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程千帆全集 第2卷 校仇广义·校勘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程千帆全集 第2卷 校仇广义·校勘编
  • 程千帆,徐有富撰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4343979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程千帆全集 第2卷 校仇广义·校勘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校雠广义叙录1

第一章 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发展1

第二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功用16

第二章 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31

第一节 单项错误32

一 讹32

二 脱34

三 衍39

四 倒41

第二节 两重错误50

一 既讹且脱51

二 既讹且衍52

三 既讹且倒54

四 既脱且衍55

五 既脱且倒56

第三节 三重错误57

六 既衍且倒57

一 既讹且脱又衍58

二 既讹且脱又倒58

三 既讹且衍又倒59

四 既脱且衍又倒61

第三章 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63

第一节 致讹的原因63

一 因形近而讹63

二 因偏旁而讹64

三 因字体变化而讹66

四 因重文作二画而讹72

五 因阙字作空围而讹73

六 因字形缺壤而讹74

七 一字讹为两字75

八 两字讹为一字76

九 因假借字而讹77

十 因字习见与否而讹79

十一 因上下文而讹80

十二 因注文而讹82

十三 因误改而讹83

十四 因避讳改字而讹91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改92

十六 为方便读者而改95

十七 因提高文字水平而改96

第二节 致脱的原因98

一 因书籍缺损而脱98

三 因忽略重文符号而脱101

二 因重文而脱101

四 因上下文而脱104

五 正文误入注文105

六 因字体残阙而删106

七 因不识假借字而删107

八 因不明词义而删108

九 因不審文义而删109

十 因据他书而删111

十一 因据误本而删112

十二 为工阙钞114

十三 出版单位刊落115

十四 因避讳而删116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删117

第三节 致衍的原因121

一 因形似而衍121

二 因残字而衍122

三 因不明通假字而衍122

四 因两字义同而衍123

五 因不明词义而衍125

六 因不明文义而衍129

七 因不明句读而衍130

八 注文误入正文131

九 校者旁记之字误入正文132

十 涉上下文而衍135

十一 误?137

十二 涉注文而衍138

十三 因据误本文字而加140

十四 因误据他篇而加143

十五 因误据他书而加144

十六 本无阙文而误加空围145

十七 为牟利而加146

十八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加146

十九 为便于阅读而加148

第四节 致倒的原因149

一 因上下字相关联而倒149

二 因上下句相关联而倒154

三 因错简错叶而倒157

四 因不明字音而乙161

五 因不明假借字而乙162

六 因不明词义而乙163

七 因不明文义而乙165

八 因不明修辞手法而乙166

九 因习见词语而乙167

十 因据误本而乙168

十一 因误据他书而乙172

十二 因政治原因而颠倒原书173

第一节 本书的异本175

第四章 校勘的资料175

一 稿本176

二 钞本179

三 拓本192

四 印本195

五 注本200

六 选本205

七 校本208

第二节 他书的引文212

一 古类书的引文213

二 古书注的引文222

三 其他古书的引文228

第三节 其他资料236

一 甲骨文236

二 金文237

三 石刻239

四 古印·封泥241

五 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243

六 专家学者的意见246

第五章 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248

第一节 语言学知识248

一 文字249

二 音韵252

三 训诂257

四 语法264

五 修辞265

一 版本269

第二节 校雠学知识269

二 目录272

第三节 相关的专业知识276

第六章 校勘的方法284

第一节 对校285

一 对校285

二 本校296

三 他校301

四 对校·本校·他校相结合306

第二节 理校309

一 语言311

二 体例315

三 史实321

第三节 对校与理校相结合325

第四节 校勘宜慎329

第五节 校勘的程序与注记336

第七章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341

第一节 定本341

第二节 定本附校勘记342

第三节 底本附校勘记346

第四节 单行的校勘记350

第五节 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354

第六节 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357

第七节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360

参考书目举要364

附录365

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篇疏证 李笠365

广段玉裁论校书之难 李笠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