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 上
  • 海因茨·G·格拉斯(西德)著;陈用仪 陈国雄 刘漠云译 著
  • 出版社: 劳动人事部培训就业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1.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1

1.1.教育制度中的职业教育1

1.1.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职业教育制度1

1.1.1.1.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中的任务和目的1

1.1.1.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制度9

1.1.2.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工业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55

1.1.2.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职业教育55

1.1.2.2.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职业教育66

1.1.2.3.美国的职业教育75

1.1.2.4.苏联的职业教育81

1.1.2.5.法国的职业教育85

1.1.3.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及其定向依据93

1.1.3.1.职业教育与经济制度93

1.1.3.2.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94

1.1.3.3.需要培训的职业与就业体系98

1.1.3.4.学术方向的引导99

1.2.职业教育的社会政治原则103

1.2.1.机会均等、沟通性与流动性103

1.2.2.进修教育、后续教育与转业教育107

1.2.3.劳动市场研究与社会政策114

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培训机构117

1.3.1.双轨制——组织形式与教学法原则117

1.3.2.学校作为学习地点所提供的机会及其局限124

1.3.3.企业作为学习地点所提供的机会及其局限127

1.3.3.1.“劳动岗位”作为学习地点131

1.3.3.2.“培训车间”作为学习地点132

1.3.4.跨企业的培训单位135

1.4.1.培训中共同起作用的几个方面145

1.4.培训教师的任务、地位与责任145

1.4.2.培训教师是专家155

1.4.3.培训教师是青年的代言人156

1.4.4.培训教师是培训负责人的代表,又是受培人的上级157

1.4.5.处于各种作用相互冲突当中的培训教师158

2.培训的计划和实施161

2.1.培训的目的和培训的内容161

2.1.1.职业培训的规章161

2.1.1.1.总的规定161

2.1.1.2.培训规章164

2.1.1.3.培训规章的种类180

2.1.1.4.培训规章的发展185

2.1.1.5.培训职业图表和培训教学大纲190

2.1.1.6.试培期和培训期限191

2.1.1.7.培训证明(报告册)193

2.1.1.8.考试要求197

2.1.1.9.补充规定197

2.2.培训内容的教学法上的处理200

2.2.1.关于教学法的概念和估价200

2.2.2.对受培人的挑选、招收和引导202

2.2.3.学习目的的决定和划分223

2.2.4.企业培训计划问题239

2.2.5.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顾问、培训顾问以及抚育人之间的合作265

2.3.1.学习理论的基础274

2.3.1.1.学习概念275

2.3.1.2.学习是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277

2.3.1.3.从反复试验和偶然的成功中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280

2.3.1.4.操作性条件反射282

2.3.1.5.模型学习288

2.3.1.6.通过认识的学习(认识的学习理论)290

2.3.1.7.学习种类的金字塔293

2.3.1.8.结论和规则296

2.3.1.9.重复和练习297

2.3.2.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302

2.3.3.授课与教导的建设—一个模式319

2.3.4.讲课方法329

2.3.4.1.方法的面面观330

2.3.4.2.参加者起积极作用的方法356

2.3.4.3.授课与劳动剖析362

2.3.4.4.程序教学373

2.3.5.培训手段之使用384

2.3.6.学习辅导402

2.3.7.学习效果检查405

2.3.8.观察、鉴定、评分431

2.3.8.1.培训目标和鉴定目标431

2.3.8.2.鉴定制度的必要性432

2.3.8.3.鉴定制度的基础和发展434

2.3.8.4.观察435

2.3.8.5.鉴定437

2.3.8.6.评定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