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病毒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普通病毒学
  • 谢天恩,胡志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0727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病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1

第一章导论——病毒学概述1

第一节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1

一、经验时期1

二、病毒的发现时期2

三、病毒本质的研究时期3

四、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的探索时期4

第二节病毒和病毒学7

第三节病毒的主要类群12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13

二、真核生物的病毒14

第四节病毒性病害因果关系的概念15

第五节病毒性质的两重性16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6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7

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18

第六节病毒研究的发展趋势18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8

二、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19

三、朊病毒(prion)的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控制19

四、DNA疫苗的研究19

五、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19

提要20

第一节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21

一、1961年以前21

第二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21

二、1962~1966年24

三、1966~1970年24

四、1971~1999年24

第二节关于病毒的命名问题26

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法规27

第三节病毒的分类原则30

第四节病毒分类系统31

提要42

一、研究病毒形态与结构的意义44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大小44

第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44

二、病毒的形态特征45

三、病毒的大小47

第二节病毒的组成与功能48

一、病毒的组成48

二、病毒核酸及其功能50

三、病毒蛋白质及其功能51

四、病毒的脂质与功能54

五、病毒的糖类和其他成分56

第三节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的对称性57

一、螺旋对称壳体57

二、二十面对称壳体58

三、复合对称壳体61

提要62

第一节用于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68

一、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68

二、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68

第四章病毒的复制68

前言68

三、植物病毒——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系统69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69

一、吸附70

二、侵入72

三、脱壳73

四、病毒大分子的合成73

五、病毒的装配与释放79

提要81

第三节病毒的异常复制81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与变异84

前言84

第一节病毒的突变84

一、突变的定义84

二、自发突变85

三、诱发突变85

四、病毒突变类型86

五、病毒突变体87

一、病毒重组机制89

第二节病毒的重组89

二、病毒的复活90

第三节影响病毒表型的病毒间相互作用91

一、表型混杂91

二、病毒间的干扰91

三、缺陷病毒92

第四节病毒基因图的构建方法93

一、遗传学方法93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95

一、互补96

第五节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96

二、利用分离基因研究病毒基因功能的方法98

第六节哺乳动物病毒表达载体99

一、瞬时表达载体99

二、稳定表达病毒载体101

提要102

第六章病毒的进化105

前言105

第一节有关病毒起源的学说105

二、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106

一、退化性起源学说106

第二节研究病毒分子进化的有关方法110

三、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110

一、利用核苷酸或蛋白质的序列绘制单基因的进化树111

二、基因组的排列与进化研究113

三、基因组的基因组成与进化研究113

第三节DNA病毒的进化115

一、影响DNA病毒进化的因素115

二、DNA病毒中的G+C含量及密码子的使用频率118

一、RNA病毒超家族119

第四节RNA病毒的进化119

二、RNA病毒的分歧速率(rate of divergence)122

三、RNA病毒变异发生的机制122

四、正链RNA病毒的进化123

五、负链RNA病毒的进化125

提要126

二、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30

一、肿瘤发生的原因130

第一节肿瘤病毒概述130

第七章病毒与肿瘤130

三、病毒与肿瘤132

四、肿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32

五、肿瘤的治疗133

第二节DNA肿瘤病毒134

一、概述134

二、腺病毒135

三、疱疹病毒136

四、乳头状瘤病毒137

五、多瘤病毒137

六、嗜肝DNA病毒138

第三节RNA肿瘤病毒138

一、RNA肿瘤病毒的种类139

二、反转录病毒的结构特征139

三、反转录病毒的感染140

五、内源性反转录病毒141

第四节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41

四、反转录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141

一、原癌基因142

二、肿瘤抑制基因143

第五节细胞转化与肿瘤146

一、正常细胞增殖周期146

二、转化细胞的性质147

三、病毒诱发的细胞转化148

四、转化细胞中的病毒信息148

五、肿瘤形成方式149

提要150

第八章病毒的持续性感染152

前言152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类型153

第二节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机制155

一、限制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155

二、病毒基因组在宿主体内存留的机制157

三、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监视的机制157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162

第三节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实例162

二、Epstein-Barr病毒(EBV)165

三、人类多瘤病毒(HPV)166

四、腺病毒168

五、腺病毒伴随病毒(AAV)168

六、乙型肝炎病毒(HBV)169

七、麻疹病毒(MV)170

八、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71

提要173

一、细胞凋亡的含义177

二、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77

第九章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177

第一节细胞凋亡简介177

三、凋亡的重要性179

四、凋亡对病毒复制策略的影响180

第二节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180

一、病毒感染促进细胞凋亡181

一、p35基因的发现及凋亡对杆状病毒侵染、宿主范围和组织趋向性的影响182

第三节杆状病毒与细胞凋亡182

二、病毒抑制细胞凋亡182

二、AcMNPV诱导凋亡的机制183

二、Caspase和P35在凋亡中的作用184

四、杆状病毒的凋亡抑制因子184

第四节痘病毒对细胞凋亡的调控186

第五节疱疹病毒与细胞凋亡188

一、凋亡的诱导189

二、凋亡的抑制189

一、细胞的凋亡相关因子190

第六节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190

二、病毒的凋亡相关因子191

第七节 腺病毒E1A和E1B癌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192

提要193

第十章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196

第一节病毒的感染及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96

一、病毒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196

二、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198

一、病毒感染同细胞膜的相互关系200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00

二、抑制细胞转录201

三、病毒进入细胞确保高水平的转录机制202

四、病毒同宿主RNA的加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203

五、病毒同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204

六、病毒同细胞DNA复制的相互作用206

七、DNA病毒确保DNA复制装置有效性的机制206

第三节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207

一、抗体反应或体液免疫207

二、细胞调节免疫反应210

三、非特异免疫反应214

第四节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215

第五节干扰现象与干扰素216

一、内源干扰方式217

二、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命名217

三、干扰素的诱生机制220

五、干扰素的信号传递途径223

四、干扰素的受体223

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225

七、病毒对IFN的拮抗作用228

提要229

第十一章昆虫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233

第一节昆虫病毒的种数及类型234

一、昆虫病毒种数的统计234

二、昆虫病毒的类型234

一、杆状病毒科236

第二节昆虫DNA病毒236

二、多分DNA病毒科252

三、痘病毒科255

四、泡囊病毒科260

五、虹彩病毒科262

六、细小病毒科265

第三节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268

一、前病毒科268

二、变位病毒科269

一、呼肠孤病毒科270

第四节昆虫RNA病毒270

二、二分RNA病毒科276

三、微RNA病毒科277

四、野田村病毒科278

五、四体病毒科282

第五节昆虫病毒与生物防治284

提要287

第十二章植物病毒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292

第一节与侵染有关的病毒生物学特性292

一、植物病毒基本性状和分属292

二、病毒在植物细胞的内含体297

三、微伤口对病毒入侵植物的重要性299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传播类型及机制299

一、介体传播299

二、非介体传播301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侵染与受干扰302

二、侵染过程中病毒与寄主相互识别303

一、侵染途径303

三、寄主植物对病毒侵染的干扰304

四、交叉保护与弱毒株利用304

第四节植物病毒的复制304

一、植物病毒复制类型304

二、病毒在植物中的移动和累积306

第五节植物抗病毒防卫反应和抗病毒基因307

一、植物的防卫反应307

二、防卫反应中的抗性基因308

第六节研究植物病毒侵染、复制的实验系统310

一、研究植物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实验体系310

二、研究病毒侵染与复制的实验体系310

第七节植物病毒的生态学及防治策略313

一、植物病毒的生态学及生态防治313

二、抗植物病毒基因工程的应用315

第八节我国重要的植物病毒病319

一、水稻矮缩病320

二、水稻条纹叶枯病320

四、玉米矮花叶病321

三、小麦黄色花叶病321

五、大豆花叶病322

六、蔬菜病毒病323

七、烟草病毒病324

八、香蕉束顶病325

第十三章病毒基因工程329

前言329

第一节病毒载体329

一、噬菌体载体329

二、杆状病毒载体333

三、动物病毒载体335

四、植物病毒载体342

第二节病毒基因工程应用举例342

一、噬菌体展示342

二、真核细胞表达系统344

三、重组病毒杀虫剂348

四、基因治疗349

提要350

一、对酶的敏感性353

第十四章prion——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或朊病毒353

第一节病因探索:羊瘙痒因子的蛋白质性质353

二、对氨基酸化学修饰剂的敏感性354

三、对蛋白质变性剂的敏感性354

四、瘙痒因子与类病毒性质的比较354

五、对紫外线照射的抗性355

六、对热处理失活的抗性356

第二节羊瘙痒病朊病毒的性质356

一、羊瘙痒病相关纤维的发现及其与致病因子的关系356

三、SAF和PrP的关系357

二、蛋白酶抗性蛋白的分离及其与致病因子的关系357

四、PrP的一级结构特点358

五、PrP的免疫原性358

六、编码PrP的基因和PrP的异构体359

第三节朊病毒的致病机制假说359

第四节展望360

提要361

附录363

病毒学专业术语汇编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