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视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播电视学教程
  • 欧阳宏生,谭筱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901995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播电视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1

二、广播电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三、广播电视学的特性与当代价值5

第一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性质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8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

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11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14

四、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五、全国统一的传播网络19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指导思想22

一、以人为本,为受众服务22

二、尊重传播规律,保障公民“四权”24

三、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统一27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统一29

五、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30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功能与任务33

一、积极监测环境,推进民主政治33

二、做好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建设37

三、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娱乐审美38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43

第一节 传播本位理念的确立43

一、“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43

二、“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立场44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49

四、“三善论”的辩证媒体观52

第二节 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55

一、从重“量”到重“质”55

二、从“封、捂、压”到“社会信息公开”60

三、从“单一声音”到“多元话语”63

第三节 传播途径及手段的变化65

一、社会结构转化与广播电视功能变革65

二、数字化、受众需求与传播理念重构67

三、“交互传播”实现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71

第四节 公共空间场域的构建73

一、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73

二、大众传媒的“公共原则”及其现实表征74

三、积极利用传媒构建“公共空间”78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84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发展84

一、广播电视节目基本形态84

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89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92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92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94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合成100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101

一、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媒体101

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106

三、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趋势109

四、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11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119

第一节 广电产业经营的内涵、特征、进程与必然性119

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内涵及特征119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基本进程121

三、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形成的社会条件12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产业125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基本原则127

一、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双效原则127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差异化原则127

三、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主业凸显原则130

四、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专业化原则131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模式与内容133

一、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管理模式133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内容138

第四节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146

一、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的基本机制146

二、广电产业集团化运营的优势与风险149

三、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趋势153

第五章 广播电视体制管理与目标建设156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156

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意义156

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发展158

三、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特征162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管理的创新165

一、“四级办”:加快广电事业的发展165

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激发广电事业的活力168

三、制播分离:挖掘广电事业的潜力170

四、三网融合:创新广电体制的契机173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177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系177

二、建立市场运营体系180

三、建立政府监管体系183

四、建立中介社会服务体系185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186

一、媒体的分类管理186

二、核心资源的两种配置方式188

三、产业主体的多元化189

四、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190

五、公共服务的多元互动191

六、建立现代监管制度192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法治化建设194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治的内涵与发展历程194

一、法治与广播电视法治194

二、加强广播电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198

三、广播电视法治建设进程200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法律制度206

一、广播电视的法律关系207

二、中国广播电视法规体系211

三、广播电视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214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法治建设前瞻225

一、广播电视立法任务225

二、广播电视行政执法任务226

三、广播电视普法任务227

四、广播电视法律监督和执法监察任务229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接受主体23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231

一、广播电视接受主体的结构特征231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特征235

三、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行为特征238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沿革240

一、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指导思想240

二、逐步提高的地位:受众角色的变迁243

三、日益清晰的图谱:受众理论的发展246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主要方式249

一、中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重要性250

二、受众调查的主要形式251

三、受众研究的分析方法254

四、建立合理的受众调查机制256

第四节 构建科学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259

一、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建构的背景259

二、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261

三、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未来趋向266

第八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主体270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人才素质的架构270

一、广播电视人才的基本素质270

二、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素质273

三、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道德278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282

一、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特征282

二、媒介融合对人才的新需求286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288

一、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288

二、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原则、目标和任务289

三、中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现状293

四、建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新体系300

第九章 广播电视发展的外部环境303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政治建设303

一、和谐社会与善治视野下的广播电视303

二、主动设置议程,搭建公共交流平台305

三、做好舆论监督,辅助政府调查决策308

四、维护社会稳定,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309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经济建设310

一、经济基础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物质条件311

二、广播电视经济报道促进经济信息的交流312

三、多元化节目类型丰富经济传播的样式314

四、广播电视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315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文化建设317

一、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不竭动力317

二、中国广播电视与多元文化格局318

三、传播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20

四、反对“三俗”,增强“三力”,提升文化品格321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323

一、广播电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323

二、推动社会结构优化,促进社会公平分配324

三、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手段,增强社会管理职能326

四、加强对农广播电视建设,缩小城乡信息服务差别327

第五节 中国广播电视与全球语境329

一、全面实施“走出去”工程329

二、从“以内为主”到“内外并重”331

三、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333

四、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开展交流合作334

第十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337

第一节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互动之产物337

一、媒介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337

二、广播电视与媒介融合338

第二节 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冲击340

一、新媒体在传播特性上的优势341

二、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市场份额的瓜分344

三、新媒体对受众习惯和媒介生态的改变347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介融合的高级表征351

一、争议:“互联网+”与“+互联网”351

二、“广播电视+互联网”理念:创新之根本352

三、“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模型357

后记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