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小学教研与科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小学教研与科研
  • 姚文忠编 著
  • 出版社: 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 ISBN:754250499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小学教研与科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1

0.1 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1

1.1 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原则4

1.1.1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性质4

1.1.2 教学研究工作的特点5

1.1.3 教学研究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7

1.2 教学研究的范畴8

1.2.1 教学内容的研究8

1.2.2 教学方法的研究9

1.2.3 教学过程的研究10

1.2.4 学生学法的研究12

1.3.2 集体备课14

1.3.1 专题讨论14

1.3 教学研究的形式14

1.3.3 专题讲座15

1.3.4 观摩教学活动15

1.4 教研活动的组织16

1.5 各级教研机构的设置与职能16

1.5.1 各级教研机构的几种设置17

1.5.2 县(市)区级教研机构17

1.5.3 地域片区教研机构18

1.5.4 校级教研机构18

1.5.5 各级教研机构的工作特点19

1.5.6 县(市)区级教研机构的工作特点19

1.5.7 地域片区教研机构的工作特点20

1.5.8 校级教研机构的工作特点21

1.5.10 县(市)区级教研室的工作目标与任务22

1.5.9 教研工作的目标与任务22

1.5.11 地域片区教研组织的工作目标与任务27

1.5.12 镇(乡)教研员职责27

1.5.13 学校教研组织的工作目标与任务28

1.5.14 教研工作的一般过程37

1.5.15 教研工作业绩的评价38

1.5.16 教研工作过程的评价39

1.5.17 教研工作成果的评价40

1.5.18 教研工作的督促和检查41

1.6 教学成果的形成与提高45

1.7 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与推广47

2.1.1 按需要和问题确定选题50

2.1.2 从学校的条件出发确定选题50

2.1 选题50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50

2.1.3 由小而大,由近及远地选题51

2.1.4 注意可能形成的成果形态52

2.2 教育科学研究的指标52

2.2.1 指标或量标52

2.2.2 指标的种类53

2.2.3 教育指标的性质55

2.3 关于教育科研的技术路线55

2.3.1 技术路线的概念56

2.3.2 技术路线的特征56

2.4 教育科研中的模式化工作58

2.4.1 模式的意义58

2.4.2 模式的构成59

2.4.3 模式化操作59

2.5.2 教育成果的基本种类61

2.5 教育科研的成果及其处理61

2.5.1 教育科研成果的意义61

2.5.3 成果的处理62

2.6 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问题63

2.6.1 深入组织教育研究的重大意义63

2.6.2 常规化64

2.6.3 精细化64

2.6.4 完善化65

2.6.5 理论化66

第三章 重要术语67

3.1 教学67

3.2 教学要素67

3.3 教学规律67

3.6 教学方法68

3.5 教学过程68

3.4 教学原则68

3.7 教学艺术69

3.8 教学目标69

3.9 教学管理69

3.10 教学研究70

3.11 教学评价70

3.12 教学策略71

3.13 教学风格71

3.14 传统教学71

3.15 现代教学72

3.16 教学改革72

3.17 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72

3.18 教学内容的改革73

3.20 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趋势74

3.19 教学方法的改革74

3.21 教学模式75

3.22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75

3.23 教学环节76

3.24 整合教学76

3.25 微格教学77

3.26 多媒体教学79

3.27 主体教育81

3.28 终身学习81

3.29 素质与素质教育82

3.30 社区与社区教育83

3.3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84

3.34 元理解85

3.33 元认知85

3.32 认知85

3.35 有意义学习86

3.36 学习动机86

3.37 学习障碍86

3.38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86

3.39 智商87

3.40 课程88

3.41 课程标准90

3.42 课程设置91

3.43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隐性课和学科课93

3.44 学科课程93

3.45 必修课程94

3.46 选修课程94

3.47 活动类课程95

3.48 潜在课程96

3.49 教学计划97

3.50 教学大纲98

3.51 教材99

3.52 备课100

3.53 上课103

3.54 作业和辅导103

3.55 课的类型103

3.56 课的结构106

3.57 好课应具备的条件106

3.58 行为科学109

3.59 认知心理学110

3.62 学科教学心理学111

3.61 学习心理学111

3.60 教学心理学111

第四章 怎样确定教学任务与目标112

4.1 确定目标的分类体系112

4.2 确定教学目标115

4.3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116

4.4 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116

4.5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117

4.6 教材的研究117

4.7 教学参考书的研究121

4.8 教学工具的研究122

4.9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确定124

4.10 学生预习的指导125

4.10.1 补漏性的预习125

4.10.3 自学性的预习126

4.10.2 把握重点和难点的预习126

4.11 学生复习指导127

4.12 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129

4.13 强化教学的教育性131

第五章 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136

5.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136

5.2 教书育人中的“点”、“时”、“度”138

5.3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140

5.4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142

5.4.1 动态针对性143

5.4.2 规范性145

5.5.1 系统发散法146

5.5.2 片断分析法146

5.5 思想品德类课的教学方法146

5.4.3 整体计划性146

5.5.3 实例解剖法147

5.5.4 讲述法147

5.5.5 故事法147

5.6 语文课思想教育的方法147

5.7 数学课中的思想教育150

5.8 物理课中的思想教育152

5.8.1 统盘考虑152

5.8.2 有的放矢153

5.8.3 精心设计153

5.9 化学课中的思想教育154

5.9.1 国情教育154

5.9.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155

5.9.3 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教育155

5.10 地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156

第六章 教学的启发性160

6.1 启发式教学160

6.1.1 激发学习兴趣160

6.1.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160

6.1.3 读、议、讲、练结合161

6.1.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161

6.1.5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62

6.2 教学启发式举例162

第七章 教学的直观性164

7.1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64

7.1.1 选择直观手段164

7.2 几种现代直观教具的功能及使用165

7.1.3 直观教?的消极影响165

7.1.2 直观?语言?165

7.2.1 幻灯机166

7.2.2 录音机166

7.2.3 电视机166

7.2.4 电影机167

7.2.5 录相机167

7.2.6 语音实验室167

7.2.7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167

7.3 直观教学中的演示法167

7.4 语文课结构图表教学法169

7.4.1 操作要求与特征169

7.4.2 选择式图表170

7.4.3 灯笼式图表170

7.5 政治课图示教学法171

7.4.4 辐射式图表171

7.5.1 描述式172

7.5.2 复合式173

7.5.3 分解式173

7.6 历史课图示教学法174

7.6.1 总体图表174

7.6.2 线索图表174

7.6.3 比较图表175

7.7 化学课图表教学法175

7.7.1 图表编制要求176

7.7.2 授课程序176

7.7.3 教学示例176

7.8.1 操作要求179

7.8.2 复习课179

7.8 物理课纲要图示教学法179

7.8.3 概念教学课180

7.8.4 物理规律教学课180

7.8.5 知识对比与联系讲授课181

第八章 教学的巩固性182

8.1 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182

8.2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82

8.3 复习的主要类型183

8.4 复习方法183

8.4.1 温习课文法183

8.4.2 说理例证法183

8.4.3 阅读批注法183

8.4.4 对比小结法183

8.4.10 多种思维法184

8.4.11 设疑讨论法184

8.4.9 整理归纳法184

8.4.12 弥补缺陷法184

8.4.6 歌诀概括法184

8.4.8 回忆再现法184

8.4.7 图象表格法184

8.4.5 提问追踪法184

8.5 复习的注意事项185

8.5.1 一忌“骑瞎马”185

8.5.2 二忌“打游击”185

8.5.3 三忌“炒冷饭”185

8.5.4 四忌“漫撒网”185

8.5.5 五忌“涉题海”185

8.5.6 六忌“授人以鱼”185

8.6.6 自编提纲记忆法186

8.6.5 轮廓骨架梗概记忆法186

8.6.4 小结归类记忆法186

8.6.3 摘抄记忆法186

8.6.2 眼耳手脑口并用记忆法186

8.6.1 强烈印象记忆法186

8.6 记忆术186

8.6.7 分段交替间隔记忆法187

8.6.8 列表对比记忆法187

8.6.9 改错记忆法187

8.6.10 趣味记忆法187

8.6.11 直观辅助记忆法187

8.7 阅读教学中的记忆术187

8.7.1 反复记忆法187

8.7.2 理解记忆法187

8.7.7 标记记忆法188

8.7.6 线索记忆法188

8.7.4 比较记忆法188

8.7.3 规律记忆法188

8.7.5 对比记忆法188

8.7.8 择要记忆法189

8.7.9 图文对照法189

8.7.10 综合记忆法189

8.8 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的方法189

8.8.1 求精189

8.8.2 求新190

8.8.3 求活190

8.8.4 求异190

8.8.5 求近190

8.8.8 求准191

8.8.9 求美191

8.8.7 求深191

8.8.6 求远191

8.8.10 求伏192

8.9 自然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192

8.9.1 总结式结尾192

8.9.2 对比式结尾192

8.9.3 悬念式结尾192

8.9.4 串联式结尾192

8.9.5 探索式结尾192

8.9.6 讨论式结尾192

8.9.12 练习式结尾193

8.9.11 憧憬式结尾193

8.9.10 延伸式结尾193

8.9.9 实验式结尾193

8.9.8 游戏式结尾193

8.9.7 竞赛式结尾193

8.10 政治总复习的要求194

8.10.1 心中有“点”194

8.10.2 目中有“线”194

8.10.3 脑中有“面”194

8.10.4 胸中有“体”194

第九章 教学的循序渐进性195

9.1 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95

9.2 层次教学法196

9.3 程序教学法198

9.3.3 “可变程序”模式(克劳德程序)199

9.3.2 “直线程序--多重选择”模式(普莱西程序)199

9.3.1 “直线程序--解答反应”模式(斯金纳程序)199

9.3.4 “分支程序--构答反应”模式(凯程序)200

9.4 语文教学三步法201

9.5 数学课程序教学法203

9.6 自然课程序教学法205

9.7 系统教学法207

第十章 教学的整体优化210

10.1 教学要素的选择211

10.1.1 实现教学效果整体优化的主体素质211

10.1.2 教学中介因素的选择要为教学效果整体优化服务213

10.1.3 为教学效果整体优化建设优良的教学客体条件222

10.2 教学过程的优化231

10.2.1 教学过程优化的两个基本标准231

10.2.3 教学过程优化结构表232

10.2.2 实施教学过程优化的基本要求232

10.3.1 学生的学习管理234

10.3.2 教学工作管理234

10.3 规范化教学管理234

10.4 教学方法236

10.4.1 教学方法的概念、意义236

10.4.2 教学方法分类237

10.4.3 “教无定法”237

10.4.4 讲授法238

10.4.5 演示法和实验法241

10.4.6 课堂设问243

10.4.7 中小学课堂讨论246

10.4.8 多种感官学习247

10.4.9 板书248

11.1 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252

第十一章 因材施教252

11.2 激兴253

11.3 分类254

11.4 区别256

11.5 激励258

11.6 互补260

11.7 因材施教与层次教学法的实施263

第十二章 能力训练及创新教育268

12.1 能力268

12.2 创造268

12.3 创新能力268

12.5 解决问题269

12.4.3 工作动机269

12.4.2 创造性的技能269

12.4 创造力三大成分269

12.4.1 有关领域的技能269

12.5.1 发现问题的能力270

12.5.2 明确问题的能力270

12.5.3 阐述问题的能力271

12.5.4 组织问题的能力271

12.6.1 准备阶段272

12.6.2 酝酿阶段272

12.6 创造过程272

12.5.5 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272

12.6.3 明朗阶段273

12.6.4 验证阶段273

12.7 创新要素273

12.8 创造性思维训练274

12.8.1 发散思维训练274

12.8.2 直觉思维的训练275

12.8.3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276

第十三章 人性特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277

13.1.1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278

13.1.2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278

13.2 情绪281

13.2.1 理智感281

13.2.2 情感效能282

13.2.3 认知方面的理智感282

13.2.4 观察的主动性283

13.2.5 记忆的主动性283

13.2.6 思维的主动性284

13.2.7 想象的主动性285

13.3 学习动机286

13.3.1 兴趣与学习动机286

13.3.2 外驱力性动机287

13.3.3 内驱力性动机288

13.3.4 评价作用的潜在价值288

13.4 兴趣290

13.4.1 带着问题学习290

13.4.2 兴趣的广阔性和持久性291

13.4.3 兴趣与爱好292

13.5 自学293

13.5.1 自尊心与自信心294

13.5.2 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295

13.6 审美感298

13.6.1 视听与感受美299

13.6.2 想象与感受美299

13.6.3 理解与感受美301

13.6.4 积累与感受美303

13.7 意志305

13.7.1 目的诱因教育305

13.7.2 管理教育与守纪习惯306

13.7.3 行为锻炼与决心、毅力306

13.7.4 个性差异与意志品质307

13.7.5 意志的自我锻炼308

13.8 观察308

13.8.1 观察的兴趣309

13.8.2 明确观察任务309

13.8.3 观察的方法310

13.8.4 观察的习惯312

13.9 记忆312

13.9.1 记忆成功的条件313

13.9.2 记忆方法314

13.10 想象318

13.10.1 想象的生活基础319

13.10.2 想象与语言319

13.10.3 想象与好奇心320

13.10.4 想象与情感320

13.10.5 想象力训练321

13.11 思维323

13.11.1 思维方法324

13.11.2 分析与综合活动324

13.11.3 比较325

13.11.5 系统化和具体化326

13.11.4 抽象与概括326

13.11.6 归纳与演绎327

13.11.7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328

13.11.8 思维的敏捷性328

13.11.9 思维的深刻性329

13.11.10 思维的灵活性330

13.11.11 思维的独创性331

13.12.1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33

13.12.2 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和集中性333

13.12 学生注意力的培养333

13.12.3 学生的无意注意334

13.12.4 良好的学习习惯335

第十四章 教育教学检测337

14.1 考查337

14.2 考试338

14.3 考核339

14.4 百分制和等级制340

14.5 考试的效度和信度341

14.6 试题的覆盖面、深度、难度、区分度343

14.7.1 试题346

14.7.2 试题的分类346

14.7 试题及试题的分类346

14.7.3 命题347

14.7.4 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制定347

14.7.5 命题应遵循的原则349

14.7.6 客观性试题的编制350

14.7.7 选择题的编制350

14.8 是非题352

14.9 配对题353

14.10 主观性试题353

14.11 试卷及试卷编制354

14.12 试卷分析355

14.12.1 基本情况分析355

14.12.5 对试题的分析356

14.12.4 主要问题分析356

14.12.6 对教与学及命题的建议356

14.12.3 主要成绩分析356

14.12.2 各题得分情况及得失分原因分析356

14.13 考试结果的利用357

编后语359

13.1 性格1277

热门推荐