义》成书490
十二月十八日,孔继涵卒491
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1784)492
正月初一日,任兆麟撰序志《毛诗通说》成书492
二月二十一日,乾隆颁谕俟江浙三阁《四库全书》缮竣后准许士子领出传写493
四月初二日,段玉裁撰文志《毛诗故训传》成书493
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以诸经异同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494
六月二十一日,程晋芳卒494
十一月二十六日,乾隆以《四库全书》四分造竣议叙相关纂修人员495
洪亮吉撰文志《汉魏音》付梓496
洪亮吉撰成《公羊穀梁古义》二卷496
凌廷堪撰序称江藩《周易述补》“引证精博,羽翼惠氏”496
高宗乾隆五十年 乙巳(1785)497
二月初九日,乾隆命将考试“不入等”之翰苑人员革职497
二月十六日,法坤宏卒497
二月二十九日,乾隆命将己所作《通志堂经解》谕旨冠于该书卷首498
八月初二日,乾隆命德保、庄存与就《律吕正义》一书辑为《简要》499
曹庭栋卒499
邵晋涵撰成《尔雅正义》二十卷500
李惇卒501
高宗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1786)502
正月初五日,陈奂生502
七月初一日,王元启卒502
段玉裁撰《说文解字读》初稿五百四十卷503
八月十二日,卢文弨撰文称段玉裁《说文解字读》“有益于经训者功尤大也”503
十一月,孔广森卒503
十一月,阮元入都并时时问业于邵晋涵、王念孙505
高宗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1787)505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文”、“质”等为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05
五月,王鸣盛撰序称程际盛《说文引经考》“殆真能上追汉世古文家学”506
七月,武亿撰文论《一切经音义》致缪之由506
八月初二日,赵曦明卒506
八月初七日,张金吾生507
八月初八日,曹仁虎卒507
八月,严长明卒508
十月初一日,乾隆命编定《诗经乐谱》509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议定乡、会试科场条例事宜510
十二月,钱大昕撰成《疑年录》四卷511
凌廷勘撰序志《礼经释例》成书511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刊竣512
高宗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1788)512
三月十九日,乾隆命晓谕士子须敦本崇实、砥行立名512
十月十五日,乾隆命限期完成《四库全书》513
十月二十三日,朱骏声生513
十月,庄存与卒514
十一月,顾凤毛卒515
十二月,庄有可撰成《周易集说》七卷516
王鸣韶卒516
翟灏卒516
高宗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1789)517
正月,钱大昕主讲紫阳书院517
二月初四日,乾隆于经筵上宣讲《论语》之《述而》、《八佾》相关章节517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六经中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19
五月十七日,乾隆颁谕命迅速查禁应毁之书519
六月,任大椿卒520
十月二十三日,刘文淇生521
十一月初九日,乾隆命细心校勘文溯阁《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二份521
李兆洛向卢文弨请业于常州龙城书院521
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1790)522
春,顾广圻始请业于江声522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尚书》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22
四月,洪亮吉、凌廷堪登进士第523
五月二十三日,乾隆颁谕准许士子钞阅《四库全书》以资研究523
六月,庄有可撰序志《周官指掌》五卷、《周官集说》十二卷成书524
九月十七日,乾隆命彭元瑞等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总校官并议处校书不尽责之王燕绪等人524
九月,陆费墀卒525
褚寅亮卒525
钱塘卒526
段玉裁晤章学诚于毕沅湖广总督幕中527
王引之以所著《尚书古义》寄质汪中527
高宗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1791)527
二月初五日,乾隆于仲春经筵宣讲《论语》、《尚书》527
二月初五日,刘宝楠生528
二月,臧庸删录卢文弨《周易注疏辑正》成《周易注疏校纂》三卷529
五月,段玉裁撰成《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529
七月十八日,乾隆以文津阁《四库全书》内扬雄《法言》有缺敕令纪昀等校补文渊、文源二阁中相关书籍530
八月,段玉裁撰序称王念孙《广雅疏证》“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531
十一月二十四日,乾隆颁谕命刻石经列于太雍531
十一月,际元奉诏充石经校勘官532
翁方纲撰定《经义考补正》532
洪腾蛟卒533
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1792)533
二月二十五日,陆锡熊卒533
三月十六日,钱大昕撰序志惠栋《古文尚书考》刊行534
四月十五日,乾隆申饬纪昀覆校各书“毋得再有舛误”534
五月,卢浙撰序志《周易经义审》成书535
六月十三日,阮元撰序志校核《仪礼》蒇事536
六月二十六日,乾隆颁谕命各省督抚及学政严禁士子读删节经书以猎取功名536
六月,段玉裁刊行戴震《东原文集》十二卷537
七月初五日,龚自珍生537
七月十九日,清廷议从翁方纲限期查禁删本经书及板片之奏537
十月二十日,乾隆命各督抚将删本经书即行查明具奏538
十月,李富孙撰序志《李氏易解剩义》成书538
十月,段玉裁识黄丕烈、顾广圻于苏州539
十一月,郝懿行撰序志《易说》成书539
十二月十八日,清廷议从纪昀等科试《春秋》命题不用胡《传》之奏540
汪缙卒540
高宗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1793)541
二月初二日,乾隆命缮写《石渠宝笈续编》五份分贮乾清宫等处541
二月初六日,乾隆于仲春经筵上宣讲《中庸》、《尚书》相关内容541
三月十三日,乾隆再敕军机大臣等催缴坊间删节经书及书板542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以《尚书》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43
四月二十三日,乾隆令各督抚将收缴删节经书及板片情况五年汇奏一次543
六月,段玉裁撰序称臧庸《经义杂记》“发疑正读必中肯綮”544
七月二十七日,乾隆命各省督抚等查禁“删节陋本”时不得过于繁琐544
八月,武亿《经读考异》刊竣545
十月,段玉裁撰序志《周礼汉读考》成书545
十一月初三日,梁履绳卒546
十二月初十日,乾隆颁谕嘉奖朱珪546
十二月,王昶以老病乞休致547
清廷不允洪亮吉以《礼记》郑康成注易陈灏注之奏547
钱大昭《广雅疏义》稿本约成于此年547
郝懿行《礼记笺》四十九卷约成于此年548
高宗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1794)549
二月,郝懿行撰序志《诗问》成书549
春,孔广廉将其兄孔广森《大戴礼补注》付梓550
三月,庄有可撰序志《今文尚书集注》六卷成书550
五月十一日,马宗琏撰文志《春秋左传补注》成书550
六月,周春撰序志《古文尚书冤词补正》成书551
八月,丁晏生551
八月,朱珪撰序誉金榜《礼笺》“不失三代制作明备之所在”552
九月十七日,乾隆以石经校勘将竣加彭元瑞太子少保衔552
十月初一日,黎曙寅撰序志《周易拟像》成书552
十月十六日,乾隆颁谕儒臣妥议科考经书所用版本553
十一月十七日,乾隆颁谕赐谥胡煦以示优渥儒臣之意554
十一月二十日,汪中卒554
十二月初一日,陈鳣撰序志《论语古训》成书555
十二月十二日,阮元始修《山左金石志》556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刻竣556
高宗乾隆六十年 乙卯(1795)557
二月初五日,乾隆诣文庙行释奠礼并命增广各直省岁试入学名数以示崇儒重道之意557
三月二十日,焦循致书孙星衍论“考据著作”558
四月,谢墉卒558
六月,卢文弨撰序志《仪礼注疏详校》成书559
十一月二十八日,卢文弨卒560
焦循代阮元撰序称万斯大《经学五书》“立体严正、析理精密”561
李富孙辑成《易解剩义》三卷561
宋绵初《韩诗内传征》付梓562
仁宗嘉庆元年 丙辰(1796)563
正月,王念孙撰序志《广雅疏证》成书563
二月初二日,嘉庆命各省试题务将“《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者课士衡文”564
二月初四日,嘉庆首举经筵565
三月二十九日,程际盛卒565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以“人心”、“道心”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66
六月十五日,邵晋涵卒566
八月,朱则泊刻其师姚鼐《九经说》于旌德568
十一月初一日,刘逢禄撰序志《穀梁废疾申何》成书568
彭绍升卒569
仁宗嘉庆二年 丁巳(1797)569
正月二十二日,阮元始修《经籍纂诂》569
正月,段玉裁始与程瑶田相见570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570
三月,王引之撰序志《经义述闻》初稿成571
五月,庄有可撰序志《春秋小学》成书571
六月,阮元刻日本人所撰《七经孟子考文》及《补遗》于浙江任上572
七月初三日,毕沅卒573
九月,严可均撰文志《唐石经校文》刻成574
十二月初二日,王鸣盛卒574
张惠言撰序志《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成书575
刘玉麟殁于军576
仁宗嘉庆三年 戊午(1798)577
二月初一日,王引之撰序志《经传释词》成书577
二月二十四日,余廷灿卒578
六月,阮元注释《曾子》十篇成578
六月,孙星衍撰序志《孙氏周易集解》成书579
八月十五日,倪象占撰序志《周易索诂》成书580
八月,阮元撰成《经籍纂诂》580
仁宗嘉庆四年 己未(1799)581
正月初三日,乾隆崩581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以“帝王之学异乎儒生者安在”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81
六月,钱大昕撰序称《经籍纂诂》“学术正而士习端,其必由是”582
七月初一日,王引之撰序称《经籍纂诂》为“握六艺之钤键,廓九流之潭奥”582
八月二十七日,洪亮吉以“讪上无礼”言事获罪被遣发伊犁583
九月初三日,江声卒584
秋,臧琳《经义杂记》经阮元之助付梓584
十月,武亿卒585
十一月,焦循撰序志《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成书586
十二月,阮元《经籍纂诂》刻竣586
十二月,周邵莲撰文志《诗考异字笺余》成书586
十二月,蔡新卒587
凌廷堪撰《礼经释例》三稿成588
王引之、张惠言等登进士第588
仁宗嘉庆五年 庚申(1800)589
五月二十二日,王钟健以奏请厘正文体获咎589
九月,洪亮吉得释归里并自号更生居士589
仁宗嘉庆六年 辛酉(1801)590
正月十七日,阮元建诂经精舍于杭州590
二月二十九日,孙志祖卒590
四月十五日,朱珪誉庄存与《春秋正辞》“义周旨密,博辨宏通”591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以《尚书》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92
六月十一日,金榜卒592
八月初四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593
十一月,章学诚卒593
严元照撰成《尔雅匡名》稿本595
周柄中卒596
仁宗嘉庆七年 壬戌(1802)596
正月二十八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596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以“五经微旨”等内容策试天下贡士597
六月初三日,张惠言卒598
六月二十六日,谢启昆卒599
夏,阮元撰序称程瑶田《仪礼丧服足征记》“裨益经学、启迪后人非浅鲜”599
十月二十五日,嘉庆颁谕命内外官员劝谕书坊及藏书家毁烧“不经小说”600
十二月二十一日,李调元卒601
马宗琏卒601
洪亮吉撰成《左传诂》二十卷602
梁章钜登进士第603
仁宗嘉庆八年 癸亥(1803)603
正月二十八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03
正月,段玉裁撰序称严元照《尔雅匡名》“能窥见其大者”604
三月初一日,焦循撰序志《毛诗地理释》成书605
四月初七日,嘉庆添派庆桂等会同纪昀修缮《四库全书》605
六月二十五日,嘉庆令董诰等校勘太学石经605
八月十七日,嘉庆命御书处“查照修整”太学石经文字606
仁宗嘉庆九年 甲子(1804)606
正月十五日,姚文田撰文志《说文声系》付梓606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07
七月十五日,凌廷堪撰序志《燕乐考原》成书608
九月,焦循撰序志《论语通释》成书608
九月,王昶撰序志汪照《大戴礼注补》刻竣609
十月二十日,钱大昕卒610
庄有可撰成《礼记集说》四十九卷、《仪礼丧服经传分释》一卷611
谢震卒611
仁宗嘉庆十年 乙丑(1805)612
二月初五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12
二月十四日,纪昀卒612
四月二十二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613
五月二十日,刘台拱卒614
六月,崔述撰文志《读风偶识》成书615
六月,刘逢禄撰序志《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何氏解诂笺》成书616
闰六月二十八日,臧礼堂卒617
十一月,王昶《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刊竣617
桂馥卒618
仁宗嘉庆十一年 丙寅(1806)619
二月初五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19
三月十日,郑珍生620
四月,洪亮吉撰序志《六书转注录》成书620
六月初七日,王昶卒621
六月二十一日,庄有可撰成《春秋字数义》622
十月,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四十三卷刊竣622
十一月,钱坫卒623
十二月初五日,朱珪卒624
仁宗嘉庆十二年 丁卯(1807)624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24
二月,丁杰卒625
八月,汪光燨卒626
段玉裁撰成《说文解字注》三十卷626
仁宗嘉庆十三年 戊辰(1808)627
二月初四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27
二月,凌曙撰文志《四书典故核》梓行628
三月二十五日,凌廷勘《礼经释例》五稿成628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629
五月,王念孙撰序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千七百年无此作”629
八月,凌廷堪应阮元之聘至杭州630
八月,凌廷堪撰跋称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足矫以臆说经之蔽”630
十月,段玉裁撰序称阮元《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较陆德明《释文》之在唐初为无让”631
十一月十六日,嘉庆因御史黄任万之奏颁谕诸臣衡文须以“清真雅正”为宗631
十二月,庄有可撰序志《毛诗说》成书632
仁宗嘉庆十四年 己巳(1809)633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33
三月,陶定申于江宁补锓其师姚鼐《九经说》为十七卷634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以五旬庆节开恩科策试天下贡士634
五月十二日,洪亮吉卒635
六月初二日,凌廷堪卒636
七月,凌廷堪遗著《礼经释例》得阮元父子之助而刻竣638
九月十二日,嘉庆晓谕内阁张鹏展奏请令翰林等日进经义一折“所言近于迂拘”638
十一月二日,张聪咸撰序志《左传杜注辨证》成书639
段玉裁致函黄丕烈论其新刻《孟子音义》误字639
李钟泗卒640
仁宗嘉庆十五年 庚午(1810)640
二月初五日,嘉庆于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40
段玉裁撰文志《春秋左传古经》成书641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十二卷自是年陆续付梓642
陈奂始从江沅受学并因江氏而识段玉裁642
仁宗嘉庆十六年 辛未(1811)643
二月初三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43
三月,严荣撰序称许珩《周礼注疏献疑》、《周礼经注节钞》视别家“尤为赅括”644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644
四月,阮元编录《经郛》一百卷645
五月,李钧简撰成《周易引经通释》十卷645
六月十五日,王念孙撰叙称臧庸《拜经日记》“可谓辨矣”646
六月二十五日,洪颐煊撰序志《孔子三朝记》成书647
七月二十七日,臧庸卒647
七月,段玉裁撰序称张阮林《左传刊杜》“固可以传诸通邑大都”648
仁宗嘉庆十七年 壬申(1812)649
二月初一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49
二月,邵瑛撰序志《说文解字群经正字》成书649
夏,刘逢禄撰序志《五经考异》付梓650
九月初五日,阮元将《经籍纂诂》进呈嘉庆御鉴650
十一月初一日,段玉裁撰《十经斋记》论及六经宗旨与宋儒之异651
包世臣向姚鼐请业于钟山书院651
冬,朱休度卒651
仁宗嘉庆十八年 癸酉(1813)652
正月,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三卷付梓652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53
十一月,汪莱卒653
十一月,焦循撰文志《易通释》成书654
钱大昭卒655
冯登府撰成《论语异文考证》十卷初稿656
李富孙撰序志《春秋三传异文释》成书656
仁宗嘉庆十九年 甲戌(1814)657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57
二月,张聪咸卒658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太和殿前658
四月,汪廷珍撰序称苏秉国《周易通义》“辞简而义昭,语质而理洽”659
八月初六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659
十二月,牟应震撰序志《毛诗物名考》成书660
程瑶田卒661
仁宗嘉庆二十年 乙亥(1815)662
正月初七日,王念孙撰序称汪中《述学》“卓而不群”662
二月初三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62
二月,孙星衍撰序志《尚书今古文注疏》成书663
二月,焦循撰《九经三传沿革例序》并论及汉学、宋板书亦自有优劣664
初伏,钱仪吉撰序称洪震煊《夏小正疏义》“使二千余年古经一旦复明于世”664
九月初八日,段玉裁卒665
九月十三日,姚鼐卒666
秋,孙焘《毛诗说》三十卷镌板刊行667
十一月,钱侗卒667
冬,洪震煊卒668
十二月,焦循撰序志《易章句》初稿成书668
陈奂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撰跋志书之付梓669
周春卒669
仁宗嘉庆二十一年 丙子(1816)670
正月,周用锡撰序志《尚书证义》成书670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71
二月初六日,崔述卒671
六月二十三日,庄述祖卒673
秋,阮元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成673
十一月,包世荣撰序志《毛诗礼征》成书674
冬,杨凤苞卒674
汪家禧卒675
仁宗嘉庆二十二年 丁丑(1817)676
正月十九日,李赓芸卒676
正月二十八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76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677
六月,李锐卒677
八月二十三日,恽敬卒678
十月十五日,嘉庆命各直省讲明五经及四子书以端士习679
十一月十一日,嘉庆命各省督抚于所属教官时加考核以“以励师儒而端教术”679
十一月,汪廷珍撰识语志其师任大椿《小学钩沉》付梓680
十一月,丁晏撰成《论语孔注证伪》四卷680
陈鳣卒681
王谟约卒于此年681
焦循《书义丛抄》约成于此年682
仁宗嘉庆二十三年 戊寅(1818)683
正月十二日,孙星衍卒683
正月二十七日,翁方纲卒684
二月十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85
三月,牟应震《诗问》六卷付梓686
四月,焦循撰序志《尚书补疏》成书687
四月,焦循撰序志《春秋左传集解补疏》成书687
五月初五日,焦循撰序志《周易补疏》成书688
五月十六日,庄炘卒688
六月十六日,严可均撰文志《说文校义》付梓689
六月十六日,焦循撰成《毛诗补疏》五卷689
七月,焦循撰序志《礼记补疏》成书690
八月二十二日,嘉庆命各直省刊布《皇朝通礼》690
十一月,宋翔凤撰序志《大学古义说》成书691
陈奂在京师与王念孙、王引之、郝懿行等时相切劘691
陈士珂《韩诗外传疏证》经后人整理付梓691
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己卯(1819)692
正月初一日,金鹗卒692
正月二十日,嘉庆命无须再议唐鉴奏请复轮班日讲官员及缮进经史讲义一事693
二月初二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93
二月,陈寿祺撰序志《三家诗遗说考》成书694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695
闰四月,凌曙撰序志《春秋公羊礼疏》成书695
六月十三日,嘉庆颁谕命各督抚整饬所属书院696
六月,张汝霖撰序志《学诗毛郑异同签》成书696
七月,陈奂与胡承珙等公祭郑玄于京师东隅万柳堂697
七月,焦循撰成《孟子正义》初稿三十卷697
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庚辰(1820)698
二月初三日,嘉庆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698
三月初二日,阮元开学海堂于广州698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策试天下贡士于太和殿698
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崩699
七月二十七日,焦循卒699
丁晏著《毛郑诗释》四卷、《诗考补注补遗》三卷、《郑氏诗谱考正》一卷701
李富孙托黄丕烈刻《说文辨字正俗》八卷701
清代后期经学学术编年705
宣宗道光元年 辛巳(1821)705
四月,沈钦韩撰序志《春秋左氏传补注》成书705
五月,黎世序撰序志《河上易注》成书705
七月十六日,王引之撰序称丁晏《论语孔注证伪》“举千数百年之愚惑一朝而尽解之”706
七月二十日,江藩撰序志《尔雅小笺》成书706
九月十九日,许桂林卒707
十二月二日,俞樾生707
李富孙刻《周易异文释》六卷708
宣宗道光二年 壬午(1822)708
二月十八日,道光命各直省整顿书院708
闰三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09
闰三月,徐养原撰文志《周官故书考》成书并辨“故书”、“今书”之别709
四月,二十五日,丁晏撰序志《礼记释注》成书710
六月十六日,王念孙撰文称朱彬《经传考证》“可谓传注之功臣”711
八月十六日,丁晏撰序志《仪礼释注》成书711
八月十九日,丁晏撰序志《毛郑诗释》成书712
九月十四日,庄有可卒712
丁晏撰成《仪礼》、《周礼》、《礼记》释注八卷及《佚礼扶微》二卷713
胡培系生713
宣宗道光三年 癸未(1823)714
正月,阮元《揅经室集》刻成714
二月十一日,道光命将汤斌从祀文庙“以崇实学而阐幽光”714
二月十三日,道光诣文庙行释奠礼并亲临文庙讲学714
八月初三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715
八月初七日,丁晏撰序志《周礼释注》成书715
十月十五日,汪龙卒716
十一月十八日,钮树玉撰文志《段氏说文注订》成书716
冬,雷学淇《介庵经说》付梓717
宣宗道光四年 甲申(1824)717
正月二十一日,黎世序卒717
二月初五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18
二月,潘克溥撰文志《诗经说铃》成书718
闰七月十四日,刘开卒于亳州719
八月十日,道光撰序志《续纂通礼》成书720
八月十八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720
九月,刘恭冕生721
方东树始著《汉学商兑》721
宣宗道光五年 乙酉(1825)723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23
二月初六日,郝懿行卒723
四月十六日,胡承珙撰序志《仪礼古今文疏义》成书725
五月二十七日,徐养原卒725
八月初五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726
八月,黄丕烈卒726
八月,阮元始辑刻《皇清经解》727
八月,雷学淇撰文志《古经天象考》成书728
秦笃辉撰序志《经学质疑录》成书并辨称汉学、宋学俱不可少728
宣宗道光六年 丙戌(1826)728
二月初九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28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29
六月,阮元因调补云南将《皇清经解》编撰事宜托付夏修恕、严厚民730
八月初八日,王念孙撰序称李惇《群经识小》“能以古义之宏深,启后学之锢蔽”730
九月十八日,包世荣卒730
宣宗道光七年 丁亥(1827)731
二月初四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31
五月初一日,胡承珙撰序志《小尔雅义证》成书731
五月,李黼平撰序志《毛诗义》二十四卷付梓732
六月二十日,秦笃辉撰序志《易象通义》733
八月,郝懿行遗著《春秋说略》、《春秋比》刻竣733
九月初一日,曾钊撰文志《周易虞氏义笺》成书734
九月十七日,钮树玉卒734
十一月十一日,姚文田卒735
戴清卒736
宣宗道光八年 戊子(1828)737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37
四月二十八日,胡世琦卒737
九月,冯登府撰文志《石经补考》十二卷梓成738
刘文淇与刘宝楠、陈立等相约各治一经738
十二月二十三日,庄绶甲卒739
宣宗道光九年 己丑(1829)739
二月初五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39
五月廿六日,凌曙卒740
八月十六日,刘逢禄卒741
八月二十日,薛传均卒742
九月,《皇清经解》刻竣742
十二月,《皇清经解》寄至云南阮元官署743
张金吾卒744
宣宗道光十年 庚寅(1830)745
二月初三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45
五月,洪颐煊撰序称徐璈《诗经广诂》“往往有与鄙见相吻合者”745
七月二十七日,卢浙卒746
十一月,李富孙校刻《李氏易解校异》二卷746
王引之撰成《经义述闻》三十二卷747
宣宗道光十一年 辛卯(1831)748
二月初六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48
三月二十九日,王引之等进呈所校《康熙字典》749
十月初四日,道光谕陶澍等严查并销毁书肆小本文策749
十一月,李富孙刻《书经异文释》二卷749
十二月二十日,沈钦韩卒750
周中孚卒750
管同卒于宿迁旅次751
江藩卒752
宣宗道光十二年 壬辰(1832)753
正月二十四日,王念孙卒于京邸753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54
三月初五日,丁裕彦撰序志《周易述传》成书755
四月,陈乔枞撰序志《礼记郑读考》成书755
五月二十五日,丁履恒卒756
七月,朱彬撰序志《礼记训纂》成书757
闰九月十四日,胡承珙卒757
闰九月二十二日,张宗泰卒758
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闿运生758
李黼平卒759
李贻德卒760
宣宗道光十三年 癸巳(1833)760
二月初三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60
二月,邹汉勋撰文志《读书偶识》成书761
十二月,朱骏声撰序志《说文通训定声》成书761
宣宗道光十四年 甲午(1834)762
正月二十八日,朱彬卒762
二月初三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63
二月二十日,陈寿祺卒于里第763
夏,胡培翚、陈奂等人将胡承珙遗著《毛诗后笺》付梓764
十一月二十四日,王引之卒765
宣宗道光十五年 乙未(1835)766
二月十九日,顾广圻卒766
四月十六日,马瑞辰撰文志《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付梓767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68
七月十三日,道光命各直省督抚整饬士风768
十月二十八,清廷不从易镜清三场试策改用律例之奏769
陈立撰文志《说文谐声孳生述》成书769
宣宗道光十六年 丙申(1836)770
二月初五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70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71
五月初八日,汪远孙卒771
端木国瑚撰成《周易指》三十八卷772
阮元撰序志《诗书古训》成书772
黄位清撰成《诗绪余录》773
宣宗道光十七年 丁酉(1837)773
正月,刘文淇刊行《春秋左氏传旧疏考正》八卷773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74
七月二十五日,清廷议从巫宜禊振兴学校之奏774
七月,许鸿磐卒775
九月二十二日,端木国瑚卒775
侯康卒776
洪颐煊卒776
梁章钜辑《论语集注旁证》二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777
宣宗道光十八年 戊戌(1838)778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78
九月,陈乔枞撰序志《鲁诗遗说考》成书778
冬,江沅卒779
李富孙《诗经异文释》十五卷付梓779
宣宗道光十九年 己亥(1839)780
二月初三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80
二月,黄位清撰序志《诗异文录》三卷付梓781
七月二十七日,潘德舆卒781
宣宗道光二十年 庚子(1840)782
四月十二日,俞正燮卒于江宁惜阴书院782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83
五月初二日,宋翔凤撰序志《孟子赵注补正》成书783
五月初九日,宋翔凤撰序志《论语说义》付梓784
冬,方申撰成《易学五书》稿本785
十一月初三日,方申卒785
魏源撰序志《诗古微》成书786
冯登府撰成《三家诗遗说》八卷787
柳兴恩《穀梁大义述》得阮元之助付梓787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1841)788
正月初九日,邓显?卒788
正月,徐璈卒789
二月初四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89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790
八月十二日,龚自珍卒于丹阳790
八月,郑国鸿卒于军事792
十月二十五日,冯登府卒792
冬末,莫友芝刻《张杨园先生集》竣事793
宣宗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1842)793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93
六月十日,瞿中溶卒794
七月初一日,王先谦生794
七月初三日,黄承吉卒794
十月,李道平撰序志《周易集解纂疏》成书795
陈澧撰成《切韵考》796
朱孔彰生797
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1843)797
二月初六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797
四月,陈乔枞撰序志《诗经四家异文考》五卷成书798
五月,武亿《三礼义证》刻竣799
除夕,李富孙卒799
严可均卒800
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1844)801
正月,黄式三撰序志《春秋释》成书801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01
四月二十一日,道光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02
八月,黄式三《论语后案》付梓802
十月二十九日,姚配中卒803
十一月初一日,张穆撰序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扶翼表襮之功视段、桂为伟”804
倭仁奏请讲论道义以“成就君德”804
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1845)805
凌扬藻卒805
宣宗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1846)805
正月,陈乔枞撰序志《诗纬集证》成书805
二月初五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06
八月,臧寿恭卒807
八月,桂文灿撰序志《孟子赵注考证》成书807
十一月,钱仪吉雠校《诗总闻》蒇事807
宣宗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1847)808
二月初二日,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08
五月初八日,张澍卒808
八月初三日,汪喜孙卒于怀庆府任809
八月初七日,陈奂《诗毛氏传疏》三十卷刻竣810
林伯桐卒810
宣宗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1848)811
二月,道光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11
八月,黄式三撰序志《易释》成书812
十一月,黄以周撰序志《十翼后录》成书812
柯邵忞生813
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1849)814
五月,莫友芝撰序述校刊宋本《中庸集解》始末814
六月二十日,梁章钜卒于温州官署814
七月,胡培翚卒815
十月十三日,阮元卒816
十一月初九日,张穆卒于京师818
宣宗道光三十年 庚戌(1850)819
正月十一日,道光崩819
四月初七日,钱仪吉卒819
四月十三日,朱珔卒819
四月二十一日,咸丰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20
十一月十四日,皮锡瑞生820
王闿运因识彭嘉玉始有志于通经达用之学820
金鹗《求古录礼说》得陈奂等人之助刊行821
文宗咸丰元年 辛亥(1851)822
正月初一日,陈世镕撰序志《周易廓》成书822
五月十一日,陈熙晋卒823
五月二十四日,方东树卒于祁门东山书院823
闰八月二十五日,邓显鹤卒824
九月十九日,张学尹卒825
十二月二十三日,朱骏声以进呈《说文通训定声》赏国子监博士衔826
文宗咸丰二年 壬子(1852)826
四月二十一日,咸丰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26
五月,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刻竣827
八月初五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827
廖平生828
文宗咸丰三年 癸丑(1853)829
五月十七日,萧光远撰序志《周易属辞》三编成书829
八月十七日,咸丰颁谕将《三礼通释》原书交还林昌彝命其改正后再行进呈830
九月初七日,咸丰颁谕命林昌彝以教授归部选用830
十二月十七日,邹汉勋卒830
马瑞辰卒831
罗士琳卒832
文宗咸丰四年 甲寅(1854)832
二月初八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32
五月,徐灏撰序志《通介堂经说》付梓833
九月二十一日,刘文淇卒834
曾钊卒于家835
蒋湘南卒835
王筠卒836
文宗咸丰五年 乙卯(1855)837
正月,魏源撰序志《书古微》定稿837
二月初六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38
春,黄以周撰序志《周易故训订》成书838
八月,桂文灿撰序志《经学博采录》成书839
九月二十四日,刘宝楠卒839
十月十八日,戴钧衡卒840
十一月初三日,何桂珍卒840
王闿运始治《三礼》841
丁晏撰成《周易述传》、《尚书余论》、《毛诗陆疏校正》、《孝经述注》、《易经象类》诸书841
文宗咸丰六年 丙辰(1856)842
二月十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42
四月二十一日,咸丰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42
八月,李锐《周易虞氏略例》得王炳等人之助付梓843
十一月冬至,祁俊藻撰文称沈镐《毛诗传笺异义解》“有三善”843
丁晏撰成《诗集传附释》一卷、《书蔡传附识》一卷、《春秋胡传申正》四卷、《左传杜解集正》八卷844
文宗咸丰七年 丁巳(1857)845
三月初一日,魏源卒845
七月二十八日,咸丰以俞樾《易原图》为“穿凿附会”、“率意妄陈”命发还之847
八月十五日,伍崇曜为林伯桐《毛诗通考》撰跋847
九月初九日,伍崇曜为林伯桐《毛诗识小》撰跋848
九月十六日,苏惇元卒848
马国翰卒849
文宗咸丰八年 戊午(1858)849
正月初一日,郑珍撰序志《说文逸字》梓成849
二月初五日,康有为生850
八月初一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850
十月十六日,朱骏声卒于石村851
十月,陈澧撰文志《声律通考》成书851
朱右曾卒852
文宗咸丰九年 己未(1859)853
四月二十一日,咸丰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53
八月初一日,叶名沣卒853
八月初二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秋经筵854
文宗咸丰十年 庚申(1860)854
二月初二日,咸丰御文华殿举行仲春经筵854
三月十九日,胡泽顺以不屈被杀855
四月二十一日,咸丰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855
十月二十四日,陈寿熊卒856
宋翔凤卒856
朱绪曾约卒于此年857
文宗咸丰十一年 辛酉(1861)858
正月十八日,唐鉴卒858
七月十七日,咸丰崩859
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卒于武昌859
十月初七日,刘书年卒于家860
十二月初一日,邵懿辰卒861
十二月,林春溥卒862
凌堃卒862
穆宗同治元年 壬戌(1862)863
正月十九日,伊乐尧卒863
六月初四日,何秋涛卒864
八月初九日,徐鼒卒于福宁府署865
十二月十三日,清廷颁谕命太学及翰林院讲论经史以崇“正学”865
黄式三卒866
陈乔枞撰序志《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成书867
穆宗同治二年 癸亥(1863)868
六月二十九日,陈奂卒868
八月十九日,黎恂卒于家869
穆宗同治三年 甲子(1864)869
三月,林昌彝《三礼通释》在广州开雕869
六月,顾广誉撰序志《学诗详说》三十卷、《学诗正诂》定稿870
七月初四日,黄思诚卒871
九月十七日,郑珍卒871
吴嘉宾卒872
陈立《句溪杂著》付梓873
俞樾撰成《群经平议》三十五卷873
穆宗同治四年 乙丑(1865)874
王先谦登进士第874
十一月初九日,李棠阶卒于京师寓所874
十一月,梁绍献卒875
冬,王振声卒875
方宗诚撰成《礼记集说补义》一卷875
穆宗同治五年 丙寅(1866)876
四月二十七日,顾广誉卒于上海龙门书院876
夏,郑珍《仪礼私笺》刻于成都876
冬至日,朱兰撰序志李贻德《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刊竣877
许瀚卒878
穆宗同治六年 丁卯(1867)879
八月初九日,刘毓崧卒879
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以游百川之奏再申崇尚实学之意880
穆宗同治七年 戊辰(1868)880
三月,孙希旦《礼记集解》六十一卷为后世子孙刻竣880
三月,吴树声《诗小学》三十卷于寿光官廨开雕881
七月初七日,钟文烝撰序志《春秋穀梁经传补注》定稿881
陈立《公羊义疏》约成于此年前后882
穆宗同治八年 己巳(1869)883
四月二十日,高均儒卒883
五月,王检心卒883
九月十一日,冯世瀛撰序志《雪樵经解》三十卷付梓884
十月二十二日,陈立卒884
王闿运撰成《春秋事比》、《穀梁申义》并开始笺《尚书》885
陈乔枞卒于官886
穆宗同治九年 庚午(1870)887
春,刘宝楠《论语正义》付梓887
王闿运撰成《周易燕说》888
穆宗同治十年 辛未(1871)888
八月,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付梓888
九月十四日,莫友芝卒889
十月,方玉润《诗经原始》十八卷付梓890
夏炘卒891
倭仁卒892
穆宗同治十一年 壬申(1872)893
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卒893
四月二十七日,薛寿卒895
九月,王闿运撰成《今古文尚书笺》895
十月,郑献甫卒895
十月,孙诒让撰成《商周金识拾遗》三卷896
陈世镕卒896
穆宗同治十二年 癸酉(1873)897
二月二十六日,戴望卒于金陵书局897
六月,俞樾撰序称梁章钜《论语旁证》“义蕴精深,体例详慎”898
八月十一日,吴敏树卒于长沙书局898
十一月初八日,徐时栋卒899
皮锡瑞举拔贡899
穆宗同治十三年 甲戌(1874)900
三月,孙诒让以校读《论语正义》所得奉质刘恭冕900
四月,冯桂芬卒900
七月二十日,何绍基卒于苏州901
程鸿诏卒902
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崩902
德宗光绪元年 乙亥(1875)903
三月,蒋曰豫卒903
三月,王闿运撰成《诗补笺》903
春,张之洞建尊经书院于四川903
九月,汪曾唯刊刻梁履绳《左通补释》蒇事904
十二月十三日,丁晏卒904
八月,缪荃孙执贽于张之洞并应命撰《书目答问》905
德宗光绪二年 丙子(1876)905
二月,孙诒让校刊同邑方成珪所著《集韵考正》905
五月,孙熹撰文志重刻金鹗《求古录礼说》蒇事906
六月十四日,唐仁寿卒906
林昌彝卒907
康有为受学于朱次琦907
德宗光绪三年 丁丑(1877)908
尹耕云以忧劳卒908
钟文烝卒908
德宗光绪五年 己卯(1879)909
六月,方宗诚撰序志《说诗章义》成书909
八月,王先谦刻《东华录续录》一百二十卷成910
皮锡瑞始治经910
德宗光绪六年 庚辰(1880)910
七月十四日,丁寿昌卒于严州府署910
八月,徐士銮补刻宋世荦《周礼故书疏证》、《仪礼古今文疏证》二书入《台州丛书》蒇事911
柳兴恩卒912
德宗光绪七年 辛巳(1881)912
正月十一日,光绪令“留览”潘祖荫、翁同龢进呈陈奂《毛诗传疏》一书912
朱次琦卒913
德宗光绪八年 壬午(1882)914
正月二十二日,陈澧卒914
七月十六日,刘寿曾卒915
十二月初六日,光绪令“留览”游百川所进呈郝懿行及王照圆所著书籍915
德宗光绪九年 癸未(1883)916
六月,刘恭冕以疾卒于家916
九月,方宗诚撰文志《春秋集义》成书917
十二月初九日,成孺卒917
冬,吴重意将桂馥《历代石经略》付梓918
德宗光绪十年 甲申(1884)919
桂文灿卒919
刘师培生920
冬,廖平撰序志《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成书921
德宗光绪十一年 乙酉(1885)922
正月,张文虎卒922
三月初一日,方宗诚撰序志《志学续录》定稿923
十一月,王先谦于江苏学政任开设南菁书局923
德宗光绪十二年 丙戌(1886)923
六月,王先谦以设局刊行《续皇清经解》等事奏闻朝廷923
九月,徐承祖校刻其父徐鼒《周易旧注》十二卷于日本924
十一月十七日,王闿运撰成《论语训》925
德宗光绪十三年 丁亥(1887)925
九月二十七日,李元度卒925
十二月初一日,陈玉树撰序志《毛诗异文笺》成书926
皮锡瑞撰《尚书大传笺》926
德宗光绪十四年 戊子(1888)927
二月,方宗诚卒927
二月,俞樾撰序志《茶香室经说》成书928
六月,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刊竣929
秋,王先谦刊成《南菁书院丛书》929
十一月,洪良品撰序志《古文尚书辨惑》成书929
胡培系约卒于此年930
德宗光绪十五年 己丑(1889)931
正月十五日,段复昌撰文志《周易补注》成书931
秋,王韬汇刊其经学著述为《弢园经学辑存》932
十一月十日,王树楠撰序志《费氏古易订文》成书932
德宗光绪十六年 庚寅(1890)933
六月初一日,郭嵩焘撰序志《礼记质疑》付梓933
十月,黎庶昌为日本长尾槙太郎撰《儒学本论序》称西法“为儒所包”934
德宗光绪十七年 辛卯(1891)935
二月十一日,光绪命毋议高燮曾奏请举行日讲一折935
四月十四日,李铭汉卒935
六月十三日,郭嵩焘卒936
六月,孙葆田在山东书局校毕《周易本义》并付梓937
七月,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刻成938
十一月,曹元弼撰成《礼经校释》938
德宗光绪十八年 壬辰(1892)938
四月二十七日,黄云鹄撰序志《群经引诗大旨》成书938
六月,皮锡瑞始撰《古文尚书疏证辨正》939
九月初九日,光绪颁谕将宋儒游酢从祀文庙940
九月,孙葆田梓行《永乐大典》辑本《春秋会义》940
顾震福撰序志《小学钩沈续编》八卷成书940
德宗光绪十九年 癸巳(1893)941
三月十五日,廖平撰序志《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定稿941
春,黄以周撰文志《群经说》成书942
四月,黄以周《礼书通故》刊成942
十二月,皮锡瑞因读尊经书院课艺而论王闿运学术宗旨943
皮锡瑞撰成《古文尚书疏证辨正》943
德宗光绪二十年 甲午(1894)944
四月十一日,皮锡瑞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而论其得失944
六月十五日,光绪颁谕各直省督抚严禁毛奇龄《四书改错》944
夏,孙诒让所辑《周礼三家佚注》一卷刊成945
七月初四日,光绪颁谕李鸿章等查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是否离经叛道945
十一月,皮锡瑞撰成《九经浅说》945
十二月,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及《孝经古义》946
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1895)946
正月,皮锡瑞改《尚书大传笺》为《大传疏证》并重加疏注946
七月二十一日,光绪颁谕命将宋儒吕大临从祀文庙946
十月,皮锡瑞撰成《〈史记〉引〈尚书〉考》六卷947
十一月,朱珔《说文假借义证》梓成947
德宗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1896)948
七月,孙诒让撰《逸周书斠补》成948
七月,皮锡瑞刊《尚书大传疏证》于南昌948
八月,皮锡瑞撰成《古文尚书冤词平议》二卷949
十一月,皮锡瑞撰成《郑志疏证》八卷950
康有为撰成《孔子改制考》950
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1897)951
正月,皮锡瑞撰成《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951
十二月二十日,黎庶昌卒951
十二月,皮锡瑞撰序志《圣证论补评》二卷成书并申郑玄之旨952
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1898)953
正月初六日,光绪准许科举设立经济特科953
五月初五日,光绪颁谕科考自下科始改试四书文为策论953
六月初一日,光绪以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之奏命“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954
六月初七日,光绪颁谕将张之洞《劝学编》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955
七月初三日,光绪颁谕令各项考试改试策论955
七月,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刊成955
八月十五日,光绪颁谕宣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罪956
八月十六日,光绪颁谕查禁康有为著作956
八月二十四日,光绪颁谕礼部考试悉还旧制并停试经济科957
十一月,皮锡瑞撰成《六艺论疏证》一卷957
十二月初二日,史梦兰卒958
张之洞延请通经之士撰《经学明例》959
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1899)959
正月二十五日,光绪颁谕命江西地方官将皮锡瑞驱逐回籍959
三月二十日,光绪颁谕命将汪绂所著各书留存懋勤殿备览960
七月,皮锡瑞撰序志《驳五经异义疏证》十卷成书960
八月初一日,河南学政朱福诜请饬各直省崇尚程朱之学并刊刻《朱子小学》及《近思录》961
八月,孙诒让撰成《周礼正义》八十六卷961
十月十七日,黄以周卒962
十二月,孙诒让撰成《大戴礼记斠补》三卷963
潘衍桐卒964
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1900)964
正月初六日,光绪颁谕命各省学政等实力奉行《钦定科场条例》964
正月二十一日,光绪以陈夔龙之奏颁谕整饬学校965
正月,龙起涛撰序志《毛诗补正》成书966
三月二十一日,光绪颁谕准许刘家模“振兴学校、书院以培教本而杜邪趋”之奏966
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1901)967
正月初一日,刘庠卒967
四月十九日,光绪颁谕命翰林院编、检以上各官专课“政治之学”968
七月十六日,光绪颁谕命礼部及政务处妥议各项考试章程以“抡取真材”968
八月初二日,光绪颁谕命各省于省城改设大学堂969
九月,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刻成969
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1902)970
正月二十七日,吴大澂卒970
德宗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1903)971
正月初七日,简朝亮撰序志《尚书集注述疏》付梓971
四月初四日,光绪颁谕命《书经图说》一书务在简明972
七月,王闿运《今古文尚书笺》刻成972
刘光蕡卒973
德宗光绪三十年 甲辰(1904)974
三月,张谐之撰序志《尚书古文辨惑》成书974
八月,王先谦撰文志《尚书孔传参正》成书974
十一月十四日,孙家鼐以《书经图说》告成奏闻975
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1905)976
正月,皮锡瑞撰成《汉碑引经考》六卷、《引纬考》一卷976
七月,皮锡瑞撰成《经学历史》976
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1906)977
十月,李元音撰序志《十三经西学通义》成书977
十一月十七日,光绪以柯劭忞讲求教育之奏颁谕内阁培养通才须首重德育978
十二月二十三日,俞樾卒978
德宗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1907)980
正月,皮锡瑞撰成《经学通论》五卷980
六月初二日,光绪颁谕开礼学馆“用副朝廷预备立宪之至意”981
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1908)981
二月初四日,皮锡瑞卒981
三月,王先谦辞却礼学馆之聘982
五月十九日,光绪不允史履晋奏请礼学馆与法律馆汇同商订之请983
五月二十二日,孙诒让卒983
五月二十六日,光绪命将曹元弼《礼经校释》发交礼学馆并赏以翰林院编修984
六月初三日,光绪命赏王先谦内阁学士衔985
九月初二日,光绪命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孔子庙廷985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崩985
宣统元年 己酉(1909)985
闰二月初四日,清廷拟开三礼馆985
三月二十六日,清廷拟变通中学堂课程986
七月初三日,胡思敬奏学堂新章十弊六害986
八月二十一日,张之洞卒987
十一月二十七日,周家禄卒988
宣统二年 庚戌(1910)989
三月初四日,荣光奏请更正大学堂经学三科之名“以维经学而宏造就”989
宣统三年 辛亥(1911)989
正月初一日,孙葆田卒989
八月十七日,张瑞荫奏请于学堂添设师位990
主要参考书目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