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振濂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 ISBN:9787547919774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评论-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提要1
思辨与构筑——《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导论3
第一章 根基于思辨的方法论3
第一节 现实需要6
第二节 评价=评论;体系=理论8
第二章 课题的三个出发点11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理性视角12
第二节 汉字符号的审美观赏立场14
第三节 抽象形式的具体把握15
第三章 评判·评估·评审·评论四位一体17
第一节 四位一体和四个问号18
第二节 学理标准和应用操作20
第三节 从原理到应用23
第四章 书法批评作为“学科”25
第一节 原理:立足点与规则26
第二节 类属:感性批评和学理批评27
第三节 与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的关系28
第四节 书法评论与艺术评论30
第五章 评价体系的“体系”特征33
第一节 体系性的构筑34
第二节 “拒绝平庸”的科研状态39
一、评判45
第一章 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5
第一节 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5
第二节 国学的有效载体59
第三节 国学的外化形式63
第四节 国学支撑下的当代书法艺术68
第二章 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74
第一节 最具体的形式(文字)与最抽象的形式(图像)74
第二节 拟之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78
第三章 美学定位与艺术学学科逻辑85
第一节 书法美学的性质与学科建构85
第二节 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范围与方法92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99
第四节 抒情与写意101
第五节 形式与内容103
第六节 抽象与具象105
第七节 表现与再现107
第八节 线条与结构109
二、评估113
第一章 评估的基本关系:书法的书家主体、环境客体、艺术史本体113
第一节 书家主体113
第二节 环境客体115
第三节 艺术史本体116
第四节 “三体”关系119
第二章 评估:书家个人因素121
第一节 学艺经历的评估121
第二节 师承的评估128
第三节 趣味的评估130
第四节 性格、情感与心态的评估132
第三章 评估:横向的书法的时代因素135
第一节 文化环境135
第二节 生存形态137
第三节 社会取舍142
第四章 评估:纵向的书法的历史因素145
第一节 代代嬗替的因果145
第二节 历史逻辑150
第三节 字体与书体的因素154
第五章 书法的“泛化”与“雅化”156
第一节 写字与书法156
第二节 文化视角与专业视角161
第三节 文人与艺术家168
第六章 基于不同社会需求的评估立场172
第一节 鉴赏评估173
第二节 收藏评估184
第三节 市场评估191
三、评审201
第一章 评审的学术依据202
第一节 明辨优劣高下202
第二节 学理性204
第三节 公信力207
第二章 评审的能动因素210
第一节 评委210
第二节 受众212
第三节 作者214
第三章 评审标准的确定215
第一节 标准一:技法层218
第二节 标准二:形式层222
第三节 标准三:主题层228
第四节 标准四:气韵层233
第五节 标准五:风格层240
第四章 以作品为中心的评审操作246
第一节 评审规则248
第二节 评审流程251
第三节 书法评审艺术标准的操作规范与侧重252
四、评论265
第一章 理论形态265
第一节 文本形式266
第二节 思想领先272
第二章 书法批评与考证研究之区别275
第一节 方向之异:研判与求真276
第二节 形态之异:主观与客观277
第三节 方法之异:思辨与考证280
第三章 书法评论五元素282
第一节 书法作品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统一283
第二节 书法家:追求“原创性”为第一要务285
第三节 接受者:书法“共同体”的营构286
第四节 文化意蕴:古典传统与现代形式感的结合287
第五节 历史逻辑:书法本体的内在逻辑289
第四章 感受式评论290
第一节 以书论人291
第二节 以人论书295
第五章 书法的发生学之评论300
第一节 本体传承301
第二节 艺术师承303
第三节 艺术个性304
第四节 时代因素305
第六章 评论的学术化307
第一节 视角敏锐307
第二节 功力深厚310
第三节 学术规范312
第七章 评论的取向314
第一节 价值判断314
第二节 理路分析319
第八章 评论的公信力321
第一节 超越感:人格的独立321
第二节 独特性:结论的可靠性保障325
第三节 导向性:干预与指导328
后记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