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区域响应、动力机制与政策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区域响应、动力机制与政策创新](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022956.jpg)
- 魏丽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045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4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151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区域响应、动力机制与政策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选题意义2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4
(一)城镇化的道路选择4
(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6
(三)城镇化的区域差异8
(四)城镇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支持9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思路10
(二)研究方法11
(三)研究路径与不足12
第一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阐释15
一 相关概念界定15
(一)城市和城镇15
(二)城市化和城镇化16
(三)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18
(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9
二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演变20
(一)传统城镇化阶段(1978—2001年)21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2002年至今)23
(三)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与演进逻辑27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含与发展现实29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价值29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目标32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现实35
第二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区域路径响应与动力机制41
一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地域分异41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41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45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类型划分48
(一)区域发展视角: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49
(二)城乡关系视角:双强型区域、强弱型区域、双弱型区域52
(三)空间布局视角:核心地区、重点地区、区域中心地区53
(四)功能承担视角:普通地区、特色地区、特殊地区56
(五)综合视角划分: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57
三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分异原因58
四 动力机制对中国城镇化地域分异的影响67
(一)动力机制衡量指标的选取69
(二)动力机制对城镇化区域分异影响的模型设定70
(三)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72
(四)三类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76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区域测度及评价77
一 城镇化质量测度评价体系的建立79
(一)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建立原则79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81
二 城镇化质量测算过程84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84
(二)因子分析过程86
(三)聚类分析过程94
第四章 不同区域类型特色城镇化政策创新97
一 中国城镇化政策梳理与演变97
二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念转变99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政策创新101
(一)基于以人为本的均等城镇化政策创新101
(二)基于提升质量的绿色城镇化政策创新104
(三)基于动力机制的地区城镇化政策创新106
(四)基于区际合作的联动城镇化政策创新109
(五)基于区域分类的差异城镇化政策创新111
第五章 三类城镇化区域:甘肃案例分析113
一 甘肃省城镇化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分析113
(一)甘肃省城镇化的典型特点113
(二)甘肃省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115
二 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区域差异测算及评价118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的处理118
(二)因子分析过程120
(三)聚类分析123
三 甘肃省城镇化空间结构分布与动力机制124
(一)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特点124
(二)甘肃省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128
四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31
(一)制度创新是加快甘肃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132
(二)产业协调发展是甘肃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133
(三)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是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134
(四)城乡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是甘肃省城镇化质量的有力支持136
(五)提高真实度与协调度是甘肃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136
结语138
参考文献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