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诚信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诚信论
  • 王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704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社会公德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诚信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诚信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溯源3

第一章 诚信的本质与作用3

一 诚信的含义3

(一)诚信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基本含义4

(二)诚信概念的扩展:几组重要的关系8

二 诚信的起源与本质14

(一)道德的起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4

(二)诚信的起源16

(三)诚信的本质21

三 诚信的作用及其当代意义26

(一)诚信的地位与作用27

(二)当代中国呼唤诚信31

第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诚信观39

一 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及特点39

(一)传统诚信观的主要内涵40

(二)传统诚信观的特点46

二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精华与局限51

(一)传统诚信观的精华52

(二)传统诚信观的局限57

三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启示59

(一)充分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60

(二)深刻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62

(三)重建社会诚信的“长城”64

第三章 西方伦理思想史中的诚信观72

一 西方传统诚信观概述72

(一)西方社会对“诚信”的释义72

(二)西方“诚信”观念的思想基础73

(三)西方传统诚信观念的应用77

二 西方近现代诚信观的发展79

(一)近现代西方社会对诚信观念的诠释79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诚信观83

(三)“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含义86

(一)西方社会诚信思想的特点89

三 中西诚信观的异同89

(二)中西诚信观的共同性92

(三)中西诚信观的差异性96

四 西方诚信观的借鉴意义100

(一)借鉴西方诚信观念中的积极因素,打造“诚信社会”100

(二)不仅将诚实信用作为道德规范,更将其作为重要的法律原则102

(三)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注重诚信的氛围103

(四)将诚信从传统的熟人关系转向市场关系106

(五)借鉴西方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诚信管理机制107

(一)个人诚信体系112

一 诚信体系的含义112

中篇 高起点建设社会诚信体系112

第四章 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112

(二)企业诚信体系114

(三)国家诚信体系115

二 建立诚信体系的必要性117

(一)信用缺失的严重危害117

(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120

三 建立个人诚信体系的设想122

(一)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122

(二)增强全民的公正意识123

(三)树立企业家个人诚信125

(四)培养青少年的诚信观念128

(五)建立适合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129

四 建立企业诚信体系的设想137

(一)建设优良的市场诚信环境139

(二)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功能139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141

五 建设国家诚信体系的设想143

(一)加快立法,制定诚信管理的有关法律144

(二)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实行市场退出制度144

(三)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146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50

第五章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条件和环境150

一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社会条件150

(二)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152

(三)全社会高度重视诚信问题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53

二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155

(一)社会诚信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5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157

(三)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微观经济基础159

三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文化土壤161

(一)“以德治国”的方针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16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步伐164

(三)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165

四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167

(一)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法治环境168

(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169

(三)诚信法律制度建设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172

第六章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174

一 信用评价的一般问题174

(一)信用评价的概念及历史演进175

(二)信用评价的功能、模式及基本方法176

(三)我国信用评价的现状179

(四)我国信用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体系建设目标183

二 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188

(一)我国企业信用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89

(二)工商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193

(三)金融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195

三 我国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198

(一)我国个人信用评价的现状及问题198

(二)国外个人信用评价的基本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203

(三)从上海的实践看如何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210

一 建立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215

第七章 建立和完善诚信的监督约束机制215

(一)诚信社会监督的主体和客体216

(二)社会监督的作用218

(三)西方国家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218

(四)建立我国社会诚信监督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221

二 建立和完善诚信的法律约束机制224

(一)法律约束是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224

(二)诚信的立法约束226

(三)诚信的守法和执法监督233

(一)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的迫切性235

三 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与完善235

(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的条件237

(三)失信行为的道德惩戒239

(四)失信行为的法律惩戒240

下篇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建设247

第八章 政府诚信建设247

一 政府及政府的实质247

(一)政府概念247

(二)政府的实质249

二 政府诚信的基本内涵与要求255

(一)实事求是的行为品格和行为方式256

(二)言行一致的行为准则258

(三)忠诚于人民事业的信念与理想262

三 当前政府诚信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265

(一)政府职能转换与政府诚信建设266

(二)改进政府管理作风与政府诚信建设273

(三)遏制政府行为的经济化与政府诚信建设278

第九章 企业诚信建设286

一 企业的性质及其对企业诚信的内在规定286

(一)企业的性质286

(二)企业的契约关系及诚信要求293

二 制度、文化与战略:企业诚信建设的三个基本环节301

(一)产权制度: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302

(二)企业文化:企业诚信建设的核心306

(三)企业战略:走向企业诚信的通途312

三 企业诚信建设的外部环境318

(一)法律制度环境与企业诚信建设319

(二)社会秩序环境与企业诚信建设325

第十章 资本市场的诚信建设334

一 近年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诚信危机334

(一)资本市场概述334

(二)近年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诚信危机338

(三)资本市场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348

(一)上市公司及其坚持诚信的重要性350

二 加快完善上市公司诚信型的法人治理结构350

(二)完善以诚信为基础的上市公司产权制度352

(三)加强上市公司符合诚信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354

(四)重视上市公司诚信理念的培育362

三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问题364

(一)诚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业根本364

(二)近年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缺失的原因366

(三)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370

四 建立符合诚信要求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373

(一)市场监管及其在维护资本市场诚信中的重要性373

(二)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监管领域与内容377

(三)进一步完善维护资本市场诚信规则的社会监管体系382

第十一章 诚信与公民道德386

一 公民与公民社会386

(一)公民概念386

(二)公民权利与义务389

(三)公民社会及其伦理道德392

二 诚信与公民道德建设394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和当前意义394

(二)诚信与公民道德395

(三)提高公民诚信品质的普遍性和自觉性399

(一)家庭与社会403

三 诚信与现代婚姻家庭403

(二)诚信:从恋爱到夫妻情感交流的“试金石”404

(三)诚信:子女教化的重要基石406

(四)诚信:避免和解决家庭冲突的法宝409

四 社区与公民诚信建设412

(一)社区概念412

(二)我国新时期社区的主要功能414

(三)努力发挥社区作用,搞好公民诚信道德建设415

主要参考文献424

后记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