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南北朝隋唐五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南北朝隋唐五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209582.jpg)
- 姜生,汤伟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546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207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1230页
- 主题词:道教-自然科学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道教-自然科学史-中国-隋唐时代;道教-自然科学史-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南北朝隋唐五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导论3
第一章 道教与汉唐气质3
第一节 汉唐气质3
第二节 帝国的脊梁:“齐文化气质”与道教之承续5
一 巫道相融的齐文化内构6
二 尊贤尚功务实之风骨8
三“游求于其外”:汉唐文化的外向气质9
第三节 汉唐道教的“中国”优越论神学11
一“中土难生”——自非太上仙人不得往彼也11
二 五岳主中华——神山崇岳架设的帝国威仪14
三 洞天福地遍布神州17
第四节“名上仙箓”:“马革裹尸”与不死理想矛盾之解决20
第二章 道教与汉唐“解蔽”进程25
第一节“许多井,一条河”:汉唐向“道”的掘进25
第二节“虚壹而静”:制约历史进程选择性的精神内构——“道”29
第三节“矜高浮诞”:玄学及其颓败与道教之意义表达32
第四节“六家之术,各有流弊”:六朝士大夫选择皈佛之“衡”36
第五节“此重玄门,名言路绝”:汉唐思想内逻辑之圆成40
Ⅱ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道教47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的理性特质47
第一节“清整道教”:道教自身的理性整饬与拓展47
一“斋直是求道之本”:仪式的道德化47
二“宝珠说法”:神谱秩序化的隐喻50
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救度的普世化53
第二节“形神同仙”:道教对灵与肉的执著60
第三节“全血肉之形,比金石之永”:实践的不朽逻辑66
一“立仙坊”:炼丹实验机构的设立66
二“以药道为先”:工艺精神的理性表达67
三“金性不败朽”:内在的精神逻辑与不竭动力68
第四节“假学而知”:理性的认识论思想70
一“真学之理”、“假学而知”的认识逻辑70
二“穿鉴异同,诠综纬绪”的分析与归纳方法71
三“理在玄微”,“无言则不彰”的语言工具思维72
第五节“使性成真”:内在超越精神73
一“反乎道性”——内在化的生命本体根据73
二“制在内固”——内在化的修道途径与方法74
三“升入无形”——内在超越的诉求76
第四章 隋唐五代道教的文化整合与内在化78
第一节 何以“道教为先”?78
一 为政之本、贵在无为79
二 道教之设、风俗之源82
三 慕羡神仙、天人同愿84
第二节“内外一道”的丹道修炼模式86
一“形性俱超”——目标理念的调整86
二“内外一道”——技术方式的调整87
三“修行自利利他”——伦理实践的机制90
第三节“道在重玄”的文化整合思维91
一“深玄而处内”——对自我文化人格的内在规定92
二 各安其性、契道无方——包容差异的秩序化逻辑94
三 吾道如海——柔性致大的文化统合力96
第四节“何用区区向外寻”?——走向内在化之途径97
一“佛教道教,理致天乖”98
二 汉终唐国飘莲客,所以敲爻不可测99
三 一任桑田变沧海,我身无事挂灵台100
Ⅲ 科学思想篇105
第五章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领域的主要问题及特点105
第一节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领域的主要问题105
一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105
二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涉略的主要问题106
第二节 对自然探索的全面展开——《无上秘要》之所见107
一 对自然界存在方式的探讨108
二 关于宏观宇宙构成的探讨109
三 对微观生命形成的探讨111
四 对人生命形式的探讨113
五 直觉思维方式之推尚115
六 遵循自然的行为方式117
七 心性论的萌生119
第三节 由外丹主导向内丹主导的演变120
一 内外丹共修的长期沿袭120
二 内丹代替外丹支配地位的内在原因124
第六章 形神观、变化观的新特点126
第一节 形神关系讨论的深入及其影响126
一 形神观讨论的凸现126
二 形神观与道教修仙和方术理论的基础128
三 形神理论的深入129
第二节 变化观的新特点及其对科学思想的影响133
一《阴符经》的变化观念及科学思想133
二《关尹子》“人可以夺天地之造化者”的思想140
三 谭峭《化书》对道教变化观的拓展142
第七章 道教宇宙观的发展及对生命现象的认识151
第一节 道教宇宙观的发展151
一 道炁论与道体论:道教宇宙观的理论基石152
二 道教宇宙化生论的几种模式155
三 道教宇宙演化论内蕴的思想158
第二节 道教对生命现象的认识159
一 生命之原为道气159
二 性命和合生命存161
三 生命长存在炼养162
第八章 道教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166
第一节 重玄学双遣不滞的思维模式166
一 重玄学缘起的认识根源和理论根基167
二 否定之否定的重玄认知机制169
三 重玄之道内蕴的创新动力174
第二节 实验与辨伪方法的进步180
第九章 道教科学思想与方法的转型184
第一节由“外求”到“问己”:认识方向的转移185
一从“天体”到“人体”185
二从“形体”到“心体”189
三从“物体”到“道体”194
第二节从“精确”到“模糊”:科学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嬗变195
一从“精详物理”到“物物无物”196
二从“真学之理”到“内视玄理”198
三从“彖象系辞”到“止名求实”200
第三节由“假求外物”到“非假外为”:工艺精神及方法的蜕变202
一 儒家的批判204
二 佛教的攻讦205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206
Ⅳ 炼丹术与化学篇213
第十章 南北朝皇帝与道教炼丹活动之延扩213
第一节 北魏皇帝与道教炼丹活动之世俗化和规模化213
一 汉末两晋道教炼丹的个人或道团行为213
二“置仙人博士,立仙坊”与北魏太祖之炼丹活动215
三 寇谦之师徒与北魏世祖炼丹活动之延续217
四由“仙坊”复入名山洞天:高祖炼丹重蹈失败之结局219
第二节 梁武帝求丹药之目的与实质219
一“暂得升天”:梁武帝求丹药之目的220
二 藉佛道之力共济轮回之外:梁武帝求丹药的实质223
第十一章《华阳陶隐居内传》与陶弘景炼丹之实践226
第一节 陶弘景炼丹心路及践行227
第二节“九转丹”炼制考释232
第三节 陶弘景之炼丹活动及化学成就249
一 陶弘景撰辑之炼丹书249
二 钾盐火焰鉴定法之记载254
三 灌钢铸刀剑之实践255
四 石灰及其化学作用之描述256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概论261
第一节 唐人嗜金丹成风261
第二节 唐代主要外丹流派267
第三节 唐代炼丹规模宏大272
第四节 唐末五代炼丹术走向衰落277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助推科技发展的原因281
第一节 炼丹者身份驳杂282
第二节 服石与炼丹、医药的融合287
第三节 丹药的医药化倾向291
第四节 黄白术的世俗流变297
第五节 炼丹家的研究方法302
附录《上清明鉴要经》年代琐证305
一《上清明鉴要经》七个组成部分之考察306
二《云笈七签》卷48之研究309
三《上清明鉴要经》成书经过之推测314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部分炼丹著作与科技史317
第一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317
一 编撰时代与主要内容317
二《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征引的炼丹著作319
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的科技史料320
第二节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327
一 张九垓及其《金石灵砂论》略考327
二释《金石灵砂论》之外丹黄白329
附录 关于张真人《金石灵砂论》343
第三节《金液还丹百问诀》344
一 古歌344
二 黄芽之辨346
三《百问诀》所见唐代炼丹术的变化348
第十五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的主要化学成就351
第一节 抽砂炼汞技术的进步351
第二节 硫化汞的合成354
一 汉晋时期人工合成硫化汞数例354
二 唐代合成硫化汞技术的成熟357
第三节 炼铜技术的进步359
第四节 砷白铜的炼制368
附录《龙虎还丹诀》中“点丹阳方”的实验研究369
第五节 炼丹燃料的历史371
一 古代木炭使用史略371
二 炼丹燃料的历史377
第六节“六一泥”研究389
一 六一泥发展史390
二 六一泥的配方395
三《云笈七签》所存孙思邈改进的六一泥配方401
附录一 对六一泥性能的评论405
附录二 六一泥配方的现代科学理论分析408
附录三 六一泥配方的现代模拟实验研究411
Ⅴ 医学篇421
第十六章 六朝隋唐五代道教医学421
第一节 六朝隋唐五代道教医学成就概述423
一 六朝道教医学人物述略423
二 隋唐五代道教医学成就431
第二节 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449
一《诸病源候论》与道教449
二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454
三 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及相关著作459
第三节 炼丹服食家与本草学463
一 雷敩与《炮炙论》463
二 外丹本草482
三 草木服食之道491
第十七章 陶弘景的医药学成就499
第一节 宗教背景下陶弘景的医药学探讨499
第二节《本草经集注》503
一《本草经集注》的撰著504
二《本草经集注》正式确立中药学理论体系506
三《本草经集注》体例特点与不足509
第三节 陶弘景医药著作解题512
第四节 陶弘景:中国的列奥纳多·达·芬奇519
第十八章 孙思邈的医药学成就522
第一节 孙思邈道医事迹考察522
一 道医522
二 神仙527
三 药王530
第二节 道教对孙思邈医药思想的影响533
一 道教医学伦理534
二 具宗教色彩的医疗技术537
三 炼丹与制药化学540
第三节《千金方》在临床医学中的成就541
一 妇产科学542
二 儿科学543
三 内科学545
四 外科学及其他547
五 针灸学548
Ⅵ 养生学篇553
第十九章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与发展553
第一节《养性延命录》——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553
一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553
二 养生的基本原则555
三 养生的主要方法556
第二节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发展——孙思邈与道教养生563
一 孙思邈的主要养生思想564
二 养生的主要方法565
三 孙思邈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577
第三节《坐忘论》——司马承祯对道教内炼养生之建树579
一 调养形、气、神的养生理法580
二《坐忘论》之“坐忘”养生581
三 司马承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586
附录 关于唐代的内观修炼586
第二十章 不同道派的养生思想与实践591
第一节 天师道的养生思想591
一 形神合同的养生理论591
二《太上老君中经》的养生方法594
三符、气、药三宝的综合摄养599
第二节 上清派的养生思想610
一《上清大洞真经》存神方法611
二《黄庭经》的养生方法615
三 上清派养生思想的影响622
第三节 灵宝派的养生思想624
一 守戒、持斋的养生要旨626
二 三因五主的养生方法630
三 灵宝派养生思想的影响632
附录《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633
一 头面部诸神及其精神内涵634
二 脑神与心神之间的关系637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内丹术与养生641
第一节 苏元朗、罗公远与内丹学642
一 苏元朗的内丹思想642
二《真龙虎九仙经注》中的内养思想645
第二节 张果的内丹炼养思想648
一 张果的生平与著述648
二 返还:内丹修炼的火候650
三精、气:内丹修炼的药物655
四 九转还丹——内丹修炼的层次657
第三节 钟吕内丹理论中的养生思想661
一 钟吕内丹理论概述661
二 内丹理论中的养生原理663
三 内丹理论中养生方法及其效验问题669
四 钟吕内丹著作中涉及的其他养生方法673
第二十二章 导引养生法677
第一节 南北朝以前导引术之回顾与探微677
一 文献与考古证明677
二 导引古仙之钩沉679
三 导引之起源发微681
四 导引功用之探讨685
第二节 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道教导引术687
一 南北朝时期多种道术的融合与成套功法的出现688
二 隋唐五代导引功法的繁荣692
第三节《太清导引养生经》——道教导引术之大观699
一 现存《太清导引养生经》之版本述略699
二 导引诸法考释700
三《太清导引养生经》的历史定位720
第二十三章 气法养生721
第一节《元气论》中的养生学说721
第二节 气法养生的理论基础722
第三节 内外修持的各种气法726
一 闭气说728
二 节气说728
三 内外之气不杂说729
四 伏气结胎说730
五 神气合一说730
第四节 气法与其他养生术731
第二十四章 房中养生736
第一节 房中术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736
第二节 道教房中养生的基本主张740
一 阴阳人所贵740
二 宝精吝气740
三 还精补脑742
第三节 道教房中养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743
一 关于性生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43
二 对性心理、性生理失衡致病的分析744
三 对性行为禁忌的若干提示746
Ⅶ 天学与地学篇751
第二十五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天学751
第一节 概况751
第二节 宇宙学探索753
一《太上老君开天经》753
二《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754
三 宇宙演化思想的宗教化755
四《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的宇宙观755
第三节 天文观测756
一 张渊及其《观象赋》757
二 张子信及其测候成就758
第四节 历法759
一《二十八宿旁通历》760
二《元洞玉历》767
第五节 道教“旁通历”与佛教星命术768
第六节 天文仪器771
一 晁崇及其铁浑仪772
二 李兰及其秤漏774
三“入鼎须凭漏,无漏不成丹”:道士致力于漏刻计时设备研究之宗教根源776
第七节 天文与诸天778
一 空间方位与星官779
二 天文历法、时空配置及其神学观780
附录一 秤漏研究785
一 发展概述785
二 结构及稳流原理786
三 马上奔驰与马上漏刻792
附录二 古秤漏的复原792
一 复原及实验792
二 讨论799
附录三 宋辽金元漏刻之承续:秤漏与莲花漏799
一 秤漏800
二 燕肃莲花漏800
第二十六章 隋唐道教天文学802
第一节 概述802
第二节 隋唐道门的星象研究与《步天歌》803
一 星象研究的概况与动力803
二《步天歌》作者问题的探讨805
三《步天歌》流传概况及其内容解析806
第三节 隋唐道门星象著作《天文大象赋》813
一《天文大象赋》的作者问题813
二《天文大象赋》及其内容分析814
第四节 隋唐星象学著作《通占大象历星经》818
一《通占大象历星经》的作者818
二《通占大象历星经》概况及其内容分析819
第五节 历法的撰制823
第六节 宇宙学说的新发展825
一 循环无穷终而复始的宇宙演化论827
二“三十六天”、诸天之外无穷的宇宙结构模式829
三“九垒”:大地结构说830
四“地系于金刚炁”:关于“地轮”悬空而不落之原因833
五 关于“地轮”说834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的地学838
第一节 六朝隋唐道教人物对名山地理的考察838
一 陶弘景的地学著述838
二 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841
三 杜光庭对洞天福地的整理843
第二节 道经中矿物学知识与矿产资源的记载846
一 陶弘景的矿物学贡献846
二 丹经中的矿物学知识858
第三节 道教信仰与自然生态保护860
一 道经教诫为生态保护提供宗教依据860
二 宫观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862
第二十八章《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研究864
第一节《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所叙地理情况及相关问题分析865
第二节 关于《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研究的推论性意见874
一 本经之基本内容出自《南州异物志》874
二 本经改窜《南州异物志》以符合道教目的876
三 本经所述宗教之旅的意义877
四 关于旅行真实性的考察878
五 关于本经年代的结论879
第二十九章“图以传有,书以传无”:六朝隋唐道教信仰之图像化880
第一节 乌托邦地图:神仙世界的图像描绘881
一《上清曲素诀辞箓》882
二《玄览人鸟山经图》882
三《玄圃山灵?秘录》886
四 步罡仪式及修炼过程图887
第二节《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892
一《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对神仙世界的地理图景式描绘893
二《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与《十洲记》之比较分析895
第三节 仙界地志文学《十洲记》897
一 关于《十洲记》之断代问题897
二《十洲记》对仙界图景之描绘900
第四节 关于“海外五岳”904
第三十章 五岳真形图与道教地图学907
第一节 关于道教地图学及其研究908
第二节 关于五岳真形图911
一 现存五岳真形图诸版本911
二《汉武帝内传》与五岳真形图924
三 文献所述有关五岳真形图之传授谱系927
附录 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尹道全传929
第三节 五岳真形图与唐末以前的道教地图学933
一 五岳真形图的制作方法及其不同传本933
二 五岳真形图道书所见古代五岳名山数据937
三 五岳真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绘图比例问题940
附录《正统道藏》印版修补致经文篡改一例942
第四节“徘徊仙山”:道士探索山区地理史迹举隅944
一 驱策道士入山涉险之动力944
二 周览岩洞山谷的修道生活方式945
第三十一章 东岳真形图所见道教地图学成就及其渊源与传播950
第一节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地形图技术发达之根源及其流变950
一 古代发达的测算和地形图技术950
二 关于马王堆出土《地形图》的山岳测绘制图技术965
三《地形图》中九嶷山图的再分析970
第二节 东岳真形图所见的地图学成就973
一 五种版本M型东岳真形图图像之比较分析973
二 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实质975
三 东岳真形图最似现代地形图之可能原因983
第三节 道教制图法向周边世界之传播989
Ⅷ 物理学与技术篇997
第三十二章 力学、声学、热学和磁学知识997
第一节 力学知识997
一 杠杆装置997
二 液体表面张力现象998
三 流体力学现象998
四 相对运动999
第二节 声学知识1000
一 声音的形成1000
二 声音的传播1001
三 回声现象1001
第三节 热学及磁学知识1002
一 热学知识1002
二 磁学知识1003
第三十三章 光学知识1005
第一节光、形、影之间的关系1005
第二节 视觉现象1007
第三节 光学器具——金属镜铸造1009
第四节 明镜成像1012
一 平面镜组合成像1012
二 双面镜和凸透镜成像1013
三 谭峭四镜1016
第五节 色散现象1017
一 人造彩虹实验1018
二 晶体色散1019
第六节《修真历验钞图》中的色散观察1020
第三十四章 铜镜制造技术1025
第一节 道教中的镜思想1025
第二节《道藏》中关于铜镜表面处理技术的记载及其研究1031
一 古代磨镜药之谜1031
二《道藏》中的两种磨镜药1033
第三节 唐代的道教镜1037
第三十五章 冶铸技术1044
第一节 炼钢1044
一 炒钢与百炼钢1044
二 灌钢1045
第二节 铸鼎1047
第三节 铸造造型1051
一 泥范1051
二 失蜡法1051
Ⅸ 生物学篇1055
第三十六章 唐末以前道教的生物学知识1055
第一节 汉代神仙家的生物学1055
第二节 六朝隋唐道教的生物学1056
一 戴凯之的《竹谱》及其影响1056
二 陶弘景的生物学贡献1058
三 其他生物学知识1059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的寄生虫学1062
第一节 寄生虫学在道教中获得发展之根源1063
一“精气为人,粗气为虫”的人体观1064
二 求仙与去“三尸”1064
三“九虫”与寄生虫1066
第二节《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的人体寄生虫学1069
一 人体寄生虫的形态、分类和致病性1072
二 人体寄生虫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1074
三“九虫”图:某些寄生生物的指代符号1075
四诸“虫”之现代对应性辨析1077
五 道书“微虫”观察记录之科学价值问题1085
第三十八章 道教的人体解剖学探索1088
第一节 走向人体解剖的思想逻辑与宗教动力1089
一 道家解剖之内在动力逻辑1090
二 洞穴、人体与时空控制1095
第二节《烟萝子体壳歌》的人体解剖图1098
第三节“夹纻真”:道门所存“最早的人体解剖模型”1099
第四节 烟萝子图之道教特质及其影响1101
一“以形为舍”育“婴儿”:《内境图》之道教特质1101
二“道得其精,医得其粗”:医传《存真图》之道教渊源1104
附录《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八研究1109
一 烟萝子著述考略1109
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八内容及分析1110
第三十九章 道教的脑解剖与认知科学1115
第一节 脑探索的原动力1116
一“万神朝宗之所”:古老的头颅崇拜1116
二“开颅囟而出入之”:旨在通神的远古开颅术与脑知识进步1116
三“天灵盖”信仰1118
第二节“脑有瓣”:道教的脑解剖学1119
一“峨峨多丘陵”:对大脑皮层的观察描述1119
二“人脑有九瓣”:对脑叶的观察描述1120
第三节 道教所理解的以脑为中心的信息传导系统1122
一“脑有二脉”1123
二“脑膜赤文”1123
第四节“脑家”存思与正性脑激活——现代脑科学视野下的道教脑内图像存思1124
一 上清派的脑内图像存思1125
二“脑神”存思对大脑皮层之作用及作用方式1130
参考文献1138
中日文综合索引1159
西文人名、论著和关键词语索引(Index of Western Names, Titles and Terms)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